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写于 2023.03.01
.
「蛋白质」这个词也蛮有意思的。
最初被发现时,命名是借用了希腊语 protos 第一、重要,所以叫 protein。
对应的翻译是「朊」ruǎn,其中「月」就是肉,「元」就是始,所以「朊」字面会意就是「肉身里第一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元」字,上面一个「二」,下面一个「儿」,就能表示「始」呢?
- 甲骨文里「二」其实就是「上」,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表示向上。
- 反过来,如果是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就是「下」字。
而「儿」,实际上是「人」字,组合在一起之后写法有点变化而已。
所以「元」不是「二儿」,而是「上人」,也就是「人」的「上」。
人的上面是什么?是头,所以是开始。头也很重要,所以「元」也有基础、重要的意思。
那为什么也叫「蛋白质」呢?1838 年荷兰科学家从鸡蛋白里发现了它,直接管这东西叫 eiwit,翻译成英语就是 eggwhite,于是中文便译为蛋白质。
现在回头看,哪个翻译更好呢?我个人觉得是「蛋白质」更好。
.
两个原因:
一是「蛋白质」更容易理解,就是(鸡)蛋白里的物质,一目了然。
- 比如说混凝土,就叫混凝土就好,混起来会凝固的土嘛,一目了然。没必要强行编一个「砼」字,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字念什么,何必呢?
- 又比如说「羟」基,就是 -OH 氢氧基,q-ing y-ang 羟 qiang,直接就叫氢氧基不好吗?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新字呢?感觉没啥用。
- (注:有小伙伴提到说「羟 -OH」是为了统一有机物基团的命名规则,比如「酫 -CHO」和「羧 -COOH」都是碳氢氧 CHO 这仨元素的排列组合,总得起个容易叫的名字才行,我觉得也有道理)
我个人觉得这属于是受英语的不良影响了——人家是固定二十多个字母,按单词(或词根)为最小语意单位。可我们不是啊,我们是以单字为基本单位,直接把常用字连起来就好了,概念的目的是便于沟通不是阻碍沟通。
而且英语是一门杂交的垃圾语言,低级词主要来自日耳曼,高级词主要来自拉丁语系,很畸形。364 英语是一门垃圾语言,但可以变废为宝
比如最典型的,
- 猪肉就是猪的肉,可是 pig 的 meat 为什么是 pork?
- 羊肉就是羊的肉,为什么 sheep 的 meat 又成了 mutton?
- 吃人肉就是食人族呗,你搞个 cannibal 词源又成了 carn- 肉了,它又和嘉年华 carnival(疯狂吃肉节)同源了,而且 b 和 v 发音几乎相同。
属实没必要强行造生字,武曌瞎编了那么多新字,也就只有「曌」留下了,而且除了提她的名字以外毫无用处。
能顾名思义的词才是好词,才是一门语言出色的工具性体现,才是有活力的语言。
.
二是 protein 这个叫法就很没见识,怎么就「第一素」或者「基本素」了呢?
真理是相对的,你现在以为第一重要的,未必未来也是第一重要。你现在觉得是基本的,未来发现了更基本的怎么办?
比如原子 atom 最初意思是「不可再分的微粒」,atomos = a+tomos = not+cut。
就很搞笑,那夸克是什么?「不可再分的微粒分出来的微粒」吗?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但就很尴尬,说明起名的人没有「我处于历史中」的自觉。
古希腊人并不认识原子,人家只是起了这么个名字用来描述某种「极小基本微粒」,所以锅不是古希腊人的。只能说第一个把原子命名为 atom 的人,缺乏历史常识。
所以,「蛋白质」这种叫法,就显然优于「朊」,因为未来有可能发现比蛋白质还重要还基础的物质,那「朊」的字面意思还成立吗?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其成员在思考时是很容易调用历史视角的——当下的常识,未来就可能是谬误,要保持谨慎。
.
因此,「蛋白质」这种描述其发现历史(及生活中常见场景)的译法,就远优于「朊」这种过分顾及没什么历史概念的西方人瞎起名字的思路。
不相信?你猜为什么在西方社会里想当医生和律师都比较困难?因为在英语世界里,一个正常人到了医学和法学领域,会突然变得不识字。
- pneumoconiosis 尘肺病,中文一看就知道是「灰尘进了肺里导致的疾病」。
- 肺是 lung,但肺炎是 pneumonia,
- 尘是 dust,但粉尘病是 coniosis。
英语作为杂交语言,真的很低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