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2 总不能一切向钱看吧

by @秦书宝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

小结一下最近的几个「挂号」,一点感想。有点碎,权当闲聊哈。

大概是一年多以前,我关闭了「挂号」的入口,主要是基于钱的考虑——

「挂号」虽然不是心理咨询,但其中必定会涉及大量的与负面情绪和人生苦恼相关的事,这些事会明显消耗我的心智(因为我会忍不住在心里反复推演有点强迫),所以我才给「挂号」定了一个比较高的价格,作为门槛——对挂号者而言,不是真的难受就不要花冤枉钱;对我而言,毕竟收了一千块,那付出心智也是合理的。

后来算是退休了,有了一点点积蓄,物欲也显著下降,所以对钱的需求大幅萎缩,不是说不差钱吧,主要是不求钱了。所以,就更珍惜自己的心智平静,为了对别人负责,就干脆把「挂号」入口关了。但仍然会有小伙伴私信来询问如何「挂号」,或者有人在他自己手机上保存了「挂号」入口……

这可能就是另一种无形的门槛了——肯定是很久之前就有所联系的小伙伴,才会知道曾经存在「挂号」这个渠道,而且已经充分建立起了信任,所以才会在有需要时前来询问。我也挺感激这样的信任,所以能回应的就尽量回应。

这里要小结的,就是入口关闭之后,正好也是疫情这些年,我这里接到的一些「挂号」询问。这是背景信息,有点啰嗦哈。

.

直接说结论,我觉得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

  • 来询问感情的,往往家里不缺钱;
  • 来询问工作的,往往是快缺钱了;
  • 来询问情绪健康的,基本上已经很缺钱了。
  • 基本上就这三种了,人生百态也不过三类。

这反过来可能说明了人的需求层级——

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然后是稳定生活,最后才锦上添花想要谈恋爱

但由于我对钱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疫情使得全国(其实是全球)经济有了严重衰退,所以我第一次把这种需求真真切切地和钱挂了钩——

只有身心健康,才有可能获得稳定收入,这是必要条件。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出了问题,那么他一定没有心思去奢望升职加薪,因为光是处理心理疾病就已经耗尽认知了。

同样,只有拥有稳定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为了恋爱问题而支付一千元「挂号」。这个物质基础可能来自家庭(一般是学生),也可能是自己的收入(一般是未婚),又或者是自己的积蓄(一般是有孩子了)。假如没有物质基础,那么就算爱情或婚姻出现再大的问题,那也不可能来找我「挂号」,对吧。

.

这个道理看似非常简单,但我之前的体会并不深。

因为之前我更多是从钱的角度考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耗费多大心力,能够换来多大收益?

直到我对钱没什么冲动了,才真正看到了钱的本质——它有两面性,既是问题的结果,又是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有心理疾病的人,未必不想求助,但如果没钱求助,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在求助者的队列中。但连求助的钱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加重心理疾病,还有可能就是最初心理出现疾病的原因。

我试着说得简单些:

之前我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正着理解的:人就像升级打怪,先满足底层的生理和安全,再往上是社交和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

但现在我是反过来理解的:如果在生理层面出了问题,比如得了抑郁症,那么后面所有层面都必然会出问题。

为什么?在生物学角度上,当然是因为身心一体,心理疾病会影响人的认知,发病时无法正常工作和社交;但从社会学角度或者说从经济学角度,直接原因就是钱——

  • 一旦人的身心出了问题,用于维持正常生活的现金流,马上就会受影响。
  • 而同理,当现金流受影响时,人的身心也肯定会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就引出了我这次小结的触发点——医保,或者说医疗能不能市场化?

.

