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24 沉默的荣耀,哪一本是密码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3000 字,阅读约需 30 分钟。

写于 2025.10.22

.

前两天看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看到第三集里面有这么一段,特别有感触,就想跟同志们分享一下。今天我补充了一些资料,简单地汇报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说这个情节,就是我党的一个重要的联络员暴露了,然后敌人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了我们的发报员。发报员这边肯定会有一个密码本,把相应的明文转成暗语,然后用电报的形式发出去。

这个特务呢,在这个同志的桌子上找到了三本书,然后就判断这三本里面应该有一本就是密码本。那么是哪一本呢?

他就拿出来说,前面这两本书有明显的阅读痕迹,说明这个发报员应该反复阅读过很多遍了。但是第三本不一样,整洁如新。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本新买的书,所以是新的。但如果他不看的话,为什么会放在案头,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呢?所以这本书就比较有嫌疑了。

然后呢,前两本书一本是《死魂灵》,作者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第二本是中国作家巴金写的《家》。这个特务就说,这两位都是共产党非常喜欢的作家,何况《死魂灵》这本书还是鲁迅先生的译本。那么这么推算下来呢,第三本书,梁实秋写的《雅舍小品》,是一本散文。

这个特务就说,一个伤春悲秋的人,会有那么坚定的信仰吗?如果喜欢这样书的人,作为一个革命党,会有勇气从窗户上跳出去吗?

所以,这个特务判断,梁实秋的这本《雅舍小品》应该就是密码本,而不是另外两本,既不是《死魂灵》,也不是巴金的《家》。

这段为什么让我特别受触动呢?因为我自己也在想着去创作,我的感觉就是这个手法非常非常的高级。用它来去解释什么叫“三阶写作”,去解释一个事情的一阶、二阶、三阶会非常清晰。

我们试着剖析一下,我跟同志们汇报一下。

第一阶:就书论书

第一阶呢,就是就事论事,就是看一下这几本书里面本身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三本书,我正好都看过。

《死魂灵》

第一本是果戈里的《死魂灵》。这个题目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用俄语说的话,我不会说俄语,但“魂灵”这个词发音是“dusha”。这个词本身是一词多义的,不是同音,是这个词本身就有多个意思。其中两个意思,一个是“灵魂”,另外一个意思是“农奴”。这个巧合就使得这本书的名字变得很有意思。它讲的是死掉的农奴,还是死掉的灵魂?而且灵魂又怎么死去呢?这个标题就显得很有意思。

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果戈里作家虚构了一个主角叫“乞乞科夫”。这个人呢,他很想要有钱,但是又没有本事,所以就行骗。他行骗的方式就是,因为他了解当时沙俄政府的一些税收政策,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漏洞,去了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一路上遇到了五个不同的地主,通过从他们手里边收买他们农庄上已经死掉的那些农奴的身份,来换取自己的收益。

怎么去操作呢?当时也没有网络嘛,大概就是17XX年到18XX年这么一个时间段内。那个时候数目字管理都还比较落后,大概农奴注册是每年会更新一次。那就意味着,如果我去年庄子里面有100个农奴,今年因为饥荒啊或者是瘟疫啊,死了比如说四五十个,那其实我到今年年底之前是没有办法向政府更新农奴登记的。所以我就仍然要给那些死掉的农奴继续交税。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说,我把你这些农奴的身份都买走,那么年底就变成那个买家去向政府交税。对地主来说是没有损失的。

骗子乞乞科夫,买到这些农奴的身份之后,反正是死的农奴嘛,不会再占用生活资料了,所以不用再出钱供养。当然也不产生价值。那他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呢?他可以把这些农奴的身份,假装是活的人,作为资产向银行抵押,然后贷到钱。贷款骗出来了之后,他拿这个贷款就可以去买一个真实的庄园,然后他就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农奴主。在那个庄园上,他就可以把这些死了的名单都列进去,明年再注销掉,因为死了嘛。就是只需要付一年的税费,就可以骗到非常高的贷款。拿贷款再利滚利,把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做起来。大概这么一个故事。

有点像公路小说,写作过程很像。一共有五个地主。

第一个地主呢非常的虚荣,所以这个骗子就用“装逼”的方式,从他那骗到了一些资源。

第二个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地主婆,这个地主呢跟他忽悠了半天,用迷信的方式也说不通,最后是说我以后政府采购可以从你这里优先考虑购买,所以也从那骗到了一些死去的农奴的身份。

