A366 封神第一部,还不够魔幻吗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8000 字,阅读约需 40 分钟。

写于 2023.07.24

.

「封神」是中国神魔领域的算是最大的 IP 之一了,到乌尔善拍《封神:第一部》的时候,其 IP 内涵中,至少有 4 层「层累」可供改编。

「层累」这个词,是我不严谨地借用了历史学家 顾颉刚 提出的「历史层累说」。这个理论简洁而有趣,就「封神」这一 IP 举例,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

  • 第一层,是历史上对于「商纣王」及其历史的修改。
  • 第二层,是明代作家在《封神演义》中对这一主题的修改。
  • 第三层,是 C 视 1990 版《封神榜》对这一主题的修改。
  • 第四层,则到了乌尔善这一版本,加入了导演的新理解

每一层新的结果,都是在旧基础上「层累」形成的:既不是凭空来的,也未必完全沿袭。这个哲学观念非常马主义,非常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们虽只能活在当下,但仍可以按证据和逻辑反推,剥开其层层包装,区分出「史实」和「层累」的各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逐一看下这四层的修改,就能理解「层累说」,也就能理解「封神」这个 IP 在当下,要如何去解析地看待。

理解了这些,也就能理解乌尔善的这一系列骚操作,到底是丰富了「封神」,还是疯负了「封神」。

.

一、真实历史

商纣王(帝辛)的真实形象。

这里我们用回他的正确称号——帝辛,稍后会解释原因。

帝辛在真正的历史上,是一名(失败的)改革家、(不太成功的)军事家、(极强悍的)格斗家

从小往大说,先说格斗家。

极强悍的格斗家

史料有记载,帝辛又高又猛,徒手干翻野兽,所以《封神:第一部》里费翔能轻松揉捏几个质子(边吊打对手,还能边打嘴炮),是很写实的。

如果不严谨地(抛开政治身份只)类比武力值的话,帝辛估计能和恶来、吕布、典韦这类猛人有一拼,最不济(考虑史书吹嘘帝王的成分)应该也可以类比秦武王嬴荡(徒手强行举起九鼎之一,脱手被砸断腿,失血而死)。

而且商民族一早就驯化了牛马(相土乘马、王亥服牛),平时就是驾着恐怖的青铜战车四处打猎,遇上打不过的也会经商贸易(所以后来经商的才被称为「商」人),吃的肉远比落后的周民族多得多(周人主要是产粮&抓人「牲」,供商王使用……)

考虑到商王们还时不时在大型典礼上吃点人什么的(估计只吃贵族,不吃战俘)……那营养肯定是比西歧贵族强得多,所以伯邑考、姬昌、姬发要是和帝辛单挑,必然完败。(关于吃点人什么的,详见旧文:A295 天不生孔子,那又怎么样

.

不太成功的军事家

为什么说帝辛是不太成功的军事家呢?

古希腊有个典故,成了英语里的成语,叫「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大概意思是:

皮洛士是古希腊的马其顿国王(其实他头衔很多,但我们就只挑一个眼熟的说),他带兵出(地中)海去灭古罗马。

皮洛士连赢了两场战斗,但每场都是惨胜,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又赢一次之后,有人向皮洛士祝贺胜利,他苦笑着说:再这么赢一次,我就完蛋了。

  • 根本原因在于,古罗马虽然菜鸡,但人家本土作战,死了就补,像蟑螂一样无穷无尽。
  • 皮洛士虽然惨胜,但希腊人没有及时补充,最后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垮的拖死,完犊子了。

比皮洛士早了近 800 年的帝辛,当时也面临这么个情况——几次征东夷,都是惨胜。赢是赢了,但感觉比输了也没强多少,赔本赚吆喝。杨广后来也三征高句丽,不过基本上全是输了,所以挂得比帝辛还要快。

是不是帝辛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找事呢?不是,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非打不可。

可以简单粗暴地认为,周就是西羌的亲戚「东羌」,而商就是东夷的亲戚「西夷」,把他们四家摆在中原地图上,从西往东大约是:

西羌姜-东羌姬-西夷子-东夷黎?

  • 西羌姜,其实就是姜子牙的姜,所以姜太公当然会和「本家」姬昌/姬发联手。
  • 东羌」就是羌族往东边迁移的那一支,出息了的那一家子姓姬,后来建立周。
  • 西夷」就是商,姓子。他们和东夷是同族,只是往西边迁徙了,出息了,建立了(殷)商。
  • 东夷姓什么,其实不好说,毕竟是部落联盟,姓啥的都有。但后来东夷败了,其俘虏被称为「黎民」,所以不妨以「黎」为其代称。

顺便说一句,

  • 按原意的话,你我这样的平民是没资格自称「百姓」的。
  • 因为「百姓」特指那些有姓的(一百个是虚指,表示多)大家族(富贵的是豪门、败落的是寒门),而你我这样的「野人」其实还是自称「黎民」比较好。
  • 是的,「寒门」也是贵族「国人」们才有资格自称的,至少是有地或者有爵的。当年拒绝交税所以把周厉王赶跑的「国人暴动」,可不是「农民起义」。A310 末代昏君,真的昏吗?
  • 所以当你看到史书上士大夫们说「为民请命」的时候,你最好想想他们是在为谁请命,「黎民」别太自作多情哈。

说回东夷,非征不可,是因为东夷与商人同源,且人数众多、地域广袤、民风剽悍。

你可以粗暴理解成类似宋代的情况——辽国是契丹,金国是女真,元是蒙古,实际上他们最初都是从东北那地方杀出来的,追根溯源也可以串联成某种意义上的同族(东胡,或广义上的通古斯,都和鲜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

辽不趁女真弱的时候灭肃慎,金不趁蒙兀弱的时候灭室韦,结果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相对微观层面上的「黑暗丛林法则」,昨天去看还「女真不满万」,今天刚起床一看女真已经「满万不可敌」。金灭辽,短短 11 年……

所以如果商王帝辛不去(时不时)征东夷,那早晚会被突然崛起的东夷一波带走(如同战国时吴一波带走楚、越一波带走吴)。他征东夷的思路是对的,只是微操水平太差,消耗自身太严重。

类似的例子,还有唐征高句丽、元征高丽,同一区域再往后还有日寇占东北(十四年持久战才赶跑)、美帝占半岛(一仗打出七十年和平),都是地缘政治决定的立国之战,不得不打。

907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847 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

失败的改革家

为什么说帝辛是失败的改革家呢?

