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5 中国高铁又在吹牛?相对时速有什么用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已上线运行。4月21日,在济南至郑州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成功实现明线上单列时速435公里、相对交会时速达870公里,创造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明线和隧道交会速度世界纪录。

评论里有人阴阳怪气:

相对时速意义何在

千方百计吹牛,435,换个说法变成870了,小编厉害

两杯50度的水倒在一起多少度?

当然,这种说法一望而知是弱智,但话说回来,相对时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简单搜了一下,却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

.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在宣传自己的高铁时,不仅要「吹」时速是 435 公里,还要「吹」说两车对向交错时,相对时速是 870 公里。

高速列车错身而过时,巨大的空气压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其实常识上就能理解:当物体高速运动时,会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扰动,形成肉眼不可见的气流和气压变化,严重时可能导致悲剧。

1905年冬,俄国的鄂洛多克站,站长率全站38名员工,排成两队站在铁路线两旁,恭候沙皇派来视察的钦差大臣。当时没有黄线的概念,列车进站时,人站得太近,被「吸」到车上,包括站长在内的34人死亡,其余4人终身残疾。——所以现在地铁和火车站台上,都有警戒黄线,乘客需要站在黄线后等候。

1912年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货轮“奥林匹克号”正在航行。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从后面追上来,在离它100m的地方跟它平行疾驰。就在这时,“豪克号”好像着了魔似的,竟然扭转船头朝“奥林匹克号”冲了过来,舵手不管怎么操作都避不开,最后把“奥林匹克号”撞了个大洞。

时速 435 公里已经非常快了,相对时速达到 870 公里时,风险无疑是更大的,所以才需要更好的技术保障。(顺便多说一句,实际上任何速度都是「相对」的,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

太长不看的答案部分,按我目前的理解,是这样的:

高速列车错身而过时,两个效应导致了巨大的空气压力变化——其中一个是伯努利定律 Bernoulli’s Law,另一个是康达效应 Coandă Effect 或者叫附壁效应

伯努利定律在列车上的影响,是「纵向」的,如下图所示(原作者王洪伟):两车的车头前方,气压偏高(将人推开),而车头尖端后面的一小块区域气压偏低(将人吸近),后面的车身则带动空气往自己前进的方向运动(将人带倒)。

附壁效应对列车的影响,是「横向」的,大致可以描述为:两列高铁相向而行并且错身时,两车之间的那部分空气,由于被扰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会更紧地同时贴合在两侧的车身上,反过来也就会把两辆高铁往中间「拽」,从而可能导致车祸。

下面的内容可能头大难懂,而且我也不是流体力学专业的,纯粹现学现卖,归纳小结给自己看的,若有不对,烦请指正。

.

伯努利定律 Bernoulli’s Law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流体的速度越快时,压力便越小,反之亦然」,解释如下图(原作者贾明子)所示。

它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ABC三处的流量不变,那么B处管子变窄,横截面变小,B处的流速肯定变快(才能在同样长的时间里流过去更「长」的水柱)。

可B处为什么会比A处快呢?必然是因为B处的水压小,所以水被从压力更大的A处给「挤」过来了。所以从牛顿力学角度看,不是因为流速快,所以压力小,而是因为压力小,所以流速快。

具体到列车上,「受力最大的时刻是车头刚刚经过时,侧面的低压区对人产生的拉力,当列车速度为280 km/h时,这个力可达将近30公斤力,还是有相当程度危险的。但只要车头过去了,车身侧面就基本没什么危险了。」(原作者王洪伟)

人们也经常用这种效应,试图解释「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会贴在一起」的现象,如下图是类似例子。

但实际上,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我之前也一直理解错了,所以记录纠正一下。

错误的原因在于,伯努利定律的应用,需要满足 4 个前提条件:

  • 1. 定常流动(或称稳定流,Steady flow):在流动系统中,流体在任何一点之性质不随时间改变。
  • 2. 不可压缩流(Incompressible flow):密度为常数,在流体为气体适用于马赫数M小于0.3的情况。
  • 3. 无摩擦流(Frictionsless flow):摩擦效应可忽略,忽略黏滞性效应。
  • 4. 流体沿着流线流动(Flow along a streamline):流体元素(element)沿着流线而流动,流线间彼此是不相交的。

与此常见误解关系最大的,就是第 4 点——沿着流线流动

比如说吹纸吧。人往两张纸中间吹纸,流线是哪条线?是以肺或嘴为起点,垂直通过两张纸中间的那条线。

按照伯努利定律,

  • 从肺到口腔,这里的流速最大,所以气压最小;
  • 空气出口之后,通过两张纸之间时,流速减缓,气压慢慢变大;
  • 通过两张纸之后,流速基本上接近于 0,压力也恢复正常大气压。

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只看伯努利定律的分析,与纸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因为纸处在这条流线之外(两侧)。

也就是说,伯努利定律只关心这条流线的「前后」或者说「上下游」的流速与压力变化,并不关心这条流线的「左右」或者说「两岸」的流速与压力变化。

所以,试图用伯努利定律来解释吹纸、会车等现象,都属于对该定律的误用。

.

