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7000 字,阅读约需 14 分钟。
写于 2025.10.31
.
对“第一责任人”的新思考
最近群里的一些讨论让我很受启发。我有一些感悟,趁着现在还记得,想和同志们分享一下。
这个感悟是关于“第一责任人”的,我对此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我们以前都知道,所谓“第一责任人”,就是指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所有的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后果。
- 如果你能承受这个后果,就去选择;
- 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选择。
- 但实际上,即便我明知承受不了某个后果却依然选择了,结果我还是要被动地去承受它。
毕竟,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每个人都可以幻想出自己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是,没有人能虚构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事实,因为所有人都在共享同一个事实,同一个物质世界。
然而,这样的想法说到底其实有些消极和被动。它内含着一些我以前没有清晰意识到的风险。最近,通过同志们的讨论,我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个风险就在于,如果我坚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就很有可能犯下教员曾经批评过的“关门主义”的错误。
“关门主义”的风险
那么,什么叫“关门主义”呢?它是“统一战线”的对立面。在引用教员的原文之前,我想先谈谈我的理解,因为原文比较长。
我们每个人在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向上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熵减”的过程。随着混乱减少、秩序增加,人会变得越来越纯粹,越来越能够看清这个社会的本质。
但与此同时,这又有点像修仙小说里描述的:当一个人越来越拥有“神性”时,他就会逐渐失去那部分“人性”。具体来说,就是对基层、对普通人的想法越来越缺少感知。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从群众中来,却最终没能回到群众中去”的问题。 这正是关门主义的一个很大隐患。
我们之前曾拿自媒体做过类比。一个人学习了很多东西,这是一个向上的过程。但当他想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够传播的内容,让群众接受,从而换取流量、占领舆论阵地时,就必须经过一个“向下兼容”的消化过程。 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地“到群众中去”。
也就是说,个人成长是向上的,但是对外宣传却是向下的。这两个方向刚好相反,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
实际上,要做到前一步(自我提升)往往比较容易,因为像学习、健身这类事情,只要对自己负责就能做到。但是,想要向别人宣传一些内容,并且能说得让别人接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这其实非常困难。在这方面,教员做得非常好。
我之前反复举过一个例子。教员明明知道《管子》里的原文:“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但他同样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来解释这个道理。比如,一个地方的敌人做好了准备,而另一个地方的敌人则没有。如果我们优先攻击那些有准备的敌人,那么没有准备的敌人在得到警示后也会做好准备,导致整体局面变得难以攻击。反之,如果我们优先攻击那些没准备的敌人,就能趁虚而入,让他们措手不及,从而更容易获得胜利。
他和群众沟通时,永远用的是后一种通俗的话术。甚至在他写文章做宣传时,越到后期,那种文言文式的、比较文雅、信息密度高的浓缩话语就越少,大白话则越来越多。
最经典的大白话,我个人认为是他去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要求收回旅顺和大连时说的那句话。他说:“我在这儿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拉屎。” 这话说得非常通俗直白。他明明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了不起的诗人,却能说出这样让所有人都听得懂的大白话。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新茧群里最近的一次讨论让我很有感触。
同志们其实,说得好听点,是积极奋斗、向上的终身成长者;说得通俗调侃一点,那就是“卷王”和“奋斗逼”。大家不光自己不愿意松懈,也见不得别人松懈,因为彼此都视对方为同志,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向上走。同时,大家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是存在惰性的,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惰性其实非常困难。
因此,当被外界信息,尤其是身边亲密的同志提醒“我们其实都有惰性”时,甚至当有同志主动站出来说“我就是要摆烂了”“我想躺平了”“我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了”,在偶尔听到这些怨言时,有些同志可能会觉得:“我好不容易才把自己的精力调动起来努力奋斗,现在你跟我讲这些,我实在不想听。” 于是,情绪就上来了,甚至会反过来质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说。
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完全符合情绪规律。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教员说过,我们要按照革命的要求来改造自己,这种改造不仅包括身体,也包括精神。
我们肯定要去反思:
当身边出现一些人,如果他是一个我们眼中的敌人,或是不值得团结的对象,当他说自己要“躺平”时,我们会看笑话,甚至嘲讽,或者完全不关心;
可当身边的同志这样做时,我们为什么又接受不了了呢?这在深层次上,我觉得有可能就是一种关门主义。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这只是我根据自己的逻辑得出的理解。有时候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所谓的“粉丝”,他可能关注了我好几百天,但还在说那些非常愚蠢的话,一看就是完全不懂阶级史观,甚至在替地主洗地、为资本家张目。
每当看到这些蠢话,我还是会非常难受。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健康,我选择直接把他拉黑。以前我可能会和这种人争吵,但现在我完全不想吵,因为觉得太浪费时间。我宁愿节省下时间去做自我提升,然后优先向那些愿意和我们一起进步的其他同志去做宣传。
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也要分清主次和先后,肯定要优先团结那些更容易团结的人。 这样,当声势壮大之后,才更容易团结更多的人。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但我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点关门主义倾向的。我会觉得:你在新中国享受了这么好的生活,接受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素质不应该还是这样。你水平这么差,我真的觉得很恶心,你污染了我的思维,我看到你就讨厌,所以我直接把你拉黑了。