第三个呢是一个爱赌博的地主,反正要跟他打赌,反正两个人弄得不欢而散,没有骗到钱。

第四个是一个特别贪吃的地主,他并不知道我们的主角想要拿这些死农奴的身份干什么,但是他意识到这里边肯定是无利不起早。所以这个骗子最多只准备出25戈比,这个价格大概我们理解成中文的话就是25分钱,25分钱连一块钱都不到。但是这个贪吃地主开口就要一个农奴20块钱,两个人掰扯了半天,体现出这个贪吃的人特别贪婪。最后也是想办法,好像是两块五一个,买了好几个农奴。他只要男农奴嘛,因为只有男农奴才能够作为资产抵押到钱,女农奴的话一般来说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换不到钱。结果这个特别贪婪的地主,还往里边塞了一个女农奴的身份,悄悄塞进去的。这个小细节,可见地主是非常的贪婪。

第五个地主呢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人物,名字我不记得了,哈哈哈,有名的文学人物,我没有记住名字。但他是跟这个什么葛朗台之类的同样的一个吝啬鬼,特别吝啬。囤了很多的面粉都结成块了,面包全都发霉了,就即便是这样子也不愿意拿出来招待客人,自己也舍不得吃,纯粹的一个吝啬鬼。然后从这儿也是骗到了一些农奴的身份。

之后呢主角乞乞科夫就拿这些身份就离开了这个城市,第一卷就结束了。第二卷的故事就是他准备开一个农场,然后结果又经历了一些怎么样的波折之类的。

反正大概你就知道整个这个故事它反对的是奴隶制,或者叫当时沙俄的农奴制。这个《死魂灵》就显得很有意思了,首先他买卖的就是死农奴,是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但同时呢,就是一个农奴,他活着的时候,在这些地主眼里面,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每一个地主都会觉得我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只要知道他们的技能、他们的人品(就是听不听使唤呗)。但是这些人当要去卖这个农奴的时候,都可以倒背如流的把这些农奴的身份啊、父母双方是谁、出生年月写得一清二楚。就可见在这些地主的眼里边,这些农奴虽然是活人,但实际上就是家畜。平时活着的时候干活就行了,等到死了要去卖的时候,卖他身份的时候,他其实心里边对你的身份是一清二楚的,只不过平时不把你当人看。

这就出现了这个题目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已经死了,已经变成灵魂了,结果灵魂还要再被压榨,再被贩卖一次。活着的时候是冷漠,死了以后还要压榨,这么一个感觉。所以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了《死魂灵》,而不是《死农奴》,就我感觉可能更有深度一些。这是第一本书。

《家》

第二本书呢,巴金的《家》。它的故事简单来说啊,就是一个家里边姓高,有三代人。

高老爷子呢是整个这个家庭的父权代表,所有人都要听他的。中间这一代呢,叔叔们就是在外边养女人啊、嫖娼啊,反正不干正事。下边三个儿子都比较年轻,吸收了一些新思想,所以就想要过得更有尊严一些。

然后老大我们最后再说,因为他的反转比较明显,人物弧光比较强烈。

老三呢他喜欢一个家里的丫鬟,可是丫鬟跟少爷怎么能配呢?所以这个丫鬟就被老爷子准备送给外边的一个富户去当小妾。这个丫鬟不堪其辱就直接自杀了,老三因此愤而出走。

老二呢,是喜欢自己的一个表妹,可是你喜欢自己的表妹的话,就没有办法帮自己宗族去做外边的政治联姻啊、家族通婚啊,就没办法去壮大家产。所以呢,高老爷子给他安排了别的婚姻,他很不开心,就准备要离家出走。

老大原本呢,他是能理解两个弟弟的。但是呢他作为长子长孙,就是说他首先是第三代孙子里边最大的,同时他也是第二代最大的那个儿子生下来的儿子,所以既是长子长孙,又是真正的长孙。这样的身份使得他不得不支持,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高老爷子的种种做法,所以他一开始站在父权这一边,但同时呢同情两个新派的弟弟。

结果他一开始就为了支持父权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表妹,这个表妹跟他弟弟喜欢的不是同一个,是另外一个表妹。放弃了这个表妹,但是呢又在包办婚姻的妻子和表妹之间犹豫不决。结果表妹离开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然后郁郁而终,很可怜。

