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如果你刷微薄的时候,发现自己有喜欢的博主,而且这些博主每天都在写东西,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别再每天不停地看他们的东西了,自己也开始试着写东西。
在整个生态链里,把自己的生态位向上移。
说生态链,很多人会脑补出一个人体蜈蚣的形状——大师写了经典名著,头部博主看了经典名著以后消化翻译,写成了更加简洁但细节更少的大白话,读者看到这些大白话,呵呵一笑,觉得很有道理,误以为自己很有收获,于是结束了。
假如你脑子里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你肯定不会去开始写东西的,更不会去看经典名著。因为你会误以为人就是弱肉强食的关系,我生产你消费——你消费我生产的东西,实际上我反过来消费了你的注意力,并且变现了财富。这是零和博弈画面。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像人体蜈蚣的,只不过是一个信息索引流。我们在索引上浏览查阅,知道了哪一节(或者哪种大小的颗粒)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可以横向去拓展,重新拉一条信息链,去了解更多细节。
所以这个信息索引流确实是有上下游(高低级)的区别的,但无所谓。你目前在哪个级别,或者哪个级别的内容让你觉得检索起来效率更高,你就用这个级别的东西。
.
比如我之前就觉得,想要了解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民族的历史,应该是非常巨大的工程,无从下手。但现在我不这么看了,我会先在微博上或者 B 站里找(或者纪录片),看哪个博主在这个领域里边是一个相对的专家,看他写没写过一些综述性的甚至消遣性的小品文章。
在这类快餐文章里,我可以快速了解整体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我再去看:里边哪一部分是我已知的,哪一部分是我感兴趣的,接下来从速读进入精读。比如这个图,就是我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玶海岸 的一篇「散装印度」里的配图,清晰明了。未必准确,但对我这种完全的门外汉来说,作为索引绰绰有余。
有了兴趣,有了框架,有了具体的索引方向,接下来就在这个领域里边开始深耕吧。也不一定要一步到位,直接去看最顶级的名著,也可以继续在小品文的基础上,看一些综述性的文章→议论性的文章→系统地刷维基→比较薄的书→中等厚度的书→大部头。
想完整了解一个领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很多相对碎片化的拼接,或者按照某种逻辑串联起来的线索,反复交织,不停重叠,最后才能完成。我的感受,想要明白一个领域的大致内容,至少要把这个领域涉及的所有东西,在不同场景里反复学习至少三次以上(数量就是最大的质量)。
比如说法国大革命,
- 可能第一次只知道历史脉络,
- 第二次去下意识去看国际关系(俄英德)和生产力,
- 第三次深入到了马拉之死和双城记,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只看大部头。大部头非常详尽,但是效率是比较低的。就好像陪着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去逛街,如果对方不告诉你他具体要去哪里逛,你只是被拖着不停走来走去,一件又一件衣服去看,你一定会非常崩溃。如果整个区域有导览图,对方告诉你,我们先去哪个店买一个什么东西就出来,你就会轻松很多。
那么在瞎扯淡和大部头之间,会分很多的认知层级,每个层级都需要大量的物料去填充。这些物料一定是不足的,你所写的内容就会成为别人在这个级别需要去补充的物料,所以你做的虽然不是学术研究,但也并不是没有价值的重复。
我以前就是想不通这一点,后来关注了一些这样的博主之后慢慢想通了——他们的内容当然不是学术内容,跟学术文献比起来也差远了,可是他们的内容在特定领域里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每次看了都备受鼓舞,拿他们做索引,非常感恩。
以上,是看@组织二号头目 的《向上生长》这本书时想到的,和书的内容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和书的二阶导有关系——不管书里怎么说,从内容背后的逻辑来看,原来作者是这样生长上去的。
.
在《如何再次拿起书》里,看到一个说法:
读书时不要向「下游」读,而要向「上游」读。
比如偶然发现一部喜欢的作品:
- 那么就要关心背后的作者,因为人比作品更有价值。
- 接着就可以去看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理解作品之间的关系。
- 再然后就去看这些作品中借鉴过的作品(而不是后续借鉴了这部作品的新作),甚至可以去了解作者作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作品(及其作者)的影响——简单来说,你喜欢的这个作者,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 于是你就发现了你喜欢的作者所喜欢的作者,再次迭代。
这个其实和读研时搞文献检索是一样的——随便打开本领域一本新期刊,挑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篇,看完之后就关心部分扫一下参考文献,找出其中一篇继续看,重复这个过程——大约 30 篇之内,你就能对这个领域有相当完整的初步了解,基本上文献综述的框架已经搭出来了。
普通人不需要做科研,不需要写论文,但这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学术领域里都通用的方法放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就是牛刀屠鸡。甚至看网文也是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日更 3000 字很难做到所有情节都 100% 原创,借一下融一下也是常事。如果真有脑子,能溯源而上,也不至于成天捧抄袭狗们的臭脚。
有人问我,难道兴趣爱好有高低贵贱吗?其实很难讲。
- 比如口琴和钢琴,你说它有没有难易之分?来得了难的但喜欢易的,那这种喜欢就有说服力。
- 只会易的,甚至口琴也不会只会口哨,那你说我不喜欢钢琴,就没啥说服力。
当然,这个说服力不是用来说服别人的,是用来说服自己的。防杠补一句,我不仅不会钢琴,也不会口琴,而且还不会口哨。
所以非要政治正确的话,兴趣爱好没有高低贵贱,都是平等的。喜欢垃圾和喜欢经典没有区别,完全一样。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久而久之,看看美国大街上不戴口罩的傻缺们吧,那就是只追求政治正确的完美人生。
.
这样的「二阶导」,学到了!
从内容本身之外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到这一步的!
跟上篇文章里作为“难民”,向其它难民学习如何生存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诶!
我之前也很喜欢一个文学作家,他的英文和古文都很好,在他的杂文中是能梳理出他之所以擅长的「升级经历」的,看完铀铀这篇文章之后我准备去梳理
跟上篇文章里作为“难民”,向其它难民学习如何生存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诶!——这个我没想到,多谢指点!
都是你提出的哈哈哈哈,爱了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