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 思维方式需要去意识形态化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在 #铀在发光# 群里闲聊,一不留神写太长了,顺手备份到这里吧。

最近对「去意识形态化」感触很深。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路其实都是这样的,但没有系统地总结过。而且为了更好地沟通,其实思维被「污染」得很严重。

比如说性别问题吧:

  • 最好的性别视角就是无视一切性别因素,先看问题本质,看明白了再加性别因素进去,加历史因素,加经济因素,一点点加。
  • 但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为了和大部分人沟通,就需要把「无性别化」的视角,改成次优的「性别互换」视角。

互换过程并不理想:

  • 首先不是每次奏效(比如男人永远不会需要痛经假,但也不需要撸管假),
  • 其次很难替换完整(比如男女两性互换往往会忽略了同性恋群体),
  • 而且还容易引发自己脑内的性别对立思维(会不由得去想性别互换后两性的看法有何变化,双标狗的出现会显著影响后续思维演绎)。

意识形态也是一样的。

比如刚才瞎聊教育和医疗「分流」的事,这种事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经济发展时,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分级利用以提升生产力水平而已——说白了,跟炼钢没区别,不同级别的铁矿石自然不能混在一起用。这不是铁矿石的错,但更不是炼钢厂的错。

  • 但在中国这么做,就叫正向的「螺丝钉」或者负向的「韭菜」,
  • 而德国这么做,就叫正向的「以人为本」或者负向的「资本榨取劳动者剩余价值」。

在这些实质一样但情感相反的词汇上,人的认知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

这种浪费其实在很多跨领域话题上都会出现。

  • 比如前几天在微博聊那个「监管俘虏理论」,背后的心理原理是「我作为问题解决者故意恶化问题,是为了维持我作为问题解决者的重要性」。
  • 有人就说那二鬼子歧视自己民族应该叫「皈依者狂热」而不该算「监管俘虏理论」,但实际上,二鬼子的心理同样是「我作为两个群体的接口故意恶化群体关系,是为了维持我作为接口的重要性」,完全是一回事,只是跨了领域所以没有跨领域常识的人就无法理解了。

但上面这种浪费,只是由于知识的缺乏,读书太少,多读就好。意识形态层面的思维浪费,会跟人的情绪情感绑定,不是靠知识的补足就能解决的——旧有的价值观体系会阻碍违背价值观的新知识的获取,这是个死循环。我自己感觉,30 岁或许还有机会(如果有幸赶上时代剧变),50 岁之后的大部分人就失去演进自身价值观体系的能力了。

假如能趁年轻就习得「去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应该会受益良多。但如何习得呢?其实又很难,没人教,也没法教。真就有点像双重思维——想要理解双重思维,首先需要理解双重思维。

有趣的巧合时,双重思维之于去意识形态思维,正如性别互换思维之于去性别化思维,不过是次优解。

.

也有人会担心,「去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有时候会显的冷酷,被攻击为理中客」。但我觉得吧,思维方式和结论是两回事。比如我能理解在澳洲高福利社会里还当兵的必然是社会渣滓,渣滓在应激状态下割喉幼儿很正常,都是经济内卷时的必然极端事件。但那又如何,澳大利亚军队仍然是纳粹,澳洲总理仍然是畜生。

其实更大的担心应该是相反的方向:类似于审美太大众,其实在公众领域里会有点成本。比如说美食吧,有的人小甲没什么见识,就只爱吃猪油拌饭,听不得别人说猪油拌饭不好。有的人小乙呢,尝尽了天下美食,最后发现哪怕考虑到所谓的健康因素,也仍然愿意平时多运动,但时常吃吃自己最爱的猪油拌饭。

后一种人小乙就有额外的成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小甲会以为小乙是同路人,当小甲被人嘲笑时就会主动拉小乙撑场面,有时就会很尴尬。
  • 2. 小乙如果想要解释自己和小甲不是同路人,那场面就更尴尬,小甲还会骂小乙「你装什么逼」。
  • 3. 小丙在嘲笑小甲的时候会顺便嘲笑小乙,而小乙若解释,那小丙对小乙的嘲笑可能比小甲还夸张。
  • 4. 小乙觉得,那我就不解释呗,我就静静地吃我的猪油拌饭呗,小丙叫来路人小丁,小丁非常热心地提醒小乙吃饭要健康,不要吃垃圾食品,列出了小乙几百年前就知道的 abcd 点信息,比猪油拌饭还腻人。

假如,小乙爱吃的并不是猪油拌饭,而是黑松露,哎,突然就清静了。

.

3 Replies to “674 思维方式需要去意识形态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