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43 冒姓琅琊,这短剧比在电影院里坐牢强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0000 字,阅读约需 20 分钟。

写于 2025.11.23

.

今天跟同志们汇报一下我最近的一个小收获,是关于短剧《冒姓琅琊》的一些感想。这些感想不完全来自于这一部剧,但这部剧我觉得是我最近受到触动最大的一部,感觉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跟同志们汇报一下。

这部剧是一个竖屏的短剧,每一集大概三分钟,一共八十集。去掉片头的一些衔接,我猜整体时长可能也就是200分钟出头。这其实就跟一部所谓的大片片长差不多,两个多小时。

但是,这个片子它让我感觉到节奏特别的快,从头看到尾都不累,而且几乎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推荐同志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反正肯定比你坐车去商场里找个电影院,在里边“坐牢”两个小时要强得多,肯定是这样。

接下来我简单汇报一下,为什么我觉得它对我很有启发、很有触动。

开篇即高能:穿越、求生与知识的力量

这部剧的开头就特别精彩。开篇讲的是一共四个人,一下集体穿越回了一个朝代。一落地就是兵荒马乱,然后被人追杀。追杀的人说他们在抓逃兵,或者是“北谍”——也就是北边来的间谍。

这四个人,他们(我猜的,随便设定的身份)应该是同一个编辑部的,或者同一个制作团队的,他们互相还叫着什么总编、老板之类的。然后很快,三个人就领了便当,只有主角一个人活了下来。主角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呢?就是靠他懂得这段历史的知识

所以,主角能活下来这个结果,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觉得爽,或者觉得他有主角光环,更重要的是,它非常生动地告诉所有观众:知识是有用的。

他怎么证明的呢?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

上来以后,那帮人就说,我们是“大齐”,抓的是“北谍”。这两个信息就已经非常充分了。

这里边其实有一个冷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魏蜀吴”三国,其实是错的,只是我们后人给它叫做魏蜀吴。实际上,当时的魏国(也就是曹操)是奉大汉天子的,所以他自称“汉”。然后刘备呢,他认为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他也自称是“汉”。而吴国孙权其实一直没有称帝,到很后来临死了才称帝。所以不能叫魏蜀吴三国,应该是汉、汉和一个割据政权。

当时就有历史学家嘲讽说,老版《三国》里边拍的时候,刘备出征打一个旗子,上面写一个很大的“蜀”,感觉非常的离谱。因为不会有人自己认为自己是“蜀汉”,是一个偏汉,一定会写自己是“刘”,这还差不多,或者写“汉”。那样的话,他跟曹军碰到的时候,曹军写的也是“汉”,他也是“汉”,这怎么分呢?老百姓就分不清楚了。所以编剧其实是知道这段历史知识的,但是为了能让观众看懂,强行写成了“魏蜀吴”,或者说延续了《三国演义》里边的设定,这样就方便大家看懂,把这个故事讲明白就可以了,不用去苛求那些冷知识。

这就是一个“二阶换位”:我知道群众想看什么,我给他们呈现他们需要知道的内容就可以了,那些太细节的,哪怕是对的,我也给它省略掉。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这部《冒姓琅琊》,它是有原著小说的。小说里面果然就没有剧里节奏那么快,里边作者还拘泥于说现代人回到古代,哪怕语言相通,可是你的发音变了呀,古今流变,你怎么办?还解释了半天这个。电视剧里完全没提,我觉得不提也没有问题。因为你这本身就是个穿越的设定,它本身就是科幻,就是扯淡。你都已经用科幻给设定了,你为什么不能直接给一个设定,就是这个人回到古代,因为某种特殊的原理,所以他能完全听懂古代人说话呢?不就完事儿了嘛。大家也不需要知道什么古音、古今音的变化有什么,对吧?毫无必要。

所以只讲有用的东西,有用的知识,它能够让主角推动情节,或者说死里逃生。 这样的知识,它真的有用,这不需要你去说教,观众马上就知道真的有用。

回到刚才这个例子,他是“大齐”,同时又是“北谍”,说明什么呢?“齐”这个国名,在中国历史上你稍微想一下,大概有几个:

