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33 铁血战士,好莱坞的文艺复兴?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0000 字,阅读约需 20 分钟。

写于 2025.11.07

.

今天去看了《铁血战士》最新的一集——《杀戮之地》。

怎么说呢,看完之后,我之前那种“速胜论”的趋势,或者说有点上头的想法,需要冷静一下了。之前总感觉中国马上就要全面获胜,但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新感受:美国好莱坞或者说文艺圈,有点要文艺复兴的感觉。

又或者说,像盎格鲁-撒克逊这样的一个国家、民族、文明,或者说是一个公司吧,既然都已经工业化到武装到了牙齿,连大众文艺作品都已经全面工业化了,那么这样的一个存在、一个实体,它必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没那么快死掉的。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我正准备要自己创作,写点小说什么的,将来也希望如果有幸的话能改成一些社会主义影视作品,向更多的群众发起宣传。因为有这样一个想法,所以这部好莱坞的大片,对我触动尤其大。

我们还是按照一阶、二阶、三阶来简单地向大家汇报。

一阶:就事论事——情节本身

一阶就是就事论事,说一下这部电影的情节本身。

因为是一部爽片,是那种打来打去、杀来杀去的片子,所以我感觉可能没有什么剧透的风险,我就大概描述一下,但我还是会在描述的时候尽量不做剧透。

简单说,就是有一个我们的主角,他是一个铁血战士。他天生身材比较矮小,按照铁血战士那套逻辑,或者说按照现实世界里边比如斯巴达的逻辑,或者土著狩猎部落的逻辑,这种弱小的个体是天生就要被淘汰的,所以他就不被族人接受。他为了证明自己,就跑到了一个特别野蛮的星球上,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非常的危险,也就是“杀戮之地”(英文名叫 Badlands)这个名字的由来。

来了之后,他先是遇到了一个已经被怪兽给扯成两半的女性生化人,就是我们的女主了。女主引导着他去寻找这个星球上最险恶的生物,铁血战士的目的就是猎杀这个生物,证明自己是有资格成为家族荣耀一员的。

两个人在路上经历了很多的冒险,最后终于找到了邪恶的生物,结果发现这个邪恶的生物其实既不邪恶,也不是最强的,于是就找到了更强的。就这么一步一步打下去,最后反正是他连着干掉了三个他眼中的 Boss,完成了自己宿命的挑战,成为了成功的铁血战士。

这个时候他突然说,其实我不需要再加入铁血战士这个家族了,因为我有自己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他自己、和他遇到的这个女性生化人,还有他们路上的一个有点像猴子、又有点像狗、又有点像猫的一个当地生物,组织了一个新的家族。你听听这个味儿,是不是非常的多元化?就是这DEI 的感觉。

所以仍然是白左那一套,但是没有像 LGBT 那样那么变态、那么畸形,而且审美是在线的。整个这个过程就让即便我现在是左派,是共产主义者,我也能接受他这套价值观——我们人类最可贵的就是情感与人性,以及互相帮助的能力。就像《流浪地球》里提到的,一根几万年前断裂后又愈合的人类大腿骨,证明了当时有人在照顾伤者。这部电影本质上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关于互助与人性的故事。

里边运用了这么几个套路:

一个套路是,男主因为弱小而被族人抛弃,所以他自己就一直在追求认同。结果最后他发现,其实最强大的就是自己认同自己,找到自己的伙伴。人最重要的,并不是我有多强的暴力、我有多强的杀戮能力,而是我能够保护我身边的自己人。 这是男主的成长。

女主其实也一样,因为是生化人嘛,所以就有一个跟她长得一样的姐妹。本来她以为她跟那个生化人的关系是姐妹,结果人家只把她当成工具来利用她,所以她最后也人性觉醒了,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优点一

里面的很多套路,包括男主被抛弃,然后屌丝逆袭;遇到了一个小萌宠,后来发现这个小萌宠有重大的身世之谜,能够帮助他解决很大的问题,变成了好朋友;又遇到了一个女主,然后女主本身是一个天性善良、可爱的,结果有一个跟她长得一样的孪生姐妹是冷酷的、残忍的。

这都是非常标准的套路,有点像那本叫《如何救猫咪》的书里讲的,你塑造一个角色的时候,总会有些特别套路的东西,让你一眼就觉得这个角色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它的套路是非常的老套的。可是放在这么一个“铁血战士在异星球上获得自我认同,最后找到了一个同样人性觉醒的人类发明的生化人”的故事里,就有了点新意。