然后他娶了这个包办婚姻的媳妇,双方相处的也还不错,可是呢就在怀了孩子准备要生产之前,高老爷子突然去世了,当地的风俗认为说,你要生孩子,那边还有老人家要办丧事,这两个之间是不能见面的,有血光之灾。所以就把这个他老婆逼到郊外去生产,结果因为难产就死在了外面。

等于他为家族牺牲了这么多,放弃了自己的真爱,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难产而死了。老婆死后都因为家族礼法而不能在葬礼上见她最后一面,所以他就跟家族彻底决裂了,能够支持自己的弟弟离家出走,去上海,去开始未知的、迷茫的,但是崭新的生活。这就是整个故事讲的内容。

这也非常明显是反封建,对吧?上面那个是反的是农奴,中间这本书是反封建。

《雅舍小品》

那么第三本书呢,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这本书我也看过,里边基本上就是小资的那一套小确幸。这里边具体讲了什么呢?因为它都是个散文,没有故事,所以没法去跟大家说它讲了什么。但是我们只要看这个目录,你就能感觉到。我简单给你念一段目录里边这个标题啊,我就只念每一篇文章的标题:

《烧饼油条》、《啤酒》、《守时》、《对联》、《图章》、《钱》、《包装》、《头发》、《制服》、《职业》、《书法》、《厨房》、《废话》、《一条野狗》、《幸灾乐祸》、《快乐》、《北平的冬天》、《一只野猫》、《我看电视》、《钥匙》、《铜像》、《计程车》……就这,全都是这样的东西。

你知道他的创作年代……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梁实秋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无比激荡、革命风云突变的这么一个时代。结果他写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的时代感。就这个东西你放在现在,让一个现代人去写,写出来不也是一样的感觉吗?

所以就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他自己生活在1903年到1987年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但他写的所有的书都是这么一个调调。那你就知道说这个作者的人品、他的这个价值观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阶:编剧的巧思

然后呢,《沉默的荣耀》的编剧在故事里边,借着特务的口,说《死魂灵》对应的作者果戈里,《家》对应的作者巴金,这两个人都是我们共产党人比较敬佩的作家。相比之下呢,《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显然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共产党人应该有的偶像。

所以他才说那句话嘛,说如果一个人喜欢悲春伤秋的话,他能有什么气节呢?一个喜欢这样的人的一个革命党,他哪有勇气从楼上跳下去?他就直接投降了嘛,应该这样才对嘛。

所以这就是这个情节的第一阶,设计得特别巧妙。就这个细节啊,同时告诉你好几个事。

第一个事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些,这三本书的作家,他们分别在共产党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以及这个当时没有在戏里边出现的,已经逃走的我们的同志,他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观。

同时呢第二个事他又告诉你,这个特务对于我们党的这种信仰啊、组织结构啊、工作方式是非常了解的,这是一个非常难缠的敌人。

第三个呢就是其实告诉我们编剧是怎么想的,编剧为什么要编这么一个桥段?肯定不是完全真实的,一定是有自己的文学加工。他为什么选这么三本书?选得就这么贴切,这么巧妙。

所以我才愿意跟大家分享,跟大家汇报一下我是怎么去理解这个情节的。这是我们刚才说的第一阶,就事论事。就整个这个情节它应该是这么去理解的。

那么到第二阶,换位思考的话,就是刚才说的,编剧为什么要在故事创作的时候选择这么几本书呢?

我们先看第三本,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梁实秋的书。他创作了一个系列,可以叫“雅舍系列”。书名分别叫《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杂文》、《雅舍散文》、《雅舍情书》等等等等。还是我刚才说的,他生活在一个这么动荡的年代,从1903年到1987年,这是他的生卒年月。怎么说呢,他经历的太多了,晚清的覆灭、军阀的斗争、还有几次复辟、然后革命、接着是民国、之后又是北伐、然后又是国共、再后来抗日、解放、文革、跃进……这么多事情,在他的作品里一丁点都看不到,就好像他是一个完全活在超脱于时空的人,以至于他对这个这个时空到底有没有感触,你就很难讲。那么在这个系列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肯定是第一本《雅舍小品》,所以选这本很合理。

第二个呢就是巴金,他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部。主体故事就是《家》里面我讲的这个高家的事。《春》和《秋》呢分别是从事另外一些其他的女性,怎么样跟高家发生互动,最后走向了比较好的结局或者是悲剧,等于这三部其实都是围绕《家》展开的。因此,作为这个代表“激流三部曲”里面的第一部、核心作品,那么选择巴金的《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觉得这还有一个小的巧思,就是第一本,编剧选择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作品,而且选的是《死魂灵》。

果戈里活的时间很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他有两部特别重要的作品,第一部是《钦差大臣》,是一个算是戏剧吧;第二个是这里的《死魂灵》。那为什么没有选《钦差大臣》呢?

