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40 铁血战士3,大逃杀中的矛盾论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5000 字,阅读约需 30 分钟。

写于 2025.11.18

.

引子

今天给大家聊一下我之前考古的时候看的《铁血战士》系列第三部,又叫《新铁血战士》,其实就是2010年的系列第三部。

很多人认为这一部非常垃圾,完全不配在这个系列里面,因为它改变了原本的设定,不再是以铁血战士为主角,而是一群人莫名其妙被扔到了一个外星球上,是铁血战士的猎场,或者是训练场。

有点像大逃杀。一共10个角色,他们在铁血战士的追捕下如何逃生,这么一个故事。

我们之前讲了很多一阶、二阶、三阶去讲故事的。

  • 一阶说是就事论事,看一下情节是什么;
  • 二阶换位思考,编剧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他的三观是什么;
  • 三阶我们要怎么样去设定这样的故事,或者我们怎么样看待这部片子,去向别人做宣传。

今天我想试着反过来,或者说跳过去。我们就不再讲一阶二阶,直接从三阶开始讲——假设我自己就是一个编剧,我想要改编这个剧本,或者我就假设我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我是怎么把这个故事攒起来的?在攒的过程中,我考虑了哪些元素?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我攒这些元素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想法。

因此呢,我们这次就只讲三阶的部分。

  • 首先我要确定的是这部电影想宣传什么样的三观
  • 而这个三观希望让观众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 因此我就要设置什么样的议题。这个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会让观众产生相应的想法,叫做框架效应。感兴趣可以自己搜一下。
  • 根据议题,反过来再去推,我要安排什么样的情节
  • 这个情节里又需要什么样的角色
  • 他们发生什么样的互动

最后把我的三观完美的融合进去,让别人意识不到我是在输出三观。让他们觉得我是在讲一个故事,甚至会误以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或者说是一个固定的模板。“你不可以质疑故事里面人物的行为。”所有人都会本能地去替每一个角色的行为找到相应的理由。帮人洗地或者宣传正面人物都是这样去做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套路。

我们不妨先讲一下这个情节的大概,然后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如果是你来讲的话,你在里边什么地方可以夹带私货?

故事框架

故事大框架我们先说一下。

有10个人,莫名其妙在地球上被外星人抓走了,关在一个箱子里,然后噼里啪啦一起扔到了一个外星球上。外星球当地居住着一批比较低级生物,可以理解为是丛林里的狮子、斑马这样的东西。再把人类扔进去,等于是扩充了猎场里面的生物多样性。

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铁血战士过来狩猎。这些铁血战士呢和之前一样,仍然是青少年,仍然是新手,他们是来这儿试炼的,目的就是把所有人类都杀光。获得“奖杯”,猎捕完成,就变成了成年的铁血战士。每隔一段时间会来一轮。

主角就是在这10个人之一。最后主角肯定是活下来了,除了主角可能还有一两个人也活下来了,不能死得太多,不能活得太少。然后故事结束。

主角肯定是赢得了铁血战士的比赛。结局已经注定,开场也注定了,中间的哪些地方可以加私货呢?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不妨稍微停下来想个半分钟。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过类似的大逃杀电影,那更好。想一下就会想得更清楚,带着答案再往下走。

5

4

3

2

1

好,假设半分钟或者五分钟已经结束了,我们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拆解整个故事。

一共10个角色,我们按照死亡顺序,从前到后,依次说一下。

  • 第一个人不知道是谁,落地成盒,直接掉下来摔死了。肯定要有这么一个开场人物,证明这个比赛是玩真的,很残酷。
  • 接下来是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杀手,
  • 然后是塞拉利昂(西非的一个国家)当地正在发生内战,应该是为了cue这个片子上映时候的一个社会新闻,他是一名当地的叛军。
  • 然后是一个美国空降兵,
  • 然后是一名俄罗斯反恐士兵。
  • 然后是FBI的十大通缉犯之一,是个强奸犯。
  • 然后是一名日本黑帮,同时也是用刀的高手。
  • 然后是一个医生,
  • 然后是一个以色列国防军的女狙击手。
  • 然后是一个没有国籍,也不知道具体什么身份,是一个雇佣兵。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这个雇佣兵。

你想想这里边会有什么地方你可以塞东西呢?

夹带私货

首先,其实落地成盒这个身份也能用啊。这10个人的每一个身份都是作者想要在故事中去cue的某一个人群。

一、人物身份

假如说,落地成盒的人是一个穆斯林,是一个什么阿拉伯的什么军人,那你就会嘲笑他。如果是印度阿三,你是什么感受?如果这个摔死的是一名解放军,你又是什么感受?这个人他完全不需要有身份,因为落地就摔死了嘛。但这个时候你强行给他安一个身份,其实就已经在表达你的三观了。我如果非要摔死的是一个我讨厌的人,读者和观众会怎么想?他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就会觉得,没错,这个人运气差,摔死了。人家只是说这个人运气差,你为什么要上纲上线说这个作者是看不起这个人呢?你没有必要,你这样想是错的。哎,这个时候你就已经把三观植入进去了。