  • 一个是春秋战国有一个齐国,可是齐国它就已经是在山东那边了,北边是海,没有“北谍”这么一个东西。
  • 再往下,什么时候还有齐国呢?如果对历史稍微了解一些的话,在魏晋南北朝有一个所谓的“北齐”,是东魏分出来的。东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北魏分裂成西魏、东魏,西魏变成了北周,东魏变成了北齐。后来北周赢了,然后出现了关陇门阀,就是隋唐了。所以这有一个北齐,可是它已经是“北”齐了,那它还怎么有“北谍”呢?所以这个也不是。
  • 那再来看,哦,那就是“宋齐梁陈”。这就是最对得上的了,宋、齐、梁、陈,它们都是南朝,南朝484年的这个南朝。南朝“宋齐梁陈”里边,这个“齐”自称“大齐”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呢,它要面对“北谍”,北谍就是当时的五胡十六国,或者是北魏时期等等等等。不管是什么,反正它是少数民族一帮人,在北边把华夏搞得很乱。这样南北对立的过程中,你就知道了:大齐、北谍,所以是这个时代。

主角通过排除法,马上算出来,哦,现在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而且是齐国的皇帝是谁,姓萧,怎么怎么样。朝代一推演,马上知道这个时候谁最重要呢?南北朝时期嘛,“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说,这个“马”是司马家,“王”是姓王的这一家门阀,也就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那我冒充琅琊王氏,就最有可能活下来。

因为古代也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传照片。这个时候我冒姓一个琅琊王氏,而且它是门阀呀,几百年下来肯定分支散叶,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我冒充一个小支,根本不会被识破。这一套逻辑就非常的合理。

然后你马上意识到,哎呀!主角为什么活下来?另外三个人为什么死了?就是因为主角懂这段历史,他充分利用了这段历史里边的矛盾,利用了当代人眼中当代历史的迷雾,成功地活了下来。 这马上就会让读者觉得,知识有用,果然有用。你想要冒充歪嘴龙王,你想要屌丝逆袭,你就得有这个知识才行。

另外三个人呢,非常有意思。一上来先是一个群体穿越,这个叫群穿和单穿嘛,或者叫单穿、双穿、群穿。它本来是个群体穿越,这四个人里边,有一个一上来就被别人牺牲掉了。另外两个跟主角不对付,结果另外两个人太笨,没有历史知识,所以被主角卖掉了,反复地出卖把他们害死了。等于主角还替那个一开始就枉死的同伴报了仇。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设定。

  • 首先,你误以为它是群体穿越,结果很快,它就变成了单体穿越。
  • 而同时呢,这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主角是靠着知识活下来的,而那些人是想要害主角,但是因为没有知识,所以被主角给反杀了。

这里面就有很多个爽点:

  • 一个是情节上的转折,它的类型从“群穿”一下变成了“单穿”,你的这个预期有一个违背,很惊喜。
  • 第二个是主角有知识,而且证明知识真的有用,没知识就死了,有知识就能活下去。告诉你知识有用,这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知识点。
  • 第三个呢,主角靠的是什么来衬托他有知识呢?靠的是其他几个角色,因为没知识而挂掉了,只有他活下来,而且是成功的反杀了坏人,那这又是一个爽点。

所以这个开头,我个人感觉是精心打磨过的。这个打磨就让人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就愿意继续看下去了。

短剧的快节奏与叙事技巧

再加上它是一个短剧,每一集也就是三分钟,两分多钟,不到三分钟。这个时候它就要求什么呢?