正好这本书我之前只听说过,没有看过,所以我就昨天今天两天时间集中把果戈里所有的能搜到的作品基本上都简单地看完了。然后我的感受就是,《死魂灵》是非常明确地在反对农奴制度,然后除了这本以外所有其他的书,不管长篇、中篇、短篇,基本上主要是在嘲讽沙俄的官僚主义。里边肯定会有对农奴制的讽刺,但是只有《死魂灵》是非常专注地在通过讽刺地主去讽刺农奴制,而别的基本上都是在讽刺官僚主义。

这个时候你选择《死魂灵》就更明确了,就是我要的是这个作者他反对农奴制的这一面,反对人与人不平等的这一面,而不是他反对官僚主义的那一面。

这个《钦差大臣》的故事也值得简单说一下,说完之后你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不选《钦差大臣》这本书,而要选《死魂灵》。《钦差大臣》讲的这个故事跟《让子弹飞》里边开头很像,就是当地据说要来一个新的不是县官,来的是一个钦差。然后呢这个钦差在来之前呢,当地的乡绅们他们就开始琢磨了,动心思了,到时候怎么样讨好巴结之类的。所以就有一些骗子就混迹其中,冒充了钦差的身份,来这骗吃骗喝。到最后这个真正的钦差一出场,所有人都很尴尬,然后这个故事就戛然而止。

大概这么一个故事。你看跟《让子弹飞》里边冒充县官是很像的。其实《让子弹飞》的故事也不是原创,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自己就看过两个这样的故事。他们的模板都是比较相似的。

统合起来说,就是一个落魄文人莫名其妙当了强盗,所以他对于官场这个东西是比较有了解的。要么直接就是个强盗,在路上劫财杀了一个县官,之后这个县官带了一个师爷,他把这个师爷降服了。因此呢,这个师爷可以帮助他去了解官场上的一些事。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强盗干掉了一个县官,然后这个强盗用某种方式下了解了官场的逻辑,所以他就冒充这个县官上任,去了当地,然后开始作威作福,刮地皮。

但是呢,往往会因为他刮地皮刮得没有真正的县官那么狠,反而还显得像是青天大老爷。然后有一些同乡或者他的一些什么官场的一些好友去拜访他,结果都是一去不复返,消息就没有传回乡里。没有传回乡里,乡里人觉得很奇怪,所以县官的小舅子就不远万里过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舅子多了个心眼,没有直接去县衙去找县官,而是在外面观察,发现哎呀,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我的亲戚,他就是个冒充的,然后去省里边或者什么地方找人过来把这个县官给他处理掉。

而那个强盗县官因为在当地办得很好,所以老百姓还依依不舍,其实也是一种讽刺,讽刺真正的县官其实更缺德、更残忍。我记得清朝那个故事是准备要刮地皮,刮够五万两白银还是多少,就洗手不干就离开了。结果当时只刮了四万多,眼看就够数了,结果被发现,所以这个钱也没能拿走。可是即便他上任这么几年就刮了几万两白银,当地老百姓都觉得他是个青天大老爷,所以就可见真正的合法的县官刮起来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恐怖。大概这么一个故事。

