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
昨天看了最近口碑上街的《寄生虫》,觉得非常一般。看了一下豆瓣评分居然 8.8,实在是有点纳闷为什么会这么高。
影评里有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同为韩国电影的《燃烧》(原著《烧仓房》)进行对比,我觉得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而我觉得更加优秀的《燃烧》,居然豆瓣只有 7.9 分。
实际上我觉得《寄生虫》这部电影,很像是前段时间曾经拍出《逃出绝命镇》的黑人导演乔丹·皮尔后来又拍的《我们》——同样是导演自以为有深刻的隐喻,实际上简直把三观翻译成幼儿园台词怼到你脸上,非常难受,极其浅薄。
.
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小红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辈子辛辛苦苦工作赚钱,终于买了一套别墅。小明的爸爸是这套别墅雇的保安,他的妈妈也在这个别墅里边当保姆,于是小明也作为佣人的亲戚而生活在这里。
因为小红的父母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女孩儿,于是小红跟小明从小一起长大。又因为小红的父母终日操劳,所以早早的,身体就垮掉了,就把小红托付给了小明的父母照顾。日久生情,小红就嫁给了小明。
镜头一转,小红的父母因为工作太累,身体太差,已经去世了。小明成了这栋别墅的主人,小明的父母也在这里颐养天年,而小红正在给小明做饭。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内心有种难以名状的生理厌恶,就像看到一只没照过镜子的鼻涕虫,正贪婪而享受地将自己的粘液裹在别人的粪便上,并且沾沾自喜地准备炫耀一番。
啧啧啧,比 lowB 更 low 的是 low 而不自知。上面这个故事里边有一个非常下作的内核——被鸠占鹊巢的那家人,生的是女儿,而占了别人屋子的那家人,生的是儿子。为什么性别不是刚好反过来呢?因为故事设定翻译成繁殖癌话术,无非就是一句粗俗的宣言:「你们辛苦奋斗那么多年却生了个女儿,到头来还不是让我儿子白操?」
很遗憾,这个故事是我妈分享到微信群里的,我看到之后就把她教育了一番。故事本身乏善可陈,纯粹就是底层屌丝的意淫:
- 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哪怕父母早逝,也不可能把女儿托付给佣人去照顾。难道人家活一辈子没朋友?
- 高知出身的孩子,哪怕生活困苦,也不可能委身下嫁给白丁的儿子。爹妈挚友叔叔阿姨家里都绝后了?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婚姻的门当户对,往往并不是人们强行追求的结果,而是顺理成章的自然选择。
所以这个故事相当可笑,它想讲的道理也极其反智而愚蠢,现实中即使真的出现,也是凤毛麟角。但我觉得悲哀的是,我妈妈居然会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像北京城南门儿外桥洞底下铺着草席吃剩菜的流浪汉一样,觉得慈禧老佛爷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随时吃到热的烙饼,不放葱花多放油,吃一个,扔一个。
.
《寄生虫》最大的问题,就是像上面的垃圾故事,那样充斥着莫名其妙的三观。
电影里的富人,几乎一点错都没有。最后那个捂鼻子的动作,虽然有些夸张失真,但也不至于招致那样的结局。而且所谓的「地铁味」,所谓的「越线」,难道不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正常人性的吗?
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因为长期在外奔波,也并不是因为不注意个人卫生,可身上、衣服上确确实实有汗味。正常人并不会当面表示嫌弃,但电影里的富人不也是私下在自己家里吐槽吗?有什么问题呢?都不能私下在家里说话了???
而主角这一家子,靠着撒谎、诈骗,占了人家那么大的便宜,父亲的角色还要在工作时间边开车边回头打探雇主的私生活,难道不是越线吗?被反感不是人之常情吗?
- 最后没什么过错的好人,落得这样的下场。
- 而为非作歹的穷人,反而还在意淫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匪夷所思。
豆瓣有一篇影评,我觉得说得挺有趣的。他说这部电影能得金棕榈奖,实在是太正常了。因为片子讽刺的不是富人,而恰恰是穷人啊!
.
穷人们贪心不足,本性邪恶,恩将仇报,杀人越货,就像寄生虫一样应该被铲除。这种形象,才符合金棕榈奖的「上流」评委对韩国阶级矛盾的基本认知啊。
所以《寄生虫》这部电影,确实是对抗了政治正确——只不过它并不是向穷人证明了富人活该被骗,而是向富人证明了穷人活该受穷。这种「反叛传统、说出真相」的设定,倒还真有点拿奖的意思了。
而且电影里的主角一家是真的穷吗?难道不是好吃懒做吗?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底层人真的无法生存吗?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国家的基础建设这么好,却不好好生活,最后吃苦受穷虽然惨,但也很难让我同情。《寄生虫》里的一家人,更像是《悲惨世界》里的 德纳第 夫妇,明明可以走正道过上合法的生活,却非要伤害别人,还说这是社会的错,幸亏最终不得好死。
不论导演的初衷如何,假如这部电影真的是朝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那么它居然还受到了众多穷人的追捧,实在是在商业上和文化上太成功了——比站着把钱赚了更厉害的,是把跪着的人的钱赚了,而被赚钱的人还以为自己是站着呢。
.
有人说不是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讽刺穷人,更不是因为我是穷人。很可惜,你就是穷人,我们都是穷人,只不过没有电影里主角一家那么穷罢了。
哪怕在微博上嘲笑着别人身上的地铁味,住在汤臣一品这种豪华公共住宅又如何呢?撑死了不过是个中产阶级,这辈子也挤不进上流社会,马桶坏了也还是要自己修,房子里连个伦敦腔的管家都没有!