因为他居然强行在征东夷已经是惨胜之后,继续推进他在商国内部的政教改革,太急于求成,最后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 商,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明确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以及最后一个神权朝代
  • 夏,目前史料太少了。
  • 周,已经不是神权朝代了。商就是独一份。

商最早的首都不是殷,而是在东夷地界上四处流窜(可能是逃避强敌,也可能是黄河水患),后来「盘庚迁殷」才最终安定下来。

《尚书》中《盘庚》篇的描述,盘庚迁都的时候,那帮难伺候的贵族也是不同意的,盘庚就用「祭」祖权(跟祖先聊天的仪式)来威胁他们:

「我们商人搞祭的仪式的时候,你们的祖先也会跟着受香火。你们要是不跟着老子迁都,老子就让我商王的祖先收拾你们的祖先,然后你们的祖先就会同意我商王的祖先,向你们这群不肖子孙降下神罚。」

《盘庚上》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盘庚中》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这话我们现在听着可笑,但当时特别管用,贵族基本上都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人公认三点:

  • 一是给祖先续香火特别重要,否则就要被祖先降下神罚;
  • 二是特定仪式可以联系祖先,从而得到祖先祝福;
  • 三是只有商王一族知道仪式细节(或垄断了仪式资格)。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商王自己就是「神王」,或者说「贞人」之首(类似基邪的神甫、主叫之类的)。

欧洲之所以中世纪黑暗一千年,统合不起来,就是叫皇神权和国王王权争斗不休,而商王自己本人就是「叫皇/大G4」,没这个风险。

商之后,历代帝王都模仿周王,自称「天子」,实际上是神王一身、政叫一体了,把神权祸害人类的风险从根上铲除。唉,中华的政治水平(人多人精多,人精多卷得快),在周代起就领先全世界几千年。欧洲到现在也不过是从春秋进入战国而已,连秦都没到(从未大一统)。

商代虽然一开始没有神权风险,但后来就有了,因为「术业有专攻」,劳动分工提升生产效率,也带来了权力分化。

商王专门做王(行政),贞人专门占卜(司法),慢慢地两边利益就不一致了(至少在军事上肯定会有冲突,因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钦天监说今年荧惑守心,你就没法出征)。

每个人都会利用权力来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贞人就不服管了,甚至想废立商王了,那商王就要收拾贞人了。

  • 帝辛几代之前,商王武乙「囊血射天」,表示自己不光不信天神,而且能干死天神。按史书记载,武乙是失心疯了,最后果然在打猎时被天神降雷劈死了。
  • 但估计真相是,武乙想要通过「灭神」的行为艺术,来剥夺贞人们的婆罗门式特权,可惜失败了,还在打猎时被暗杀了,然后在(贞人们负责写的)史书上被编排成了疯批。

而帝辛,下场比武乙还惨。

.

殷商三奸

反对武乙的主要是贞人(神权贵族),而反对帝辛的还有宗族(军事贵族)——比干、微子、箕子,三个最大的「商奸」带路党

  • 比干,帝辛的叔叔,被挖心那个,是最早暴露出来的「商奸」,或者是血缘或亲情离帝辛最远的,所以被杀鸡儆猴了。
  • 箕子,帝辛的另一个叔叔,投降派,但要脸,商被灭之后逃到东北那边的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所以半岛南部就有一些虚无主义者啊,妄想通过追溯自身起源到箕子,而自称华夏正统……你们最多就是箕子当时的奴隶的奴隶好吗……)
  • 微子,帝辛的(没能称王的)哥哥,估计是庶出的,所以对嫡子帝辛不满,与姜子牙里应外合阴谋造反,害死了帝辛。

朝歌城破时,就是微子带头投降周武王的。后来周人也要脸,不好意思直接封微子什么爵位,就封了帝辛的儿子(武庚)。没多久武庚造反被杀(三监之乱),周人这才又封给微子以公爵之位。

微子建了宋国,所以宋就是商(看来这个字风水不太好,刘宋和赵宋下场都很惨),所以宋襄公才那么自以为是、迂腐不堪,所以春秋战国各种笑话里才会不停地嘲笑宋人是傻子——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智子疑邻、朝三暮四,都是嘲笑宋人。之前小结过:A352 这种笑话,你也笑得出来?

就这么三个「商奸」,在孔子(的弟子们按孔子意思)写的《论语》中称王子微子、王子箕子、王子比干为「殷三仁」,可见周人歪曲历史的本领多高。而且孔子姓子,祖上是宋国贵族(逃到鲁国生下孔子),实际上孔子是商王后裔,却如此「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真是第一代「河商」派的「公知」了。

帝辛在征战惨胜导致国库空虚的时候,还非要跟国内的宗叫贵族势力斗,具体操作就是要(很可能是自己一人)单独垄断和祖先聊天的仪式权(以集中王权),结果顺手得罪了宗亲贵族(比如《封神:第一部》里给比干设定的身份是大司命-管宗庙,还挺歪打正着),后院起火,噶了。

相比之下,嬴政削弱宗族的手法就高明得多(拿李斯当保险丝),汉武的「推恩令」也是不世出的骚操作,虽然见效慢,但非常稳。

权力会自动走向集中,这已经一再被历史证明,之前拿北魏历史分析过:A359 母系社会是女人说了算?

所以帝辛进行宗叫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本身是好事:

  • 一来集中王权有利于提升国力,且权力交接时更稳定,越稳定越不会祸害黎民百姓;
  • 二来改变聊天仪式能有效减少人「牲」数量,比武丁时动不动杀几百一千(累计杀上万)确实开化多了。

但帝辛的操作水平太次,国力明明挺强的,一下加杠杆加太狠,遇上了一个技术调整短暂暴跌,直接爆仓归零了。

所以说帝辛是个失败的改革家。

.

纣王其人

明白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之后,你再对照我们在大众传媒上一般看到的「纣王」的样子,是不是感觉到问题所在了?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坏,只不过因为他已经有了个坏名声,所以全天下的各种坏事(就像「水之就下」一样)自动就扣到他头上了。

那纣王这个坏名声怎么来的呢?因为他失败了。

成王败寇,历史是谁写的?

秦始皇焚的是阴阳师们以古非今、阻碍秦国改革的《诗经》《尚书》而非所有书(所有备份都在「秦国国立图书馆」里,是被项羽一把火烧光的,可是项羽在史书中居然是不世英雄),坑的是打着修仙幌子招摇撞骗的方士,以及互相攻讦、撕咬牵扯出来的几个骗子儒生,结果就因为二世而亡、失败了,被儒生们春秋笔法以「焚书坑儒」之名辱骂千年。

他曾评价: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谓是一针见血了。

我们作为「从来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经验」的智人,至少可以学到一条经验就是——不要失败,否则一切功绩都要被抹去,一切骂名都要被迫背负。

最近的「三年」失败后,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上一次「十年」的失败。

  • 那十年到底是因为错了所以失败了,
  • 还是因为失败了所以才被定义为错了?

