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68 历史虚无主义,真有那么可怕吗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写于 2023.07.31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很容易受到虚构事实的影响,即便人们知道这些事实是虚构的。

实验流程:

  1. 先向被试(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展示两个新买的、相同的玻璃瓶,并且告诉被试瓶子是新的、干净的、没用过。
  2. 再给被试一盒(某品牌)蔗糖,让被试自己用两个一次性塑料勺,分装进这两个玻璃瓶里。
  3. 给被试两个标签,一个是「蔗糖」,另一个是「氰化钠(有剧毒)」。
  4. 让被试自己动手,把这两个标签,分别贴在这两个玻璃瓶上。和被试确认:你知道这俩瓶子里,仍然确实都是蔗糖吧?
  5. 取两支新的一次性塑料勺,分别从两个瓶子里取一点蔗糖,倒进两个一次性塑料杯里,然后各冲一杯糖水。和被试确认:你知道这两杯水,确实都是蔗糖水吧?

.

开始测试:

  • 问题一、问被试,这两杯糖水,你更愿意喝哪一杯?
  • 问题二、问被试,如果都要喝的话,这两杯水,你分别愿意喝多少毫升?

按理说,瓶子是一样的,糖也是一样的,标签虽然不一样(且一个写着有剧毒)但毕竟是被试自己贴的,被试完全知道标签上写着有毒是假的。而且反复和被试确认过了,对方知道水是蔗糖水,不是毒药。

那么,对于一个纯客观理性的被试来说,他对两杯水的偏好,就不应该有明显的差异。

但实际上:

  • 如果把从「蔗糖」瓶里取出蔗糖后冲泡的糖水,称为「名实一致的糖水」;
  • 而把从「氰化钠(有剧毒)」瓶里取出蔗糖后冲泡的糖水,称为「名不副实的糖水」;

对于问题一,绝大多数被试选择喝「名实一致的糖水」

对于问题二,被试愿意喝掉的「名实一致的糖水」,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多于「名不副实的糖水」——虽然其实两杯都是糖水,而被试明确知道「氰化钠(有剧毒)」标签只是开玩笑的。

参考文献:Paul Rozin et al., “Operation of the Laws of Sympathetic Magic in Disgust and Other Domai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50, No. 4 (1986): 703–711.

.

这项研究被引用了 1473 次,引用它的类似研究,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人类往往无法分清虚构和真实,所以会在明知一个「事实」是虚构的前提下,仍然受这一虚构事实的影响。

就好像,新买的鞋虽然是干净的,但如果把鞋放在盘子里,你仍然可能会觉得好像把盘子弄「脏」了。

就好像,从刚刚彻底清洗过的抽水马桶便池里舀一杯水,然后请权威中立机构做检测证明这水绝对干净,你仍然可能觉得这水太「脏」了没法喝。

这是人类的认知规律,很难对抗。

.

那么具体到文化创作领域里,同理:

智人,并不像自以为的那样,能够分得清历史小说和历史——哪怕人类觉得「我知道真实历史是什么,也知道这部历史小说只是在虚构是在戏说」,也没用。

只要你读过了莫言的《丰乳肥臀》,你就总觉得世界上毕竟存在着「好地主」。哪怕你知道从统计意义来说,「好地主」是非常稀少的,绝大多数剥削者是残酷的、是吃人的,可能也晚了。

你总是会忍不住想:难道就没有哪怕一个地主是好的吗?难道就没有 1% 的可能性吗?你能保证莫言的小说里,一句实话也没有吗?

  • 是啊,
  • 你能保证没有哪怕一个乡绅是有良心的吗?
  • 你能保证没有哪怕一个还乡团爱民如子吗?
  • 你能保证没有哪怕一名解放军仗势欺人吗?
  • 你能保证没有哪怕一名战斗英雄性变态吗?
  • 你不能。

所以莫言没说错,对吧。所以莫言写的就是史实,对吧。

.

有人不服了,说莫言并不是虚构了「氰化钠(有剧毒)」的标签啊,莫言只是选取并放大了现实存在的极端情况而已啊,怎么能算歪曲历史呢?

是呀,连虚构一个「氰化钠(有剧毒)」的标签都能扭曲智人的认知,那像莫言这样轻飘飘地恶意放大 1% 以扭曲历史,不就更容易成功了吗?

所以你看,历史虚无主义是「有用」的,伤痕文学确确实实能扭曲历史——而且显然已经成功了——现在谁敢骂莫言啊,人家可是中国文坛的骄傲呢。

诺贝尔文学奖啊,你才认识几个字啊,敢质疑莫言?

军旅红色出身啊,把你全家人的血放出来,也没人家莫言红啊!

A134 莫言的丰乳肥臀,怎么读才是正确的

正因为如此,正因为有莫言这样的人的存在,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才是必要的。

因为智人的心智就是这么脆弱——你不去占领,敌人就占领了。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