优点二

然后它还有一个优点是,前面的所有的小的元素,在后面都能够一一呼应。这个“一一呼应”在这儿简直不是成语,不是修辞,而是字面意思,非常夸张。 他在前面遇到了好几种不同的生物,有那种长着刀片的植物、可以喷吐硫酸的像蚯蚓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像小猴子一样的小野兽,还有树怪……反正每一个生物到最后它都有一个非常贴切的用处。这个用处就使得他能够利用自然界的东西来对抗工业化的那些生化人的武器。所以本质上还是田园牧歌那一套,就是白左的、反智的、反工业化的、反科技的这一套,我是原住民,我是高贵的野蛮人,这些东西。

一一呼应,这个设计的巧妙让我觉得,简直不是个爆米花电影,有点像逻辑推理题一样,设计的特别用心。当然了,你要说它是那种真正的推理题,也没有那么严谨。可是因为你带着爆米花的预期去看的,结果它里边很用心,这种落差就让你觉得,这个导演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优点三

而且整个节奏非常流畅,这是第三个优点,非常流畅的节奏。我回忆了一下,它全程几乎没有文戏。 对白其实不是很重要,对白几乎没有用来推动情节,非常少。完全是用情节去推动情节。 就是一个怪物接一个怪物,全程都在打怪。

开头就是男主和他的哥哥一段像新手试炼一样的场景,紧接着就是剧情杀,他的哥哥遭遇了一些事情,他从此有了一个人生的重大的事件,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去外星球上冒险,一落地就遇到了一个当地的精英怪,差点就直接秒了。紧接着又遇到一些非常奇怪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有当地独特的生态所构建出来的诡异的敌人。完全是那种游戏画面,特别有代入感。

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什么“我们现在要宣扬一下自己价值观了”、“讲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来了这儿”,或者说“我们要讨论两条不同的路线应该怎么去走”,没有。每一个人都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见面就是打,一句话都不聊,也没有什么废话。就这样的一个东西,却酣畅淋漓。说明什么呢?说明它整个这个战斗场景是非常灵活多变的。

多变不止体现在敌人在变化,用的武器从一开始的高科技武器到后来对方是工业化的,再到最后我使用了很多农耕或者游猎文明才会用到的生物武器。以及每个主角在斗争的过程中,目标也在变化。

比如男主最典型,

  • 他一开始要来猎杀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土著生物,
  • 后来发现这个生物其实不是最邪恶的,也不是最强大的,于是他又开始去对抗人类的生化人组织,直接社会化的话,就是资本家、财阀。
  • 再然后发现这个财阀也不是自己真正要面对的,他在精神层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于是最后去寻找那个敌人。

所以他的人物弧光,一直是在变化的,有好几截。

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就是,男主一开始,他的哥哥多次救了他。这个事情使得他被族人更加瞧不起,因为铁血战士这个种族就是每个人都要自己是强大的战士,只能靠自己。这个价值观其实也很正向,可他们走到极端了,就是靠自己活不下去的人就必须被弄死,苟延残喘都不允许,必须我直接处决你。但他哥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救了他。

同样这一件事情,让这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性生化人,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想法。

  • 那个天性乐观开朗的生化人,她就觉得:“哦,所以你就像地球上的狼群一样,最强大的狼王,并不是杀戮能力最强的那只狼,而是能够最有效地保护同类、帮助同类寻找食物、寻找安身之地的这么一头狼,才是狼王。所以重要的是保护同伴,而不是杀死敌人。”
  • 但是另外一个比较冷酷的生化人,虽然跟她长得一模一样,型号也一样,只不过因为出厂的预设设置不一样,所以那个人的想法就是:“上次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我这个强大的生化人,为了保护你这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生化人,差点连命都没了。”那这不就好像男主的哥哥为了保护弱小的男主,差点自己命都丢了吗?是一样的场景。所以她认为,果然保护别人是错的,人就应该只管自己,只管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变强就对了,变不强就去死。

所以,一个是铁血战士的种族,一个是人类的生化人(由于两种不同的设置所以两种不同的性格),这两边同样出现了两个极端:

