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7 分钟。
.
引子
今天看了部院线已经下线的电影《大人物》,主演是 王千源 和 包贝尔。怎么讲,没想到还蛮好看的。
这篇文章就是跟你分享一下,我看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
.
所谓成熟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类型差别非常大,但每部都让我产生了一种「我好像越来越平和了」的感觉。哎呀,我是不是老了?
今天看到一条微博,说:
「前几天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检查前列腺炎,觉得自己成熟了。」
稍微有点笑中带泪?哈哈。
我的前列腺也不太好,和人说话的时候尿不出来。我拿这个问题去问和我比较熟的医生朋友,人家反唇相讥,说「你撒尿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和人说话啊你真变态」。好的,以后我就默默撒尿,即可。
突然就又想到前些天看的《年轻气盛 Youth》,里面的男主老爷爷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年轻时在床上就是个奇迹」。我也可以这么说啊,虽然我不知道这种耐久度和前列腺增生有无必然联系……
对了,不要被《Youth》的海报给骗了,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电影,真真正正在讲故事的好电影。感觉这一类型的电影大量涌现,还是在 好莱坞 黑白片时代。那时没有特效没有流量没有水军,大家只能靠故事本身和对白的深度,来吸引观众。
所以什么是成熟了呢?想起 李清晨,想起他以前的网名叫「咄咄劈人李清晨」,想起我们共同的朋友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睾丸酮浓度长期不会下降所以时刻准备战斗的奇葩(当然这里的奇葩同时带有原意中艳羡的褒义和引申后调侃的贬义)。
我以前也很羡慕他,现在这种羡慕慢慢变成了欣慰。
- 所谓羡慕,是想要成为。
- 所谓欣慰,是幸好有你。
我觉得这样的转变,可能意味着我的心态越来越趋于平静了。这种平静,也不知道是在逃避战斗,还是在放弃改变世界的幻想,抑或时接受了现实并落入了「闷声发财」的窠臼。——甚至我已经不好奇这意味着什么了,我只是接受这种改变,并且好奇地观察,这种改变会带来些什么,进入我的生活之中。
可能这就是成熟了?如果是的话,那还蛮好的。
.
愤世嫉俗
这几天,天天都和来找我玩的 犹太 朋友泡在一起,真的是完全「泡」在 英文 沟通的环境里,脑子慢慢适应了那种强度,但内心还是会感到惊喜。
我跟他说你知道吗,yesterday I dreamt about a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in my dream, in English. And when I woke up I mumbled to myself, like “what’s wrong with me”. You know, not “怎么了” in Chinese but “what’s wrong” in English. I talk to myself in English! Crazy. 他说这很正常啊,他经常在脑子里用 英语、希伯来语 或者 俄语 跟自己交流。
然后我们聊到 cynicism 也就是所谓的「犬儒主义」。实际上这个词的意思太复杂了,感兴趣可以看这 3 篇:
但我俩聊的主要是 cynical,也就是一般我们理解的愤世嫉俗,对什么都不满意,都想批判,甚至为了批判而批判。我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那么 cynical 了,感觉自己成熟了。他说不是的,成熟不应该是不再 cynical,而应该是接受自己的 cynical,但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
我突然就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菲茨杰拉德 的那句名言:
在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并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是评判一流智力的唯一标准。
.
双重思维
当然,作为一个自认为很理解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我反复跟 犹太 朋友讲过 乔治.奥威尔 在《1984》里提到的「双重思维」doublethink。我说只要你能理解 doublethink 你就能理解中国社会,这是从 秦始皇 之后汉代的「外儒内法」就开始的大趋势,从未中断,甚至蒙古人来的时候,都没有中断——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人和外人。
简单粗暴来说,中国的所有社会阶层或者群体,都可以看成以权力为核心的「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格局。
- 外圈只能看到内圈的儒;
- 而圈内的自己人心里,想的都是法。
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间圈层的人来说,情况最为有趣:
- 对外圈一定要谈儒,并从中选出那些能领悟到法的个别人,拉入圈内扩充自己的势力。
- 对自己这一圈的所有人只谈法,否则谈儒会被同类视为异类,甚至被踢出圈外。
- 同时认真听更内圈更上层的人谈儒,并努力按照法的角度去理解,以便期望圈内人将自己拉入更内层的圈。
没有人会教你这些,但你在中国待久了并且足够聪明,你自然就会理解这一套潜规则,并加以利用。这就是 乔治.奥威尔 所说的,
「要想理解双重思维,你必须首先理解双重思维。」
犹太 朋友听完琢磨了一会儿,说这其实就是 cynical 啊,再没有比这更 cynical 的生活哲学了。我想了想,还真是这样。看来我之前对于 cynical 的理解太狭隘了,因为 cynical 本身就是一种「双重思维」,在中国的所有场景中,都可以直接翻译为「外儒内法」。
对外层人(我不太想用底层人这个说法),中层人(或许可以让你联想到所谓的中产,但其实不是,或者说不限于)需要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表现出现有格局的不满,以拉拢无产阶级为己所用。但对内层人,中层人是不可能听到他们的实话的,必须得用「儒法双语辞典」来使劲翻译,盯着新闻联播看懂中国政治格局,以便让自己在内层人眼中有利用价值。
- 对外,愤世嫉俗可以是一种利用他人的工具。
- 对内,愤世嫉俗可以是一种证明自己可以被人利用的工具。
Bazinga!这确实太愤世嫉俗了,因为连愤世嫉俗本身都被愤世嫉俗地利用了。
.