前面说,在我关闭入口后,仍然来找我「挂号」的小伙伴,问题主要分三类。

其实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前两类,都是给钱的,最后一类,往往没有钱。

说得再细一些:

  • 来询问感情的,往往是直接先付钱,说明不缺钱,或者说把感情看得比一千块重;
  • 来询问工作的,往往是先问问情况,再付钱,整体上相对理性一些,会权衡;
  • 来询问情绪健康的,基本上没有钱,我也不会收这部分小伙伴的钱。当然,我并不是咨询师,也无意去提供咨询式的帮助(我没能力,也没义务),所以主要是日常闲聊,像个普通网友一样互相扯一扯,时不时提醒要积极就医之类的。

我就突然瞎想,假如把这些小伙伴,都拉入一个虚拟的「社区」,或者把之前历史上所有「挂号」的小伙伴,全部拉入这个「社区」里,应该有上万人吧。

在这个思维实验中,这上万个社区成员里,真正需要我提供「挂号」帮助的,是哪些人呢?或者说最最需要这种帮助的,是哪一类成员?是为情所困的,还是想升职加薪的,还是身心健康遇到问题的呢?

我觉得一定是最后一种,因为前两种都可以算锦上添花,唯有最后一种是雪中送炭。锦上不添花,也是锦帛,可雪中不送炭呢?

但问题来了:最需要这种帮助的人,恰恰是最没有支付能力的人。

.

当然,有人会说,得抑郁症不代表家里没钱呀,抑郁症本身并不会筛选穷人。确实,没错。

但如果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得了抑郁症,这个孩子走向绝望的可能性,需要向网上的陌生人求助的可能性,是不是远低于穷人家呢?

不妨就拿某位温格PTSD博主的实际情况举例:

他的孩子是自闭症,但他非常害怕孩子被纳入公共福利体系,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公共福利体系是平均化的、平民化的,而他作为有钱人明明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十倍百倍于这个水平的看护,他当然本能地反对平均化,反对大政府,反对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策——这是人性使然,毕竟虎毒都不食子。

反过来,如果政策不倾向于去保护那些普通人家甚至穷人家的孩子,那么那些明明更需要外部资源帮助的个体,在这样的「优胜劣汰」中,会怎么样呢?

这些弱势群体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不会出现在求助者的队列中。如同美国感染新冠直接死亡的 80W 人,如果美国在《柳叶刀》的数据中统计出来的超额死亡的 160W 人,就直接消失了。整个社会会受到什么显著影响吗?好像也没有,看现在美国不是好好的么,甚至更好了,因为清理掉「垃圾人口」之后「减负」了。

一个没有钱的人,就没有消费能力,也就没有经济学上所谓的「有效需求」,那么他对市场有什么价值呢?与其说这些人可有可无,倒不如说他们只是破坏市场的威胁而已,动不动就上街 0 元购,影响企业和商店的正常运转,还要浪费警力和背后纳税人的支出。

所以,一个「理性」的市场,会动用市场的力量,自动消灭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也是我之前 A021 一人一票,自由剥削 里说的那个结论:

所有野生动物,都是一「人」一票的。

仔细琢磨一下:所谓的一人一票,到底是在保障弱者的权益,还是在豁免强者杀戮时的罪孽。

是弱者更可能自动团结起来对抗强者,还是强者才拥有无数手段去瓦解对手,分而治之?

就是这么简单。

.

当然,我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说,从来不提钱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这些在身心健康方面遇到暂时困难的小伙伴,平等友善地进行日常交流。

但这有什么用呢?或许有那么一丁点儿用处,但我觉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约等于没用。

所以,有一个小伙伴跟我说,他吃的药最近便宜了,因为医保换了「集中采购」大幅降价,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有种超出自己理性所能理解范围的狂喜——太好了!这事虽然和我没关系,但我就是觉得,太好了!

这不是任何一个志愿者式的个体能做到的,这是整个经济体系在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的揉捏下,被强行打造成这个国家的统治主体们想让它成为的样子。

如果抑郁症患者的药不入医保,或者不进行集中采购,又有什么损失呢?如果统治者真的高高在上,那么其实没有损失。没别的意思,就只说抑郁症本身,你得了这个病,你还想出门报复社会呢?搞笑吧,能每天坚持起床就了不起了。所以如果整个社会不管你,任由你病着,你能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

那政府为什么还要去做医保这样的事?因为政府是统治者雇来的,而统治者真正代表的是人民。

市场,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焚烧我们的炉具。

和欧美文学里的银行形象一对比,就变得很有趣:银行,就是那种晴天非要借给你伞,到雨天又急着收回去的人。不是吗?金融市场是最自由的,它的本质就是如此,你指望它去扶贫助困吗?