其实它背后讽刺的,你说是清朝吗?还是有一个故事我记得是什么朝代我记不清,明朝吧。那它不是具体的朝代,也不是讽刺封建制度怎么怎么样,它讽刺的就是官场。

就包括这个故事古今中外都有。德国有一个电影叫《冒牌上尉》,是基于真实故事改变的,一个德国的逃兵叫威利·赫罗德,他是电影里面说他是什么纳粹军,但是在真实历史里好像是一个什么伞兵还是啥的。反正就是没有战斗意志就逃跑了,逃兵在路上莫名其妙遇到一辆废弃的吉普车,里边找到了一个德国军官的军服,他就把这个军服穿上开始四处冒充德国军官,招摇撞骗。一开始只是为了虚荣,后来为了“装逼”还收留了几个伤兵之类的,慢慢这个队伍就壮大了。壮大之后就权力欲膨胀,开始四处收粮、收税,还帮着枪毙其他逃兵,这特别可笑。然后还动不动就杀人放火,强奸妇女,反正干尽了缺德的事情。本来被抓了以后是要判刑的,结果没来得及给他判刑,希特勒自己就自杀了,所以这个人就被释放了。后来再被抓是1945年的时候,他去饿得受不了偷面包被英国军队抓获,抓获以后知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逃兵屠夫”,已经是恶名昭著了。然后最后审判下来是至少能够追查到的他杀了有125人,应该实际数目比这个还多,所以把他枪决了。

那你看这个故事,和我们刚才说的《让子弹飞》的故事,或者中国古代县官的故事,和这个《钦差大臣》的故事,它都是在讽刺官僚主义。

也就说明官僚主义其实是永远的恶龙,它自人类社会很早以前,出现韦伯所说的所谓的「科层制」之后,就已经一直在人类社会当中像个幽灵一样飘来飘去。它跟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仍然要警惕官僚主义,对吧?生活中遇到太多了,2022年底之所以能够惨败,其实很大原因上也是跟官僚主义是相关的。

所以如果选择果戈里的别的作品的话,就会偏离主题,跑到了嘲讽官僚主义上去。可是选择《死魂灵》,就紧扣主题。

第一本书,果戈里的《死魂灵》,它反对的是农奴制,是要解放奴隶。

第二本书,巴金的《家》,它反对的是封建制,是要把人从封建枷锁里面解放出来。

而第三本书,梁实秋的这个什么雅格小品,它是什么?是停留在了小资产阶级文人的这么一种无病呻吟的享乐主义的层级上。

你反对了奴隶,反对了封建制,接下来应该是反对的是资本,对吧?可是呢,停在这了,没有反资本。

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反资本。

这就怎么说,打破了第四面墙,或者说就让我们的同志的形象变得更饱满,他通过学习如何反奴隶、反封建,在现实中执行的是反资本。

同样呢,编剧也通过这个手法把信息传递给了我们。我们不能只是反奴隶反封建,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我们还要进一步反对资产阶级,这是我们现在现实中要去做的事情。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地,所有的历史作品都不是在讨论历史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故事,甚至是美化过的或者丑化过的,总而言之是加工过的故事,让现在的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补写自己这一段的历史。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一旦换位思考到编剧的层面,这个情节显然是编的,这三本书显然是随便选的,对吧?他为什么选这么三本书?他怎么不是《故事会》123期?怎么不是《故事会》《知音》《读者》呢?这三本书不也一样可以吗?或者为什么不是《旧约》、《新约》、《古兰经》呢?都可以,选任何的书都可以。可是又偏偏选了这三本,这就是编剧想要借这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来向我们传递一些他真正的想传递的三观。

一个可有可无的情节,一个用什么都行的道具,偏偏出现在这儿了,一个叫什么名字都行的这个角色,他偏偏要叫这个名字,这就是编剧的三观,就是创作者真正的彩蛋。他真正想传递的三观就在这。

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设计得真的是非常的小妙,你稍微往里一挖就会觉得哎呀真的好,特别棒。但是呢,你还可以再往上。

第三阶:作者与时代

开始讨论的是书里的故事,然后讨论这个作者不同的作品,再往上,我们就可以进入三阶,讨论的是不同的人。

这三个作者不是三个人,而是他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群。

所以编剧想说的不仅是这三本书,也不是这三个作家他分别怎么样,而是这三个作家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群,他在我们共产党员、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者的视角下,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我们可以分别看一下。

果戈里非常典型,他是一个反奴隶制的文人。我看了他的出生地,很有意思,出生在乌克兰,但当时还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乌克兰这个国家就跟韩国、南朝鲜一样,完全就是打仗之后莫名其妙变出来的一个战利品。甚至它出现的比韩国这个东西还要再复杂一些,一开始有乌克兰地区,它属于沙俄的一部分,然后沙俄后来变成了苏联,苏联解体之后它才变成了乌克兰,对吧?它这么一个情况。所以他应该是一个沙俄作家。他是在苏联建立之前就死掉了,所以跟我们之间其实隔了一个很厚的时代。

