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0 上一次击落「流浪气球」的人,叫董培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写于 2023.02.04

.

最近,中国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搅得美国媒体鸡犬不宁,好像美国都要亡了似的。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恐慌,一个破气球而已啊?

除了美国政客们为了党争而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

用气球搞间谍活动,这事最早就是美国人干的呀!

而上一次击落胆敢来犯的美国「流浪气球」的人,叫董培。

.

1974 年,美国间谍气球从其西海岸升空,一路飞往中国领空。

到达西伯利亚时,苏派出「米格-19」和「米格-21」进行拦截,但均以失败告终。

难度在于:气球在高空,会随着气流做不规则的运动,再加上攻击距离(安全距离一般为离目标 1000 米以上)等因素影响,难度极大。

为什么不用导弹打下来?美国当年放出来的「气象气球」升空高度达到 40000 米,苏当时最先进的「萨姆-2」防空导弹最高仅能打到 34000 米,根本够不着

而且就算能打中,一颗导弹也不够,一次要发射好几颗。可是导弹多贵啊?气球又不值钱,非常亏。

正如美所算计的,苏果然没能成功拦截气球。

.

1974 年 5 月中,美国的「间谍气球」开始在中国西部上空收集数据,我方派出多架战机,同样未能拦截。

后来,气球到达河北时,降低到 15000 米,以便清晰拍摄当地的军工机密

美国人非常嚣张,他们觉得积贫积弱的新中国,不可能有防空手段去进行反制,所以有恃无恐地大幅降低了气球高度。

中国空军指挥部研究之后,提出了最佳作战方案,并决定派出四名最优秀的飞行员。

作战计划:四架战斗机依次旋转,每 10 分钟一次,在距离间谍气球 1000 到 2000 米处,寻找最佳射击角度将其击落。

为什么要离一到两公里这么远呢?

因为高空气球体积非常大,而战机的速度又非常快。前一秒可能还在无边无际的空域里找目标呢,下一秒就已经接近撞机极限了(撞到气球的话会被巨大的气球给包进去,直接机毁人亡)。

在极其短暂的时间窗口里,到底是优先转向避让,还是优先瞄准射击呢?稍有不慎,就会为了一个破气球而牺牲。

.

当时,36 岁的飞行员董培,就是 4 位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之一。

看到前 3 位战友都未能击中目标,董培狠下了心。

他决定做两件事:

一是突破 1000 米的安全距离,在更近的位置上射击,提升命中率。

当时董培驾驶的「歼-6」时速是 1490 千米/小时,换算为约 414 米/秒,也就是说突破 1000 米的安全距离后,距离撞毁只有不到 2.5 秒的反应时间。

他必须在这不到 2.5 秒的时间里,完成瞄准、射击、转向等操作,否则必死无疑。

二是开火的时候三炮齐射,以求提升命中率。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三炮齐射极有可能造成战斗机的发动机缺氧,而在空中停机,所以这是被严格禁止的技术动作。

最后,董培以命相搏,逼近到距离目标不足 600 米处,三炮齐射,一次性将其击落。

董培这么厉害,他是谁?

.

董培,出生于 1938 年 10 月 18 日,广西柳江县一户贫困农家,曾就读于柳州第一中学,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机械类专业。

1956 年,毕业后的董培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国防科工委工作。

之后不久,空军来招飞行员,董培脱颖而出,成为航空预校的一名学员,非常幸运地师从空军英雄赵宝桐。

赵宝桐是新中国空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曾独自击落了 7 架美国战斗机。

赵宝桐曾公开评价:「董培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

1959 年,董培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大专文凭,并被授予少尉军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在立功两年之后,1976 年,军区决定提拔董培为飞行师副师长。但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董培心律不齐,口齿不清,已不适合飞行工作。于是,董培调回了机关。

1982 年,董培又调任回家乡柳州,并在那里度过了安静的退休生活。

一个英雄,培养出下一个英雄,这是中国人血脉里的传承。

董培所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一直保卫着我们的祖国。

.

在当年那样艰苦落后的条件下,董培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安全返航,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因此,周总理特意向董培发出邀请函,请他参加 1974 年国庆 25 周年招待会。在《人民日报》公布的嘉宾名单当中,董培在 6500 多位中外宾客中名列第 23 位。

当时中美关系刚刚解冻,非常微妙。所以中国在宣传方面非常低调,并没有炒作这一成功。

但英雄飞行员董培出现在国庆招待会嘉宾名单中时,想必美国人也能看懂我们的意思。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更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吃了个哑巴亏的美国,就此放弃了下一步针对中国领空的「气象气球」侦察计划。

而被董培击落的气球残骸和摄影器材,现存放于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掐指一算,已经在那里展出了 49 年。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