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00 面对热点负面新闻,多破少立

by @秦书宝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写于 2025.07.26

.

群里有同志找我私聊,最近新闻里提到的六名大学生不幸溺亡的事件。

这个事情应该怎么看?他说群里虽然有一些讨论,但是没有特别充分地展开。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官方的调查肯定需要一定时间。那么,从事件发生、新闻爆出、热搜上榜,到官方给出一个定性和说明,这中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窗口。

在这个窗口期,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看待和参与这类社会讨论呢?

我觉得至少要从两个方向去考虑:

  • 一个是如何维护党的领导,
  • 另一个是怎么样保护好自己。

一、多破少立,避免抢先下结论

简单来说,我觉得有两点。

  • 第一点是不要急于“立论”,也就是不要急着亮出自己的论点。
  • 第二点,是尽量去辩驳一些明显错误的论点。

总结起来就是“多破,少立”。

先说“多破”这个事情。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上了热搜,甚至只要有上热搜的机会,就一定会被敌人利用,在舆论阵地上搞一些事情。

然后,他们会带着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其中一小撮是“自干坏”,也就是不领钱但脑子有点毛病的那部分人。裹挟着这些人,整个舆情就可能会愚弄到很多中间派,也就是我们的普通群众。

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些特别明显错误的论点,比如它明显违背了唯物史观、违背了人民史观,我们就可以直接去驳斥,把这些错误的论点给驳倒。

做这件事情既有帮助、有价值,相对风险又比较小。

二、需要驳斥的几类错误观点

举例来说,比较典型的错误观点有以下几种:

1. 阴谋论

比如有人说“这是草菅人命”,或者“是故意的”。这种说法太过直白,很容易就能辩倒。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说法,就是认为这个事情本身不应该叫“溺亡”,不是淹死的。
他们会说:“这六个学生,说不定还有人会游泳,怎么会掉进池子里就出不来?”
然后就开始编造,说池子里可能是酸性液体、碱性液体,或者是密度太大、密度太小,或者有什么隔板在搅拌。
总而言之,他们无限地放大个人痛苦,说这六个受害者不是简单地淹死,而是死得非常惨。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从人性的角度,我们肯定会哀叹生命的逝去。
同时也会为这些家庭感到惋惜,这是一个悲剧。
但是没有必要刻意带着自己的臆想去发挥。

为什么说是臆想呢?
因为说出这些论点的人,本身未必是从业人员。
就算你是从业人员,你也不一定在那个厂子。
就算你在那个厂子,你也不一定在现场。
当时那个池子具体什么情况,你也不好说。

所以这些细节,肯定要等官方的公告出来,大家才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全貌。
在此之前,你所有的这种臆想,尤其是放大个人苦难的臆想,本身就是不恰当的,不是实事求是。

2. 挑动对立

除了违背客观真实,这种臆想在客观层面上还可能会变成敌人用来忽悠群众、挑动情绪,甚至是攻击体制、攻击国家的武器。

这个事情本身是一个悲剧,现在也没有人想要“丧事喜办”,没有人这样做。
事件发生后,负责人不是马上就被刑拘了吗?学校也开始进行校内调查。
方方面面都在查明责任,以杜绝下次事件发生,同时安抚受害者家属。
没有人想要甩锅、糊弄、颠倒黑白,没有人这样做,对吧?
那这个时候,你无限地放大个人苦难是想做什么呢?

说句不好听的,2022年底的时候,这些人也是持有一佯的观点吗?
他们也是像现在这样,这么“珍惜生命”吗?
这个“珍惜生命”是要打引号的。
所以敌人的很多做法,它前后逻辑是不自洽的,
因为它不是在珍惜生命,它是为了黑而黑

3. 精英主义视角

还有一些争议会聚焦在学历上。
好像说,因为这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所以他的死就格外令人惋惜。
这里面是有一点值得争议的地方。

这个环境,是六个大学生去参观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所以发生了意外事故。
那这个厂子里面平时难道没有工人在工作吗?他们是否每天也面临这样的风险呢?
再说得深一点,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每一个工厂每年会出多少这样的事故呢?

这些学生去参观这个工厂,根本原因不是去旅游,
他们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将来有可能也在类似的环境里工作的。
那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这个学历,好像他的学历,比人命本身还重要?

从人人平等的角度来说,逝去的都是生命,对吧?
这个风险不光是一个参观的大学生会面对,普通的工人更会天天面对。
从这个角度,是不应割裂的。

当然,反过来辩证地说,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是需要很多社会成本。
在他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自我价值没有来得及实现,社会价值也没来得及实现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意外,确实是让人痛心的。

但是,当有人反复地去纠结学历,甚至把大学生身份这个光环,放在了人的生命之前,这就不再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观,而变成了一种阶级视角、一种精英主义的视角。
这个视角,不是说要把它完全驳斥吧,至少是值得去讨论的,

要用来提醒自己,同志们自己不能陷入这样的精英视角。

大学生也是从群众中来的,最终实现价值也是要到群众中去的。

三、为何“只破不立”

当舆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调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错误思维的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自己提升认知。
同时,如果自己有一些余力,可以在舆论战场上做一些澄清,这都是可以做的。

那为什么“只破,不立”,不要去立论呢?