大人物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说到了这部电影。先说缺点吧:
- 坏人过于脸谱化。反派 包贝尔 如此人渣,到底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他是「小妈」生的?
- 帮凶过于低智化。反派管家居然连钉子户的这么点小事都搞不定,怎么可能混到现在才出事?
- 路人过于路人化。围绕在反派周围的那些谄媚的家伙,到底在忌惮什么?反派不过是个省会级别的富二代而已啊……
在这些缺点之下,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强行正能量的感觉,反而冲淡了本应被自然地抒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这一冲,本来挺真的东西,就有可能显得假。
比如这句台词,本该是让所有守法公民欣慰的主张,就有可能在部分比较 cynical 的观众眼里,显得用力过猛。
再比如下面这句,对某些比较 cynical 的观众而言,甚至可能会直接笑场:
当然了,笑场未必是坏事。如果强权越来越允许他人随意嘲笑和调侃,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安全感,就建立在「国家和我一条心」的幻觉之上。如何验证是不是一条心呢?你连句坏话都不让我说,咱们恐怕不可能是一条心吧?这也是当年耄说的,「让人说说话,天塌不下来的」。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我写过好几篇:
假如你都看了,你再看下面这个图,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一段台词特别棒,特别特别棒。
- 首先符合剧情需要,不出戏。
- 其次突显人物性格,很出彩。
- 最后暗合时代背景,有余味。
如果你能在明白「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之外,还能理解「无休止地批评而从不赞美,只会让强权变得习得性无助」,那么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觉得这一段特别棒了。再看上面这段对白,队长用的就是非常典型的「外儒内法」的套路:
- 跟队员要讲儒,可是队员会用儒家人情来反控你,所以必要时你要用规则来限制人情。
- 跟上级要听法,但你无法用法家规则去反制上级,所以必要时你要用人情来打破规则。
当局是一个抽象名词,就好像「警察是合法暴力机关」这话听起来毫无血肉一样。我也曾在这个层面说过:
但当警察是以个体名词出现时呢?我们该如何去看待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呢?回头看上面那段台词,其实在那段台词之前,还出现了另一段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对白:
如何理解这段话?是把这看成「中国基层警察公器私用徇私枉法」的证据,还是把这看成「中国人情社会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写照?
如何理解不同观众对这段话的反应?是把那些心领神会微微一笑的人,当成所谓特权阶层的同流合污者,还是把这看成警民一家互相体谅的社会和谐?
如何理解对这些反应的评价,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是觉得民众越接受基层警员真实的样子,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打击犯罪,还是觉得面对公权力的任何「妥协」都相当于助纣为虐,所以绝对不能退让,哪怕是在影视作品里,或者说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
仔细琢磨一下,这和 cynical 有什么关系。
.
爱国无罪
「我爱国无罪」,这话是 吴京 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全程被录了下来发到了网上做成了表情包,遭到群嘲。可事实上,吴京 本人的真实态度到底如何呢?大家似乎不太关心,也很难关心得到,毕竟明星只是用来消遣的道具。
但这次《流浪地球》出来,吴京 本人的形象几乎可以说是 120 度(没到 180 度可能)大逆转——自己友情出演,救火注资拍戏,票房再次夺冠——从商业到文艺,他都算是成功了,想必一直支持他的人,该高兴得大出了一口气。这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爱国方式了。
在我涉及穆斯林的 4 篇文章被要求删除时,公器私用打电话威胁我的 李警官 曾经半调侃半认真地跟我说,「其实你挺爱国的,但是爱国的方式不太对」。当时我不是特别理解,现在我可能越来越「成熟」了,或者说越来越体会到 cynical 背后的含义和作用了,所以我好像越来越理解 李警官 当时的意思了。
吴京 说「我爱国无罪」有用吗?网民照样嘲笑他。可是网民嘲笑他有用吗?他照样口碑票房双丰收。反过来,我跟隐匿在小秘书背后阴影中的真正的「管理员」说我其实挺爱国的,就是方式和你们期望的不太一样,有用吗?就算「管理员」作为个人理解了这一逻辑,有用吗?回到上面重新看看「外儒内法」的逻辑。
跳一步,想想 胡编。
- 他说给你们听的,真的是他自己所想的吗?
- 或是他想说给你们听的呢?
- 还是他想让某些人看到他说给其他人听的呢?
- 甚至是他装作说给某些人看的其实是想从听者中找出明白真意的同类呢?
这条「猜疑链」非常非常有意思,这就是中间圈层的逻辑。
说回所谓的「成熟」。我发现我真的只是在试着分享这些可能的逻辑,至于你能不能看懂、是不是赞同、愿不愿听取,我都不是特别关心。在《大人物》这部片子里,我最关心的反而是下面这个场景:
当你的尊严、原则、底线,在巨大的实力悬殊和欲望诱惑面前,随着衰老和疲乏而越来越不堪一击时,你如何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自处?还好这只是电影,那么退一步:如何避免自己沦入上面的这个场景当中?这才是我觉得个体更有必要去关心的事情。
跪下赚钱,当然让人不爽,但问题在于,跪下未必就能赚到钱,何况站着也可以赚到钱。假如自己能站着就把钱赚了,那么会不会其实社会已经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好了一点点呢?社会最后会变得多好呢?不太清楚。我看着下面这个截图,内心隐隐有一些小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