  • 一个极端是一定要保护同伴,
  • 另外一个极端是一定要优胜劣汰。

哪个才是对的呢?同样的一件事,给不同价值观的人,产生了完全相反的两种影响。这个在社会心理学里面叫“极化效应”。

同样一段文字,是辩证看待一个问题的,但因为人都会预设一个立场,所以我就只看到里边两段话里面对我有力的那一段话,而另外一段对我不利的话,我就直接忽略了。所以看完这段辩证的说法之后,我反而变得更极端了。辩证法本来是让我们辩证地看问题,但是如果预设立场,看完之后态度会变得更极端,这个就是所谓的“态度极化效应”。在这个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在本片中设置成人物弧光的一个重要线索,感觉非常的巧妙。

这个东西放在推理小说里,放在一个长篇巨著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里面,它有什么出彩之处吗?没有。但正因为它是一个有美国工业特效加持的爆米花片,在整个流水线非常套路、节奏非常流畅的基础上,里面还有一些巧思,就额外让人感觉锦上添花。

虽然我们说是一阶就事论事只讲情节,但在这我还是忍不住多说一句,就我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我就忍不住去想:哦,原来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很大之后,在一个观众并没有预期的地方,你稍微做得更好一点点,就会给观众额外的惊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来在工业化的水平上,中国的电影已经做到非常成熟了,那这个时候只要在剧本上多加一点点小的思考,就能够格外的有效果。

这说明什么?

  • 一说明工业化真的很重要。
  • 二也说明,中国现在的剧本整体上还是太差、还是不够卷,我们还是要努力。

二阶:宏观思考——价值观与隐喻

说完这个故事本身,我们升阶,进入二阶,宏观思考。也就是从纯粹的观众视角跳出来,去像影评人那样,去想一下,创作者在这部影片中,他融入了一些什么样的三观?他想传达什么样的理念?

他肯定不是想跟你说“真的有这么一个星球啊,这个星球上真的有这么一种怪物啊,然后真的有几个铁血战士去那儿进行试炼”,这有什么意思?好无聊。他肯定是有自己的三观的,这是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

那么他的三观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已经简单说过了,大概就是在铁血战士的种族里面,显然是分左派和右派的。这个左派和右派跟咱们国内的语境不一样,我们不妨管它叫白左派老保(老牌保守主义者)。

铁血战士这边:

  • 老保就认为“优胜劣汰”,就是资本家那一套,“你现在赚的钱少,是因为你不能努力工作;你受穷是因为你懒”,大概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你弱小就活该去死,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
  • 可是铁血战士男主,因为他本身就弱小,他肯定不能承认自己弱小,所以他后来潜移默化地被拥有着人类的善意的那个生化人所感染,于是他的三观也变成了“我要保护我的同伴,而且我会自己寻找跟我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一个团队”。而且不在意种族、出身、肤色,支持多元化,这不又是好莱坞那一套白左意识形态吗?男主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然后生化人这边,等于是像双胞胎姐妹吧:

  • 好的那个生化人认为,虽然铁血战士是一个暴力的、野蛮的种族,但是这个种族也很神奇,有伟大的文明,有先进的科技、高超的战斗技巧,所以是值得崇敬的,也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 而那个比较坏的女化人,她就觉得:“你们都是我的工具,就是标本。虽然你是个残疾的,个子很矮,但是我也可以把你做成标本来研究。然后我只要为了完成任务,什么都可以不择手段。”

两边都是老保和白左之间的抗争,那么最后谁赢了呢?显然是男主和好的女生化人所代表的白左这一支获得了胜利。而男主的父亲,或者说男主父亲所属的这个种族,以及生化人背后的这个邪恶的资本公司、财阀,他们所代表的老保价值观,被打败了。仍然是这套故事。

在讲的过程中,很巧妙地用了一个东西,就是:如果我们强行把这几个角色代入到地球上,不是什么铁血战士外星人,也不是女性生化人,如果他们就是地球人类的话,他们会分别是什么身份呢?

