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 能把课讲好的人,会去当老师吗?

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

边吃饭边又看了几集 CCTV 2013 年拍的 100 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铀看电影#

一个小想法,不是纠错。我这个想法吧,也不一定对。

就是:「历史」和「大历史」到底有什么区别?

或者说: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历史很有意思,但我上学时觉得历史课无聊透顶

排除掉我自己的原因(年轻时太蠢),我觉得可能历史老师的水平普遍不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水平不行,倒不是说教学水平低,可能单纯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宏观视野。

.

比如说,今天看的这一集里,讲到「为什么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人尤其是贵族就喜欢戴玉」。

这就看出来节目组的制作水平其实蛮低的……

  • 只给出了「为什么戴玉」的答案,就是那种中小学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玉是贵族的身份象征。
  • 完全没有考虑「为什么是玉」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金,为什么不是象牙,为什么不是玻璃球,为什么不是红米手机,为什么不是比特币,为什么就恰好是玉呢?其他古文明里,拿来象征身份的又是什么呢?

甚至连前几集的资料也没参考——前几集还刚说了史前人类遗址里就已经大量出现了玉器,切割雕刻非常精细,到底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里完成这些艺术品,至今仍然是谜。所以不仅是商朝人,而是生活在中国的原始人一早就把玉石从其他石头中区分出来了。那为什么连原始人都看好玉呢?

答案肯定是从玉石的物理性质出发,看好玉,因为玉好看——比如颜色、光泽、质感、硬度、密度,甚至比热容之类的。什么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都是后续的牵强附会了。我觉得麻将可比玉温润多了,上面刻个「发」多吉利,不比玉佩强?哼。

人类在真正进入开化时代前,偏好这种好看的小石头,本身是不是一种动物性?像智商比较高的乌鸦就喜欢囤亮晶晶的物件,虽然那些物件屁用没有。而还有一些鸟类(园丁鸟)、鱼类(白斑河豚)、软体动物(好像是章鱼),会在求偶时四处收集特定物品并「打造」出特定的几何图案,这种对于非功能性的、美学层面的线条和结构的追求,是根植于所有以「有序」为生的低熵生命的本能之中吗?

但后来人类开化了,社会性越来越强了,这种动物性是不是就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比如黑猩猩和猴子都能根据饲养员的反馈,来判断自己面前不同颜色的代币哪个更有价值,甚至会在群体内外使用这些代币来交换食物或性资源。那么玉石的社会价值,抛开它的物理属性,是来自于更底层的自然界的稀缺性吗?这种「物以稀为贵」的朴素经济学观点对人类文明中社会地位等级符号的演化,是否产生了什么有趣的影响?

数学,生物,物理,心理,社会,经济,历史。

.

比如我又继续瞎想,中国古人喜欢玉,和英国人喝茶喜欢加糖,有没有共通性?

漂亮的玉很稀缺,人又是动物,所以想分享权力的人就会把美玉送给有权力的人,而玉也就分享了权力的含义,成为了身份象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马斯克翻脸,狗狗币腰斩。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了「财富基于共识」「权力只是幻觉」。

英国没有茶,糖也不多,大航海时代称霸全球,东边经印度搞茶,西边从拉美搞糖,两种食品都成了身份象征,于是有钱人烧得慌,混一起装逼,导致英国人习惯于喝茶加糖。地理、历史、饮食文化,就串上了。

而且茶在早期之于欧洲人,就跟玉之于中国人是有相似之处的——欧洲没有茶树,不懂种茶,中国人也严守秘密,所以茶实际上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只能进口的资源,有点像玉不可再生。直到后来被传教士偷了茶树苗去,英国才有了所谓的英国红茶。瓷器也类似,日本偷学走,批发给荷兰人,而欧洲人也抓了中国壮丁,导致技术外流。慢慢地供给量大了,茶和瓷器就不再是欧洲贵族专有的了。身份「下沉」了,装逼「内卷」了,工业革命了,西班牙也把自己糟蹋完了。

鸦片战争也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英国的国货拉到中国来都只是地摊水平,根本没人要,穷酸得要死。英国人甚至在初期的鸦片贸易中都没能逆转这个趋势,可见欧洲人对中国的茶、丝绸、瓷器,比中国人对鸦片还上瘾。你就能明白说「中国人的劣根性」是件多好笑的事,伏尔泰都得笑得活过来,手把手教中国的公知什么叫文艺复兴——复兴就是不行的意思,就是说欧洲中世纪比中国差老鼻子远了,所以要见贤思齐。

但可惜,拥有财富却又缺乏守护财富的能力,那么财富就会变成诅咒,所谓慢藏诲盗,列强入侵。类似地,西葡荷之前为了争夺马来印尼那一片的香料,不惜在相对论和 GPS 问世前就进行环球旅行……哪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手上不是沾满了亚非拉土著的鲜血呢。可怜的菲律宾原住民,都没来得及发育出自己的文字,就被西班牙主子连根拔了,全民信了天主,也彻底失去了拥有独立文明的可能性。

但好玩的是,西班牙还殖民了南美,所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都说西语,现在老墨「入侵」白美的势头已经盖过了老黑,未来俄美利坚的官方语言可能都要加上西语。但菲律宾却说英语,而且直接可以流通美元。背后原因一是美国后来也殖民了菲律宾,二是当年西班牙人殖民菲律宾时不允许当地人说西语,只有贵族才可以说西语——这又跟当年英格兰贵族喜欢说法语装逼串上了。

原理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的方言:南京话为什么和江苏其他方言差别比较大,四川话怎么听着像是北方方言,新中国成立之初真的有可能采用「更古老」的粤语作为普通话吗,客家话到底是哪里的客在哪里安家,等等等等,背后无一不是人口迁移伴随着社会阶层流动。

地理、历史、自然、经济、战争、文化、语言、宗教、民族。

.

