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写于 2023.08.10
.
商代和周代,最大的区别,如果只说一个,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兄终弟及」变成了「子承父业」。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稳定。
稳定有啥好处?对社会有什么好处,现在还不需要关心,学到深处自然就懂了,现在只需要知道,稳定对统治者当然有好处!
——所以要明白,政体是统治者选定的,并不是什么天定的,也不是随机出现的,而且不管公开的说法多么合理,背后的实质都一定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明白这个,从人的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历史,那么历史才是人的历史,而不是「考点」的历史。
(多说一句,新中国的统治者是谁,这个写在书里的标准答案你能不能真正理解并且相信?这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历史水平,很多学历史的人,因为自身哲学水平太差,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尤其喜欢阴阳怪气)
——关于「庸俗历史观」的讨论:A224 一阶仰望伟大,二阶俯视钟馗
说回来,为什么子承父业就更稳定?因为弟弟想造反,要比儿子想造反,容易得多。年龄越大,预期能积累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就越多。
那规定了子承父业,难道弟弟们就听话不造反了吗?至少成功率低了。
为什么成功率低了?因为当全社会公认的契约是嫡长子继承时,弟弟(王爷)们造反时面对的合作就更少、对抗就更大,每个人都不确定其他人具体怎么想的(因此倾向于按公认契约行事),其背后的生理基础是「人的思维不透明」。
这又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体现,又一次说明人类历史不是由人的精神随意指挥的,而是必须服从于人的肉身属性的。
.
等一下,儿子继承就儿子继承吧,为什么非要嫡长子?这是从「兄终弟及」转轨之后的进一步优化(虽然是由周公一次性完成的)。
为什么算优化呢?嫡幼子行不行?嫡子举贤行不行?不分嫡庶行不行?都不行,所有其他方案都不够稳定,都依赖于主观而非客观的指标。
比如说(嫡)幼子(蒙元就是这个逻辑,所以很快就凉了),男人到80岁还可以有儿子呢,哪个幼才是真正的最幼?就算指定一个「发妻」,女人过了50岁不再生育了,也不现实——万一男人老了想换正妻呢?
比如说举贤,你说你贤,他说他贤,谁更贤,难道靠辩经吗?朱棣是不是比朱允炆的爹更贤呢?历史无法假设,举贤导致的悲剧不计其数。
比如说不分嫡庶,那岂不是不存在(高于所有其他嫔妃的)皇后(嫡子生母)了吗?那皇家的政治联姻筹码将大受影响,强悍的外族(比如西周申侯)会觉得嫁女儿给天子(比如周厉王)的收益太小了(还要分给褒姒???)不如直接把西周灭了得了……(注:周厉王时期是分嫡庶的,此处举例是说西周末期实际上乱了嫡庶,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A310 末代昏君,真的昏吗?
因此,所有这些「生产关系」,都是基于当时的实力(生产力水平)来确定的,是由统治者摸索出来用于维持其稳定统治的。
关于「嫡庶」的重要性,尤其是从皇家的「家天下」真正衍射到全天下,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逻辑就必须使用(核心是丧葬和孝经的)儒家作为指导思想?陈赟在《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中有精彩详实的论述——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全天下都是亲戚,咱们论资排辈坐老大即可,谁也别动手哈,和气生财,天下太平。
不说好不好用吧,但这本质上不就是忽悠和洗脑吗?所以西方学者中很多人把「儒家」称为「儒教」,是颇有道理的。
.
然而「可惜」的是,周公太(踏马)聪明了,他一次性就搞定了「弟改子」和「子改嫡长子」两步,让后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步迈得有多大(所以说中华文明自古牛逼真的不是吹,政治智慧遥遥领先几千年)。
直到周亡几百年后,游牧蛮族纷纷入侵,你再去看拓跋、慕容、耶律、完颜……们的政体,以及他们在「汉化」过程中踩的坑、犯的错、吃的亏、走的弯路,你才能慢慢体会到——周公真牛逼!他是怎么提前想到这么多「常见错题」,然后一把子避开的呢?