  • 首先故事肯定是承上启下的,否则你就串不起来了。
  • 其次呢,在这个承上启下的三分钟内,你得必须有一个反转,这个反转要引出一个新的悬念,才能够让读者、让观众愿意继续看下一集。

电影的话,你买票坐进来了,你就走不了了,“坐牢”也是两小时。但现在呢,一共八十集,我每一集都有可能离开,或者叫“跳出率”、“中断率”,完播率就下降了。怎么样保证观众一直看下去,而且感觉不到自己在一集一集追着看,甚至开通自动付费不停地掏钱?这就要求你每一集的结尾都要有一个小的反转。

这个跟出版的小说和网文小说的区别是很像的。

  • 出版小说就是这本书,我一共三十万字卖给你,你一把就掏了钱,那你就完事了,你反正得看完,你看不完反正钱也掏了。
  • 但是网文不一样,网文是每一章两三千字,你这一章看完如果没意思,他可能下一章就不再续了。虽然一章只有一毛钱,很便宜,可是如果读者觉得说,这么多书,干嘛要看你?他就离开了。所以每一章都要节奏稍微紧凑一些,至少在开头的时候,所谓的“黄金三章”,一开头一定要把读者抓住,否则的话读者就离开了。

还有一种抓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一个超级大的倒计时。 这个倒计时从开头可能一直延伸到结束。

  • 像很多穿越小说,它一个很根本的倒计时就是主角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 或者主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穿越到这儿来了,
  • 或者主角顶替了一个已经死了的人的身上,他要搞清楚自己是被谁杀的,否则他会再次被杀。
  • 又或者主角的身世有个惊天的谜团,搞“血统论”,比如《庆余年》就是这样嘛,他一定要去找自己的母亲她是怎么回事之类的。

包括美剧也是这样,比如说《反恐24小时》,整个片子片长是24小时,拍的也是24小时之内发生的事,就是一个炸弹马上要炸了,然后炸弹炸之前我们怎么样把炸弹排除,从头到尾就在讲这个事。所以有个超级倒计时的话,节奏自然就会紧凑。

所以我觉得从正反两方面看的话,

  • 就是你的片长,或者一章的内容的数量,就限定了你的节奏要很快。
  • 反过来,如果我们给它一个超级倒计时的话,也会逼着你节奏一直往前走。

知识的呈现:拒绝“炫技”,服务情节

这个片子本身,它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你在一部书里面不是不可以“炫技”,不是不能炫耀自己有知识,但是这个知识一定不能是只有知识本身,它一定要跟主角的命运、跟情节的推进联系起来。 甚至主角就是利用这个知识才活下来,没这个知识就死了。这个时候,不光让观众听到了这个知识内容,还真切地意识到,哎,这个知识果然是有用的,你不是在单纯地炫技。

《冒姓琅琊》开头几集之后,也陷入了一个炫技的问题。但是呢,怎么讲,就是首先它前面已经把节奏拉得很快了,所以这个地方稍微放缓一些,炫一下技,倒是也不会让人出戏。其次呢,他这个炫技用的是“古今《尚书》辨真伪”,就是哪一个《尚书》才是真正的版本。他用了很多生僻的知识去辩证,去讲。虽然时间稍微有点长,但是因为前面主角就是靠着有自己的历史知识所以活下来的,那这个时候继续路径依赖,去装一下历史专业人士的逼,问题也不大。

而且呢,他通过这次“辨经”,使得自己名声大噪。这个“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出名就会被各路人马都关注到。你是一个冒充琅琊王氏的,应该算是死刑犯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又主动出了名,那接下来怎么办?所以它其实看似是炫技,实际上在情节上起到了一个推进悬念的作用。本来想着说你冒充琅琊王氏然后赶紧跑掉,就没事了。结果他还坐地起价,开始继续冒充了,而且他越来越有名声,名声甚至传到连皇帝都听说了,这个时候你要怎么把这个东西圆回来呢?就使得这个悬念、最大的超级倒计时变得更加焦虑、更加让人关注了。

所以看似是炫技,实际上最后还是为了情节而服务。因此,单纯的炫技肯定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把知识融入到情节中去,哪怕你是强行往里融,也是可以的。

主角利用一些知识脱困。脱困的这个知识,当然就是编剧自己信手拈来的知识。比如他这里是“古今《尚书》辨伪”,我就不懂啊,那我可能就用别的了。如果说我对于《春秋》进行辨伪,假如说我懂这个,那我就改成《春秋》就好了。所以肯定是先有一个大的悬念,在这个情节里边,主角不得不做出一些利用某种工具的举动的时候,这个工具是什么,那是编剧可以自己去选的,当然你也可以在里边夹带私货,这都是一些可以塞东西的地方