再回到饮食文化,中国应该是全球主要国家里最能吃辣的了,但中国原本也没有辣椒啊。明朝时辣椒自美洲传入之后,为什么没成为外来的尊贵身份象征,反倒是与平民(甚至是贫民)饮食联系在了一起呢?

有可能是盐铁专营,所以东南沿海因盐业自古富庶,吃饭不缺盐;而西南内陆没有外贸机会相对落后,再加上运输困难,盐价更贵(可以回忆一下《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如何运盐),吃饭其实很缺盐——毕竟人总要吃调味品啊,而且越穷越缺少副食越需要调味品来下饭,辣椒实在太合适了,这种植物刚好也适合在西南种植。

到现代呢?按理说都不缺调味品了,为什么川菜湘菜走向了全国,但浙江菜系在北方和西南甚至真南方都几乎很少在路边见到呢。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更爱吃辣?还是因为杭帮菜真的难吃?真实原因可能仍然是经济发展和劳务流动。

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方,人们生活越依赖于外出打工。人出来了,胃也带着,所以在劳务输入地开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的餐馆,就有钱赚。反过来,你把温州菜馆开到贵州去,可能分分钟就破产了——因为没有炒房团去贵阳。穷吃盐难,早年吃辣。现在穷出门打工,辣走向全国。于是,辣&穷就这样穿越时空建立了奇妙的联系,听着政治不正确,但有可能是真的。

.

我不是说我这种胡思乱想甚至胡说八道就有什么价值,更完全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教中小学历史老师如何讲历史,我只是幻想:

如果当年我上小学时,能有一个视野稍微开阔一些的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历史老师,上课时抽空跟我们从哪怕不那么严谨的大历史视角,扯一些可能事实层面错漏百出但思考角度万物互联的淡,那我可能一早就爱上了历史课,也不至于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历史白痴。

不知道自己这一代之前历史的人,不管多大年纪,永远只是个孩子。

永远就是个巨婴嘛。

但我也完全知道,我这种幻想纯粹是妄想——能把小学历史讲好的人,为什么要去当小学历史老师……我回忆了一下自己中小学的所有老师,业余时间会主动看书的,又有几个呢……基础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员工的待遇绝对不可能高,自然不可能多吸纳人才。

像深圳这样重金聘小学老师的城市是极少数,而且深圳政府的钱也来自于无视中央政策,放着城中村不拆,强行炒地吸血。互联网割传统行业,房地产割程序员,地税割开发商,最后学区房动辄几十万一平,一分钱也没给到一线教师啊。这放在 1960s 当地官员都是要掉脑袋的,把执政者的阶级性先进性合法性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扯远了,不管深不深圳的,全国教师的待遇肯定不会高到哪儿去。基础教育就是教个基础就完了,你家孩子要真有本事,或者你要真看重自己孩子的教育,那你自己想办法做加法,说白了就是要么你自己砸时间,要么你自己砸钱。所谓贵族式教育,就是 1 个学生 8 个老师,而不是 1 个班主任 50 个学生。平民的基础教育,不收费的,税收取之于民,不能不合比例地用在你所关注的小家的精英主义教育上。

那怎么办呢,自己多读书吧。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

读不下去怎么办?那看看央视的《中国通史》也行,至少熏一熏吧,万一呢。

.

6 Replies to “768 能把课讲好的人,会去当老师吗?

  1. 诶,想起了我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项羽本纪的时候类比了一下刘邦和共产党,那节课就很精彩,毕业这么久了都还记着。

  2. 作为高校老师,深以为然。任何一堂课,想讲到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大概需要准备130%~150%的内容。若是想讲到自己开始讲了才发现,想要成为优秀的老师得付出的努力比想象中多太多了。自己能够满意,除了熟练,还得至少拥有200%以上的内容储备。算下来,备课时间得是课程时间的3倍以上才行。要想做到理论融汇贯通、案例信手拈来、受众不同时还能自由切换,除了学术研究得到一定高度,还得像钻研演技一样,不断学习和精进,没有尽头。

  3. 「可能单纯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宏观视野」现在意识到不单是历史老师,可能所有学科的老师都是这样,甚至到了大学的课堂里也如此——拿自己的专业领域来说,初高中老师从不在「进化」这种生物学根基以及真正能够引发兴趣的知识上花费笔墨,还能说是进化的知识难以在未成年人脑子里与唯心目的论辨清,可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里也极难有老师把分子生物学这样的描述性知识放进进化的框架里供学生理解,实在是太遗憾了——可又真的「能把小学历史讲好的人,为什么要去当小学历史老师」,不要停止做自己的光。

  4. 仅就标题而言,我最近在准备考研,买了汤家凤老师的数学课,正版是一千多,感觉物有所值,哈哈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