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18 幸亏马超是庶出,否则就是马伯起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写于 2023.09.26

.

「马超,字孟起。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马超是马腾的长子,但是是庶出的。」

今天看书,在《透过地理看三国》里看到上面这句。

这句话很有意思,让我想起自己以前做高三数学题时,经常看到标准答案里写着「略」,或者「因而很显然,此题得证」。

哪李明显啦???一直都不觉得明显好不好???能不能反思一下讲知识点的时候有没有努力???模拟题分数涨没涨???Wooo~

当然,看了很多很多书之后,我终于能理解上面那句「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了……

.

重点在「孟」字。

「孟仲叔季」,所以字里带孟的,肯定是长子/女。

类似的,还有孟姜女这个名字,很明显她姓姜,是长女,所以称为「孟姜」。

类似的,春秋时鲁国的「三桓」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很明显就来自于他们的兄弟排序——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合称三桓。(这里留个伏笔,为什么「孟仲叔季」里的「仲」在三桓中没出现?)

当然,你要想知道这俩例子里为什么「很明显」,那就又得读很多书……

说回马超,他字里有孟,知道他是长子了,为什么又能知道是庶出呢?

因为嫡长子的字,往往不用「孟」而用「伯」

也就是说,对嫡系儿子来说,排序是「伯仲叔季」。其实这个「伯」来自爵位(公侯伯子男那个),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所以字里一般带个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八达」了……司马懿是老二,所以字仲达。他们兄弟八个,依次是「伯仲叔季显惠雅幼」达,前四个完全按「伯仲叔季」来的。

类似的,就有伯邑考这个名字,很明显他名字是考,同时又是嫡长子,所以称为「伯考」。既然他是周王一家子的,姓姬,那么按现代人叫法,可以叫他「姬伯考」……

那这个「邑」是怎么回事?好吧,我说谎了,其实不明显,因为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名字里的这个「邑」到底是表示他的世子身份,还是尊称他当时的官职名称(类似于管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叫「杜工部」)。

甚至,伯邑考还有可能是单名一个「邑」字,而「考」是为了表示尊敬。这种说法也存在,所以到现在也无法确定这位被做成肉饼的王子,到底活着的时候叫什么。

等一下,那曹操字孟德,难道说曹操是庶出吗?

  • 一般来说,古人的字,是其名的补充。乍一看,似乎是「德行=操守」,而孟指庶出。
  • 但曹操他爹就一个老婆丁氏,操是嫡长子。「操存舍亡」语出《孟子》,所以「孟德」或许是指「孟子的德行」。

「操」指操守,比如梗图:

.

为什么嫡长为「伯」,庶长为「孟」,大概解释了,但其实还有更深的来源。

就是「孟」这个字,它从字形上,就是把一个小孩「子」放在一个器「皿」里。如下图:

有人认为,这是指长子出生后,好好地洗个澡庆祝一下……只能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的人,是比较善良的。反正我是不太信这个说法,要不然难道次子不洗澡?为什么只有庶长子为「孟」呢?

在黑猩猩群体里,素来有「杀婴」的风俗

上一代猩王老了,其他年轻公猩猩挑战,赢了的就成为新的猩王。新的猩王肯定不会花力气去养大老猩王的崽子呀,所以就要把上一代「猩王子」们处理掉。由于黑猩猩和人类的社会结构很像,都是猩王一下垄断所有母猩猩的,因此新任猩王就「省事」了,直接把聚落里的所有小猩猩全干死就得了……

这样做对新猩王有两个「好处」:一是斩草除根,不怕复仇;二是母猩猩的崽死了,哺乳期自动结束,可以准备给新猩王下崽了,提高了猩口「扩大化再生产」的效率。这套做法,在人类文明早期也普遍存在,而比较落后野蛮的游牧文明,甚至到了中世纪还在这样搞。

