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
翻译的时候是否要用外来词,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话题。我完全不专业,就自己胡思乱想,结合学外语时的一些体会,瞎说几句。
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类世界里的所有词(包括字)进行分组:
- 先分实词虚词,虚词就是连词、副词、助词这些,和实体没有直接关系,略过。
- 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我个人觉得名词是关键,形容词最不重要。
形容词实际上是实词里最「虚」的词,因为一来形容词本身是修饰名词动词的,二来名词动词往往可以兼任形容词——比如红就可以表示「红的」,而砸就隐含了「大力」。
动词在学外语时,是比较「分裂」的,口语里其实不那么难,而书面语则难了很多。比如中文要想显得级别高,同义动词你不能反复用,其他语言也差不多,不然会显得你特别小学生造句。但口语里就没事,把打揍锤敲干削擂整殴斫等一长串动作,都翻译成 hit 也不影响理解沟通(虽然显得口才差了点)。
最最重要的词,其实是名词。而且在沟通时,动词还可以比划,名词就比较难了。特别基础的名词很难比划,特别高级的名词也很难比划。
这时,就又把名词分成了基础词和高级词——不是说词有没有逼格,而是说这个词所指代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的简单的还是精神的抽象的复杂的。比如苹果是物质的,资本主义是精神的。
.
一般来说,越是物质的词越早出现,越是精神的词越晚出现,所以物质名词一般是基础的本土的,精神名词一般是高级的全球的。
比如说苹果就是苹果,apple 就是 apple,互相之间差异很大。但反法西斯在全球反的都是一个发音类似于「法西斯」的东西。
当然,也不绝对,物质词也有后来才出现的,自己本来的语言里没有,就直接音译了。比如 coke 之于中文,比如茶之于全球各语言(如下图 ,很有趣,海丝和陆丝带去了不同的发音,影响了不同的文明)。
精神词也有一早就出现的,于是把本土词汇「借」给了外来概念,比如「上帝」「天使」这样的词在中文里很早就出现了,但现代中国人往往以为这些词是专属于天主耶教的。这有时也是刻意维持的以便区分,比如「原教旨主义」往往指绿极分支,而「基要主义」则是基督系一个分支,但其实它们对应的词汇在英语里都是 fundamentalism,也都不是啥好货。
此外,由于语言本身有「实体抽象化」的趋势,所以就会在语言之间出现更复杂情况。比如上面刚说到的「法西斯 fasces」,它最早是指古罗马的一种武器(如下图,一束棍子绑一起,最上面嵌个斧头,用于显示权威而非用于实战),后来就引申出了霸权毒菜的意思,成了法西斯主义。
你看「法西斯主义」这个词,它是抽象的精神词,但你追根溯源,这种长柄斧钺武器中国自古就有(很巧的是同样也被作为了父系氏族里权力的象征,如下图,最初的「王」字就是来源于高悬的斧钺的象形)。
所以假如真的追求意思准确,还不如叫「斧钺主义」呢,斧钺本身象征的也是强权暴力,都是用一种带柄铁斧的武器去象征称霸的王权,这梗就深了。可惜没有,法西斯主义就直接音译了,忽略了这个抽象词汇在其原始语言里的「实体抽象化」的过程,在译文中也脱离了原本的意思(无法再顾名思义),导致了陌生化,变成了专有名词。
.