所以你能感受到吧?这里边有好多地方你可以随意地塞一些元素,而这个元素完全可以体现你的三观,并且在别人指责的时候,你可以直接绕开,不去回应,因为会有很多看不懂的人替你去回应。

那接下来,剩下的人里边,我看了下可以大概分成两类人。

  • 一类人是士兵、军人。 一个非洲的叛军,一个美国空降兵,一个俄罗斯反恐部队的,还有一个是以色列国防军狙击手,还有一个雇佣兵,占了一半。
  • 而另外五个人,不能算是完全的平民吧,至少不是军人。 一个是贩毒集团的杀手,一个是通缉犯,一个是日本黑帮,还有一个是莫名其妙的医生。

这10个人的身份就已经能够让你夹很多私货了。

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讲的是军人和平民之间的关系,还是讲的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关系,等等等等。就比如《Lost》美剧里面,上来也是有一个罪犯身份,有人是警长。同样,《行尸走肉》里边也是,有人是警长,有人是罪犯。

只要是讲一群人大逃杀的故事,里边一定会有代表了当局的力量和代表了反抗的力量。那么这两股力量最后谁赢谁输,你要站在哪一边,这其实就已经做到的三观了。所以这第一步,设定角色身份的时候,就已经在往里边夹杂私货了。

二、故事结局

第二个,注意啊,我们不是按照故事的顺序来讲,而是按照设计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讲

也就是这个故事一上来,你先不要去想这10个人会怎么去发展变化,那个不重要。首先要定结局。 写故事首先要把结局明确了,因为结局一定有人活,有人死。死了的是英雄还是叛徒?活着的是这个真正的正面人物呢,还是苟延残喘的要让读者难受的人?只有定了这个基调,故事才可以写下来。

所以第二个重要的就是设定结局。在这个结局里面,是雇佣兵和狙击手,两个人活下来了。雇佣兵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自由,反体制,不相信任何政府,只相信自己。然后狙击手代表什么呢?狙击手代表了女人,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10个人里边只有一个女人,所以这个女人要活下来,保持性别多样性。

结局本身也是作者先设定好的。只要你写过小说故事,一定会有这个感觉。这是第二个可以加私货的地方。

三、角色咖位

第三个呢,是每一个角色的重要程度

就是这个角色它虽然给定了不同的身份,可是你这些不同的身份,它死的先后顺序一定是有讲究的,一定不是可以随便排的。而排的过程中一定是不重要的人先死,或者死在前面的人自然而然就不重要。重要的人一定会后面才死。

所以呢,在情节上一定会有一些反转的地方,这个关键情节节点一定是由某个角色的死亡而触发的。大逃杀游戏都是这样的。所以每一个角色,它分别在里边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就能够决定这个角色在观众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比如这个片子里边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是10个人分别落地,聚在一起之后只剩九个人还活着。没有国籍的雇佣兵认为应该先到高处看一看周围是什么情况。结果一上高地,看到三颗太阳,哦,知道了,这不是地球。所以这是一个第一个情节反转点,跟随的是雇佣兵,雇佣兵也活到了最后,所以他很重要。

接着,所有人都一头雾水,不停地有队友死去。你想这时候莫名其妙死掉的队友肯定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就死了。他想重要也重要不起来啊,所以你安排谁死在前面呢?一定是相对你认为不重要的角色死在前面。

比如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杀手,居然死在了前面,很多观众就不满意,觉得这样的人应该战斗力很强,应该活在后面啊。可是显然编剧不这么觉得,编剧觉得,哎,人有悲欢离合,运气差就是死在前面了,不重要。他不想就这个角色展开,说明了他认为这个角色不重要,并不是这个角色真的运气差,这故事毕竟是虚构的嘛。

第二个重要情节反转点是,以色列女狙击手,她显然是知道情报的,因为她的脸上的表情出卖了自己。雇佣兵就问她,你想必知道这些生物是什么,是谁在猎杀我们,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然后这个以色列女狙击手,简单地重复了一下《铁血战士1》的情节,重新讲了一下施瓦辛格那一版里边是什么样的故事。

  • 一是让观众有一个彩蛋致敬的感觉;
  • 二呢,让没有看过这个系列的别的观众快速了解,哦,原来过去的故事是这样的;
  • 三呢,也是把以色列女狙击手这个人物给立住了。

你想她为什么是来自以色列的呢?

这个地方出现五种军队啊,分别是美军空降兵,俄罗斯反恐部队,塞拉利昂的叛军显然是时事新闻塞进去的。还有一个雇佣兵,居无定所,没啥可说的。莫名其妙还有一个女狙击手,这是可以的,是狙击手,又是性别女,对吧?作战的位置不一样,人物的性别也不一样。可是她为什么是以色列军队的呢?