他20岁的时候结识了比自己年长10岁的普希金。整个这个文脉是这样的啊,在苏联之前,主要就这么几个,一二三四五六,大概六个重要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普希金,他开创了俄罗斯文学。那你就可见俄罗斯没什么文化,对吧?因为普希金是1799年出生的,那个时候他开创了,等于比那个莎士比亚还晚呗,莎士比亚14XX年才开创英国文学,那1799年才开创了俄国文学,那说明俄国更没文化,不像我们是什么动不动公元前600年开始写《春秋》,不是那个样子。

所以果戈里20多岁的时候他认识了普希金。普希金是他一个前辈,他们俩是知己。普希金算1800年吧,整数年比较好记。

1800年普希金,1810年出了果戈里,然后1820、30、40,大概出了果戈里之后比较重要的三个人物,可以认为是三条支流,分别是,可以认为是果戈里精神上的学生的屠格涅夫,以及所谓的人类灵魂的审判官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可能会比较熟悉的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

这三个人的文笔都相当不错,我个人感觉普希金是诗歌戏剧文体不一样,果戈里一是他年轻死得早,再一个他是开创者嘛。所以这个三巨头的文笔应该是更牛一些的。他们三个之后,就是契诃夫。

所以大概就这六个人:普希金开创,果戈里算是继承,接下来是三巨头,分别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再往下是一个集大成者契诃夫,再然后就是苏联文学了。苏联文学里面主要高尔基啊什么的,那就跟这个片段不是完全契合了。

所以这三个作家,果戈里、巴金、梁实秋,他们所代表的人物呢——

果戈里非常典型就是反对奴隶制的、有良知的文人。

那么这样的人,他在20岁的时候结识普希金,30岁写出了《钦差大臣》,讽刺官僚主义,又过了一两年,普希金就因为跟人决斗死掉了,那普希金才37岁。同时果戈里才不到30岁,之后就跑到欧洲去了。因为《钦差大臣》出版之后,在俄国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反对他,因为你是骂我们不好,所以俄国人容不下他,他就跑到欧洲去写出了《死魂灵》的第一卷。很年轻就写出了自己最顶级的作品。然后带着这个作品回到俄国之后,勉强通过了审核,再一次震动了俄国。但是没想到紧接着就进入了创作的谷底。40岁的时候转向保守,他原先都是在批判这种地主啊,批判迷信啊这些东西,结果后来突然转向教会,开始歌颂官方的教会,并且在《死魂灵》的第二卷里面完全地倒向了东正教,到临终前还去耶路撒冷朝圣。你看他有良知,看到农奴的苦难,可是呢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十月革命送来一声炮响送来马列主义,所以等于就他也就不知道该往哪走,最后倒向了教会,然后43岁就死了。大概这么一个奠基。如果说有三块砖的话,他就是第一块砖。

那么第二块砖呢,就是到巴金这个层面,他所代表的是反对封建主义,反对父权制的这么一些良知文人。但是他一辈子信的都是无政府主义。

巴金从他的笔名上就能看出来,他的原名叫李尧棠。他为什么起“巴金”这个笔名呢?是因为他留学法国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是哪里人,是什么身份,我都没有查到,只知道这个同学是一个中国北方的人,他叫巴恩波,姓巴。李尧棠跟巴恩波,他们在法国留学的时候相处了一年,可能两个人关系不错。后来等于两个人留学过程中分开,不在一个地方之后,巴恩波突然自杀了。这个消息极大地触动了李尧棠,所以李尧棠在起自己笔名的时候,就取了巴恩波的姓,就姓巴了。

那“金”是怎么来的呢?是这个听到同学自杀的消息的时候,他正在翻译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作品。克鲁泡特金这个名字如果大家看过《觉醒年代》,里边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基本上信的都是克鲁泡特金的这一套无政府主义。其实教员当年也信过,他实际参加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结社,后来很快就发现这玩意儿啥啥干不成。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你不组织起来怎么去对抗强权?你不对抗强权,你还搞个屁啊,理想国都建立不了,所以就放弃了。

但是呢,我觉得正是因为教员他们这样的人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已经让中国一点点变好,并且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就反过来使得像巴金这样的人似乎就没有必要放弃他的无政府主义了。他就永远可以站在那指指点点,说你看你这儿也暴力杀人了,那边也民怨沸腾了,都做得不好,你对地主不够温和之类的,就像梁漱溟也有这样的问题嘛。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很辩证的关系。