上面说的是同一个文明内部,物质的基础的简单的往往早出现,而精神的高级的复杂的往往晚出现,所以前者更「纯粹」,后者更可能与外来语言「杂合」。
再回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早晚先后都是相对的,因为不同文明在同一时间其发达程度有显著的差异。
一般来说,本土物产越丰富的文明,基础名词里外来词就越少——比如中国就管苹果叫苹果,而日语中「苹果」读作りんご,写作「林檎」,明显是借了中文的音(应该是吴音)。倒不是说日本岛上就没苹果吧,只能说日本人的祖先见到苹果的时候中国人早就已经给苹果起过名,并且这个名字已经传到日本了,所以日本人的祖先由于物产不丰富而失去了自己给苹果起名字的机会。
同理,中国没有 coke,也没发明 sofa,打仗的 tank 最初也全靠进口(援助),所以中国也失去了对这些新生实物的命名权。
比较有趣的例子是咖啡。这东西在全球都叫咖啡,因为人家原产地单一,而且当地人就是这么叫的,通过大航海传到全球后,大家也就跟着这么叫了(虽然口音各有不同,如下图)。
而现代(工业革命后)发展越领先的文明,高级名词里外来词就越少,反之则越多——比如全球化,就是英语 globalization 的意译,虽然看着是中文,但含义及构词完全是外来的逻辑。而且全球化这个词在印欧语系各语种里实际上也都是互相抄的,比如西语里就是 globalización 长得和英语几乎一样。
假如在平行宇宙里是中华文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航海、并号召全球化,那么按现在的语境很可能我们不会管这个抽象的进程叫全球化,而会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那个宇宙里可能根本没有 globalization 这个英语单词,而会变成 commanism 之类的(哈哈哈)。当然,如果平行宇宙平行得再狠一些,中国从未落后过那就连白话文都没有普及,或许直接就是文言叫法「天下大同」了,那联合国开会的时候英国代表就会要求讨论 datongalization 过程中的 chaogong-rate 的问题了。
多说一句,英语里的饺子有两个词,一个是意大利的 dumpling,一个是日语罗马音 gyoza,其实就很不合理。茶就是茶,咖啡就是咖啡,饺子就是 jiaozi,而不是什么 Chinese dumpling,更不是东瀛方言里的ギョーザ。同样,豆腐就是 doufu,不是什么 tofu。而龙就是 Loong,不是什么德拉根或者抓根那样的邪恶怪物。麒麟就是 Qilin,既不是日语里的 kirin,也是不长颈鹿。别觉得不好意思,阿尔戈斯、米诺陶斯、克洛诺斯这样的怪物都完全没觉得不好意思,那 Loong 和 Qilin 这么简洁的神兽有什么必要觉得不好意思?
.
另外,科学和技术也都是高级名词,现代汉语也是直接从日语翻译中借用过来的。这并不是什么学术规范,而只是历史原因。毕竟清末民初百年大变局国人惊醒的时候,刚完成了明治维新的邻邦日本正用着 1/3 的汉字呢,翻译起来实在是比当时显得过于英特纳雄耐尔的欧洲书籍方便太多了。
只不过由于日本的文字主体完全借用自汉语,所以中文再借回来的时候完全没有违和感。假如从狭窄的民族主义角度来说的话,这是日本文明的悲哀,它们的文明天生就是残疾的。包括韩国也一样,受华夏文化影响太深了,远不是把汉城改成首尔就能摆脱文明基因的。五胡辽金甚至元在东亚的部分都最终融入了大中华,韩国也没必要在西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洗脑包分裂脚本下,强行否认自己的祖宗。
在物理学里,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在上层建筑里也是一样的。离中国这么近的岛和半岛,地缘安全死死捆绑在一起,必然无法保持经济文化层面的独立,而终将被卷入到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政治秩序当中来。美元崩溃的那天,就是东亚华夏化的那天。
说这些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说其实语言的演变和互通,并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事情,因为文化永远是和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立场联系在一起的。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日语中「汉化」过的比如民主、共和、物理、化学这样的词,中文就直接借用了,没转录的也就没转录了(比如「歇斯底里」,实际上来源是德语 Hysterie,对应英语是 hysteria,最初是先在日韩变成了 ヒステリック 和 히스테리 这样的纯拼音文字,才进一步音译成中文的)。这样省事归省事,但也很容易被夹带私货。比如「中国本部」这样的提法,比如「满蒙非华夏」这样的提法,其实就是混在日本文献里用来给中国人洗脑的军国毒药。
所以一边可以多学点不同的外语,一边可以多了解各国的历史,想不多怪,就不能少见。见多了,就不容易被骗了。
.
记得20世纪初日本人在语言学界大力宣传“阿尔泰语系”这个理论,企图把为占领东北合理化。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自信点说日语属于汉藏语系。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就是,总不能让日本孤零零的独立起源吧,太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