这明显就是在抬咖啊。以色列何德何能跟别的这些强国放在一起呢?说白了,就是在给以色列抬咖,就这么回事。然后她又是一个知道秘密情报的人。当年这个事,就是施瓦辛格那一集里边讲的故事是美军的故事,发生在应该是越南吧。所以这个情报是怎么被以色列人获取的呢?同时还抬了一下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很擅长收集情报。

所以你看,这个情报由这个以色列女狙击手说出来,不仅抬高了这个女性角色的地位,同时也抬高了以色列军方在整个故事里的地位,显得以色列也很重要。

这就是在抬咖。

你就是说这个情报,谁不能获取啊?谁都可以啊,为什么是她获取了?怎么不是英国军情六处呢?怎么不是我们的国安呢?说白了就是编剧认为谁牛逼,就把这个好事安在谁头上。这是第二个转折。

第三个转折是,你发现没有,这里边10个人,除了一个死掉的,五个是军人以外,剩下四个人分别是什么?贩毒集团的杀手、通缉犯,还有日本黑道。这三个人他都是有作战能力的,唯独一个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很奇怪的身份是医生。所以这个医生就包含了这个剧里很大的一个悬念。

如果你已经知道铁血战士的故事了,那你对于外星人是什么形象已经没什么悬念了。没看过的可能还会有一点,但如果看过的你就会觉得这没什么悬念,就是谁活到最后是悬念呗。

但同时还有一个小悬念就是,这个医生何德何能跟别人并列呢?啊,以色列女狙击手这边是给以色列抬咖,那医生这边又是干什么呢?结果发现,医生是一个内奸,或者他自认为是内奸,他自认为他自己和人类不是同类,他认为自己跟铁血战士才是同类,都是狩猎者,他喜欢杀人,并且以杀人为乐。结果最后就有一个“内奸反转”。

因此,这几个重要的情节反转点,就会凸显人物的属性。而这个反转,一定不是说这真有10个人,他们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完全是编剧编出来的。

编剧把反转点、把闪光点放在谁身上,就是在给这个角色抬咖。这个角色身上背的标签也一并抬上去了。就比如说,以色列女狙击手,他抬的既不是女性也不是狙击手,而是以色列,就这么回事。

所以第三点,就是故事里面不同角色的重要程度,他谁能够触发反转点,触发情节的一个反转,继续往下走,谁就会变成主角。而这个谁是主角完全是编剧安排的。所以这里也可以塞私货。

四、性格情节

第四个呢,就是每个角色不管死得早和晚,总是有自己的性格的。死得早的人可能性格呈现得不鲜明,死得晚的人呈现得更多面一些,但是总会有一个核心性格。这个核心性格一定是跟情节绑定在一起的,否则它就无法呈现。

注意啊,并不是说角色是活的,他自然而然在情节中做出选择于是呈现性格。不是。是编剧或者作者,编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他希望这个角色拥有什么样的性格,于是强行给他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情节。在这个情节中他做出了相应的选择,于是凸显了他的性格。

明白了吗?这就是读者跟作者之间视角的根本差异。

  • 读者是看了故事觉得,哎呀,这个地方这个人居然大义凛然地为了别人牺牲,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 但是编剧是想的是说,我要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或者说他看起来是个坏人,结果是个高尚的人。这个坏人一开始自私自利,不管别人,在关键时刻他牺牲自我,拯救别人。这时候人物有了弧光,也给读者有一个冲击,情节上也有了反转,同时我也把人物立起来了。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三阶视角,就是你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要宣传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剧里边,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反转,格外的乐于助人,很奇怪。

一开始有一个俄罗斯的反恐士兵,他发现医生被困,别人都觉得,哎,那你就没救了,不管你了,就走了。结果镜头一转,他冲过去救了这个医生,结果为了救这个医生自己牺牲了。这个地方算不算反转呢?不算的,因为俄罗斯人嘛,毛子嘛,就是一根筋,同时又是反恐部队的。你想反恐部队本来就是保护平民的,所以他冲过去保护一个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医生是合情合理的。这个地方不算反转,就是为了呈现他的性格特点。

但是另外两个人,同样是乐于助人,或者说勇敢地救人,就显得很反转。

一个是,倒数第五个死掉的FBI十大通缉犯之一,他是个强奸犯。平时聊天就是说,我特别喜欢操婊子,或者说这些女的就是欠干,满嘴没点人话。结果到最后,他因为已经受伤,背上被烧伤,觉得自己活不了了,突然之间爆发出了强大的小宇宙,狠狠地跟其中一个铁血战士扑在一起,拖延时间,让别的队友跑掉了。

结果评论区就好多人说,哎呀,想不到这样的罪犯也居然有这样高尚的人格。我当时都看笑了,如果你从来没有过创作经验,也没有二阶思维能力的话,就会像这些观众一样被忽悠。他就是一个强奸犯,一个通缉犯,一辈子不知道杀了多少人,只是没有演,然后最后他临死之前一个反扑,突然间这个人就高尚了。这不就是编剧把你套进去了吗?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就是日本黑帮。最后还剩四个人,黑帮、医生、以色列狙击手,还有雇佣兵。当然了,后两个是主角,就没啥可说的了是吧。医生是背负着一个内奸的身份,所以必然要反转。