历史会在很多年之后,再次给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

.

应为帝辛

最后说一下「纣王」这个称呼,是纯纯的蔑称。

《封神:第一部》里改为了相对正确的「殷寿」,是值得肯定的。

商纣王,姓子(商代王族基本都姓子),名寿(或受),所以他「姓+名」为「子寿」

但由于周代的习惯,男子称氏不称姓(以彰显自己这一支异于同一母族其他支系的地位),所以(在商代史料不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胆地反推认为)商纣王活着的时候,或许被人们称为「商寿」或者「殷寿」。

这套先秦称呼逻辑讲解,之前说过,详见:A341 莫言学术妲己,妲己从未卖银

  • 逻辑跟「嬴政」一样,他当时估计是被称为「秦政」或「赵政」。
  • 嬴政姓嬴,但他是赵氏(同战国时的赵国王室,实际上秦赵两支都是商代大将飞廉&恶来这对父子的后代)。
  • 在嬴政成为秦王前,他作为秦国赵氏贵族,会被称为「赵政」
  • 在他成为秦王后,则可能以秦国的国名秦为氏,于是变成了「秦政」或「秦王政」。

当然,普通商人不会称呼「殷寿」,大概率是叫他「大王」……可能商人王族的长辈们,会管他叫「殷寿」。

商是其国名或族名,殷是其后半段长期定居的地名,氏商或氏殷都合理。

  • 以地名为氏,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原本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
  • 因为他其实是贵族之后,所以又叫公孙鞅
  • 后来在秦国变法受封到商地,地位比公孙更高了,所以改名为商鞅
  • 但他姓什么呢?姓姬。如果他叫「姬鞅」,不就无法体现出他和周天子那一支不同的地位了吗?所以先秦时的男人都「称氏不称姓」。

「纣王」也并不是他死后的谥号,而是周武王为了侮辱商国末代王,故意(借他人之口)取了谐音污名。

  • 寿,还算是个好字。受,得到,也算不错。
  • 纣,本意为绑马臀的皮带,引申为残义损善,是个恶字。

把寿/受故意改成纣,是周武王玩的一个小伎俩,让殷寿从此遗臭万年。

殷寿的真正谥号,是帝辛。

「辛」是十天干排名第八,是商人王族(据说是死后根据死期或者占卜结果)的「日名」。商人以十日为一旬,一个月三旬即 30 天。

  • 电影里管他爹叫「帝乙」,其实不太对,活着怎么能叫谥号呢……帝乙同样姓子,名羡,可以称他为「商羡」或者「殷羡」。当然,群众肯定是管他叫「大王」。
  •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日名」是按出生日期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活着就叫「帝乙」好像也说得通。

你品一下,战国各国,都讨厌「暴秦」,在秦强大起来之前,春秋各国都讨厌「蛮秦」,为什么?部分原因是秦是嬴姓,商族后裔。而春秋战国的贵族们,基本上都是周族(姬姓)及其亲族后裔(比如郑晋卫鲁燕曹蔡等)。

  • 虽然赵国同样是商人后裔,但毕竟作为晋国「六卿」已经好多年了,早「洗白」了。
  • 商人的王族后裔,宋国,一直很弱很傻,战国时一早就凉了,所以无所谓。
  • 只有秦楚这样的,仍然是蛮夷,但楚并不是商族后裔,而连吴都敢自称姓姬。

中原六国与秦(商人后裔),是真正的世仇。秦人的祖宗,只不过是周天子身边的「弼马温」

商没留下像周那么多史料,秦也没有中原六国有文化,那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上,会有人说帝辛或者秦政的好话吗?

很可惜,到了现在,在一部魔改到离谱的《封神:第一部》里,又对帝辛进行了新的层累——不是矫正回史实,而是更加妖魔化,妖魔化到了弱智的程度……

就问有哪个脑子正常的统治者,敢去提拔和信任那些为了权位连自己亲爹都敢杀的质子呢?帝辛如果是真的特别坏,那坏人尤其需要有脑子啊。没脑子的坏人,能做出什么坏事啊?不也就咬个打火机吗?

帝辛在电影《封神:第一部》里表现得这么无脑,难道是他吃伯邑考烤肉吃多了,大脑中了朊病毒吗?匪夷所思。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污殷寿之恶毒而咬打火机。

.

二、明代小说

三、C视1990版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对商代史实的修改,和 C 视 1990 版《封神榜》放在一起说吧,以免内容重复。

其中涉及神魔和宗叫的,不论了。因为这本来就是魔改,是「接受了这个设定自然就合理了」的部分,不会有脑子正常的人较真说「这不科学」的。

我们主要聊一下古代战争的问题。

明代小说家,未必了解明代军事细节,这很正常。明代小说家,更不可能了解商代军事细节,更加正常。

回到 1990 年,那时的考古资料还相对不充分,甚至连上面提到的帝辛的真实政绩,都还没有被主流学界重视。

所以,出现种种荒唐的混搭,和穿越里的「穿越」,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创作者不做功课,实在是当时没功课可做

但到了 2023 年了,就算拍了八年算立项是 2015 年吧,那时的资料已经是汗牛充栋、全网都是了。普通观众不了解很正常,你投资好多亿拍戏,也不去了解吗?

就只说《封神:第一部》开场戏,殷寿带兵攻冀州。

冰天雪地

开场是冰天雪地,甚至冀州城的城墙上都挂满了冰溜子,冰层都连成一片,给城墙包上浆了,实在是离谱啊。

商代的(如果有)冀州城在哪儿,我们暂且不论(因为是魔改嘛)。这一战的直接后果,是殷寿的血滴入封印着九尾妖狐的轩辕坟,唤醒了魔化版妲己。

好,妲己是有苏氏之女,其(父的)封地大约在今河南省内。

河南省在春秋战国时期,盛产大象和犀牛,或者说是象牙和犀角,之后气候慢慢变冷。那么在更早期的商代,应该只会更热更潮湿。

你能想象吗,有大象生活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一开场那种冰天雪地的环境里?那是(距今约 10000 年前灭绝的)猛犸象吗?可是看后面朝歌城修基建的时候,用的并不是猛犸象啊?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全球气候持续变冷,遍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类似)热带森林和热带草原环境慢慢消失了,大象也随之消失了。中原的人们想要再见到大象,只能靠想象了——

是啊,「想象」这个词,最初就是指你只能靠想「象」了。而「想像」的写法是以讹传讹,可能算「通假」吧。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所以为什么要在商代(热到盛产大象)的中原大战里,搞出一堆冰川啊?

全人类所有文明,早期生活于冰川中、而且喜欢打仗的,主要就是北欧日耳曼蛮族吧?导演你在拍什么啊,这是谁的史诗啊?

