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87 电子榨菜,专割穷人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写于 2024.03.11

.

赛博消费,电子榨菜,永远是越穷的人,受害越重

  • 从刚普及手机时的「彩铃」
  • 到后来一直火到现在的「网文」
  • 再到最近开始蔓延的「短剧」

都一样,瞄准的一直都是「三低」人群——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

当年我参与过一个全中国彩铃业务的调研,

  • 当时北京有很多月薪2000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月花在手机相关服务上的消费高至500
  • 而当时月薪20000的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月薪10W吧),很多人连彩铃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根本没兴趣操心「别人给我打电话时会听到什么铃声」这种毫无意义的事。

为什么越穷的人,越会在这种单价明显畸高的产品上花钱呢?

.

一是因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这些产品的单价高得离谱。

这就是信息差,就是信息不对等带来的「价格歧视」,说白了就是一种基于信息优势的剥削

比如彩铃,我记得一首是2块吧,正版音乐哦,可是你买一张正版CD碟(上面大约有12或24或更多首歌曲),才多少钱呢?

比如网文,之前也分析过,一本300W字的网文,哪怕是良心写手,其中也至少有100W字的内容是水,越长的越如此,是「日更」的流量机制决定的,个人(除非是天才写手否则)很难对抗。

最近我看了一本600W字的长篇,我个人感觉脱水压缩到200W字非常轻松,但这本还是业界非常受欢迎的声称「不水」的作品呢。购买费用是千字5分钱,听着不多,600W字就是300元RMB,我相信这些消费者里相当大比例的人,一下掏出300块是会肉疼的,但每天几毛呢(一章4000字是2毛钱),悄无声息就流走了。

又比如短剧,更狠了。盈利模式和网文是一样的,细水长流,一集2块,价格就跟彩铃似的,但架不住灌水+断章呀,一口气来个80集,每一集都是前面灌点水、结尾断在让你抓心挠肝的位置(甚至是情色擦边衣服脱一半),让你不知不觉就花100多块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看完了一部放在电影院大银幕上哪怕30块票价你都绝对不会去看的东西。

时间碎片化了,人的认知也就碎片化了,决策过程也碎片化了,再加上手机支付的「自动续费」,咣,就是这个结果了。

.

但我们2000s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些低收入用户,是明确知道自己「在手机上花了太多不该花的钱」的,但没办法,因为「反正钱留着也没别的用」,而且「手机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在彩铃的那次调研里,有很多三低人群同时还是「三长」人群,长时间工作长时间通勤长时间独居——每天都有10小时在上班,3小时在坐车,除去8小时睡眠,剩下3小时独处——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不玩手机,干什么呢?

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三低人群哪来的客厅呢?就只有一张床,床上只有手机。

出门运动?背井离乡和谁搭伴运动呀?而且明天不上班啦?想累到猝死啊?周末睡觉都能睡到疲惫不堪。

所以,很多人在一个月赚2000的时候,就敢花500在手机上,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一天换1次甚至好几次彩铃,光是换铃声一个月就要花上百块——听着好像不多,但那是他们月收入的5%啊。

因此,二是因为无聊。钱省下来,难道在北上广深买房吗?想都不会去想的。

.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一本讲贫困的书,好像是《贫困的本质》吧,不确定了,其中提到印度花市的花农,为什么他们总也摆脱不了贫困呢?

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喝酒+赌博。市场好的时候,有点钱了,也不去还清高息欠款的本金,而是赶紧「对自己好一点」,毕竟 YOLO=you only live once 嘛,下馆子吃喝一通,再去「碰碰手气」。所以永远都在贫困里挣扎。

是这些人傻吗?其实也不是,因为研究者还做了一个尝试——大部分花农负债,都是因为要租那个摆花来卖的板车(离谱不,穷到连板车都买不起)。于是研究者随机给一半花农每人送了一辆板车,这总能摆脱贫困了吧?一年后回来看,并不能。

家里孩子病了,老人去世了,兄弟结婚了,配偶受伤了,总有108种不同但现实的意外突然出现,把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线的家庭,砸回贫困的沉潭里——如果你也祖祖辈辈过着这样的生活,你会想要「攒钱」以改变生活吗?不会的,生活是不可能改变的,代代达利特人人是贱民,这就是你和身边所有乡亲们的命运。等下辈子投胎再找运气吧。

.

所以,我才觉得中国的基建、扶贫、教育,是了不起的伟大的实践。

  • 有了基建,生活中的意外会大幅减少;
  • 有了扶贫,至少穷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朝不保夕;
  • 最后有了教育,乡亲们明白了很多浅显的道理,知道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穷人也总有翻身的时候。

我自己就是从山村到县城又到大城市,完全靠读书走出来的,体会很深。

从90s的黑,到2000s的乱,到2010s末尾逐渐显现的世纪大转折,再到现在攻守异势,上面说的那些情况,在中国都在慢慢变好

彩铃收费业务消失了,连万恶的短信有奖问答这种诈骗手法也完全灭绝了,小县城考出来的大学生也可以轻松买得起配置还不错的智能手机了,而且走在路上不会被偷

网文慢慢呈现出社会主义文学阵营的面貌了,从穿越回去做贵妃做皇帝做人上人,越来越多地变成穿越回去援共、建设、改天换地了,而且越来越不依赖于色情、猎奇、暴力、血腥等B级片元素。

短剧呢,我相信也会一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客观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会反哺到文艺,粉碎门阀,歌颂劳动

那些从山里做题做出来的年轻人,总会慢慢地知道「公平」的好,会在生活不愁吃喝之后,慢慢地明白自己吃喝不愁那靠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馈赠

于是,人类互惠合作的本性就会觉醒,这些已经成为社会中坚的壮年劳动者们,就会想要让其他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在路上走得不那么辛苦。

总会有人,因为相信而看到。于是有更多人,因为看到而相信

825 所谓精英与无产,与同志们共勉。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