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1000 字,阅读约需 2 分钟。
写于 2023.05.26
.
看一篇网文,作者对宇宙的设定蛮有意思的:
造物主是一个「能用就行」的程序员,设计理念就是「能用就行」。
祂先设计了宇宙的基本单位,就是随机概率云状的粒子。
这听起来是个很复杂的设计,但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咋样都行的粒子。
然后祂把这些粒子排列组合,捏成不同的形状,宇宙就开始自发演化了。
后来这个宇宙里演化出了人,人就对这个宇宙的原理很好奇。
人发现,
- 宏观层面上,物体遵循经典物理,
- 而微观层面,却是量子物理。
也就是说,一堆粒子聚成一个杯子,杯子就是杯子。
但如果把杯子拆解成无数个微小的基本粒子,就出现了量子效应——
这些粒子单独出现时,就变成了概率云,可以同时在无数个地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
人就困惑了,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光子还出现了双缝干涉的现象,哪怕只喷出去一个光子,它也能同时穿过两条缝,自己和自己干涉!
然后你要是在任意一条缝上,或者缝的前面,放个观测仪观测一下光子是不是路过这里了,你猜怎么着?光子自己和自己干涉的现象,就突然消失了!
意思是光子不仅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自己与自己干涉),还能提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观测它(有人观测就坍缩,从而停止自我干涉)!
这是光子啊,还是闹鬼啊?人类非常困惑。
造物程序员觉得有点好笑,就写了一行注释。
人里面比较聪明的看到了这行注释,就提出了量子力学。
就实际上,粒子一直都是这样的:
- 不被测量,就是概率云,
- 一测量,就变成确定态。
正着理解,特别容易,就跟拿水泥盖房子一样直观。你不和泥不搭梁,它就是一大滩,你整了活儿了,它就变成了房子,一平米可以卖十万。
但人是反着理解的,先看到并适应了宏观世界,才发现了微观,于是就困扰了。
人类所说的「坍缩」其实就是「测量」导致的,而且并不是只有意识体才可以测量(这是很多自以为理解了量子力学的人类的自大理解),任何能够测量的东西都在无时不刻地测量——
比如其他粒子聚成了粒子团,这个团儿,就可以用于测量路过的任何一个单独粒子,于是那个路过的粒子就由于被团儿给测量了,于是自动坍缩成确定态了,或许就直接聚合进团儿里了——
所以造物程序员只要在粒子海洋(或者原汤)里捏巴一下子,宇宙就开始自行演化,甚至催生出人类了。
而人类(反向)拆解出基本粒子的过程,人类管这个叫「退相干」,实际上就是「还原」了宇宙最初的形状而已。
人类觉得宇宙的基本单位(基本粒子)特别复杂而神秘,其实本质上是因为造物程序员最初偷懒,先设计了一种「咋样都行」的粒子,这种「通用」的属性导致了很多困扰……
强行类比,就有点像干细胞,它具备着发育成任何类型细胞的潜能,它「咋样都行」,听起来就很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
最初设计一个干细胞出来可能有点费事,但造物主只要设计这么一个「通用款」,就再也不需要设计第二个细胞了,直接拿干细胞随便捏巴就行了——主打的企业文化,就是一个「懒」。
既然这粒子咋样都行,那它这种特性在宏观人类眼里,就变成了「量子效应」。
虽然这粒子在微观层面不太稳定(概率云),但它会自发地聚合并且稳定下来,所以「能用就行」。
而这种「能用就行」还体现在设计出来的宇宙的方方面面——
- 水自动往低处走,
- 弹簧总是回归默认形状,
- 光也沿着当前空间的最短距离传播,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都是懒,都是「能用就行」,最低能耗。
可以说,能省则省,就是造物程序员的设计理念了,也是咱们这个宇宙的企业文化。
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草台班子」理论?A364 全世界都是草台班子
.
One Reply to “A369 咱们宇宙的企业文化:能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