.

投石攻城

然后是攻城,商军用的是投石车……

好,魔改,无所谓,就假如说商代已经有投石车了,非常稳,反正是无火药的纯靠机械能来砸墙的投石车嘛,可以接受。第二部如果有元素系法师给大石头附魔,也完全能接受,认真说,魔幻,都合理的。

但是,一排(纯机械)投石车几次齐发(旁边没有法师吟唱),冰天雪地里士兵都没冻伤呢(可见也就几分钟的事),冀州城的城墙就轰然倒塌了。塌得是如此彻底,足够商军的重甲骑兵直接冲进去了。

中国古代(哪怕上溯到史前的良渚时期)的城墙,轻轻松松超过 10 米厚(有的直接从陆地上连进水里,当成水坝来用)。重要城池的城墙,底部更是经常超过 20 米厚。城墙的内部是一层层逐层砸实的夯土,别说水泼不进,就是用铁锥往里插,估计也进不去几厘米。

五胡时期,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修「统万城」,据说就曾用铁锥插夯土的方式来「验收」城墙——如果锥能刺入土中超过一寸,就要杀了对应的工匠砌进城墙。

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 50 公里红墩界镇的无定河北岸,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感受一下还原到一千五百年前刚修好时,用投石车能不能几分钟砸穿。

再后来,中国的城墙外面还会包一层砖,更加坚固。当然,就假设商代的城墙没有砖,光是 20 米厚的夯土硬生生堆出来的「重力坝」,你轻飘飘几块巨石齐射,就砸穿了?不说能量守恒了,你这物质都不守恒了吧?几米宽的口子才能进得去战马,那就是上百吨土啊,被巨石砸到消失了

这附魔肯定是不够了,你这得开次元门。

当然,会有人说:可能投石车特别厉害呢?没错,有这个可能,所以我们要「杠」的不是细节。不是说投石车牛不牛逼,而是说科技有没有断代

《封神演义》是神魔小说,在这里面谈科技似乎很扯。但《封神:第一部》开场攻冀州城时,一切魔法都还没出现——殷寿还没有召唤出九尾妖狐,而国师费仲也还没有(在片尾)带着四天王之类的魔将回师——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接受导演给出的设定:

在《封神:第一部》的设定下,一开场的攻冀州城就是一场「人族vs.人族」的纯人类科技对抗

好,在同一代科技对抗(没有魔法参与)时,是攻方占优,还是守方占优?

火器时代之前,必然是守方占优,随便看一本历史书就能明白,甚至不看也能想明白啊……

从客观工作量看:

  • 我住城里,每天没事干就往城墙上铲一锹土,是不是不费劲?
  • 你劳师远来,自带粮草,站在城墙外面还要躲暗箭,能砸几天啊?

从主观能动性看:

  • 反过来想,你砸不开墙,无非就是打不赢,撤回家照样过日子。
  • 被你砸开墙,我就是全家被屠的下场,没有退路。那我建墙的时候,会比你砸墙时更不卖力吗?

所以,在科技不差代的时候,你的投石车(之类的攻城器械)越牛逼,我的城墙只会更坚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而守的水平,永远略优于攻。

实际上,这是一种「草台班子演化论」A364 全世界都是草台班子——

就是比你差的守城技术都被(杀光)淘汰了,留在世上的都是比你强的守城技术,绝对不可能让你一排投石车齐射就砸穿城墙——除非是科技断代了,变成一战的时候骑兵挥着刀朝机枪冲锋了……

那么在科技不断代的前提下,要砸多久,才能砸穿中国古代的城墙呢?

蒙古铁骑攻襄阳城,是上一年的下半年工匠到位,开始造巨型投石车和巨型驽车,然后第二年 3 月城里才投降。怎么算,都得是论月砸。假如论天甚至论小时就能砸开城墙,你猜防守方能不能撑半年多。

那怎么办?电影总不能这样拍吧?咣咣砸 90 分钟?确实,那多没劲啊,不能这样拍。

那我这不是硬杠吗?还真不是。

商代攻城战啥样,确实不是很清楚,但战国时攻城战啥样,那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墨家留下了详细的资料,总结了 12 种攻城技巧(及其反制方法),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几乎全覆盖了。墨子还和鲁班在楚国王宫里推演过宋国攻防战,「九攻九据」要多精彩有多精彩,怎么就不能正常拍呢?就算不读书,不还有一部电影《墨攻》吗……

最简单的,墨子总结过一个骚操作:

攻方可直接在城墙下的地面上打洞,垂直向城内挖地道。若守方从城头射箭或抛石,则攻方可以搭建中空的工程车、外面铺上湿牛皮防火防箭,让士兵在掩护下强行挖地道。在地道里每隔一段就用圆木支撑,防止城墙垮塌。等挖到足够深入城内了,就一口气点燃所有圆木,士兵退出地道等待燃烧。圆木烧毁后城墙突然失去支撑,就会猛地垮塌。

反制方式:守方可预先在城内放一排瓦罐或者大瓮在城墙根,听到有挖地道的声音(或从城楼上看到)就提前在附近挖一条平行于城墙的横沟,然后找准位置反向往外对挖。自己这边挖得差不多和外边攻方的地道要贯通了,退出来,烧大量的烟,用风箱往地道里灌,一把子薰死地道里的敌人。顺便,在城墙周边备好预制木架和泥土瓦石,民工随时待命,哪一段城墙塌了就马上修补,完全来得及封堵。

——如果反制失败,当然就守不住了呀。你就拍守方失败的桥段就可以了呀。

这不能拍吗?这不是有手就行吗?不比用穿越时空的投石车一瞬间就砸穿 20 米厚的夯土墙靠谱吗?

反过来,有没有投石车砸穿城墙的古代战争呢?有的,在欧洲。

欧洲城墙特别薄,一般不超过 2 米,是中国的 1/10。而欧洲最厚的城墙应该就是君士坦丁堡了,最厚的内墙估计也就是 4 米左右,而且是石头垒的,砸穿就全塌了,不用担心土方趴在原地变成小山丘的问题。

好,就这么薄,4 米而已,1453 年买买提二世用火炮砸穿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用了多久?

史料记载:「多个星期以来,买买提以巨型大炮攻击城墙,仍未能轰出缺口」,然后「一个月的围城战无果」导致士气衰落。

最后买买提军队是怎么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城堡的一道小门「凯尔卡门」又被称为「科克波塔」忘了关,被敌军发现后涌入,导致君士坦丁堡陷落……

把中国古代的城墙变弱 10 倍(变成其 1/10),把攻城的投石车变强一代(从巨石改成巨型火炮),砸了几个星期没砸穿。《封神:第一部》里,「咕咚」来了,城墙塌了个干干净净。

所以导演你在拍什么啊?冰天雪地,投石车砸穿城墙,这是古罗马人在入侵北欧日耳曼吗?