核心主题:“名”与“实”的辩证

另一个很大的收获,是我看完全剧之后才恍然大悟的。它全剧除了很多真正的情节以外,还讲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三观,就是我很喜欢的“名实之辨”。就是到底是名义上重要呢,还是实质上重要呢?就像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你要去讲这个道理的话,我可以讲得很清楚啊。“名不正,则言不顺”,难道是“名”更重要吗?其实不是。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大部分人理解不了“实质大于形式”,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形式。

所以如果你“出师无名”,你不符合这个形式条件的话,大部分人就不支持你。或者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他会担心我支持你了没错,可是大部分人不支持你,最后我被给你一样当成反贼了怎么办?所以我不能支持你。

因此呢,你就一定要出师有名,哪怕这个名是编出来的,只要名义上听得过去,说得通,大部分人就敢于加入你的阵营。一旦加入进来,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多,大部分人是从众的,他也不去独立思考,觉得这么多人跟着你干了,那我也跟着你干,最后就成了嘛。大概是这么一个逻辑。

所以,名正言顺,它本身没那么重要,可是因为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名是不是正、言是不是顺,所以它就变得很重要了。 反而比“实质”更重要。

我很喜欢讲这个道理,你听完之后好像有点道理。可是呢,这个道理就好像“水过地皮湿”,一旦过去你也就记不得了,最多记得一两个金句,甚至可能金句也不会留下印象。

但整个这个《冒姓琅琊》的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呢?就是他冒姓“琅琊”,冒姓之后呢,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能力,也懂得左右逢源,可是实际上,几乎所有上层贵族都知道他的身份是假的。人家为什么能够树大根深?是因为一代一代都有族谱,族谱上每一个人出了什么事都一清二楚。

他自己辩称说我是因为当时南边战乱的时候,好像是侯景之乱吧,把一城的人全杀了,但他的祖上刚好当时出城打猎没死,所以后来就隐姓埋名,到我这一代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出来混碗饭吃。这个逻辑说得通,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世家贵族是会信的。因为如果你这样都能信的话,那岂不是随便一个平民只要读几本书就能冒充我们的人了?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

可是在这个片子里边,几乎所有的贵族都承认他是真的。或者说,承认他是真的人各有各的动机和目的,而那些强行要跳出来指责他是假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立场的。

这就能充分地证明什么呢?你是不是琅琊王氏,其实连琅琊王氏自己都不在乎。到包括最后皇帝都已经承认了他是琅琊王氏,而且给他办了户籍,但实际上跟他私下聊天的时候就说:“你一个平民居然敢冒充贵族,你胆子真是不小啊。你正是朕要用的人。”

所有人都知道你是假的,可是为了我的利益,为了我师出有名,为了我名正言顺,我就承认你是真的了,这不重要。反而成了你有一个把柄捏在我手里,我随时可以说你是假的。因此呢,你的能力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因为我有把柄,我拿捏死你了,你就是我的一个工具人。

所以你比起真正的贵族反而更有了优势。

  • 真正的贵族人家自己有根基啊,你是个假贵族,你没有根基,我既可以让你顶着贵族的名义出去招摇撞骗,帮我办事,干脏活,我还可以随时以“你就是造谣贵族身份、伪造贵族身份是死刑”为名,把你给干掉。
  • 就有点像皇帝身边的太监,你没有根基,你只能听我的,所以你对我一定是无比忠心的。就这么一个东西,