巴金的这个笔名就证明他一辈子都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然后他大概是在1930s年,也就是20多岁的时候,跟果戈里很像,很有才,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自己最顶级的作品,也就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到49年解放就做了文联的常委,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抗美援朝期间两次赴朝鲜访问,所以是我们很看重的一个红色作家。可是呢,到60年评为中国文联副主席,66年造反派就对他进行批斗,把他关进了“牛棚”。这个“牛棚”现在我们慢慢都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其实就是当地乡民想住都住不起的非常高级的小洋楼,但是被称为“牛棚”,是因为关的是牛鬼蛇神。《人民日报》也专门给他公开批评。到72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在批斗期间患直肠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去世了,年仅55岁。所以这也使得他跟这个近代史之间有很多纠缠不清的事情。

后来文革结束,教员去世,重新给他平反,83年以后,巴金连续五次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你看他这个无政府主义、但是有良知、改良派的文人就一定会变成“统战”的人,就是亦正亦邪的人,所以叫“政协”。就是我们需要统战的对象,但不是国家的主人,也不是我们自己人,只不过不是敌人。

他担任这个全国政协副主席,一共担任了22年。然后84年,他从这个什么上海文联副主席的位子上重新回来,变成了中国作协的主席,一共担任了21年。为什么83年这个政协是22年,84年作协是21年呢?后面你就知道了。

99年呢他因为生病就住院,这个时候他已经年龄很大了,已经90多岁了。到03年得到了“人民作家”的称号。05年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整。所以他等于是死在了任上。83年这个担任了22年,84年的担任了21年,就是死在任上。

维基百科上这样写的,他是唯一一位超过百岁且在任上去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可见他这个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把它看成第二块砖的话,编剧可能是想说什么呢?就是你只要是反封建,有良知,你坚持不成为我们的敌人,哪怕你不站在共产主义这边,只要你不倒向资本主义,不倒向官僚主义,不倒向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哪怕你站的是无政府主义这边,没关系,我们政协里边有你的位子,一直可以给你养老,而且只要你能活啊,资历就越来越高。大概是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你看,果戈里,是一个反奴隶的文人,好人,没问题。巴金是反封建的文人,也没有问题,我给你平反,给你很好的待遇,荣誉,都没问题。

谁是有问题的呢?就是第三层,到第三本书,雅舍小品的时候,你这个梁实秋你是个什么东西呢?你是小资产阶级文人,你的本质是给资产阶级当狗,你就是一条狗。或者说得好听一点,你也就是个工具人。

当时教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公开批判过梁实秋,说他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狗。但是批梁实秋是批他这个人吗?不是的。教员之前批梁漱溟,也不是要批梁漱溟这个人,不还是让他继续当政协的人吗?所以他其实批的是这一群人,这一种人,有点像《武训传》。

就是梁实秋你一个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你那个狗屁书,写这些无病呻吟的小什么散文、小品、情书,你写你的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站在蒋介石那边公然跟人民作对,你不能当狗。别人更不能说梁实秋是个文学大师,然后借着吹梁实秋的这个旗号,给他出书啊、立传啊、拍电影啊,向所有中国人民宣传,这就引起根本的问题了。

所有的这种批判都不是在批判一个人,所有的歌颂也不是在歌颂一个人。到这个层面你一去看的话,那就是我们歌颂那些反对奴隶制的文学家,我们歌颂那些反对封建制、反对父权制的文学家,我们批判那些给资产阶级当狗的小资产阶级文人。这就是整个小片段想要传达的一种三观。可能我们不一定了解这么多细节,只要你这么一看,你也大概能明白,是,我们的态度就是这样子的。

这个东西你往深里挖,可以挖的细节非常多,能够有很多的巧思和彩蛋在里面,自己的收获也会很大。但即便你不去深挖,只是乍一看,其实也会很有收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感觉。我觉得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这里边有一个台词,我觉得可能是我的过度解读啊,就是反复的强调说这是一个“密码本”。

