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53 烛之武退秦师?可能并不是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写于 2023.07.03

.

《春秋:五霸迭兴》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有点意思。

当年语文课本上《烛之武退秦师》的课文,非常精彩。

大意是:秦晋两大国关系好,晋看郑国不舒服(当年还不是晋文公的重耳流亡路过时,郑国没给好脸),所以晋就想灭郑,还拉上了秦。

秦大致在甘陕,晋大致在山西,郑大致在河南,大致地位位置是「秦-晋-郑」,如图。

所以烛之武就偷偷去秦军营地,跟秦穆公说:

「郑国挨着晋,远离秦,你们秦人就算帮晋灭郑,对你们也没好处,反而让晋变强了。未来晋想要更强,肯定会扭头侵略你们秦的。你们秦不如留着我们郑,将来你们秦人过路的时候,我们郑人肯定以礼相待。」

秦穆公听了就信了,于是不光退兵,还留下了一部分秦军,帮郑人守城。

这其实就是「远交近攻」理论的反向应用而已。

.

《春秋:五霸迭兴》的作者认为,秦穆公是被烛之武坑了

原因在于:晋足够强,单独出手也能妥妥灭郑。所以晋灭郑是定局,秦根本不需要出力。

现在秦出力也就只是助阵,却可以白捡一点战利品,哪怕不多,总好过没有吧?你一撤退,等于一点儿战利品也没了,还把大国盟友变成了强敌,不划算

另外,作者还提出一个腹黑思路:秦不仅不该退兵,还该鼓励晋赶紧把郑灭了。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周王室已经不行了,但好歹姓姬,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郑呢,也姓姬,祖上是周天子的亲弟弟来的,虽然弱,但名义上算半个宗主吧?

现在晋打着「尊王」的旗号,却实际上出手把身为姬姓宗室的郑国给灭了,不是大逆不道吗?就算周王室不能把晋怎么样,至少晋在中原诸侯面前的人设就崩了,无法继续「挟天子以称霸」了。

作者觉得,如果在晋灭郑之后,秦穆公再主动背弃晋文公,跑到周天子那里演戏告状,政治收益不是更大吗?盟友是小义,君臣是大义啊!

作者就觉得,假如反正是要和晋人翻脸,秦穆公还不如翻个大的,搞个狠的。

这思路有点意思……

.

不过我觉得吧,秦穆公也没那么傻,或许是想得更长远吧?也就是说,秦穆公可能赌得更大。

你看哈,我是这么个分析,不知道对不对。

秦人当时不是全部撤退,而是还留下了一部分兵帮郑人守城,啥意思呢?

秦穆公肯定是算准了,我秦人罩着郑了,就算你晋人翻脸,也不至于马上动手杀我的士兵吧?

——反推就能确定这个设想:因为假如秦穆公觉得晋文公真敢翻脸动手的话,就不至于留下那么一部分自己人送死了。而且不光是留下的那部分士兵危险,你大军分了两块,撤退的那部分兵力也削弱了,也不安全呀。

又或者说,秦穆公觉得,你晋文公现在是两难了

  • 你要么不敢动我的人,乖乖撤退,这次捞不到好处(下次也是白来),我下次也不当你的背景板了(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晋国想称霸);
  • 要么你真敢动我留下帮郑守城的人,率先做出不义之事,那更好,我秦人扭头要打你晋国的时候,我可就占理了(我秦国也想称霸呢)。

所以秦穆公这么做,其实也是里外不输的。

  • 和(晋撤退不打郑),则秦直接压了晋一头,诸侯们都看到了吧,有秦在,晋不敢灭郑。晋是霸主,那我大秦岂不是更霸道?
  • 战(晋不撤退打郑),则秦直接义理占上风,我秦人帮周天子保护姬姓亲戚,你晋人不知好歹是吧?诸侯们下次会盟该听谁的?

所以烛之武的说法看似合理,其实说不定只是给了秦穆公一个由头而已,借坡下驴。

都是千年的狐狸,或许这些过度解读真就是原版的聊斋

.

而再往后读真实历史,还有后续:

秦军并不是简简单单留下了几个士兵,而是留下了杞子、逄孙、杨孙三员大将「帮」郑国守城。

实际上,这哪里是「帮」啊,这就是要占啊,就等你郑国凉呢。

上面那本书的作者,是认为秦穆公应该赌一个「义理」,但我们看这后续历史,秦穆公果然是想赌更大的——他想赌整个郑国。

后来,郑文公、晋文公都去世了,而郑国经历了内部换人后,换上来的果然是之前晋文公安排好的「亲晋派」。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秦人一看郑已经亲晋了,趁晋文公去世(丧期内),马上联络之前三颗棋子,准备入侵郑国。这个时机其实选得非常准,按理说晋国在服丧啊,顾不上别的呀。

没想到,被一个郑国的「爱国商人」弦高路过偶遇大军,识破了秦国的阴谋。秦军偷袭不成,三颗棋子也被郑人「礼送出境」。

秦穆公不甘心啊,白忙活了半天,还是让晋国占了先机(郑国高层已经处于晋的影响之下)。于是秦穆公就寻思着「钓鱼佬永不空军」,回师的路上顺便灭了「滑」这个小国家(一说认为,当时滑已经是晋的属地)。

又没想到,这节奏居然被晋国抓住了。晋文公的继承者晋襄公,居然身著丧服督战……晋军在崤山化悲痛为力量,「崤之战」一役重创秦军,俘虏秦军三帅。

经此一败,秦国虽然没有元气大伤,但秦穆公也永远地失去了有生之年、东出称霸的机会。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秦人都只是专心经营「西戎」之地,以图再起。

秦人下次崛起,要到近 300 年之后(公元前621年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了。

.

再回头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得对不对呢?挺对的。

但秦师是不是烛之武退的呢?其实很可能不是。

越是读历史,越是觉得自己上学时学的历史,太单薄了,甚至不能算真正的历史。

可是中小学历史书那么薄几册,又怎么可能承载得了如此厚重的五千年呢?

只能靠自己去读,去想,去理解,去传承。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