演员表里边的人特别少,一共就两个演员。一个演员就是一人分饰两角的女主,既演了好的生化人,也演了坏的生化人。另外一个演员,就是全程没有露过脸,穿着动捕皮套的一个黑人,来演铁血战士。你看,他是个黑人,演的是铁血战士,然后人物外形设计上也是一脑袋脏辫。脸是外星人的脸,但头上的脏辫是非洲黑人的脏辫。

说明什么呢?说明本身就是在这样做人类的映射。导演想说的就是,在少数族裔里那些被抛弃的弱者,要跟人类社会里代表了文明进步方向的白左圣母团结在一起,去打击整个社会的老保,打击共和党。就是说民主党,黑人、白人、拉美人全部团结起来,我们是弱者,但我们团结起来就变强了,然后去对抗那些掌握了财阀、掌握了资本、掌握了暴力的这些老保,把他们全部打死。显然就是站在民主党这边去攻击共和党。

但是,他很巧妙地规避了人种的问题。因为这两个主角,一个是外星人,不是人;另外一个是生化人,也不是人。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存在什么,比如公主或者人类女记者爱上了金刚,又或者美女嫁给了野兽,就不涉及这个问题了。因为两个都不是人,但实际上说的还是人类的事。

像《水形物语》里边,当年得了奥斯卡奖嘛,一个人类女性因为特别地有大爱,最后跟一个人鱼搞在了一起,还破坏人类文明,这就让人看得很不适。但《铁血战士:杀戮之地》这个片子里边一个是生化人,一个是外星人,都跟人类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就好像没问题,你这么讲故事是 OK 的。

所以它是有很多巧思在里头,不仅有情节上的巧思,还有怎么样更巧妙地传达自己的三观,缓解不同人内心的抵触,甚至让你根本联想不到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三阶:创作者的启发

那么再上一个层次,到三阶。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创作者的话,这部剧会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我自己的感受是这样,跟同志们汇报一下。

启发一

一个是,我看这个片子之前搜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铁血战士”这个名字是张冠李戴了。

因为最早铁血战士这部片子应该是 1987年的吧,施瓦辛格主演的。是施瓦辛格他们这一伙子肌肉特别发达的猛男,去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一种外星人,这种外星人叫 Predator,直译过来就是“猎捕者”、“捕食者”。所以最初“铁血战士”中文译名是本来是安在施瓦辛格这些人类战士头上的。

人家英文名叫 Predator,翻译成中文是“铁血战士”,于是以讹传讹,最后大家就误以为“铁血战士”是这种外星人的名字。到现在,一说“铁血战士”,没有人会想这是当初跟外星人对抗的施瓦辛格他们,而是认为“铁血战士”就是这些外星人的名字。

这个张冠李戴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是一个小小的八卦。如果我们想要在一个故事里边加一些自己的小心思的话,不妨也从这方面做一些考虑。我觉得这个译名本身,比它的 Predator 要巧妙得多。铁血战士,听起来就不容易有重复的。Predator 如果当时翻译成“捕猎者”、“猎人”,那你在网上想搜这个片子的资料,那肯定一搜全都是其他的东西,而不是这个片子了。

启发二

另外一个就是,因为本片里不涉及人类,全都是生化人,所以你不管怎么去虐杀这个生化人,或者哪怕生化人爱上了外星人,搞在一起,都无所谓的,因为它跟人类的伦理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再一个就是,我是看到网上的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部片子《铁血战士:杀戮之地》引入中国的时候,一刀未剪。

这么一部外星人的、杀戮的片子,里面全是怪物,血浆四溅,还有这种女生化人爱上……也不能叫爱上,就是跟外星人团结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奇怪的伦理观,为什么一刀未剪呢?因为铁血战士的血是绿色的,生化人的血是蓝色的

我觉得这个东西又可笑又合理。如果它是红色的血,人就会不由自主共情。为了防止人类共情,为了防止宣传血腥暴力,这肯定要剪。结果现在我天然的设定就是,一个血是绿色,一个血是蓝色,一点红色的血都没有,那我就不血腥啊,不血腥你就不用剪了。这么一个巧妙的设定就完全规避了审核。在中国这种审核比较严的国家,它都可以一刀不剪,那在全球传播应该都非常顺畅了。我觉得这个巧思也是值得去学习的。

比如我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思考,如果我写一个架空历史,里面有些历史人物,如果跟真实的历史人物比较相似,或者甚至名字上都有对应,比如说岳飞,我起这个人名字叫“岳跑”,那肯定会被人喷的。