.

回到我「挂号」的场景:

  • 如果我帮吃喝不愁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解决恋爱问题,人家一高兴再打给我 1000 块;
  • 如果我帮想要升职加薪的白领们解决工作困扰,人家真金白银到手了,下次还来;
  • 如果我帮那些连自己下个月的抗抑郁药费都没着落的小伙伴,我能得到什么回报呢?一句感谢?

假如我把「挂号」看成是生意,我应该服务谁?我应该拒绝谁?我应该坚定地站在哪类人的身边,并且抛弃哪类人?答案一目了然。这里没有对比不同类型的意思,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去赤裸裸地权衡利弊。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很缺钱,或者我很看重钱,那我就应该像自由市场那样做。假如我那样做,有错吗?我按市场规则办事,谁能说我做得不对呢?法不禁止即合法,对吧?

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从来如此,便是对么?便是对么?便是对么?

我觉得不对,一定有哪里不对。

如果先富起来的人,都觉得自己先富起来是对的,那么还没富起来的人,还有机会富起来吗?

如果根本不存在后富的机会,那么当初自己没富的时候,又是靠着什么富起来的呢?

既然自己能富起来,而自己又不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先富的,那么这个后富机制就是合理的。

既然这个机制是合理的,先富之后,就要反馈这个机制,让更多没富的人,富起来。

否则,既对不起这个机制,也配不上先富的生活。

.

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心智,用在「鼓吹」社会主义制度上,用在为共产主义「造势」上,用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洗脑」上。

一个人,水平再高,若只是做一个个体层面的志愿者,对社会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不敢自比伟人,但愿意学习其三观和逻辑——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因为一个一个救,四万万五千万都救不过来,何况 14 亿?

什么能救中国呢?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才不会辜负中国。

很多人声称要爱全人类,听着也没错。

那最近一百年,是谁,让全人类中 20% 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呢。

只看个体苦难,不停地一个个的个体苦难看过去,不去思考背后的结构性的改良方案,除了把自己弄成偏执狭隘的疯子,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明显的帮助吗?

所以支持并宣传动态清零才是真正为民,而忽视上千万人的幸存只盯着遇难者写日记,只是满足一己私欲。

见自我,见天地,而后见众生

.

6 Replies to “A082 总不能一切向钱看吧

  1. 我想起来,我与笔友写信时说的:没钱的人,被疫情或其他苦难所困时,根本没用精力去构想更深层的事情,他们想的也许是如何活下去。

  2. 上份工作是国有银行柜员,文章里提到的类似情况真的是自己每天都在经历。对于一眼看上去就没有“价值”的客户,和他们多讲几句话提示的话或者解释一下相关内容,都会引起行长和老员工的不满,认为我“傻”在浪费时间。

    印象比较一个例子是在过年期间发生的。有一个老奶奶来存定期,是比较难得遇到的能够无障碍沟通的老年人。

    这个时候刚好遇到副行长营业室授权业务,于是立刻让我和这个客户“沟通”,尽量把她的定期换成“保险”。

    然而在我的“话术”还没讲出来之前,老奶奶已经开始问我关于定期存款的金额和期限的建议。同时又说她这个钱是要养老用的,也不太能存太长时间;又说自己也年纪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生病)就需要用到了。

    我当时听完很觉得十分惭愧,又庆幸好没讲出来让她买保险的话,如释重负。(一般银行推荐的保险都是5年期的,中间还不一定取得出来;即使没到期能取出来,也没什么利息。 )

    不过事后我也少不了挨了一顿批评,当时的领导和老员工说我“不上道”,白白放走了一单保险。😂

    那时候觉得如果依靠信息不对称或者所谓的“话术”,来完成保险、信用卡这类业绩指标,真的是在对他人的进行剥削了。

    ps:第一次评论哈哈哈

    1. 不忘初心真的是太关键了,如果迷失了最开始的方向,就会沦为资本的工具,而不是把资本当作工具造福人民了。

  3. 看完之后,满页面地找“点赞”按钮。结果发现好像没有~ 要点一个大大的赞!
    吟游骑士快来~,我们要点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