所以「孟」这个字,就是在指这种行为——杀长子

解放初的西南民俗里,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走婚」,就是女子成年后,需要先跟随便什么路过的陌生男子怀孕产子,证明了自己有「繁衍后代」的能力,才会有人愿意娶。

问题来了:验证了有生育能力是好事,可头胎孩子谁来养大呢?根据该地部族的生产力水平不同,一般是三个方案——

  • 有的母系路线,头胎「私生子」留在娘家养大,对娘家来说相当于是个没有爹的外孙子,或许就由舅舅来扮演「父亲」的角色,而亲妈偶尔也会回来看他;A359 母系社会是女人说了算?
  • 有的父系路线,把「野种」带到夫家养大,但夫家并不歧视,而是视若己出,其实「朮赤」就有这个嫌疑,但一般认为朮赤确实是亲生的,只是二弟察合台想夺权所以编的谣言;
  • 有的路线夹在这两者之间,又养不起「外人」,于是就只能「杀长子」。

把长子扔进器皿里弄死,称为「孟」。而这个长子在时代背景下又是指「野种」,所以后来慢慢与「庶出」建立了联系,区别于嫡子「伯」。

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学界众多说法中我个人认同这一种,但不一定是史实,仅供参考。

.

最后,把上面的「坑」填了——鲁三桓。

孙氏、孙氏、孙氏,这三家的「创始人」最初都是鲁桓公的儿子,那「仲孙氏」哪儿去了?

答案是,鲁桓公一共生了 4 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是嫡长子,继承了爵位,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就有点像,你父亲兄弟 4 人,但你只有大伯、三叔、小叔,因为「二叔」就是你亲爹。这么个类比。

然后,孟孙氏的「创始人」是庆父,他这一支最初其实还可以称为「仲孙氏」,也就是说这一家里的孟和仲都是他——庶长子。

这里面的逻辑大致理一下,就是庶长子虽然最老,但地位却比嫡长子低,因此按年龄算「孟」,按地位算「仲」,俩叫法都可以。后来「孟孙氏」叫法可能更容易理解,于是统称为「孟孙氏」了,这个「仲孙氏」的叫法就消失了。

再后来,老四季孙氏反而做得最大,三桓的实力排序变成了季>叔>孟,完全反过来了。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季孙氏」其实是嫡系老二(嫡次子),然后庶长子「孟孙氏」造反被重干了,庶次子「叔孙氏」不服气也被轻干了,结果就排序逆转了。

再后来,「孙」这个字就合并同类项并且消失了,可能为了叫起来简单吧。三桓就成了季氏、叔孙氏、孟氏——季氏将伐颛臾,就是这个季氏,孔子年轻时就是给这三家打工。

从「三桓」的例子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嫡庶之分」是非常巨大的。明明是「孟」,就因为是庶出,最后在兄弟之间愣是被排成了最后一名。

.

有很多爱看古装剧的网友说,「嫡庶之分」是中国编剧模仿韩剧里的「封建残余」瞎编的,其实并不客观。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嫡庶确实有点天壤之别的意思——当然了,那是贵族内部有别,庶出的公子出门踩死个把平民,也和捏死臭虫一样容易。

也有说法认为,西周的时候「孟」「伯」其实不是分嫡庶的,而是分男女——长子为「伯」,长女为「孟」

但也有人说:「我们日常吐槽的网文嫡庶神教是吐槽里面的嫡女庶女的子以母贵而不是老中形成传统的母以子贵,拼命强调嫡女(因为是言情),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强调血统。」

我个人觉得,这种(隔代了还纠结女方的嫡庶)的设定,并不符合中国的大部分朝代的史实,但也不能说是完全胡编——毕竟即便是女儿,嫡庶到了下一代,也还是会有一点点区别,大致如下。

.

