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4 一个上海人,问我懂不懂农村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7 分钟。

写于 2022.9.10

.

之前写文批评了《隐入尘烟》,A149 隐入烟尘的,是中国农民,还是文艺青年?

结果惹恼了一批文艺青年,这倒是也合理。

但震惊的是,最近经常看到来自北京上海的网友,在那里声色俱厉地教育落后省份的网友:

「你懂不懂农村?你在农村生活过吗?知道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吗?你没见过那么穷的,不代表中国没有!」

我特别吃惊,一开始以为我看错了,以为是落后省份网友在教育北京上海人不要「何不食肉糜」呢……仔细一看,没看错啊……仿佛突然间,一部分北京上海网友拿着「总理说过的数据」摇身一变,就比落后地区的人更懂中国的农村了……

《隐入尘烟》这种垃圾,里面最离谱的事是什么?是穷不穷吗?是有没有自来水吗?

确实,如果你对农村的了解,也就是靠看了一些温铁军老师的视频的话,那你确实会有这种狂妄的幻觉,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叫中国农村。

真想了解中国农村,不妨再多看两本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就挺好,理解一下什么叫「差序格局」,明白一下为什么生育被人类这个物种认定为义务。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假如没有新中国,或者说在解放之前,中国农民存不存在?那个时候没有扶贫,没有支部,但仍有天灾,仍有战乱,中国农民是怎么活下来的?靠的就是差序格局下的自治,自发地扶助邻里,守望同族。

在「皇权不下乡」的旧社会,中国农村尚且有乡邻互助,怎么到了新中国,农民都解放了,突然间变成了《隐入尘烟》里那样的全员恶人?

导演到底想要说什么?编剧到底是在批判谁?

.

说个极端情况,哪怕是解放初基层斗争扩大化的那几年,中国农民也没有把「万恶的地主」统统枪毙啊。

周扒皮那样无恶不作的肯定是完犊子了,可是也有很多本性不那么坏的地主,按成分给重新分了地之后仍然安全地生活在本村里,在村民眼里摘了帽的地主仍然是本村的一份子。

就比如随便虚构一个王家庄,假设地主只是一般缺德,没有特别缺德。地主肯定姓王,村里大部分人也都姓王,往上一追可能三代五代前还是一母同胞沾亲带故,你觉得这些中国农民会在翻身解放之后突然变成「全员恶人」,任由这个同乡同姓的破落地主死无葬身之地吗?

真正的中国农民,连对待地主都尚且如此留点情面,何况是面对电影中那样一个又有手艺,又从来没有祸害过别人的可怜劳力,以及他真心呵护的、身有残疾的媳妇?

一个腿脚不便的村妇,走半路上掉进半米深的水渠里了,好,就算听导演的,强行把主角淹死以便歌颂苦难,可是全村人居然没一个主动搭手捞尸的?

《隐入尘烟》拍的到底是有着差序格局、公序良俗的中国西部,还是杀光了土著、人均持枪悍匪的美国西部

所以才说,《隐入尘烟》拍的这种全员恶人式场景,根本就不是中国农村。

你非要说,这反倒像是城市,不一定是中国的,各国的大城市,都是这个样子的——生人社会,莫管他人闲事。别说死了人不去捞,就是摔倒了也别去扶。

熟人社会里,不论贫富,《隐入尘烟》的故事主线就不可能成立。一家两口人,其中一个还残疾,要盖房子了,全村没一个过来帮忙的,这可能吗?

  • 除非马老四当年挨家挨户做尽了缺德事,还得是非常缺德的事,才会让村民们记恨整整一辈子。
  • 说句难听的,就是当年日本鬼子殖民时留在中国农村长大的日本孩子,也不至于让全村人恨成这样吧?

这个马老四,居然比日本鬼子下的崽还不招村民们待见?他到底干啥缺德事了,马老四是不是拍过伤痕电影、侮辱过中国农民啊?

.