这个故事不就马上讲明白了吗?一开始主角一直想办一个户籍,户籍办下来了,有用吗?皇帝杀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跟你有没有户籍有什么关系?OK,你户籍是真的,那我看你不爽,给你赐死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所以权力,或者说权力背后的暴力,才是真正的道理。 而你那些书面上的、法条上的道理,那都是假的,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这个故事不就呈现得一清二楚吗?甚至主角、编剧、导演都没有在故事里说这个道理,可是如果你稍微有点悟性的话,看完这个故事马上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或者之后再听到刚才我说那些“狗屁道理”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哦,有道理有道理,他说的这个话是有点道理的,我记得《冒姓琅琊》里面就是这样的故事。”你冒充贵族怎么怎么样,结果最后其他贵族想要利用你,所以才承认你的身份。而承认你身份也没有用,户籍都办了,你一些程序正义都达到了,可是皇帝说杀你还是可以随时杀你,所以没有用。

最重要的还是实质,而不是名义。可是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名义,所以名义也很重要。哎,这个时候你才把这个道理真正地给理解了。

讲故事胜于讲道理

前两天看的一个美国电影,叫《三级警戒》。里面有一段,我特别有感触,我还在微博上简单分享了一下。

我当时写小说里边有个黑人,我想嘲讽一下美国的这种医疗制度,就是剥削老百姓,剥削穷人。你买了什么保险啊,本来医院应该管你,或者说这个是医院弄错了,他应该赔你的。但就因为你不懂法律,被他套进去了,最后他就不赔你,把你活活地耗死了。

然后我讲了一堆大道理,我就让另外一个角色问这个黑人角色,说既然家人是因为医疗事故死的,那你为什么不去考医生,反而来考律师呢?

  • 他说因为医生是事后去救这个人,生了病才救人。然后如果出了事,最后还是要依靠法律。而且医生也只不过这个体系里边的一个玩家,只是一个高级玩家,还是被这个体系规训,被这个规则约束。
  • 但如果你懂得法律,你就知道怎么玩弄这个规则,甚至你有可能去影响这个规则,去改变这个规则,这才是真正的高级玩家,甚至变成了玩弄玩家的人

讲这么一套道理,我自己觉得,哎呀我说的太有道理了,真牛逼啊。但是我看了这个《三级警戒》以后,马上觉得,哎呀我写的什么狗屎。人家就两句台词就说明白了:

一个白人同事问一个黑人同事,他本来是一个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结果他自己去考法学院。问为什么呢?你应该学医啊。他说因为我妈妈曾经得了癌症,一早就检查就发现了,本来应该是保险就管的嘛,住院治疗就好了。结果保险公司说你这个癌症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所以我不保。结果双方开始扯皮,扯着扯着他癌症扩散了,最后不该死的病也死了。

他说,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律师,所以我决定还是读法学院。

他这个地方只是没有点透,我说过是我们中国人写马上就会点一句嘛:学医救不了美国人,你得学法。 对吧?

当然其实学法也救不了,但是,路易吉亲手杀了保险公司的高管之后,他也需要一个律师啊,所以律师肯定比医生的作用要大一些。但是人家没有讲那些大道理,只是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三言两语,你马上就代入,马上有情绪共鸣,太有道理了!这个美国黑人活得太惨了,他就是应该去学法律,用法律的武器来改变现状,这才是更正确的,比学医有用得多。

这个马上道理就讲明白了,比我刚才扯那么半天有用得多。或者说,如果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去讲一点什么金句,你也可以在这个故事黑人讲完之后,然后白人心里想:“哎,果然是这样啊,医生只是一个高级玩家,而法律从业者有可能是制定规则的人,他才是更重要的角色。”加这么一句也行。

所以其实故事更重要,道理没那么重要。

一阶、二阶、三阶

当然,《实践论》里边也说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感觉”只解决表层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呢,你理论怎么跟别人沟通?没法沟通。大部分人是听不懂理论的,他只能听懂表面的感觉,或者是故事。所以讲道理的时候一定是讲故事。

所以这又有一个一阶、二阶、三阶的循环。

  • 一阶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群众就是这个水平。
  • 然后呢,你要给他换位思考,明白哦,群众理解不了这些实质,一定要给他包装成故事让群众听懂才行。所以你就要用二阶的方式。
  • 然后你再要跟下一个同志去宣传的时候,你肯定要告诉他这么一套东西。这套东西告诉这个同志之后,他学会了,他也用三阶的思维去思考:“嗯,原来我要站在二阶的视角上去理解群众的不理解,然后让群众想办法去理解。”那这个时候,他就也明白了。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整个这一套东西,就是我作为一个同志,跟你这个同志,我们两个在沟通,我们用的是二阶的话术。如果你也听懂了,接下来你怎么办呢?哎,就是我想分享这个故事的根本目的。