可是如果只按情节,没有预先知道医生是个内奸要留着后面反转的话,日本黑帮有什么必要为了掩护这个医生而壮烈牺牲呢?没有必要嘛。

所以这个日本黑帮强行牺牲,就是为了抬高日本黑帮的地位,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哎呀,这些yakuza看似是黑道,但是很讲道理,就好像当年日本地震的时候,政府都不管,结果黑帮出来发吃的,发喝的,还组织宣传,搞各种救援。这其实是在给自己做公关宣传嘛。

然后片子里这个黑帮呢,还拿了一把日本武士刀,是从一个生存舱里边捡到的。捡武士刀这个地方其实还埋了一个小的文化梗,就是,武士刀这东西在日本近代已经不会出现了,所以他这个武士刀一定是很古代的,在禁刀之前出现的,至少是明治维新之前的事了。这也就同时圆了整个宇宙的一个梗,就是铁血战士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很久很久之前,就一直在地球上抓人过来做训练。同时呢也说明日本文化源远流长,多少年以前的刀,现在的日本人还是会用,而且用得非常好。所以日本黑帮是真正传承了日本文化精神的一个团体,而且日本文化源远流长,非常牛逼,拿日本武士刀就给单挑一个铁血战士跟对方同归于尽。就这么一个故事。

所以你看这里边其实不就是在强行抬高日本文化的地位嘛。所以这个地方不光是说有一个强行的反转,把黑帮塑造成了好人,在性格特点上给他们抬咖,塞自己的私货。

五、文化符号

还有第五点,就是在文化符号上。比如说有的地方一打仗,马上脸上抹点图腾图案,或者唱个战舞,你唱的是毛利战舞,抹的是印第安图腾,这不就是在cue相应的文化群体吗?这个地方用的是武士刀,也是一样的道理。

刚才说过了,编剧就是想说这个角色所代表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这个人很有武士道精神,为了自己素昧平生、刚刚认识的队友就壮烈牺牲了。大概这么一个设定。

但实际上,这个日本黑帮角色,我们可以继续继续往下编啊,就是超出这个故事本身。如果我们用三阶故事去,三阶视角去改变这个故事的话,里面可以提的点是什么呢?

把日本文化给解构掉了。

  • 这个日本黑帮的角色叫半藏。
  • 那半藏这个名字是哪来的?显然就是在cue日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武士人物,服部半藏。
  • 服部半藏是“伊贺流忍者的刀法,只会用武士刀比刮”里边的伊贺这个流派的后人。
  • 这个流派又是哪来的呢?是秦氏后人。你一听秦氏后人你就知道了,这当年徐福带着300童男童女东渡,来到日本,然后留下了各种文化、科技方方面面的遗产,其中就包括了怎么打刀,怎么生产,等等等等。
  • 这些东西变成了日本文明的财富。所以说到底,你不要说日本文明源远流长,那都是我们秦朝玩剩下的,你就是我们的后人,不要讲什么武士道精神,不存在的,你还不如讲游侠,任侠,这都是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东西,根本不用讲什么日本武士道。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可是为什么日本的武士道,日本的武士刀,在美国主导的整个游戏产业,影视产业里面,总是那种最强兵器的存在?

我以前玩那种格斗游戏,只要捡到一把武士刀绝对舍不得扔,为什么?因为你都不用去试验,武士刀的各种战斗参数,不管是挥击速度啊,还是打击力度啊,还是释放必杀技的效果,它都一定是这个游戏里面最强的冷兵器。永远都是这样,就好像慢慢全人类的所有玩家都觉得,哎,冷兵器里最牛逼的就是武士刀。实际上武士刀是个狗屎啊

根据日本自己的战争数据统计,在日本所谓的战国打仗,其实就是几个大名村长,各带两三百人的械斗。在这样的战争中,杀伤数量最高的,占到70%以上是长兵器,就矛啊,戈啊就这些东西。这其实是全人类共通的,不管是古罗马,还是古中国,只要打仗都是长兵器最重要。成一排往死捅就完了嘛。

戚继光不是在《纪效新书》里写了吗?只要你能够列队站好,哪怕骑兵冲锋都不慌张,大家就可以齐心协力地活到最后。如果你只是个人武艺高强,那是没用的。如果你像那个无国籍的雇佣兵一样,喜欢单干,那你面对对方冲过来,你是必死无疑。在这个故事里面他讲的完全是反的嘛。大家不齐心协力,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这个地方反而是拿武士刀单挑是纯属扯淡

在日本真正历史上,

  • 70%多是长兵器砍死的,
  • 20%多是弓箭射死的。这两个都容易理解是吧,一个是兵器长,一个是射程远。
  • 再下来呢,再下来还有5%到10%的样子是被匕首杀死的。这个就是跟冷兵器作战时候的规则有关系了。你用长兵器把人砍伤,弄伤之后,对方还活着怎么办呢?你肯定要处决啊,处决你还拿长刀处决吗?肯定是拿小匕首处决。所以小匕首杀了5%到10%的人。
  • 剩下的5%左右是两种兵器,一种是石头,就是可能这个士兵比那个带匕首的士兵还要穷,连匕首都没有,只能拿石头把敌人砸死。
  • 最后的最后才是武士刀,总共也就2%左右。

为什么武士刀杀敌数这么少?是因为它本身就不好用啊。你别吹它什么韧性啥的,从侧面一碰就断了。在战场上那么多人啊,马啊,侧面一碰就断了,这武器能用吗?肯定不能用。

所以武士刀其实就跟二战中的短款手枪一样,更多的是指挥官的一个身份象征。它不是武器,它是礼器,是用来装逼的,装身份的。最后可能就是把敌人的首领抓获了,斩首的时候用一下武士刀。所以杀敌数非常非常少。可是却硬是被美国吹到了这么高的高度。

那美国为什么吹它呢?