也就难怪了,为什么北京上海的网友,看完《隐入尘烟》之后,反手就开始教育落后省份的网友「你们懂不懂农村」了。

城市人自然会在震惊于农村的落后和贫困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这种生人社会的冷漠和残忍,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自然觉得穷山恶水里全员刁民也是真实生动的。

城市是辩证的,农村也是辩证的,现实存在的事物背后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现实逻辑。

  • 城市的发达来自人口聚集,而聚集的背后是巨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使得商业活动效率提升,却也使得稳定的人际关系相对难以建立,于是城市更注重不讲人情的市场规则
  • 农村的熟络来自人口稳定,可稳定的缺陷就是缺少机遇,这使得农村人赶集都得出村去外地,却也让村民们不会把自我认同局限在一家一户,而是更注意不讲契约的同村乡谊

这本身没什么必然的优劣,直到喜欢歌颂伤痕的文艺青年们出现。

这才是《隐入尘烟》这种垃圾最下作的地方——导演把城市的发达抹去了,把农村的熟络绞杀了,两个优点一个不沾,再强行把城市的缺点和农村的缺点缝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既穷困又冷漠的舞台,呈现出一个最能迎合国际评委对中国农村魔幻预期的故事,bravo!

  • 他们既要让人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确保人们若不合作就必死无疑,
  • 又要让这些木偶人绝对拒绝合作,哪怕在一个不合作就会死的环境里也不改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顺利地流下自以为高尚的眼泪,站在苦难者的尸体前迫不及待地表达他们腐臭而低贱的同情心。

.

同情,从来不是共情

  • 同情,只是站在坑边往下看,「哎哟,坑里好惨啊!我大善人我看不了这个,我太难过了,我果然是一个心软的人,555555」
  • 共情,是扑通一声跳进坑里来,真心实意地要把坑里的人拉出去,甚至挽起袖子下定决心要把坑填平。

精准扶贫是在干什么?到底谁是假同情,谁是真共情?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全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人,怎么就忘了另一组数据呢?扶贫攻坚战,全国 300 多万名一线的扶贫干部,其中光荣牺牲的有 1800 人。825 所谓精英与无产

全民脱贫的今天,导演兼编剧李睿珺为什么非要讲述一个无依无靠、不得好死的中国农民的故事?他想借这种在底层逻辑上根本不成立的狗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悲天悯人的圣母下凡的文艺情怀?

《隐入尘烟》的故事为什么要设定在 2011 年?因为 2012 年就要开18大了,2013 年就要提出精准扶贫了,2015 年就全国真正铺开了,2020 年就基本胜利了。如果把故事时间线放在 2012 年以后,那导演编出来的这种本就不可信的故事,就会显得更不可信了。

有人会说「你这是过于敏感」「你这是恶意解读」,是的,我对那些对中国农民怀有恶意的人,无法保持善意。

我很想也问问这些认为《隐入尘烟》好看、真实、有代表性的文青们,「你们懂不懂中国农村?」

是谁给了文青们的底气,让他们敢去质问真正来自农村的人「不懂农村」。

又是谁,在一边撕裂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一边妄图用虚构的故事抢夺中国农民本就不多的话语权?

「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

以前看《阿拉伯大征服》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有画面感的小故事:

说波斯萨珊王朝当时的首都是泰西封,有一个波斯骑兵正在教训自己领地上的农奴。

农奴们抱怨说,屋子里没法住人,因为里面有马蜂窝。

波斯骑兵便进农奴的屋子里去处理马蜂,出来后却发现所有农奴都逃跑了。

原来是农奴们听说波斯军队一直惨败于阿拉伯人,所以产生了逃亡的念头。

波斯骑兵非常生气,骑马开始追赶逃走的农奴。

半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阿拉伯骑兵,后者一矛便刺死了他。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编的,但只是个故事。

不妨做个思维实验,如果把这个故事稍加改动,就能造成不同的效果:

  •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眼见波斯骑兵要屠杀农奴,于是挺枪上马杀死了波斯人,那么阿拉伯人就成了农奴的解放者
  •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在波斯骑兵杀光农奴之后,再出现在现场,并且杀死了波斯人,那么阿拉伯人就成了农奴的复仇者
  •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抢在波斯骑兵动手前,就杀了波斯人,然后把所有农奴都抓走当成了自己的奴隶,那阿拉伯人就是以暴易暴的侵略者

假设是一部电影里出现这么一小段画面,那么不管是哪一种结局,支持者都可以说「难道你能保证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事,有无数个阿拉伯骑兵和波斯骑兵相遇过,导演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一组来讲述,这体现了导演的三观——

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的潜台词

所以说:

没有任何文艺作品,可以超越政治立场。

A133 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吗?

.

有人说,你为什么要针对北京上海,你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胡说八道。

这没办法,或许也有可能,这个上海中学生其实是假冒的?

真的没想到有这么一天,居然已经轮到上海的高中生,来质问我一个西北人「你懂不懂农村」了,哈哈哈。

谢谢这位中学生现身说法,希望他长大了能懂事,不要再成天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强行同情中国农民了,那样很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