总结与最终目的

我们刚才讲了这么几个东西:

  • 一个是开头,他怎么设计,怎么证明知识是有用的。
  • 接下来呢,节奏非常紧凑,而且有一个超级倒计时,推着你一直往前看。
  • 第三个呢,就是你想炫技也可以,但是呢,这个炫技也是用来推动更大的情节进展,一定不要为了单纯为了炫技而炫技。就好像你跟群众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要为了说“我这能引用一个典故,我还能说一个金句”,不要這樣子,你最终的目的是让群众能听懂,深入群众的心里边去。

就这些东西,说到底,就是把三观润物细无声地包在故事里面,就好像《冒姓琅琊》一样。它最后讲的就是名和实、本质和形式哪个更重要呢?它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但是你直接去讲道理呢,别人听不懂,如果你包在故事里边,就听懂了。

所以,我们讲的整个这一套,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 我们都是在从“一阶”升维到“二阶”去看。如果我有了二阶视角的话,我怎么去理解观众是怎么去看待电视剧的?
  • 明白了之后,我就可以不止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我还可以站在一个编剧或者创作者的角度上去拆解某一个作品。
  • 同时把这个作品拆解完之后呢,跟观众宣传,哎,这个剧里边表面上是这样,实际上他想说的是什么?

我前两天去吐槽这个事的时候,正好网上有条评论,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他说:“我现在就宁可去看一个纯无脑的、纯粹图个乐的那种剧,我也不想去浪费时间看那种假装自己有脑的剧,太垃圾了。”就是你假装了半天有脑,结果是夹带私货,或者说你的逻辑都说不通,狗屁不通,那不是浪费时间嘛,还不如自己开心一下。

这其实也是一种三阶视角。就是我们的时间要分配在哪里?我们就去看真正有用的、有深度的这些剧。然后呢,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它拆解开来,向群众做宣传,告诉群众这个东西好,它是好在哪里——

不是光吹捧什么演技太神了,或者说这个编剧牛逼、这个演员长得帅,这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它背后的三观是什么?

这个三观可能藏在故事深处,它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观众的大脑。进入之后呢,我们再把它挖出来,重新讲一次,这个三观为什么是对的,而这个创作手法为什么是高级的,让观众慢慢地也跟着这个思路开始往上走,从一阶慢慢升到二阶去。

群众整体上永远都是一阶群众,那是因为总有新生的人出生嘛,新出来的人肯定是一张白纸。但是人一直在成长,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所以肯定会有一部分群众螺旋上升,慢慢地也成为我们的同志。那我们的同志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

那这个过程中,也就是用文艺作品来占领宣传阵地,用来进行舆论战,帮助群众成长。成长之后的群众自然就会更好地识别那些各种谎言、各种私货,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我跟同志们汇报自己对《冒姓琅琊》的感受,主要的目的也在这儿。这个剧里边有一些很有用的手法,我感觉可以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同时呢,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创作手法,哪怕我自己不是一个创作者,我理解这个手法之后,我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我之前看过的,或者现在正在流行的一些剧它背后的逻辑、三观是什么。

我们能够更好地把那个东西挖出来,同时呢,我能更好地把这个东西向我身边的人去做宣传。

所以,我们今天的故事、今天这个汇报,看似只讲了一阶和二阶,没有讲三阶。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去思考——哎,这家伙为什么讲这个事呢?我能从这个人嘚啵嘚啵讲这么半天的这些内容里边学到什么呢?这个内容就是真正的三阶。

希望对同志们有用,没有完全浪费时间。下次有好的作品,我们再来分享。

.

2 Replies to “A643 冒姓琅琊,这短剧比在电影院里坐牢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