嫡长子继承当然不完美,也根本和完美不沾边,但它却确实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不得不采取「家天下」生产关系时,基于人类肉身所能实现的,最稳定最靠谱、容错率最高的权力交接方式了。
换句话说,嫡长子继承只不过做到了「能用就行」,可是这已经是全人类上万年文明中,唯一的一份及格答卷了。A369 咱们宇宙的企业文化:能用就行
历史进步,靠的不是对的时候效率多高,而是错了之后多久能恢复。有多少文明啊,辉煌的时候灿烂得一批,可是一两次重创就永远消失了,甚至连文字都没活下来。比如苏美尔、比如古埃及、比如古印度,惨。在「惨行榜」上,有盎萨蛮族后裔为其招魂的古希腊根本排不上号。
这样一眼看千年的预测力,背后的基础不是数学实力是什么?所以对于《周易》(周文王)及其爻辞(周公旦)的崇拜,真的单纯是一种迷信吗?
你整那么一堆数学家看着多高级,结果连一个千年文明都发展不出来,又有多实用呢?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
等一下,那最初为什么是「兄终弟及」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子承父业」呢?
因为最初是母系氏族,根本不知道谁是谁的爹……甚至最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生孩子必须要有男性参与……本以为啪啪只是为了爽,而生孩子有女人就够了呢……
等到知道了生殖需要两性,那父亲也仍然是外人(异姓),舅舅才是同姓——权力从大舅传到二舅,从母亲(或外婆)视角看,不就是哥哥传给弟弟么。你的舅舅们的儿子,那是人家舅妈那一家族里的下一代舅舅们呀。
所以母系氏族,也并不是女人说了算吗?当然不是啊……A359 母系社会是女人说了算?
为什么不是女人说了算呢?因为人是动物,从根本上靠暴力说话,对大部分哺乳动物而言,雄性的暴力水平远高于雌性,人类也不例外。物质决定意识。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逻辑上层层绑定的。
而这些内容也完全不是什么「新发现」——
- 前半段,来自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
- 后半段,参考了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和田余庆的《拓跋史探》。
.
我们的高考,不该总是考那些「西周是哪年灭亡的」,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这个「哪年」本身也是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基于西方(西亚)邪叫的纪年法而生成的随机数字。除非你要穿越回去预测未来,否则记住精确年份有啥用?大致百年浮动范围还不够精细吗?
也难怪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公知们鼓吹「西方教育鼓励独立思考」能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因为确实是有点道理的:
问「你认为西周灭亡的时间会在哪些情况下推迟或提前」,显然比问「西周是哪年灭亡的」,要高级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当然,我这个说法,并不适用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因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最小的成本让最多的人尽可能提升常识水平。识字就行,思辨暂时覆盖不到。769 标准化教育,不尊重人吗?
所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是财力有余的家长,不妨多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不是钱),来培养这样的学习方式。025 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已经死了
.
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很好培养的——
回到第一行:
商代和周代,最大的区别,如果只说一个,是什么?
就回答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原因,就可以了。没有标准答案,纯讨论。说不定我上面说的一串,根本就离题万里呢。
- 然后把商周换成秦汉,换成魏晋,换成唐宋,换成明清。
- 然后把问题换成「你觉得中国历史应该分哪几段,为什么」。
- 然后把问题换成「你觉得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 然后……不断迭代。
但这样的问题是——两个人要想就这个话题发生有意义的讨论,需要这两个人真的都懂一点东西。
那些逼着孩子多读书、抱怨学校不会教的家长,有几个自己能做到自我教育、持续成长呢?
这才是根本原因——中国还是太穷了,成年人根本没空研究赚钱之外的其他事。
所以,这看似是个问题,其实只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罢了。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吗?为什么?」你要如何有理有据地讨论这个问题?
学海无涯。
.
想起了之前读过的《大国宪制》。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