如果我架空了历史,那民族呢?我非要说这是鲜卑人,那边是汉人,最后如果鲜卑人有一个英雄活到最后,杀了很多汉人也没有被清算,那不就很尴尬吗?所以这个东西要架空。可是你即便这样架空,也还是容易被人去想:“你这东西是不是用的五胡乱华的桥段呀?结果五胡乱华居然把匈奴人、鲜卑人写成好人了,这是不行的。”

如果我完全不写人呢?如果是精灵呢?兽人呢?「中土世界」不就是这么来的吗?兽人族其实就是当时的蛮族嘛,北边过来的日耳曼人的其他分支。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你是生女真,不是熟女真”。清朝不也去东北去打游牧民族吗?打的就是自己的老同胞嘛,只不过他们自己不认为自己是一伙人。

改成精灵、兽人之后,不就问题小多了吗?甚至可以全都是兽人,比如说我们中间这拨人是狗人,外边有一拨鹰人,那边还有猪人、熊人,没有任何一个是人类,你也不用关心哪个是主角,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视角,这个时候是不是也能规避一部分审核或者不当的联想呢?我觉得这种思路,在文娱创作中,用规避审核好像是个很好的方法。

启发三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铁血战士》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个 IP 复活的尝试。

之前有了《异形》的《普罗米修斯》,后来是《异形》的《夺命舰》,这两部的反响都不错。还有上个时代拍摄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所以他们是共享一个价值观的。现在呢,又把铁血战士这个东西重新拉出来了,前两年有一个铁血战士系列片子我还没看,回头补一下。现在这个《杀戮之地》,感觉是一种投石问路。

就是我现在既然有这个 IP,我就把各个小 IP 先盘活,跟当时的复联一样,我先拍个什么雷神啊、美国队长啊、黑寡妇啊、绿巨人啊,然后再把他们全都揉在一起,拍《复联一》、《复联二》。等于让每一个主角都深入人心之后,再把他们揉在一起,再拍一个大合集,不停地去赚这个 IP 的钱。

接下来这个导演还要再拍一部《铁血战士》。之后呢,《铁血战士大战异形》这个系列又会再出一两集。所以这个钱就是没完没了的赚。

你看,我们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把 Predator 变成了铁血战士,所以我们只是赚了“铁血战士”这么一点点附加值,跟之前中国做的工业化是一样的,来料加工,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但十块钱利润中国只赚一块钱,甚至只赚一毛钱,大部分钱还是人家苹果公司在赚。这个也是一样的,你只是翻译的时候有一个张冠李戴的巧合,打响了“铁血战士”这四个字的牌子,但这个 IP 不属于你的。

所以如果自己能创造一个 IP 的话,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国内的导演应该只有陈思诚做到了,唐探嘛,《唐人街探案》已经超过百亿了。所以这个 IP 一定要珍惜,继续做下去。他的系列也会越拍越多嘛。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妨也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启发四

再有我就想到一个点,以前的铁血战士和现在的铁血战士,哪怕都是一样的,或者异形,都是一样的,它的隐喻、它的三观是一样的吗?它想传达的价值观肯定是不同的。

我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很老的科幻片,《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讲的就是有一种外星植物,有一天砸到了一个小镇上,不停地感染,死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整个小镇都完了。

在 60 年代有一部,然后 80 年代又有一部翻拍。这两部看似情节一样,但是三观是完全不同的。

比较早的那一部《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呢,应该是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所以美国人的恐惧是:“我身边会不会有共谍啊?会不会有人通共啊?”当时被麦卡锡主义宣传的,共产党是有“红色基因”注入你的 DNA,或者说直接给你搞洗脑,就把你变成了一个长得一样的外星人。你的邻居跟之前长得明明一样,可是笑容变得很僵,而且在说那种“我们可以生活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听起来就很集体主义的话,然后做一些非常反人类的事情,让人觉得非常的恐怖。看完这个,你自然就会觉得:“哎呦,这个共生体太吓人了,我才不要加入集体主义呢!”就肯定会有这个感觉。

到80年代翻拍的《人体异形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78)》就没那个味儿了,整得像是小三出轨被拍一样,完全变了。

类似的还有《变形怪体 The Blob (1958)》和《幽浮魔点 The Blob (1988)》:

  • 前者就比较无聊,是单纯的对外星人的恐惧(可能和当时的太空竞赛有关,外星人是热门话题);
  • 后者则改成了美国政府秘密实验失控,巨大的瘟疫体开始吞噬小镇居民,疯狂科学家带领的团队表示「只好苦一苦百姓了」,放在冠子纪元里看,特别写实……