.

无马镫重骑兵

破城之后,也是槽点无数。

重甲骑兵居然在毫无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直接冲进城内,接着就减速慢行,和十倍(甚至百倍)于自己人数的敌方长矛兵开始「拼刺刀」了……

这是魔幻片,不是无脑片吧?

不是说你钱花得比《指环王》多,就能拍出魔幻战争大片了——你得动脑子啊,不涉及魔法的地方,它还涉及物理啊!

重甲骑兵冲阵,怎么减速?

前边你自己刚刚还拍了,骑兵发起冲锋,结果因为起火导致前排战马受惊减速,被后排骑兵撞飞,你这不是能理解物理原理吗?怎么突然进城后,重甲骑兵就能自行减速,还不会前后追尾了?是不是城里有红绿灯?

而且骑兵一旦减速,有什么战斗力啊,站在步兵的长矛阵里不就是活靶子吗。难道是玩游戏吗,敌人砍骑兵的时候,是马先掉血,马死了之后骑兵自动转为满血步兵?别说《骑马与砍杀》了,连《帝国时代》都不带这样的。

而且古代战争,哪有用重甲骑兵攻城的?嫌死得慢吗?敌方如果出城迎战,城前列阵了,那重甲骑兵可以以一当千直接冲杀步兵。可是敌人没出来啊,重甲骑兵冲锋是图啥?想要冲上热搜墙吗?

而且外城有缺口就敢冲进去啦?完全没听说过什么叫瓮城是吧?那听说过瓮中捉鳖吗?

土鳖审美,太土了。那么漂亮的服化道(就忽视上古时代的全身甲吧),就配上这样的「战术」,真的是屎上雕花

全甲时代的冷兵器骑兵如何作战,你真想往酷里拍,哪怕跨越时代(从商代向未来方向穿越 2000 多年到宋代),照着岳武穆背嵬军大战铁浮屠拍也行啊。

  • 重甲铁浮屠,人马只露眼。
  • 旁边拐子马,远射抄侧翼。
  • 背嵬重骑兵,硬弩转长枪。
  • 背嵬重步兵,提陌刀冲锋。

这能不好看吗?绝对燃爆了好吧,就算细节还原上无法精准(比如肯定会有人杠「不存在陌刀这东西」「陌刀不如重斧靠谱」「重弩透甲率不可能这么高」之类的),但不比你现在全甲骑兵减速慢行进城逛街顺便拼刺刀靠谱吗……

而且导演还非常诡异地设计了「踏着人的后背上马」这样一个细节,以突显当时没有「马镫」。确实,商代还没有马镫,非常赞的考据。

问题是:

  •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还敢穿重甲?他自己怎么上得去马呢?
  • 冲锋的时候后面跟个飞毛腿随从?万一吉诃德老爷坠马了,桑丘冲过来扶起堂,弯腰跪地再让主子踩背上马?敌人这个时候先不攻击呗?
  • 穿着重甲上了马,没有马镫能坐稳吗?腿得要罗圈成什么样,得完全变异成章鱼触手+吸盘缠在马肚子上,才能重甲加速冲出去的时候不把自己摔死吧?克苏鲁骑士是吧,那也肯定好看啊!

导演是真心不去想一想,骑兵到底如何杀敌啊——

你要是真的完全不懂骑兵,还不如拍成「骑马步兵」呢,也是(历史上曾经存在但早已消亡的)真实兵种。

  • 最初没有马镫时,很多士兵做不到在马上骑射或者冲锋(普通士兵没机会像牧民那样从小骑马,青春期凹出罗圈腿,所以再训练也夹不紧),所以马只是做为机动工具用。
  • 步兵上马,快速包抄绕后,然后全军下马,列阵开始步战。别笑,这在没有马镫时也是很出奇的战术,面对敌军纯步兵(只靠长兵器列阵平推)时,也能形成碾压优势。

就放着那么多真正的中国古代战争不拍,《封神:第一部》是纯纯的魔改。

.

四、乌尔善版

最后,再说下导演乌尔善在剧情上的「微创新」,喷了。

不管是史实,还是明代《封神演义》,还是 C 视的《封神榜》,都没有「质子团」这样的设定,所以估计是乌尔善导演的原创(或者说魔改)了。

这个设定并不违和,因为「质子」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嬴政(或者说秦王政)的爹就是质子,所以嬴政本人也算质子(赵国)。质子嘛,在敌国长大,甚至受敌国统治者庇护,确实有可能出现委屈求全以致「认贼作父」的情况。

「替贼弑父」这种操作,还是实在有点太超出伦理纲常了。

别误会,我们不是说魔幻作品(连科学都不讲了)还必须要讲伦理,而是说剧中人物毕竟是智人啊。

「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行为总得符合当时历史(或剧中给定时代设定下)普遍存在的伦理原则吧?就算是魂穿夺舍过去一个现代人,他行事也得符合现代人的伦理思路吧?戏说不是胡说啊。

你不要说「历史上总有随机事件」或者「还出现过更荒唐的暴君呢」这些屁话。编剧编的情节不能总是靠未成年中二病或者急性精神病发作来推动,那也太取巧了。

现实比小说荒诞多了,虚构还要在一定逻辑下进行,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这话的意思是说,现实确实会更没有逻辑,但你虚构的时候,你得有逻辑,要不然你虚构了个啥呀,有什么看的必要吗?

你得是给定逻辑之后,用逻辑演绎出新奇剧情,给观众惊喜。不能是「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惊喜,惊喜的内容就是主角行事毫无逻辑!」

逻辑崩溃

上面已经吐槽过了,就不管任何伦理,只说信任:

有哪个暴君敢于信任那些为了权位连自己亲爹都敢杀的手下呢?连最乱的五代,都没有这样的傻子(因为傻子在乱世活不过前三集)。

是,剧情里安排殷寿(帝辛)弑父杀兄,可那又如何呢?一个敢杀亲爹的人,会觉得另一个也敢杀亲爹的人是同类,然后就惺惺相惜、相信同类啦?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还要不要脑子啦?

  • 宋太祖赵光义,从他哥哥赵韵脚(匡胤)那里得到皇位后,顾及到「烛光斧影」的弑兄传说,就提出「金匮之盟」的辩解,称「兄终弟及」是亲妈早就定好的规则。放屁啊,那赵光义作为弟弟接受了哥哥赵韵脚的皇位,怎么没作为哥哥再把皇位传给自己活着的弟弟赵廷美呢?
  • 赵廷美虽然被三哥赵光义一路打压,但最终还是能苟活到自己病死,根本原因就是「他不像他三哥光义」那样,他不是个敢于下狠手杀兄的人啊。假如赵光义打心眼里把赵廷美当成是自己的「同类」,那他还不第一时间干死弟弟吗?留着过年被人包饺子吗?