我就感觉,是不是这个「密码本」其实也是一词多义。就是你想啊,这个片子里边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是我们的情报人员拿着《雅舍小品》这么一个小资文人给资产阶级当狗的人写出来的一个垃圾文学,把它当成了一个工具,一个密码本。人对密码本是不会有任何的这个实际情感的,只是说你是我的工具,所以我需要把你这个工具保护好,但是我不会把我真爱的东西变成工具的,对吧?我真爱的东西我要珍藏起来,《死魂灵》啊、《家》啊,这都是我每天要去学习的内容,而我只是用来干活的一点情感都没有这个垃圾玩意儿,它是我的工具。所以就是我把给资产阶级当狗的小资文人当成工具来去批判,这就是第一层密码。

到第二层呢,编剧借着这个特务的口,说,这本书共产党人是不可能喜欢的,喜欢这种书的人也当不了共产党,他肯定也没有气节,早就投降了,不可能还要斗争。借着这个特务的口来表明了本片的三观。所以这是第二层解密。就是不光这个片子里的人是这样想的,哎,写这个片子的人也是这样想的。

第三层呢,是我们把这段故事也当成是一个密码,我们来对它进行分析和学习。这半个小时这些废话,我们就是在做这个事情。我们要像学习当初教员是如何批判梁实秋的,要学习这些东西来去学习他的宣传技巧。同时我们要学习《沉默的荣耀》这部剧的编剧,他是如何去设定这个桥段,让我们能够从中隐约地感受到很多有意思的三观,然后也自己愿意深入去挖掘,挖到很多的彩蛋。这么一个创作技巧,我们也可以学习。所以这个片段本身它也成了一个密码本,也值得我们去解密。

这是我自己觉得,为什么这个片段明明就是短短的几秒钟,截成图就三张,可是我噼里啪啦说了三十来分钟,原因就在这。就是它给我个人的启发真的很大。

首先这个作品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大家一看就知道,哦,明白了,这三本书体现了一个人不同的三观,喜欢不同的书,那就是不同的人。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对吧?用消费主义话术也完全说得通。或者说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也说得通。

然后呢,如果我们稍微一思考就意识到,哦,编剧在这里是用了心的,这三本书明明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他就偏偏用这三本,就使得这个人物变得更饱满。不光我们的同志饱满了,这个特务也饱满了,他对于我们党的这个东西是比较了解的。这个特务的名字叫谷正文,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再分享谷正文这个杂种是怎么回事,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所以就是通过这个分析一下就把这个反派的形象也立起来了,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

再一个呢,如果我再往里带,我自己也作为创作者,将来如果我有机会创作这样的作品的话,我也要把这个彩蛋给它塞得满满的,每一个彩蛋都能够体现我的小心思。就是你的这个三观啊,越是纯粹,越是倾向于共产主义,越是倾向于为所有的劳苦大众发声的时候,它的秩序度就越高,混乱度就越低,你里边塞的彩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可能把你误认为是别的人。

比如我又忍不住要拿陈思诚去举例子。陈思诚在《北京爱情故事》这么一个讲北京的年轻人奋斗、谈恋爱的故事里面,他都要莫名其妙地让所有人在北京跨年那一天聚在一个小饭馆里边开开心心地干什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他唱什么都行,对吧?他可以唱《北京一夜》,他也可以唱《北京人在纽约》,他可以唱什么都行,他偏偏唱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你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陈思诚从骨子里面就是一个爱国的,是一个红的,是一个崇敬教员的这么一个人,这是他的底色。所以他才会在可有可无的地方,在放什么东西都可以的地方,非要放一个红色的东西。

这个彩蛋就使得他的秩序度高到了,他的混乱度低到了,不可能被人误解。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够发现他用心埋下的彩蛋。这样的创作者自然就会跟读者有跨时代、跨时空的共鸣。我觉得是很了不起,很值得去学习的。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在作品里面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汇报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能够起到一个“安利”的作用,就是我觉得《沉默的荣耀》这个剧确实不错,值得去看。然后相应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多去读。

了解得越多,书背后的故事、故事里的人以及写书的人本身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养分,一些土壤,让我们从自己脑子里面找出更多有益于我们为人民服务啊、建设社会啊这样的一些念头,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凭空来的。

就好像今天也在群里说,大家有任何的困惑都可以在群里去聊,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往群里边去倒自己的困扰啊、收获啊、分享啊,这个时候我们这个群才会更有营养,这个土壤里才能长出更多的果实,帮助所有的同志一起进步。

好,谢谢大家。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