当然,反过来说,我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这样的情绪波动。所以我只能说,我一方面认为这种情绪波动确实值得我去修身养性,慢慢消除;但另一方面,有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因为追求纯洁是我们这条路上所有同志共同的信仰。因此,这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教员关于“关门主义”与“统一战线”的论述
说了这么多,我简单给大家读一下教员当时写的关于关门主义和统一战线辩证关系的文章。我把其中我认为与我们最近讨论的话题相关,并且能把关门主义的错误之处说得比较清楚的部分,简单地读一下。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写于1935年12月27日。其中有一个章节,标题是“民族统一战线”。接下来的内容不是连续的,我只摘录了和我认为与我们话题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直接搜索原文。
其中有这么几段:
观察了反革命和革命两方面的形势以后,我们就容易说明党的策略任务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接下来教员解释说:
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那么,什么是关门主义呢?教员在下面解释说:
这里只讲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关门主义的策略,是正反相对的两个不同的策略。
一个,也就是统一战线的策略,是要招收广大的人马,好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
另一个,也就是关门主义,是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打硬仗。
关门主义认为:
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
民族资产阶级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
对于富农,是一步也退让不得。
对于黄色工会,只有同它拚命。
哪有猫儿不吃油,哪有军阀不是反革命?
知识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们是危险的。
因此,结论:关门主义是唯一的法宝,统一战线是机会主义的策略。
教员提醒我们:
同志们,统一战线的道理和关门主义的道理,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赞成哪一个呢?我坚决地回答:我们赞成统一战线,反对关门主义。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革命队伍中的“幼稚病”。教员认为,坚持关门主义的人们所主张的,就是一套“幼稚病”。他们认为革命道路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笔直的。
但实际上,教员认为,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就像他后来也说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反过来说,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毕竟是光明的。
最后教员总结说:
关门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
也就是说,教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停地追求队伍的纯洁、自身的纯洁,对一切杂质、一切沙子都完全容不下,也不愿意包容,最后就会把很多中立派,甚至是同情我们的国民党左派,包括民主人士,都推到对立面上去。这个时候,就不符合“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原则,反而是搞反了。这样一来,反而显得敌人成了“得道多助”,而我们倒像是“失道寡助”了。
我的理解是,先锋队,顾名思义,一定是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既然高于平均水平,那么在数学上、在逻辑上,这样的人永远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正因为如此,这些精英完全可以不顾人民的死活,只管自己。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统治阶级基本上都是如此。
但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就是因为知道自己从群众中来,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知道天下大同、生民万岁,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哪怕自认为是先锋队,哪怕自认为是精英,也要把自己的锐气磨掉,重新回到群众中去。 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团结大多数,才有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为只有你站在了群众当中,你才真正是群众的一份子。
教员最后说:
关门主义所谓的“纯粹”和“笔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不屑,而日本帝国主义则恰恰欢迎它。
也就是说,马列主义不会同意关门主义,反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会觉得:“你们搞关门就好了,你们不要发展群众,也不要发展更多的军队,你们就越搞越少,自己分裂。” 就像现在网上的某些爱国大V或伪装的左派一样,自己分裂,自己狗咬狗,那最后敌人根本不用动手,你自己就完蛋了。
所以教员反复提醒:
我们一定不要搞关门主义。我们要的是置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于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先锋队的责任与自我改造
这些话高屋建瓴,离我们这个时代有些遥远,所以乍一听可能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代入今天最近讨论的一些案例,其实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群里有些同志,他的思想可能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先进,这是正常的。这就好比,哪怕我们是在一个尖子生班里,这个班也不可能全都是满分,总有那么几个被扣了一两分的。这很正常,符合客观规律,也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去承认。
那这个时候,如果已经在一个非常纯洁的群体里,我们仍然容不下一粒沙子,那岂不是意味着,有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帮助同志进步吗?
当然,我们再回到“第一责任人”这个说法。这就是我认为,“第一责任人”这个说法虽然是正确的,但它其实暗藏了误入歧途的风险。
比如说,既然每个人都是第一责任人,那么我们身为同志,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自我要求、自我批评、自我成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不这么做,每天说“我要躺平”,不管他有什么客观理由,在我们眼里,他都可能显得不那么像同志了。既然他都不是同志,也不愿意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那我还管他的死活呢?我就要把我的情绪发泄出来。
当然,就像我刚才以自己为例说的,我认为人有情绪是正常的,是要真诚地面对和承认的。如果否认自己客观上有情绪,时间长了肯定会得精神病。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意识到自己有情绪反应,有没有真正做到“三阶实事求是”呢?