所以,帝辛再脑子有包,也不会选择拿「杀了亲爹换爵位」来考验手下近侍的忠心,就算这样考验了也不可能把「通过考验」的人重用——既不会留在身边当贴身侍卫,也不会放到边疆当重臣伯爵侯爵……

就你想想这个逻辑,太难绷了:

  • 如果帝辛相信这些弑父的质子们是把自己当亲爹,那质子们明明连亲爹都敢杀!不正好杀你吗?
  • 如果帝辛觉得弑父质子们只是迫于压力才杀亲爹,那质子们再有压力时,为什么不敢杀干爹呢?

再说回伦理,华夏文明从来就没有「弑父」这样的传统,反倒是非常明确地贬斥这样的做法。

这里可以直接举一个商代的现成例子——祖己。

.

尸位素餐

祖己是商王武丁的长子,他的生母是大名鼎鼎的女将军「妇好」

有说法认为,「妇」表示商王的王后身份(死后授予),「好」是「子」的「女化字」,表明了该王后的母国(即子国)。

所以妇好读做「妇子」,是子国与商王联姻的王后。(但商王也姓子,也子国女性成婚好像不符合「同姓不婚」原则,所以这一解释也有不少人反对)

妇好不光是王后,还是能征善战的武将,非常了不起。可惜她去世很早(可能是战争中受伤),只留下一个儿子——祖己。

祖己非常非常孝顺,所以被当时商人称为「孝己」。别笑,不是孝子的谐音。

为什么叫「孝己」呢?因为在他活着的时候,几乎总是由他来扮演和祖先聊天仪式上用的「尸」

中国有个成语叫「尸位素餐」,是说在和祖先聊天的通神仪式里(始于夏代),需要有一个孙子辈的男子(为什么是孙子辈,下面解释),扮演祖父辈(降神的容器),这个角色称为「尸」。

扮演「尸」是非常辛苦的,早几天就要完全斋戒吃素(即尸位素餐的本意),单独坐一个屋子里安安静静不乱动,一直到整个大型仪式好几天之后结束了,才恢复自由身。

所以,并不是辈分合适就能扮演「尸」,还必须得任劳任怨才行——有趣的是,后来尸位素餐成了怕苦怕累,所以啥也不干的意思——而祖己的任劳任怨是出了名的,所以孙子辈就总是由他来扮演「尸」,大家因此称他为「孝己」。

当然,你要是觉得坐在屋子里一动不动、天天吃素不算是受苦,而算是享福,那么「尸位素餐」的含义就古今没变、一以贯之了。

为什么是孙子辈扮演「尸」,为什么不是儿子辈?我个人猜测,这其实是母系文化的演化遗迹

先明确一点,母系氏族里,并不是女人说了算,而是女方的成年男子,即舅舅说了算

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根本区别只有一点——血缘按母系(而非父系)来传承,也就是说父亲不是自己家人,舅舅才是。

假想这么一个场景就明白了:

  • 你爷爷姓姬,你奶奶姓姜。别生气,都是贵族姓呢。
  • 生出来你爸爸,在母系氏族,他跟奶奶姓,也姓姜!
  • 然后姜爸爸要去姬家找一个女人结婚,保持姜姬世代通婚
  • 姜爸爸能不能找一个姜妈妈结婚呢?不能,因为同姓不婚。能不能找其他姓的女人结婚?也不能,因为你们贵族世家早就商量好了,姜姬世代通婚,避免高贵的「蓝血」外流。
  • 所以被找到的你妈妈,当然就姓姬,和爷爷同姓。
  • 然后你出生了,你姓什么?当然跟妈妈姓,也姓姬。

好,看一下所有人的姓氏:

  • 爷爷-姬,奶奶-姜
  • 爸爸-姜,妈妈-姬
  • 你-姬

问题来了,你和你爸爸是同一家人吗?不是,因为你们不同姓。你和爷爷才是同姓,才是同一家人。

  • 当然,会有人问:在上面例子里,如果是「爸爸姓姬、妈妈姓姜」不也行吗,这时爷爷、爸爸、我就都姓姬了呀。
  • 不对……在母系社会里,爸爸跟奶奶姓。如果爸爸姓姬,那说明奶奶也姓姬,这时爷爷肯定是姓姜。
  • 同时,爸爸姓姬,则妈妈就会姓姜,于是你也随母亲姓姜。
  • 所以,爷孙是必然同姓,而父亲则必然异姓。

这就是母系氏族(随母姓)转入父系社会(以男子为尊)的时候,出现的奇怪情况——在长期通婚的两大家族里,隔代男性才是同族同姓,亲子代反而是异族异姓。

所以,始自夏代,传至商代和后来的周代,在跟祖先聊天的仪式上,都是孙子辈扮演爷爷辈先人「尸」,而不能用(异姓的)儿子辈来扮演。

  • 注:以上这个逻辑,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或许周代开始的「昭穆制」——父子一昭一穆分属两列,而祖孙则总是同昭或同穆——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 但我不确定,没查到学界的说法,有知道的麻烦指点,多谢。
  • 后来「昭穆」本身也乱了,因为母系的演化遗迹消失了,通婚也不怎么是固定两族了(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加了),再一昭一穆就形同虚设了。
  • 不过,很多后来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因生产力相对落后)在汉化过程中,反倒又重新呈现出「昭穆」两族通婚的特征,比较典型的是北魏(拓跋vs.前期贺/后期冯)、辽(耶律vs.萧-三族赐姓)。

说这些有什么用?

就是强调哪怕是喜欢烧人、烤人、剁人、煮人、有时还吃点人的看似没人性不在乎人伦的商代,其实也非常非常尊重自己的长辈——

上面也说了,各家非商的贵族,听到盘庚威胁说要断你们祖先香火,就害怕了全都乖乖听话跟着盘庚迁都了。可见,不管每个人具体怎么想,整个华夏文明还是非常敬祖的。

我觉得这事根本没必要和中国人反复解释吧……再不迷信的中国人,逢年过节也会给祖先烧香上坟吧,谁会以「弑父」为荣呢?

.

