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 高清吃瓜的小技巧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最近瓜太多了,吃得好累。

教你一个「倒逼成长」的吃瓜小技巧,尤其经济下行了,说不定用得上。

其实这个思路我很多年前就说过,只是当时看起来还有点没事找事,但我相信未来几年后会慢慢变成「基本技能」。

就是你不管看到什么热点新闻,马上做三件事(不分先后):

  1. 利用自己的实际感受,以及自己对网络舆论的了解,猜测网友们会有哪些观点、分成哪些阵营、吵出哪些架、遭遇哪些反转打脸,其中有哪些会让人觉得「哇」或者「哈」或者「嗷」的点。
  2. 这件事的直接成因是什么,如果按「因因因因因因因因果」来回溯的话,你能合理回溯到哪一层面?如果任何一个现象,自己无法回溯到「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人类社会第一原理的话,说明反思不到位。回溯全链之后,找到人类(或自己)当前可控的那个性价比最高的环节,设想一种改善措施来规避以后同类事件的发生。
  3. 假设自己是一个有 1000W 粉丝的 KOL,不论是从日更角度还是流量角度,自己都需要对此事发表看法。那么,自己如何在事实尚未全部明确之前,找到不翻车又不尴尬的切入点,让自己的受众看了后觉得并不仅仅是在吃瓜,而是真的有收获——甚至燃起了「懂得多真的有用」的了解客观世界的冲动。

第一件事是向后,预计未来发展——

  • 这一方面能让自己对未来的变化有预期,不会像傻子一样「只要读书少,处处是未解之谜」;
  • 另一方面也能大大节约自己 7*24 吃瓜的精力,没什么新鲜事,生理刺激强度弱下去了,自然就不吃瓜了。

第二件事是向前,回顾历史成因——

  • 这一方面能让自己回归到物质世界的本原上来,明白一切皆有成本,连公平或效率都只是成本的不同表现形式;
  • 另一方面能帮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表相中找出共通的「元规律」,大大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第三件事是向内,连接基础设施——前两个都是向外,最后这个是对自己内部的探索,既是找到兴趣点,又是查缺补漏。所谓基础设施,这里是特指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之前的「马车+」「蒸汽机+」「电+」的升级,互联网越来越从一个行业变成了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现在是互联网+,那以前是什么》

但「互联网+人」在硬件层面(比如脑机或者意识上传)还早得很,就需要人自己主动在软件层面先升级(取得领先优势)。

.

优势可以体现为盈亏两个方面:

盈呢,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真的有一个 1000W 粉丝的账号,那你自然就知道这里面的盈在哪儿。而且这个思路可以相对确定地帮你实现这个 KPI,亲测有效。

假如一份辩证意见拆成两份极端意见分两个号发,收入还能翻倍。这个暂时没测试过,但理论上问题不大,有相关经验的小伙伴欢迎补充。

亏呢,其实是说避免亏损——大部分普通人没有经济学常识,理解不了万物皆有成本,所以相对地就只能看到盈利,并不能把对损失的避免也理解成盈利。理解了 KOL 思路最大的「防亏损」就是不再容易被带节奏,甚至可以从文字就揣测出作者的动机(当然,不准,只是参考,而且也不能/该拿来攻击作者),这就节约了极大的精力了,也回避了走弯路的风险。

你不要把这个事看得太具象,觉得被 KOL 带节奏也无所谓——

  • 要向后看,看看那些多年前一直被带节奏的傻子在多年后如何了,没如何,还是傻子,你要不要变成它们;
  • 要向前看,为什么傻子总是傻子,因为人默认就是傻子,想摆脱傻子的出厂设置怎么办,多学习多思考;
  • 要向内看,一场节奏下来,当事人争夺了自身利益,KOL 收获了变现流量,你呢,燃烧自己的生命扮演了合格韭菜,这就是你人生的价值吗,对得起那颗受精卵不。

而且稍微多说一句,只有 KOL 会带节奏吗?带节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煤气灯,就是 PUA,就是斯德哥尔摩,就是洗脑,就是渗透,就是意识形态入侵,就是永不停歇地不同势力对你脑内阵地的占领。《吃瓜:什么是煤气灯gaslight》所以如果 KOL 带不动你,那基本上你在网络时代已经进化为独立的人了(之前只是或沉默或聒噪的蠕虫)。

这样,每一个「自然」发生后「被动」进入你视野的瓜,都变成了你的思维「闹钟」,促使你学习和进步——而且是免费的

这时,用户不再是为话题提供数据的奴隶,反倒是热搜变成了思考者吸取养分的庄稼。人就变成人了,不再是「网友」了。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