所以有时两部片子看似是一个题材、一个故事,甚至名字都一样,但想宣传的东西完全不同。

我觉得电影看多了,如果又对「文娱创作永远不可能脱离政治」这一点有认识的话,你就自然而然能感受到这些。

比如我现在就回忆起来,之前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就提到了一个星球。那个变异生物“骡”就是从那个星球来的。那个星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一个完整的共生体。我记得是叫“盖亚”,这个名字来自于古希腊神话的大地之母。人类万物都是盖亚塑造出来的,其实跟我们神话里的女娲有点像。

这个盖亚呢,就是一个集合体。集合到什么程度?就是全星球的所有生物就不说了,意识都是共通的。这个星球上包括非生物,比如说一块石头、一条河里面的水,或者一个金属块,都有一部分的意识,而这个意识都是跟盖亚完全共享的。所以这个盖亚进化到后来,想要的就是把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融为一体,每一个个体都失去了个体意识,变成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当时阿西莫夫的描述里面,字里行间就让人感觉这个东西非常可怕,人类是绝对不应该这样,也不应该接受这样的。我当时也觉得很有道理,我太讨厌这种东西了,集体主义真可怕。我其实已经被阿西莫夫洗脑了而不自知。现在回忆起来才意识到:“哦,原来他写的盖亚,无非就是当时他对于前苏联的一种粗浅的、错误的认识。”他基于这种恐惧,所以塑造了这么一个外星文明,而这个外星文明显然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哪怕它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做什么坏事,但他的字里行间就让你觉得,作者对这个文明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读者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相应的阅历的话,自然会被带着走,就觉得:“你看看,人人都被抹去了个性,多可怕呀!”

这种调性其实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面也出现过。他里面有一段话说“天宫里的很多雕栏玉砌,在变成天宫的一部分的时候,都已经被剥夺了灵魂”。你今天看这个话,这什么意思?不就是说,当你考公变成公务员以后,你就被剥夺了灵魂了,你就没有自由意志了,你就变成压榨人民的无情机器的一部分了,就这么个意思嘛。

年轻人如果没有这个概念的话,很容易就被带着走了。其实说回来,这也就是我想要自己去创作一些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原因。因为我觉得拍剧啊、拍电影啊之类的,这些我做不了,没那个能力,也没那个资源。但是如果是写东西的话,这个我还是相对擅长的,所以我想试一下。

小结

这个电影,我本身是带着去看爽片的感觉去的,但是因为前段时间看了 《F1》那部电影,让我觉得美国有点文艺复兴,或者说从疯魔变回到之前的正常白左,这么一个感觉。所以我带着这样的预期去看了,果然挺有收获的。

我发现敌人还是非常强,人家的套路虽然老,但是人家节奏很流畅,而且人家一一呼应,有很多巧思。对于大众来说,这样的巧思就已经足够了。有非常精美的工业画面之后,再配上一些小的巧思,就让你觉得这个故事很精彩。

我看《铁血战士》现在的评分很高,很多人都打五星。我甚至都忍不住想要打四星,但是我后来还是打了三颗星,因为我觉得本身这个作品的哲学价值没有那么高,它唯一的优势就是,本身是一个合格的工业化作品,并且在里边讲了一个非常流畅的故事。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我觉得我这辈子可能也写不出什么传世名作,但是如果我能在大众通俗作品里面写出一些非常流畅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呢,我既然是自认为这么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我肯定不可能写出一个反动派、一个叛徒,对吧?也不可能写出一个投降主义者。所以只要我这个作品本身故事是流畅的,是大家愿意看的,那我这个角色它肯定不会是一个坏人,它至少是热爱我们华夏文明并且是宣扬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那这个作品就应该能起到我想想要起到的这种作用。

所以我还是满怀信心,希望我能够努力在我们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成熟之前,把这些作品写出来。到时候说不定我还混个通俗作家的名号,然后当像陈思诚他们快速地、大量地改编这种 IP 的时候,哎,某个导演就看中我这个 IP,然后改编出来,向群众做些宣传,也是一个我的小小的妄想吧。

希望这个妄想有一天能变成梦想,甚至变成理想,甚至成真。跟同志们共勉。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