酷爱弑父

哎,还真有以「弑父」为荣的文明——海洋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我们看希罗神话,经常会觉得「太乱了」,这里的乱不仅仅指人物关系乱(结果),更是指乱轮太多了(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希罗民族故意这样编的,而是他们真实历史的某种映射——

神话,其实就是「神话化」了的历史。

比如宙斯,为什么不是今天搞这个,就是明天搞那个?而且搞完总能生一堆杂种怪物出来,搞得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神界的滥啪,是因为人间的部落征战

例如:你的部落信宙斯,我的部落信某个女神,后来你把我灭了,你的统治者为了说服我的民众俯首帖耳,就会把我的女神编排成宙斯的情妇,并且生出某个小神来。万一我的部落信的是男神,那就……也不耽误!

这么一编排神话,被征服者和征服者就成了一家人了。

类似例子在古埃及也出现过:

  • 古希腊托勒密王室统治古埃及人的时候,就把哈迪斯(古希腊冥神)和奥西里斯(古埃及冥神)给捏巴到一起,编出一个新神塞拉皮斯(Userhapi 即 Osiris-Apis 奥西里斯-阿匹斯,后成为希腊语中的 Sarapis),但长得基本上和哈迪斯一样,毕竟托勒密一世自己在文化认同上是希腊人。
  • 再之前,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古埃及,就试图用阿吞神 Aten 取代原有的拉神 Ra 崇拜(顺便垄断神权),并声称「阿吞」就是「拉」的一种化身,结果失败了,所有记录被胜利者从历史上抹去,直到现代考古才重见天日。

而进入真实历史,古罗马非常有名的《抢劫萨宾妇女》,就是典型代表。

故事说的是古罗马人建城之后性别失调(狼多肉少),就直接跑去萨宾,把人家妻子女儿都抢回来当老婆。强暴了好多年,孩子都有了,萨宾男人终于找来复仇了。萨宾妇女怎么办?一边是老公和孩子爹,另一边是自己爹和兄弟,算了,别打了,和解吧,从此一家人!就离谱,但确实是史实。

这样的文明基因是如何形成的呢?地中海特殊的地缘政治导致的——

  • 我们可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反映的是华夏文明作为大河文明,面对可征服的自然界表现出不屈的精神。大河文明里有没有屈服于自然界的呢?也有,就灭绝了。
  • 而地中海,那是海,即便现在的生产力也无法完全征服,何况公元前?所以不能走原地征服的思路,而要「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所以古希腊文明特别喜欢悲剧(三大悲剧大师是谁),总觉得稳定是假象,幻灭才是永恒。仅看这一点,其实古希腊非常地日本,就是樱花物哀那一套……

希罗文明从诞生起,就面临这样的场景:

  • 自然界无法征服,不是茫茫大海就是连绵山地,一不留神到了北非或者西亚,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是陆地上的海)。种地是不可能的吃饱的,也就种点橄榄。橄榄又没法吃饱,所以坐船去「经商」,打不过就交易,打得过就明抢。
  • 抢回来也无法安定生活,因为还是种不了麦子吃不饱肚子,吃完了这波还得出去接着经商(抢劫)。而且你想安定,大海波澜不想,天天有其他人坐船来干你,你服不服?这是真正的「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根本不用「居安思危」,直接是「居危思危」

咱们华夏农耕文明是「要小心强盗来抢啊」,人家希罗文明是「嘿嘿老子就是强盗!」

这时,强盗文明就会有两个互为表里的天然倾向:

  • 一是光明面:重视声誉,在乎自己在(打不过的)陌生人眼中的形象(但不会把自己打得过的人当人,没必要嘛);
  • 二是阴暗面:不重视伦理,亲人也得明算账,毕竟口粮不多,而且亲爹未必是亲爹,很可能是强盗(比如古罗马人抢劫强暴萨宾妇女);

结合起来,希罗文明是特别特别喜欢「弑父」的。

.

希罗神话

不信?神话是「神话化」的历史,宙斯是怎么上位的?

宙斯的爷爷,是「神一代」乌拉诺斯,天天啥也不干,就不停地狂干宙斯他奶奶盖亚。盖亚被干得受不了了(故事原本如此,不是瞎编的),又加上自己生出来的一些怪物(百臂巨人、百眼巨人、独眼巨人)被老公嫌丑,直接扔进了地狱里(塔尔塔洛斯),于是大地之母盖亚就想摆脱老公。

盖亚给了自己的儿子克洛诺斯一把镰刀,让他趁自己亲爹再插进来快活的时候,一刀给丫阉了!克洛诺斯不负母望,手起刀落,亲爹的丁丁唰一下飞进海里,从泡沫中生出了欲望女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唉,爱情就是个几把。而儿子要想开创一片天地,必须得先把亲爹阉了

到了「神二代」克洛诺斯登台,他怕怪物兄弟们夺权,于是拒绝把怪物们从地狱里放出来,这让老妈盖亚很生气——白阉了老公了!于是盖亚诅咒说「你终将被自己的儿子推翻」

克洛诺斯娶了老婆瑞亚,也是玩命生孩子,但又害怕诅咒应验。于是,老婆瑞亚每生出一个孩子,他就马上把这个孩子吞进自己肚子里……这就是「农神食子」的典故。

你看,上一代是儿子要想上位就得阉爹,这一代是爹防止被儿子阉于是食子,这就是古希腊强盗文明的本色。

瑞亚也受不了了,就在最小的儿子宙斯出生的时候,偷偷换成一块石头包上襁褓,让克洛诺斯把石头吞了进去,而把宙斯放在山羊那里偷偷养大。(宙斯贪玩,掰断了山羊的一只角,也就是后来的「丰饶之角」)

宙斯长大后,同样受母亲教唆,开始挑战父亲——他设法让父亲吃了催吐药,克洛诺斯吐出了宙斯的兄弟姐妹们,即为「奥林匹斯诸神」,而相对应地克洛诺斯的兄弟姐妹们则是旧的「泰坦诸神」。

子代新神与父代旧神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即为泰坦之战

之后,宙斯一伙赢了,成功「弑父」,成为「神三代」,直到今天。

  • 唉,就这么点东西,居然还有没见识的中国土鳖公知在那儿感慨「希腊神话是一个多么宏大的世界啊!!!」老人地铁手机+黑人问号。
  • 《伊利亚特(关于一个老头子的弟弟被人戴了绿帽子结果害得英俊帅气到除了脚后跟之外全身都无敌的我莫名其妙死在据说喜欢巨型木马玩偶的异国他乡这件事)》
  • 《奥德赛(关于智慧超群超过全世界所有男人的我在打了胜仗之后却因为不想回家陪老婆于是假装迷路在海上边漂边嫖十多年到家发现老婆仍然守身如玉这件事)》
  • 不是我刻意冗长,而是你可以自己读一下荷马原文,吟游(盲)诗人不会写字只会背诵,为了方便自己押韵记忆,会有大量大量大量的重复,通篇废话,有个特洛伊木马的文学价值。
  • 或许是我山猪吃不了细糠吧,但我是真心觉得,吹希腊神话的人,真的很没见识很山猪。这种自己不读书还笑话别人是山猪的山猪怪物,咱们《山海经》里肯定有记载。

所以希罗神话从根上,就是「弑父」神话,对应的希罗文明,也就是「弑父」文明

一言以蔽之,

  • 华夏是大河文明,必须血缘绑定、集体理性、兴修水利、安土重迁;
  • 希罗是海洋文明,必须重视契约、精致利己、自由主义、拥抱变化;
  • 中亚算哪种呢?挨着两河、河间的,就偏大河,挨着沙漠的,沙漠之舟就是骆驼。

这不是什么文明的劣根性或「优根性」,只是地缘政治下,物质决定意识,不同文明自然呈现不同特性而已。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就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就灭亡。

所以你明白《封神:第一部》里特别扯淡的「质子团集体弑父」那一幕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了吗?