- 一阶是就事论事:我产生了情绪。
- 二阶是换位思考:我们应该想一想,这位同志为什么这么说?他是因为目前遭遇了不顺心的事情而情绪波动,还是最近身体确实比较差,进而影响了情绪才说些丧气话?又或者,他之前就暴露出精神方面有些困扰,甚至需要医学治疗,所以才一直陷入错误的思维里出不来?
- 如果是这样的话,从三阶来说,我就要实事求是,做好引导。首先就要引导好我自己,告诉自己不能着急。革命不能搞关门主义,不能提纯,不能搞分裂,而是要走统一战线的路线。 更何况,我们这里根本不存在统一战线的问题,我们都是同志。
统一战线是说,有些人虽然不是我们自己人,但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而现在,既然大家都是同志,在信仰和道路上也没有根本分歧,那么所有的小分歧、小矛盾,都是可以讨论、可以化解的。
一旦自己想明白了这一点,对于一些看起来特别反感的话,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波动了。哪怕我们不考虑信仰问题,跳出这个框架,只从心理学上所谓的“元认知”来看——
我现在情绪不好,所以很生气。但当我意识到,我的生气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些话,而这些话本身可以有其他的解读,它背后可能有其他的客观原因时,我的情绪是不是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呢?
我觉得这可能一次两次没那么容易做到,因为成长毕竟需要时间,这也是客观规律。但是,如果在十次中有那么一两次我慢慢意识到了,我的情绪慢慢得到了控制,说不定这一两次慢慢就会变成五六次、七八次、九次、十次。如果次次都能做到,那就近乎完人了。
虽然我们不可能成为完人,但是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总结:如何避免“关门主义”
这也是我之前反复说的,我觉得自己之前的成长有些停滞了。在群里和大家聊天,其实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些时间和精力只是被单纯地占用,那其实就浪费掉了。
但如果能把这种“占用”转化为一种启发,我拿着这些案例、经验、教训,去《毛选》里,去党史里,或者马列主义全集里,找到一些既能和我们的近代史、革命实践相结合,又能和我们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的内容,拿着这「两个结合」,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更高级的哲学观念。然后,我们可能就真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步。
那这个时间就不是被“占用”了,它就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就等于有了好几重收获。
- 第一,学习比较快的同学,帮助了学习比较慢的同学。
- 第二,那些曾认为“教别人怎么做题是浪费时间”的同学,也慢慢意识到,其实,你能把别人教会,才代表你自己真正学会了。
这不光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验的过程,并且还形成了一种我曾在群里分享过的很好的学习方法:
不光要“干中学”,还要“教中学”,教别人才是更好的学习。
所以,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把我们群里的案例,或者有时只是一些讨论的碎片,甚至可能只是我莫名其妙的一些小启发、小灵感,把它与《毛选》里的内容做结合,然后再反过来汇报给同志们。
比如这件事。有的同志,他可能暂时没有想通。那么“没有想通”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 第一,我会想:“你为什么想不通?” 我不理解,我对于你的“想不通”也表示“想不通”,于是我就产生了负面情绪。
- 第二,我并不认为你是敌人,我认为你是个同志,同时我也很珍惜这个同志群的环境,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倒脏水”,我就有点不开心。
所以,这件事既代表了我对你有额外的关心,同时又代表了我对你有一些额外的苛责。这两者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自己很难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如果跳出来,跳出这个情绪,理解到情绪只是工具,只是做好“三阶引导”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先做好“三阶的实事求是”,先引导好自己的情绪。
要跳出来想:我是不是过于要求信仰纯洁了?如果每个人都天然信仰纯洁,而且永远不会变质,那我们的革命事业应该早就成功了,也不可能天天还需要去反思有没有退步、有没有反复。
客观情况就是,反复是一定会发生的。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就得在实践中,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都去想一下:这个时候我为什么会情绪波动?我的波动,到底是因为对方真的做错了,还是因为我认为对方错了,并且我认为他不应该错,同时我又控制不了他犯错?
这种无力感,这种不想看到某种现象却又无法拒绝客观事实时的无能感,会让我们想要逃离这个场景。而这个场景我们自己又舍不得逃离,所以就会在群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等于说,别人倾倒了一些负面情绪,他本身可能是在倾诉或寻求帮助,但因为我当时没有想得很周全,就用负面情绪去回应了负面情绪,没有解决问题。
- 假如我的负面情绪可以作为工具解决对方的问题,那就没问题;
- 假如不能,那就说明我选错了工具。
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反思,并不是说别人也可能是这样。别人是不是这样,还是那句“第一责任人”,只能自己去判断。
我只是说我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跟同志们汇报一下,这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个小收获。也希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案例时,我能再把它总结出来,再跟同志们做更多的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