  • 一方面是本身文化上有点熟悉,因为日本是更早进入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所以先被美国人了解,所以民间更有一些氛围,更方便吹。
  • 另外一个呢,日本是他的盟友,或者说白了是他的狗,那肯定吹自己的狗啊,难道还吹我们汉人的环首刀吗?不可能啊,我们是他的敌人嘛,怎么可能吹敌人呢?所以本质上武士刀就是这么一个文化符号。

所以第五点,在文化符号上,你这些角色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这个生活背景里面肯定有不同的文化符号。同一个文化里边,比如说,同样都是基督教文化,那你需要吹哪一个呢?你就算吹骑士,你也可以吹不同的骑士团啊,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每一个骑士团的符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使用不同的符号本身就代表了你的三观,代表了你想宣传的东西,肯定是这样子的。

六、社会结构

然后第六个呢就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在本片里面呈现的不是特别明显,因为它没有什么太多的反转,无非就是大家团结在男女主角的周围,最后一个个死去,然后只有男女主角活了下来,大概这么一个故事。

那我举另外一个例子,有一部电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叫《迷雾》《The Mist》。这个电影里面的社会互动就探索得很有意思。一开始有迷雾来了,迷雾中有巨大的克苏鲁式的怪物,大家不知道怎么办,然后就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大的超级市场里面。

  • 一开始想,那就团结吧,结果发现团结不行,因为人天然就不团结,因为利益是冲突的嘛。谁也不知道在这大家会待多久,然后每个人都想把食物拿到自己手里边,然后暴力掠夺别人的食物,就是打起来了。
  • 那团结不行的话,那如果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呢?就有一群人信了临时的一个邪教,马上基于基督教那一套就开始了,说这是天主的降临啊,要开始筛选我们了啊,虔诚的人就会被怎么怎么样。然后发现也不行,因为这帮人本来就脑子不足才会信教嘛,就很疯魔,很疯逼,最后就互相内斗,也是不行。
  • 还有一群呢,不跟这帮信教的疯子待在一起,特别的理智,就觉得这一定是什么外星生物啊,军队一定会来处理。同时呢我们就要保证自己活下来,在军队把外星人赶跑之后我们就能够生还了。哎,没有问题啊,这个逻辑很通顺是吧?结果最后理智崩溃了,无边无际的迷雾里面,无边无际的巨型生物,就觉得,哎呀,地球要完了,人类要毁灭了,算了。

所以这个主角就拿出枪来,先是几枪把自己妻儿老小全打死,最后一枪准备打死自己的时候,哎,没子弹了,子弹数错了,怎么都打不死自己。所以理性最后也崩溃了。结果在男主反复自杀失败的时候,有一辆军车开了过去,军队已经来了。所以他就是杀人早了大概半分钟。如果他再犹豫半分钟的话,全家老小都能活。

而且最讽刺的是,军车上有一个女的,这个女的是最早从超市里面冲出去,疯狂地说要去救我的孩子的这么一个妈妈。

说明斯蒂芬·金和导演他想说什么呢?他想说的就是,人类天然不团结,面对未知的时候就会四分五裂。如果迷信那些不存在的神明,最后就是死路一条。如果盲目地迷信自己的理智,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因为人类的理智是靠不住的,因为人类就是残缺的,垃圾的生物。那么相信什么可以活下来呢?相信爱。相信母爱。因为母亲爱孩子,冲出去救孩子,结果最后,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军车上,安然无恙,而所有其他人都死了。

这很有意思啊。这不就是在宣传作者的三观吗?你说真有这么一场迷雾吗?真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吗?没有。那这个故事你是否真实可信呢?哎,好像挺可信的。

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来去想,作者为什么要讲这样的一个故事?所有人都会本能地被作者洗脑,觉得确实啊,人就应该相信爱,你封建迷信是不行的,你光信相信自己的理智,理智是会崩溃的,必须得相信爱。因为爱既盲目,又有导向性,又是教人向善的,所以相信爱就对了,母爱是最伟大的。谁能说母爱不对呢?所以这个故事就讲成功了,就把你的脑给洗了。你就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他自己编的一个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啊,对吧?