有错误观点,那就意味着一定有一个相对是正确的观点。
这个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你不知道啊。
按实事求是的角度,没有一个人能够看清真相的全貌。
所以才需要等待官方的详尽调查,公布一个能够让群众相信和接受的结论。

从理论上,以及实践上,有没有可能确实有一些业内人士经验丰富的,或者说他就在现场,采访了现场的人,因此他能够在官方得出论调之前,就已经给出几乎是完全正确,或者90%正确的答案呢?
肯定是可能有这样的人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你想一想,
为什么你不应该在官方公布之前,先发出自己的论点?

因为,我的想法是这样:
一个人,哪怕你再完美,也一定没有“中央”这个形象来得完美。

“中央”是一个抽象的形象,任何一个贪官、任何一次错误,都不会抹黑抽象形象本身,
因为抽象的形象,背后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说白了就是自我纠错。
刀刃向内不仅是把错误的个体、贪官污吏、犯罪分子挖出来,其实也是把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路线给排除掉,重新回到实事求是、活的灵魂路线上。

所以“中央”这个抽象的形象本身,它是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趋向于完美的。

但任何一个个​​人,完美程度是永远无法媲美这样一个抽象集体的。
就好比当初教员在瑞金的时候,
他被排挤,事后证明他确实是对的,排挤他确实是错的。
可是教员当时即便生着病、发着高烧,也没有违反组织的纪律,也没有自由散漫,反而是继续服从安排。
等到组织重新要求他担任领导责任的时候,他马上又回到了一线。

我觉得每一个同志都应该向教​​员学习。

哪怕自己不是组织内的,不是体制内的,不是共产党员,
但是我们可以用【共产党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没有问题。
这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要求。
既然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既然我们是人民的一员,是历史的创造者,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有义务,这样去自我要求。

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我们就一定能够想到这样的一个点:

如果我率先提出了一个我认为正确,事后也证明确实是相对正确,甚至是几乎完全正确的论点,但是这里的风险在哪呢?

风险就在于,当这个论点和你个人绑定的时候,
你的个人喜好,可能会影响这个结论的可信度。

说得直白一点,比如说调查结论是ABC。
官方直接公布,你来转发、附议、解释,甚至你说我早就想到了,都没有问题。
这是帮助群众更好地去理解并相信官方调查。

但如果反过来,是我们自己先说了,
并且还因为这个事到底是不是这样,跟人发生了争执——
这种事我以前就经常干,现在我觉得自己干得完全不对。

我跟别人争了半天,别人可能就跟我个人有了矛盾。
当将来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也和我的猜测一致的时候,对方会怎么想呢?
他会心悦诚服地觉得中央牛逼,哎呀你这个博主你也牛逼,会吗?这符合人性吗?
他一定不会。他一定会觉得,恰恰相反,他有了逆反心理。
甚至他明知自己错了,但为了面子也不愿意公开承认。

有人说那实事求是、活的灵魂,你不应该怕丢面子,
没错。这是同志们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甚至对于群众都提不出这样的要求,
那你怎么可能指望网上那些都不知道什么成分的大V也这样做呢?

你抢着说出来,是为了显得你能。
对方反驳你,很可能也是为了显得他能。
现在你就有意无意把事实之急,变成了两个人地位之争。
最后不管谁争赢了,都是在事实上扰乱了官方结论的传播。

  • 所以,即便「抢发」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
  • 「抢发观点」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不够妥帖的。

等官方给出调查结果,如果有你不满意的地方,
你可以再提,但不应该抢着说真相肯定是什么样。
因为这样也会绑架自己——
万一出来的真相跟自己想的不一样,那你能不能如实认错呢?
这不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吗?
那你既然敢于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能不能提出一个更更高的要求,
就是不要抢着乱说话,等定了性,再去做相应的解读呢。

在同样的条件下,好像好人总是吃亏,总是更受限制,
就像姜文电影里一句话,好人好像总是被枪指着
没错,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是真正的同志,真正去考虑一些舆论对于群众的影响,
考虑怎么样让群众更好地去信任中央给出的正确答案,
以及在有的时候给的答案不够全面、不够完整的时候,
做好民主监督这一部分工作。
怎么样做到呢?那你就会想到,
我是要更好地去维持这样的一个好的状态,
而不是把我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追求的是混乱度的降低,是熵减,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用更复杂的方式去对抗熵增
我们就一定要用更高的要求去约束自己,而不是先约束别人。
这是物质规律的第一性。

四、总结与思考

所以,不管是这次的安全事故,还是类似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这样去想。

当官方的论调没有定下来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当中央或者当地政府的整体调查还没有呈现出一个初步的真相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立论”,

可以给出一些猜测,可能怎么样、可能怎么样,
做一些方向性的分析,这是没问题的。
还可以对于别人给出的一些明确错误的分析,给予驳斥。
就是错误明显到从常识层面就可以驳斥。

比如说我认为观点ABC这三个可能性都有,
但是DEF绝对不可能,这是没问题的。

不要一开始抢着说,肯定是ABC——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其实也不全是观点,也包括一些经验和教训吧。

这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因为有时候,如果你说得太对了,可能你就进去了。
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呢?这个机密你是怎么知道的?

又或者,你说的过于笃定了,将来你被打了脸,
万一不好意思承认错误,那也是损害了自己的人格。

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段子:
江来出了问题,你也是有泽任的,民白吗?这个话其实没说错。

不要跑得比事实还快。
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猜测,但是不要声称你掌握了事实,
也不要帮着别人去传播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事情,这个不是一个好事。

最后附上班长的一句话:

「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