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05 真的有「哕yuě」这个字,真香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写于 2024.05.08

.

原来真有yue这个字?

其实「哕」这个字,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我最初知道它读 /yuě/ 的时候,很诧异——

这左边是个口,表示与嘴相关;右边明明是个「岁」,为什么反而读岁月的「月」呢?

查了一下,发现比自己想象得复杂得多……

「岁」是「刿」的本字,原意是「施刑割肉」

「岁」字在甲骨文图1和金文图2里长这样——

在图1甲骨文中,其主体就是一把武器的样子,这种武器是大斧子,叫「戉」,后来写成了「钺」以强调其金属材质。

因此,「岁」原本就是「用名为戉的大斧子从人的身上割肉施刑」的意思。

.

后来,「岁」这个字被借走了——借到了天文领域,用来指「木星」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难岁篇》中说:「徒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目岁下,负太岁名日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也就是说,名为「太岁」的木星,是一颗十足的「凶星」

可见,木星=太岁=岁星=刿星,刿在人间是割肉施刑,在天上也是凶煞所在。

所谓「值太岁」「负太岁」,都是犯凶煞。

所以「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最初并不是指地里面挖出了「肉太岁」,而是指天上的星象不吉利,不要动土。

(注:肉太岁到底是什么,没有定论。有人说是肉灵芝是仙草,有人说是巨型黏菌,也有人说是神话中可以无限复生的「视肉」,还有人捡到被火烧黑的充气娃娃关键部位残片,误以为是肉太岁泡着喝了好几年的药酒,这事好像还上过类似《走近科学》或者《1818黄金眼》之类的节目,具体我记不太清了,反正非常搞笑……但总之,肉太岁与太岁无关。)

接着,古人通过观察天象认识到,木星大概十二年绕太阳运行一周天(即公转一圈),正好跟一年是12个月暗合,冥冥之中有天意。于是,古人将周天分为十二份,木星每年行经一份——

于是,木星,或者说太岁,就真的拥有了纪年的功用,木星就真的成了「岁星」

.

以上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我不是特别确定,这两个不同意思的「岁」,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 有可能,是木星先被看成凶星,所以名为「岁星」,后来又发现了纪年功能,于是「岁」也有了年的意思。
  • 也有可能,是先用木星来纪年,后来又觉得木星其实是凶星,所以纪年星=木星=凶星=岁星,这样岁就从凶变成了年。
  • 还有可能,是木星纪年的功能,本身就意味着凶煞所在,是同时出现的,所以才借了「岁」这个凶刑之字指代木星这颗行星。那么这时,「岁」字就同时既指凶星,又是指年星。

具体哪个对,我确实不知道,有懂的欢迎指点,感谢。

反正,到这个时候,语义上(而非读音),凶=刑=刿=岁=年,可以认为是大致成立了。

在图2金文中,主体仍然是「戉」斧子,但加了两个像「止」一样的东西,其实是「步」字,表示两只脚一前一后在走。

.

(注:忍不住多说一句,汉字里的几只脚。)

「步」字就是两只脚向上走,其中「止」是左脚,如图4,下半截像「小/少」的则是右脚。

所以「陟」就是两只脚登高,如图5。而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意思是赏罚褒贬。陟是登高,所以是赏。

同理,「涉」就是两只脚过水,涉水过河。

脚尖朝下的脚,可以看「降」字,与「陟」刚好相反——如图6,左边仍然可以看成是山坡,其中落在后面的上部「夂」是右脚,下在前面的下部「㐄」是左脚。这个「㐄」的读音同「跨」。

很显然,不管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古人总是先迈左脚……向上是「止」在「少」之上,向下是「㐄」在「夂」之下。(但其实是开玩笑的,因为古代的文字是经常可以写成镜像的,比如「司母戊鼎」就被认为有可能是「后母戊鼎」)

把「夅」的两部分拆开,左右并列成「夂㐄」的样子,就是「舞」的下半部分——可见,舞就是一个人两脚向下张开,正在跳舞。

如下图,能明显看出,「舞」的两只脚是如何演化变形的。

「止少夂㐄」就是汉字中常见的四只脚

不过要注意,「少」是因为「步」的下半部分打不出来,实际上那并不是「少」字,而是「止」字左右镜像后的样子(即左脚变右脚)。

另外也要注意,四只脚虽然写作「止少夂㐄」,但也会变形,比如「舞」里的「夂」就变形成了「夕」,同理,汉字中出现「止少夂㐄」时未必全都是脚的意思,也有可能是别的东西变形过来的。

.

说回「太岁」在图2金文里的「岁」字,在「戉」旁边塞了个「步」字,是什么意思?

这个「步」字,显然就是「岁星」可以「纪年」的意思了。一步一年,12步完成周天一循环,实现生命的大团圆。

从金文上,可以明显看出「岁」字的繁体「歳」的形态了,如图3。

那么,这时这个既有「刿」即施刑的意思,又有「步」即纪年的意思的「岁」字,到底读什么?

古音考证没有统一定论,但基本上都认为,在古音的发音上,存在相似性。

以其中一种观点为例:

哕=jat,岁=jadh,戉=jat

这三个字的读音是很接近的,都和现在「钺」的读音有点像,即类似于「月」。

注意,不是说古代读音中「岁=月」哈,而是说与「岁」古音类似的那些字,到现在的读音会有点像是「月」的今音。

玩个烂梗的话,可以说「月=古岁」,但「岁≠胡=古月」。

.

这么一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哕」的右边明明是个「岁」字,却读作 /yuě/ 了。

因为「岁」这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就和「戉」是一样的,而后者在现在读 /yuè/ 了。

因此,「哕」仍然可以算成是形声字:

  • 左边的「口」表意思,即「哕」这个字跟嘴相关,毕竟是从嘴里往出yuě。
  • 右边的「岁」则表音,即「哕」这个字的音和「岁」应该差不多,也就是和「戉」差不多,(古代念什么不论)按现代汉语发音可以读yuě。

「哕」字的巧妙之处在于:

「岁」虽然只是声部,却同时也隐含了「哕」字的意思——因为「岁」的本意是一种刑罚,那么完全可以引申为恶心难受呕吐遭罪

换句话说,既然「嘴巴+yue」的读音就可以表示恶心呕吐,那古人为什么不拼出「口+月」或者「口+乐」或者「口+岳」这样的字呢?(此处举例不严谨,因为月乐岳在古音里未必也读yue,或者说未必在古代与「岁」同音,但此处理解意思即可)

因为「月乐岳」各有其本意,且本意中并不包含「遭罪」的意思。

偏偏「岁」字,既有「遭罪」的意思,读着又和呕吐的声音很像……所以「口+岁」来表示呕吐遭罪最合适!既照顾了含义,又指明了发音!

于是,就有了「哕」。

其实古人造字蛮妙的,越体会越妙。

这么多玄妙的操作,显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千百年来所有书写者,基于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体验,逐步自发发明和改造的集体智慧成果。

华夏的字,不同于现存任何一种其他文明的字。

华夏的字,是二维的,是图画,其中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并继续传承。

A358 华人,要珍惜自己的语言优势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不用写字了,对笔画可能都陌生了,这更需要我们沉静下来,才能感受到二维文字的微妙,处处埋着惊喜,甚至有点可爱。

.

One Reply to “A505 真的有「哕yuě」这个字,真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