七、背景回忆

还有一个可以塞私货的地方,就是人物的背景故事。就比如这个大逃杀故事里面,全片一个半小时,实际上讲述的故事也发生在一天之内。这个时候人物的背景故事根本没有机会展开啊。你是一个雇佣兵,参加过哪些作战呢?对白里边会偶尔提到,但实际上也是语焉不详。就是为了表明这个雇佣兵有复杂的身份和过往,有黑暗的历史和心酸的经历,所以他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性格。大概这样子。

像日漫里面就非常喜欢这种——就比如《鬼灭之刃》,每一个鬼临死的那一瞬间,哇,要走马灯一样回忆自己的一生。本来自己是一个穷苦的好人,后来因为遭遇了社会的不公,怎么怎么样,于是一点一点变成了一个鬼。变成鬼之后又怎么害人,然后现在幡然悔悟,于是升天,或者说要堕入地狱从而证明自己的灵魂是高尚的,大概这么一个设定。

日漫就是不停地用回忆来反转,很容易让人疲惫,因为太套路了。而且不停地打断正常的叙事节奏。我觉得啊,这个跟它的生产方式有关系的,因为动慢是一格一格画出来的嘛,你不停地往下推情节,推不动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哎呀,那就写一下这个故事的人物的背景故事吧。一下子就不用动脑子了,你就咣咣画就完了。反正就是节奏打断也无所谓,因为本来就是按照你画的节奏来的,只要你能够出版,别人就会看。

日漫的那些垃圾故事放在《起点》上根本没人看啊。你一天不更新两章,一章没有两三千字,谁他妈看你啊?

就好像现在中国的短剧,下一集我准备跟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个短剧叫《冒姓琅琊》,一集三分钟,一共80集,加起来是240分钟,除去片头片尾的话可能就200分钟左右。就是一个电影长度嘛,节奏比电影密集的多得多,一点水分都没有,全是不停地反转,不停地推进。为什么?因为你每三分钟或者每两分半,你就要出一个悬念,出一个反转,还得跟前面有承接,整个故事还不能散。这个创作难度其实是很大的,就跟中国的网文是一样的,比日本动漫那个信息密度高得多了。

日本动漫就是从故事层面来说,实在是太垃圾,太恶心,简直就是狗屎。非常让人疲惫,不停地打断节奏去讲人物的背景故事,完全就是狗屎。但是不得不说,不停地去讲人物的背景故事,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塞私货的地方。

你这个故事情节,如果不考虑节奏,不考虑你的创作速度的话,你在这个人物将要去作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哎,不知道多少年之后,什么什么上尉会不会想起多少年之前,他的父亲在他去看冰的那个下午——不就这么回事吗?

所以马上回忆一个过往,这个过往就能够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同时也可以cue到你想去引用的一些某个文化下的一个背景事件,或者某个历史真实事件,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让这个人物变得真实可信,然后他做出相应的选择。

这个人物的选择取决于人物想到了什么,对吧?人物的经历那么多,他为什么想到这件事,不想那件事呢?是因为这是编剧你安排的呀,你让他想到这件事,所以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说白了,是你希望这个佣兵他往左走,不要往右走,所以他佣兵脑子里想到的全都是左边的事,没有右边的事,不就这么回事吗?

这仍然是编剧或者作者,在设计一个故事走向的时候强行加的元素,让这个故事让人听起来更信服,而不是这个故事真的就是这样发生的。而读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反复地强调这个,就是这都是编剧设计的,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小结

所以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刚才说的,在一个故事里面,就比如说《铁血战士3》这样的大逃杀这个故事里面,至少有七个层面,你是可以随便的塞私货的。

第一个是,落地的这十个人,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塞私货了。落地成盒那个人,他是谁?为什么运气这么不好死了,变成一个笑话。里边为什么会有莫名其妙日本黑帮,墨西哥黑帮,那怎么就没有别的,比如古巴黑帮怎么就没有呢?是吧?军队,你为什么选的是美军、俄军,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它军事强嘛。那怎么还有以色列军队呢?这就说明你是想把以色列抬上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结局。故事刚开始写的时候,开头和结局是先固定下来的,因为有了结局你才知道怎么从A点写到B点去,才不容易偏。这跟观众去看故事肯定是是不一样的,不是从前往后,是从后往前去倒推的。所以情节的结局决定了你认为什么样的角色有资格活到最后,而且是正面人物活下来,你是要夸,然后反面人物活下来,你是要骂。所以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故事里面,佣兵代表了自由,代表了反体制,而狙击手呢代表了女人。这就是你所重视的东西。

第三个就是情节的重要转折部分是谁推进的。这个能推动情节转折的人,他一定是重要人物。那么把这样的高光时刻给哪个角色,就表明编剧爱哪个角色,并不是这个角色在现实中所对应的群体真的了不起,而是编剧自己觉得这个人了不起。这就是绕出来了。

第四个呢就是每一个人,不管他活多久,都一定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需要通过情节去呈现,所以编剧会编造一些情节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你要想这个情节是编出来的,重要的事要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尤其是这个性格可能是反转的或者复杂的或者多面的,等等等等。这个反转本身是什么导致的?一定不是情节真正推动导致的,是编剧编出来的。所以还是要明白,这个地方也是私货。

第五个就是,人物在这个场景中,他一定会使用一些不同的东西,这个道具一定有文化符号的,你是脸上抹涂腾还是手里拿武器?拿的是武士刀还是环首刀?这就说明了你的立场。这也是编剧安排的。他在那个外星球上为什么捡到的就是武士刀呢?他怎么不捡到环首刀呢?他怎么不捡到一个加特林机枪呢?是吧?他捡到什么东西,本身就是编剧给他安排好的,这也是私货。

