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写于 2023.03.19
.
史书上的故事,往往都是一体两面的,但今人却往往误读。
很多故事往往是史家写下来,教化下一任统治者的,视角其实不太对。
比如说,有个故事,讲刘邦的成功是因为能虚心接受建议。
- 韩信刚从项羽那边叛逃过来,问刘邦,「你自己觉得你比项羽牛逼吗?」
- 刘邦尴尬地沉默了,沉默了好半天,只好承认,「我不如项羽。」
- 韩信怎么说呢?韩信说「我也知道你不如项羽」。
- 刘邦尴尬地点点头,等韩信给出对付项羽的具体建议。
史书上会说,因为刘邦这样虚心接受建议,所以他最后成功了。
这话显然就是说给刘邦的儿子们听的——你们作为人王,要虚心接受建议。
可问题是,刘邦是如何体现出虚心这个优点的呢?通过韩信说话没大没小。
当时韩信刚叛逃出来,命刚捡回来,啥功劳没有,就这样跟主子说话。
正因为韩信这话说得没大没小,反过来体现出没生气的刘邦能够容人。
可是韩信最后什么下场呢?最戏剧性的说法是——
一代名将,征伐无数,最后被包在麻袋里,让一群宫女用竹子戳死了。
也有说法,从韩信的角度来讲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作为一个地位低的人,即便你再有才华,说话的时候也别装逼。
一个能容人的主子,等他哪天不容你了,这就是你的下场。
.
可是史书在古代是写给主子们看的,不是写给下位者看的。
这一客观规律恰好也体现在刘邦和韩信身上——
正因为韩信熟读这些东西,熟练得连「背水一战」都是「兵书上有写啊」,
所以他才发自内心地瞧不起刘邦、樊哙这样的下等粗人,
韩信可能觉得,老子这么有才,你刘邦就该憋着。
当然,再退一步讲,我上面说的都是放屁。
- 因为历史上真正的刘邦,根本不是这样的,
- 而真正的韩信,也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些故事都是史家编出来,为实现自己劝诫主子的目的而写的。
刘邦能赢,韩信会死,也根本不是这么一点性格特点决定的。
可是编故事的人就是要这样编,让读史书的人相信历史就是这样的。
被主子驯化了的史家,写出了更多帮主子驯化奴才的史书。
.
中国古代的很多史家,写历史的目的,并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有选择地建构历史,用于「教化后人」。
以儒家为例,主要的教化对象就是帝王。所以儒家写的史,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甚至为了讲正确的道理,不惜扭曲历史真相。
- 比如帝辛(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之类的,他们肯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才会导致国亡。
- 但他们是不是真的像儒家史书里写的那样,就一无是处呢?假如真的一无是处,当初是怎么得位的?
儒家记录下来的历史,是很不辩证的,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
但儒家这样做,背后的历史观,却又是辩证的……
因为智人的平均水平理解不了辩证法,那么不如就只记录非黑即白的假象,反倒能让白板智人更好地「理解」历史。
可见儒家对于辩证法,是有深刻认识的。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明白——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的目的不是归真,而是教化当下。一切知识都毫不神圣,只是改造现实的工具而已。只要目的是好的,那么手段再卑鄙也无所谓。
这么一看,连儒家自己的内心,都是法家思想。甚至有的儒生大师,或者其真实人格都是外儒内法的。比如荀子。
反倒是很多后人,对此一无所知,别人说啥就信啥,成了熟读史书的历史白痴。
.
但这也不能怪儒家,因为智人就这么个水平,只能听懂大灰狼是坏的,听不懂大灰狼也有家也有爸爸和妈妈。
这反而倒真是应了儒家的另一句话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有趣的是,就连这句话最初的目的,也是在给儒家洗白,也是在编造历史。
- 赞叹刘邦能容人的人,从没想过自己其实在刘邦眼里连功狗都不算。
- 而感慨韩信恃才傲物没有善终的人,从没想过那样的社会制度下韩信就必然不得好死。
历史明明是人民创造的,但历史书里处处见不到人民的影子。
学着这样历史书长大的人民,又怎么可能意识得到历史是自己创造的呢?
所以他伟大,
他看明白了历史的真相,还要告诉你。
他不光告诉你真相,还改造出一个新世界给你看。
那些他知道要做但又来不及在短暂一生里做成的事,他还留下经验和教训。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公平。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