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9 隐入尘烟的,是中国农民,还是文艺青年?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写于 2022.8.26

.

在看《阿拉伯大征服》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有画面感的小故事:

说波斯萨珊王朝当时的首都是泰西封,有一个波斯骑兵正在教训自己领地上的农奴。

农奴们抱怨说,屋子里没法住人,因为里面有马蜂窝。

波斯骑兵便进农奴的屋子里去处理马蜂,出来后却发现所有农奴都逃跑了。

原来是农奴们听说波斯军队一直惨败于阿拉伯人,所以产生了逃亡的念头。

波斯骑兵非常生气,骑马开始追赶逃走的农奴。

半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阿拉伯骑兵,后者一矛便刺死了他。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编的,但只是个故事。

.

不妨做个思维实验,如果把这个故事稍加改动,就能造成不同的效果: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眼见波斯骑兵要屠杀农奴,于是挺枪上马杀死了波斯人,那么阿拉伯人就成了农奴的解放者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在波斯骑兵杀光农奴之后,再出现在现场,并且杀死了波斯人,那么阿拉伯人就成了农奴的复仇者

如果阿拉伯骑兵是抢在波斯骑兵动手前,就杀了波斯人,然后把所有农奴都抓走当成了自己的奴隶,那阿拉伯人就是以暴易暴的侵略者

假设是一部电影里出现这么一小段画面,那么不管是哪一种结局,支持者都可以说「难道你能保证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而且有趣的点在于:

我们是中国人,而且大部分中国人对于中东&西亚历史不了解,对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没什么代入感——这样的大前提,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可以心平气和地阅读和理解原文的内容。如果换成中日,或者涉及西方欧美,那么马上就会唤起各种情绪体验,根本无法理解字面本意。

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事,有无数个阿拉伯骑兵和波斯骑兵相遇过,导演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一组来讲述,这体现了导演的三观——

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的潜台词。

所以说:

没有任何文艺作品,可以超越政治立场。

.

《隐入烟尘》全片有两段诗,一段是疯子念的,男主复述给女主听,内容是说麦苗的。

「对镰刀,麦子能说啥?对啄食的麻雀,麦子能说啥?对磨,麦子能说啥?对来年变成种子,麦子能说啥?」

这段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人就像麦子一样,选择不了自己的命运。

这种隐喻远比驴、燕子、猪要精彩,以麦子为生的人离不开麦子,却又靠着麦子的牺牲而生存,无力感更强。

第二段诗,是后来两人种地,男主说女主,脚踩在种子上面,就像把脚印种下去了,来年会不会长出很多脚印。

女主笑了,说千万不要把脚种在地里,因为麦子哪里也去不了,人有脚可以走。

男主说对,人有脚,但又感慨,可是有脚也离不开地呀,总得种地糊口。

这是一种更大的无力感——比没脚不能走更惨的,是有脚也走不出去。

接着丰收了,鸡蛋还清了,麦子卖掉了,土豆和玉米也还上了,「种」出来的房子也「卖」了 15000 块的拆迁款,可是人没了。

这到底是走出来了,还是没走出来?

.

导演用一种「勤劳就能致富」的诗化视角告诉你,似乎能走出来。

但编剧又残忍地把主角双双判处死刑,告诉你其实走不出来。

哦,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

  • 前面爱情明明拍得挺美,远比真实美
  • 后面却故意扯烂给你看,远比现实烂

这时你才明白,哦,原来一切美好都是为了最后扯烂。

你说,这导演是有多贱?

  • 扶贫的时候没有你,几亿农民脱贫了,你来反思了。
  • 下地劳作没有你,人家两口子勤劳致富了,你让主角意外身亡了。
  • 建设社会的时候没有你,现在吃饱喝足了,你用心记录中国的苦难,去国际上换大奖了。

我不理解这种片子为什么又是高分又是得奖,因为它讲述的并不是社会的真实。

当然,我能理解这种片子为什么又是高分又是得奖,因为它迎合了小资文青和国外评委心里的真实。

别说是编的故事,就哪怕是纪实片,不也存在这种取舍吗?

是几亿农民脱了贫呢,还是确实有几亿农民意外身亡呢?你选哪个角度,你就是哪个立场。

我只能说,导演你好,我草泥马。

.

相关阅读:

A164 一个上海人,问我懂不懂农村

A133 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吗?

A276 文艺片看不下去?不如一起修真吧!

A285 不会讲故事的人,最容易受骗

A385 娱乐圈商业片,能宣传社会主义吗

.

3 Replies to “A149 隐入尘烟的,是中国农民,还是文艺青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