第六个,就这些人物,不管是大逃杀,还是什么行尸走肉一起打僵尸,一定会有人物之间的互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啊,每一个人既然在这里面已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群体,那么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它一定是固定的吗?肯定不是啊,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人啊。所以人与人的互动本身也是编剧加私货的地方。为什么这两个人关系好?为什么美军和俄军居然在这里边还能合作?他现实中能合作吗?不能合作,对吧?所以这都是编出来的,也是私货。

再包括第七个,人物故事。就是重要人物,要么是临死之前,要么是活到后来回忆过去的时候,他总会说一些自己的过往。而这个过往里面一定是有时间的,有时代背景的。这个时代背景就体现了编剧想要去夹带一些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给你看。他是要给你看的,并不是真的这个人物张嘴在说话。所以这个地方其实也是私货。所以这些私货一层一层的,都是编剧为了去把这个故事说得更有说服力,而强行加进去的。加进去加得只要巧妙,你就看不出来是强行加的。

矛盾论

而这部电影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非常好的使用了矛盾论的技巧。

我们刚才说的所有大逃杀这些技巧,其实每一部大逃杀都可以用。但为什么我认为《铁血战士3》这一部尤其精彩呢?因为它又加了另外两个新的方向,都跟矛盾论有关。

空间向时间

第一个方向是加入了时间线

他们在这十个人,或者说活下来的这九个人,一路跑过去,还剩六七个人吧,遇到了一个在这个星球上自称已经活了十季的另外一个幸存者。就这个人他大逃杀里面已经连着活了十季了,所以他对大逃杀是很有概念的。

那么大逃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就可以来讲诉了,就借一个角色的口来讲诉大逃杀的规则,也是可以的。而这个角色最后他是人类幸存者,他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他是通过团结合作幸存下来的呢?还是通过出卖队友幸存下来的呢?这就显然不一样了。

所以这也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这个猎场里也有自己的一个小历史,而这个小历史会形成一个小文化,这个小文化也是有传承的。你是要不停地合作,追求共赢,还是说要向敌人投降,给铁血战士当狗,寻求苟活?还是说干脆底层互害,人和人互相杀,杀了互相吃,互相偷装备,然后只要能够自己活下来就行,铁血战士那边我不管,反正我也惹不起。

哪一种路线呢?每一条路线都是不一样的。这其实跟当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是要投降,还是要分裂,还是最后要团结起来,一起去做战。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套路。所以这个故事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不同的模板,或者说是同一个模板套了不同的皮。

因此本片一下就把只在当天这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同一周期内的空间互动,转向了跨周期的时间互动。一下就让整个故事变得更有深度了,这就是所谓的「冰山写作」

表面上只讲了这一季的故事,可是你会不由地想,那个人是如何在十季的长度中活下来的。比如他这个藏身之处里面肯定收集了不同的东西啊,战利品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身份,比如说里面可能就会古巴雪茄,是不是就表明了一个身份呢?不也是cue了一个古巴的文化元素吗?等等等等,都可以玩。这是第一个我觉得很出彩的地方。

我方向对方

第二个地方是,这些人类最后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充分地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人类之间,同一波的这十个人之间有矛盾,每一波与每一波之间的人类也可能有矛盾,就包括这个片子最后,男女主两个人活着,结果天上又开始空投各种箱子啊,又是十个人。那他们两个要怎么跟未来这十个人类交互呢?是合作呢还是对抗呢还是怎么样?这不也就留下了拍续集的机会吗?可惜没拍啊,其实完全可以无限地拍下去,一集一集拍嘛,不停地拍,就跟《行尸走肉》一样,很有意思的。

然后他发现了敌人内部也有矛盾——这个星球上,除了那种很低级的像狗一样的生物之外,还有一些低级的铁血战士,我们管他叫「小铁」。就是体型啊比较小,还有一些是「大铁」,就是个儿比较大。大铁呢,定期来这个星球上狩猎包括小铁在内的所有生物。所以不光是狩猎人类,也不是狩猎外星狗,他还狩猎当地的小铁。

所以小铁就变成了被这些大铁奴役的可怜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所以人类就可以跟小铁合作,来反杀大铁。他最后他活下来确实也是靠的这个办法。

这不就是矛盾论的活学活用吗?而且这个故事你说出戏吗?不出戏。因为本身铁血战士的设定就是套用了斯巴达人的那种狩猎精神,或者说像非洲狩猎部落的壮年男子要实行成年礼的时候,肯定要出去狩猎杀死一个大型猎物,把猎物带回来就承认你是一个成年人,大概这样子。

既然这个东西是套皮的,那么原始部落之间难道没有争斗吗?肯定有啊。当年是谁先贩卖黑奴呢?并不是白人,也不是更早的阿拉伯人,而是黑人率先贩卖黑奴。AB部两个部落打起来了,A部落输了,B部落把对方抓了,有的猎头杀掉,有的就地吃掉,还有一些人就变成了活着的奴隶。这个奴隶放在这,如果养不活,正好阿拉伯人或者白人坐船来了,就卖给他嘛。所以首先贩卖黑奴的人就是黑人。这也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历史。