只说嫡女与庶女自己这一代的话——

女子出嫁后,女子本身的嫡庶虽有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她们出嫁后的妻妾身份。

  • 在严格一夫一妻多妾时,

妻的子为嫡,妾是奴隶不算人,妾的后代在名义上也算是妻生的。这种情况下,士大夫若是敢把自己家里的妾给「扶正」,那是为整个圈子所不齿的,阻力特别大,后果非常严重,所以例子很少见。哪怕正妻死了,或者正妻自己不介意,丈夫也不太敢犯全社会的禁忌。毕竟「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必须依附于社会,那时候「社死」可是真的会死的

那到了下一代呢?会不会「母以子贵」呢?也不太可能。因为庶子从小都是由妻(或妻指定的奶妈)养大的,与生母(妾)的感情一般。即便庶子与生母感情很好,后来庶子继承了家业,封建礼教也不太允许越制,不太会同意庶子把生母(妾)给尊成夫人(主母)。当然,吃喝条件会改善,但妾死后也进不了主墓及宗庙/祠堂。

  • 在不那么严格,或确确实实存在多妻的时代或家族中,

正室(比如皇后)的子为嫡出,侧室(比如妃子们)的子为庶出。

这种情况下,既会出现「子以母贵」,皇帝把最喜欢的妃子扶正,儿子自动成了太子(或预备役),也会出现「母以子贵」,皇帝因为尤其看重哪个儿子,立为太子,则生母自动变成皇后。当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例外,不细说。

所以要是只看嫡女与庶女自己这一代,那么她们出生时的嫡庶只是次要矛盾,她们出嫁之后的妻妾(正侧)身份才是主要矛盾。而她们能不能生出儿子(受宠爱的妃子若生不出儿子也很难坐稳皇后),则确实是一个关键因素。

但是,要考虑到,在婚配时,豪门往往是内部通婚的(比如唐代的「七姓十家」就因为太显贵而成了「禁婚家」,但仍然拦不住他们内部通婚)。在内部通婚时,嫡子/女的资源肯定是比庶子/女的资源要更好的,那么嫡女确实会比庶女在统计意义上更有可能「高嫁」

反过来,若是两家女子嫁入同一家,那么嫡女那一方的家族给予嫡女的支持力度,也往往会高于庶女那一边。同时,夫家的态度也会因此而受影响。

.

但要是往嫡女与庶女之前几代追溯的话——

女儿出嫁时,父亲会出一份嫁妆(财产来自家产,所以出嫁后的女儿不能再回家分遗产了),生母也会出一份嫁妆(这一财产来自生母嫁过来时的嫁妆,属于妻室的私产)。

嫡女的生母,就是这一家里的正室,当年也是明媒正娶进来的,门当户对的话,想必正室的陪嫁是相对丰厚的。所以嫡女的生母能够分出来给女儿做嫁妆的财产,也就多一些。

庶女的生母,假如是妾,那就是奴隶嘛,根本没有私产可言。这时庶女的嫁妆就也要由当家的主母来出一份——不排除说主母把所有女儿都视若己出的可能性,但统计意义来说,主母肯定更可能给亲生女儿多一些,给庶女的少一些。

庶女的生母,假如不是妾,而是侧室(即存在一夫多妻的情况),那愿意「给人做小」的这位侧室,当初更有可能是不受自己家族重视,或者门户稍微差一些的。所以这位侧室带过来的嫁妆,统计意义上也会少于正室。那么庶女的生母能给自己女儿的陪嫁,也就很可能少于嫡女的生母啦。

所以嫡庶这个因素是会随着「嫁妆」也就是「妻子的私产」这条线,代代相传地影响下去的。不过这就比较微弱了,且随机性很大。

因此,嫡庶在女子身上的差异确实也有些影响,但在中国古代一般不会出现言情网文里那种决定性的影响。「说到底还是受了日韩血统论的影响魔改了」,我觉得这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

3 Replies to “A418 幸亏马超是庶出,否则就是马伯起

  1. 还是马孟起这个名字好,马孟起擅长打仗,可以在沙场扬威,马伯起一看知道就不能扬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