对,幕。

整部《封神:第一部》都是按照古希腊戏剧一幕一幕的格式来拍摄的。说实话,一开始还觉得这个形式放在「华夏史诗」上也挺有意思的,似乎比 C 视《封神榜》的转场还更简洁了一些。

但作为学了七年心理学的人,看到「质子团集体弑父」那一幕时,弗洛伊德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味道实在是太浓了,一下就和古希腊悲剧的格式给呼应上了——

哦,难怪是这个味儿呢。

多嘴一句,中国历史这么长,有充分史料记载的就算短点三千年吧,各邦各国送出去的质子这么多,你猜有几个质子真正面临过《封神:第一部》里那种 to be (a patricide) or not to be 的抉择?patricide 指弑父者。就我对历史的粗浅了解,一个也没有。

如果确实没有,那为什么中国的真实历史中没有这种弑父抉择呢?因为中国人没有这种病——

  • 有靠着阴谋诡计亲手推翻亲爹上位的,很多,人性是有阴暗面的,楚穆王说熊掌难熟,杨广和李世民也算有部分嫌疑。
  • 也有利用或逼迫某人弑父杀兄,以实现阴谋家自己政治野心的,这就更多了,算是某种共谋,谋的是现实利益。
  • 但唯独没有喜欢对别人说「杀了亲爹就能上位,否则我就杀了你」的,这阴暗面听起来太阴间太日本了。哦,我是说,太希腊了。

唉,还不如咬个打火机。

.

小结一下

总的来说,在已经「层累」了至少三大层的「封神」IP 上,乌尔善又做了哪些新的「层累」呢?

  • 帝辛背负的恶名,明明是虚假的,现有考古发现完全可以作为修正的依据了,但导演不仅不修正,还要继续让恶人更脸谱化
  • 中国古代战争的画面,有那么多现成史料可供「实拍」和「借鉴」,偏不,导演就是要移到罗马军队进攻北欧蛮族的语境下叙事。
  • 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弑父传统,硬是要把希罗文明的精神内核强行嫁接进来,拿古希腊戏剧形式「重写」中国魔幻史诗。

我原本以为「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提法太小题大做了,甚至有点像是个上纲上线的笑话。A365 欲灭其国,必先亡其史

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想要潜移默化篡改历史的「文人」真是太多了,那个曾经觉得「历史虚无主义」是个笑话的我,才是真正不知不觉就被别人洗坏脑子、洗掉族根的笑话。A362 现代文人,还有用吗

希望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多读书,多思考,不管思考的结果是什么、立场在哪边,最好都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

不要再像几十年前的河伤老歹直、十几年前的自由小歹直一样,不知不觉、麻木不仁地活得像个笑话了。

.

现在这个群魔乱舞的世界上,

  • 别人在自由地封别人眼里的神,
  • 甚至打着自由的旗号篡改你文明里既有的神,
  • 甚至禁止你在公共场合提到神的名字,
  • 甚至要把五千年不世出的哲人王给妖魔化。

那你更要有自己的神,你要把封神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封神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定义权。

姜子牙自己不是神,但却可以定义谁是神。

那是神大,还是姜子牙大?是神说了算,还是姜子牙说了算?

如果完全照着西方来的姜子牙划定的框框活着,这到底是神,还是奴隶啊?

帮帮你做事的人做事,让让你幸福的人幸福,为为你活的人而活。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当人民说「神万岁」时,真正值得崇拜的神会说,「人民万岁」

.

20 Replies to “A366 封神第一部,还不够魔幻吗

  1. 会不会是有了妖狐的帮助,加之以人皇睥睨天下的自信,导致殷寿足以狂妄自大到根本不在乎质子弑父后会反叛自己的可能性呢?反叛与否,他大概也不会把自己教出来的小子们放在眼里吧。
    魔幻电影,即使有再多不成立,但只要有一条说得通,个人觉得就足已。
    如果要求创作像考据般严谨,有些寸步难行了。

    1. 大方向错了,所以才去考据它,提醒你它的大方向错在哪里,不要被人打着娱乐帽子把脑子都洗了。如果它大方向是对的,谁也没这么闲还硬要考据,看电影本来就是为了娱乐而已。

      1. 抱歉没完全看完全篇,没太确切了解到日日说的大方向。但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我读书不多,关于弑父在西方文学中的普遍与重要意义了解不多,仅是知道而已。所以会不会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把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在中国古代发生的似乎同类型的事)放在了西方语境中去解释。导演编剧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西方语境影响了,但这是主观动机方面我们也只是解读推测。从客观来讲,中国古代存在弑父情况事实,也是符合实际的啊。
        如果日日后文有解答了我的想法,那抱歉我去看完整。

      2. 大致快速看了下文章后面内容,如果确实中国古代几乎没有所谓弑父‘惯例’或‘先例’,那可能确实是导演编剧的改编受了西方语境的影响吧。如果除弑父情节外,想不出更贴近中国古代‘传统’的剧情设计,那感觉应该是我们遗失了什么东西。

      3. 害,看到小结前后发现日日有写的很明确。我在看影片时确实没想到那么深,只是感觉从一开始的妖狐蛊惑兄长杀死父王,到逼质子弑父,到狐妖吃下玲珑心显形而殷寿不杀,殷寿的真面目一点点暴露出来这个过程展现的很完整,是一个整体。而所谓弑父只是其中的第一环(个人觉得不太典型只是个手段),第二环(在我看来就是殷寿扫除自己称王障碍的一个手段)。那照此逻辑,第三环是不是就叫弑祖了呢?
        天所以灭商,剧情设定好像说殷寿违背人伦,滥杀无辜。弑父只是违背人伦滥杀无辜的一个表现吧,确实有专门强调‘弑父’吗?我确实没太联想到西方的弑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