包括我们华夏文明也很容易理解啊,

  • 就比如说匈奴,南匈奴北匈奴,我们用南匈奴来制衡北匈奴。
  • 鲜卑是北魏嘛,后来分成了东魏和西魏。然后西魏后来又变成了北周,北周最后变成了隋唐。所以它也是有一个以夷制夷的过程。
  • 后来隋唐面对突厥,突厥分成了东突厥西突厥,后来都被唐打败了。突厥还重新复国,建立了后突厥帝国。然后唐朝人又跟回鹘,也就是维吾尔人的祖先,联合起来又打败了后突厥。
  • 就包括辽金元,不也是吗?虽然宋朝很弱,但他不也是一直想着联金灭辽,联蒙灭金,结果两次都失败了,也是有这个想法,只是没做成。
  • 后来明朝的时候,东北的女真被分成生女真和熟女真,离得近的是熟女真,已经汉化或者开化了,用他们来对抗生女真。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以夷制夷的套路。这不就是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吗?这个片子就很好的利用了外星人的内部矛盾。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本身啊,我觉得情节本来也没问题,但很多人不喜欢。我觉得即便这个情节你不喜欢,他这个哲学观水平也是很高的。他把矛盾论用得很灵活,不仅人类内部有矛盾,而且外星人内部也有矛盾,不仅当前活着的人类内部有矛盾,你跟未来的人类和过去活着的人类也有矛盾。 不光是空间上的,还有时间上的。

无限流模板

你说这么一个小小的小的猎场上,小小的星球上有这么多的矛盾,那写能写多少故事啊?太多了是吧?而且这个幸存者就一个吗?他一个人活了十季,那有没有其他人也活了三四季,只不过跟他躲在不同的地方呢?肯定会有嘛。所以这个故事可以无限地编下去,这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无限流的故事吗?

这个无限流的故事本身,你说他讲什么人生大道理吗?没有。你就是在为了生存嘛,生存就是文明的第一要义,最多讲个这么一个故事。

可是呢,哎,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你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结局,每一个人物的不同重要程度,他还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手里边拿着不同的文化元素,每个人有不同的社会互动,然后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物故事。这七个点你都可以塞私货。

你还可以在时间线上搞矛盾论,在敌人内部搞矛盾论,让整个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真实可信。因为都是直接从人类历史里面摘出来的段落,完全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只不过披了一层外星的皮。

就好像我们那天在群里面吐槽的,这个《哈利·波特》写的就太小了嘛

两拨人,魔法师,

  • 一拨认为要维持血统,因为血统越纯的人,他遗传魔法的概率是越大的。这跟人类的智力是很像的,但是不是绝对的,只是说遗传概率大。所以就放弃那些麻瓜。
  • 另外一波人觉得我们应该同情麻瓜,保护麻瓜。

这两种路线都是错的呀,都是傻逼路线。

正确路线应该是,

  • 特别聪明的魔法师,完全应该能够发明出一些修习的方式,让这些人类普通麻瓜通过修习也可以拥有一些魔法。
  • 或者说你可以发明出一种批量制造魔法武器或者魔法道具的工业流水线,然后把道具直接卖给麻瓜,让他们来自保,不就跟卖枪一样吗?人人都买枪,你这市场才足够大呀。
  • 而且你可以武装一批普通人,就好像春秋战国时期,武装一批平民军队,拿了长的矛戈就直接往前捅,把那些开战车的贵族全捅死了。或者就像当年英法大战的时候,法国人还骑着马穿着盔甲,一帮傻逼贵族冲锋,结果远处的英国长弓手直接弓箭把他们全射成刺猬。这不都是平民战胜贵族的铁证吗?

怎么到了《哈利·波特》里面居然还在那强调贵族血统?而且反对贵族的人居然也不觉得麻瓜可以利用,可以团结,完全是想着怎么去保护麻瓜,这不纯傻逼吗?

这故事特别弱智,就完全没有统一战线的概念,就只能说人类确实是理解不了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JK罗琳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也没有看过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所以想不到这一点,想不到统一战线,更理解不了矛盾论。

所以《哈利·波特》本质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童话故事,但是他哲学观非常低级,非常的幼稚,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律完全没有理解。反而在《铁血战士3》这部爆米花片,而且评分不高这部电影上,我倒觉得他对人类社会的这种底层逻辑运行是有一些概念的,而且这个编剧是有自己想法的,只可惜这个连续剧没有继续拍下去。

如果说我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把这个故事,这个大逃杀的壳,直接放在我的无限流里面,或者干脆用它来做一个无限流,希望我能够这样的机会。

在里面宣传我们的人民史观,这里面肯定是你反动的就活不下去,或者一时得势最后也会被我们的统一战线打败。就等于是重演了我们的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嘛,这东西不就喜闻乐见了吗?跟之前举的例子,把抗日搬到「中土世界」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将来再看到类似这样的故事,再跟同志们汇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