中产尚且如此,更何况连汤臣一品的房子都买不起的广大劳动人民呢?(图出自《格调》一书)
嗯,要是用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的话,那《寄生虫》还真是配得上 8.8 的高分。同样,要是反映「地下黑人」复仇的垃圾电影《我们》,能在黑人群体里引发大量正向共鸣的话,那这部「用黑人愚弄黑人」的电影倒也可以算是好片了……
.
但《寄生虫》这部电影里边,有一个细节还是非常打动我——抽水马桶。电影一开始,主角一家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蹭别人家的 WiFi 时,有这么一个画面:
我当时有点困惑:为什么马桶会被垫了那么高?在地下室里边,马桶有时确实会稍微垫高一些,但是也没见过垫这么高的。但随着故事推进,这个细节我也就不再纠结了。主人公一家靠着坑蒙拐骗风生水起,甚至还住在了别人家的豪宅里过起了滋润日子,直到一场暴雨劈头盖脸砸过来,一切戛然而止。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有一段经典描述: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同样是倾盆大雨,富人家里边基本没受什么影响,连完全处于地下的地下室里,马桶都可以正常使用。而穷人这边呢,只不过是半地下室,就已经从上面图里那个样子,变成了下面图里的这个样子。
哦,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这个马桶的底面,要垫那么高了。因为连通器。
连通器的原理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在除了重力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时,大气压力会使底部相互连通的几个容器里,液体水平面高度相同。
这个连通器的原理,在最近的一部国产电影《银河补习班》里边有出现过。
所以《寄生虫》里边,这一家人的马桶为什么会那么高呢?
- 其实马桶不高,是因为他们家整体都沉入了地面水平面之下,显得跟地面水平面一样高的马桶就变高了。
-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家的抽水马桶就坐落在屋子里边的地板上,那么这个抽水马桶就会因为比外面的地面水平面还要低,而成天都处于污水倒灌的状态。
这一家人尽可以在骗到钱之后,出去吃顿好的,甚至可以趁雇主一家不在的时候,跑到人家豪宅里胡作非为。但是到最后,一视同仁的倾盆大雨将会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地位究竟如何——比这个抽水马桶还要低。
这个「地面水平面」其实是什么?其实就是社会的平均财富水平。就像我在
《赚钱买房,不如买房赚钱》的投资系列
里提过的那个「大坝蓄水」的比喻一样:
你是水池西边的一条鱼,但现在东边有大雨从天而降,你以为这事和你没关系吗?
「东鱼」的水位从此就比你高了,而浪在水池里夹着重力势能从东向西横扫的时候,你这条「西鱼」就会被淹没在水面之下,疲于追赶。
这一追赶,可能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你赶上了,却发现一直在浪头上的「东鱼」早就看清了南边的天气,成为了新一波高水位的「南鱼」。
等待你的,将是下一波奔波。
插播一个小常识——为什么富人家别墅的地下室里的马桶却能正常使用呢?全地下室不应该比半地下室的垂直高度更低吗?怎么就没有出现污水倒灌的情况呢?
因为别墅不像公寓或商业住宅那样是小区共用排水系统,而是拥有单独的下水管道。这栋别墅的所有排水口在地下汇总之后,在和市政公共污水管道连接的地方,会有一个专门防止污水倒灌的止回阀。止回阀只能用水压将其正向冲开,反着是打不开的,类似于人类血管里的动脉瓣膜。
同理,现代化的新小区里基本上不会出现污水倒灌的情况了,哪怕你真的住在地下室里。《寄生虫》一家人的马桶之所以会被污水倒灌,是因为他们住在非常破旧的待拆迁的老房子里。简单来说,就像下图中的台词说的一样:
钱熨平了一切褶皱,让日常生活变得顺滑。
再看一下这个场景对比,人的出身是无法掩盖的,赤裸裸的,很刺眼。
先天的出身,能不能靠后天的奋斗来改变呢?《寄生虫》电影里边,母亲的角色说过这样的台词。
乍一看,她说得很有道理——人有钱了,所以就会善良,而他们目前不善良,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变得有钱。可是说完这句话,她就粗暴地推开了雇主家前来乞食的宠物小狗,后来更是残忍拒绝了另一家寄生虫的生存哀求。
受人欺凌的人一旦翻身,就会转而去欺凌那些更加弱小的人。就像《稀缺》那本书里说的那样:
贫穷会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哪怕长大后有钱了,可能终其一生也仍然无法摆脱穷人的思维方式。
福岛核污染事件之后,冲到大街上去抢碘盐的那部分中国人,大概率是当年经历过 60s 自然灾害,受过物质匮乏的苦的。
美国建国之初,各州代表们举行大陆会议,商定《独立宣言》,讨论起要不要给所有公民投票权的问题(这里的公民主要指白人成年男性,不包括妇女,更不包括黑人)。
- 贵族出身的代表们表示,当然要给。
- 而出身底层的平民代表却表示担忧,觉得如果连穷人也有资格投票的话,国家可能会乱。
事实就是如此,越是出身于底层,越知道底层人民是什么样子。
这么看来,《寄生虫》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还真就可能是提醒大家「提防底层」。提醒谁呢?当然不是提醒底层人民,因为底层人民不需要提醒。需要被提醒的,恰恰是对底层人民不够了解的那些人。比如说,那些住在洋房里却同情香港暴民的白左们。
照这么分析,是我误会了,《寄生虫》是部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