主要不是伯努利定律的影响,其实是附壁效应的影响。

附壁效应是指,流体(水流或气流)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而流动的倾向,并使周围的流体都卷入这一喷流当中。

在流体的移动方向改变后,周围便产生了压力较低的区域,很多飞机就靠这种方式,来获取升力。该作用以罗马尼亚发明家安利·康达 Henri Coandă 为名,他发明的一架飞机(康达-1910)曾因这种效应坠毁,之后他便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翻译成普通人能听懂的说法,就是上面的「吹纸实验」。如下图所示(原作者贾明子)。

简单来说,就是平行于纸条吹风,这时就存在两条线——第一条是你吹风的线,与纸平行;第二条是纸条所在的线,原本不受你吹风影响。

根据伯努利定律,在第一条流线上,你吹风,「下游」的空气流速变快,从而气压变小。这时,跟纸条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纸条不在你吹风的流线上

但接下来,纸条所在的那条流线上气压虽然没变化,但纸条「隔壁」的区域里(流线上)气压却变小了(空气被你吹走了),周围的空气会自动被「挤」过去,或者说「补」过去。

假如不存在纸条挡路,空气就补上去了,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可因为纸条把前去补压力的空气挡住了,所以这些空气「救兵」们被迫撞在了纸条上,把纸条给「拽」了过去。

再然后,由于空气存在「粘性」,可以粗暴理解成摩擦力,使得你原本流线(吹气)上的空气,不再直直往平行方向吹,而是慢慢往纸条升起来的方向「卷」了过去,偏离了平行线方向。

假想你往一个狭长的箱子里塞一大块果冻,这箱子左侧内壁光滑,右侧内壁粗糙。你往里塞果冻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可左边光滑所以进得快进得多,右边粗糙所以进得慢进得少,最后果冻会往哪个方向钻?当然不是竖直向下钻了,而是被迫向右侧粗糙面「卷曲」了。北方人冬天结束后整理被子时,把叠整齐的被子往柜子或整理箱里塞的时候,被子有可能就旋转着变成了一坨,这也算是类似经历。

——这就是附壁效应。

附壁效应还有两个常见的「魔法」应用:

  • 一是用向上的气流把乒乓球「固定」在空中,并且可以通过移动气流来移动乒乓球;
  • 二是用侧向的向外吹的气流把胡萝卜「固定」在空中,吹得越猛,胡萝卜反而被「吸」得越紧。(如下图所示,原作者球村冷知识,不过这个作者的这条视频里,也犯了下面要说的另一个错误)

两列高铁相遇会车时,我们把左边那辆车叫左车,右边那辆车叫右车,中间的空间叫中气(可以类比图 1 的情形)。

从左车的角度来看,中气会想要偏向左车那一侧,而从右车的角度来看,中气又会想要偏向右车那一侧——根本原因就是,中气的气压会明显低于周围,所以大气压就会把两辆车都往中间「挤」。

本文开头那两个悲剧,大致就是这样发生的。

.

另外还有一个事,就是一个「误用的套娃」。

我在一篇解释「大家对伯努利效应的常见误解」的文章中,看到作者犯了「大家对康达/附壁效应的常见误解」……如下图所示(原作者贾明子)。

水流遇到凸起的勺子后,没有再垂直下落,而是「拐」向了勺子那一侧,这个看起来是不是很像是附壁效应?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

附壁效应强调的是,在同一种流体之内,流体的方向会因侧面的压力变化而改变。比如说吹纸,你吹的是空气,过来补压的也是空气,是同一种流体。纸条只是为了让你清晰地看到方向的改变。

但水流经过勺子时发生偏转,水流是水,周围是空气,这是两种流体,已经不完全是附壁效应导致的了。具体到勺子这个例子里,起更大作用的可能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水的表面能,比空气的表面能,要大,所以水分子倾向于抱成团,在空气中形成(若不考虑重力)球形小液滴。

「表面能」surface energy 大概是说:

  • 空气中的一杯水,处于中间的水分子,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都是同类,互相力量是平衡的。
  • 但处于水面的水分子,因为另一边不是自己的同类,而是空气中的分子(力气小),所以表面的水分子处于一种力量并不平衡的状态。

这种状态,使空气中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经受着比一杯水的内部的水分子更大的能量——具体来说,是一种向内拉的分子间吸引力(因为内部的水分子比外部的空气分子力气大)。所以水面上的水分子,会有一种往整杯水中间钻的趋势(整体看就是液体表面积收缩)。

因此,水如果滴在地板上,会自动慢慢地变成圆形。而太空中不受重力的水滴,会自动变成球形。像汞这样的物质,表面张力非常大,即便在地球上处于液态时,也会直接强行聚成球形,像珠子一样四处滚动。

反过来,我们要想人为(可逆地)扩大液体的表面积,就得对它做功,给它一些能量,让它「有力气」把更多水分子送到液体表面去,从而扩大表面积。

这时,我们用于增大液体表面积而做的功,就转化为液体中(新来到)表面的分子的内部势能,称为表面能。

任何物体都有表面能,而水显然比空气更「愿意」聚成圆形或球形,说明水的表面能,比空气大。

同样用重力势能来类比,就好理解了:

分子默认喜欢待在低处/内部,现在我们想让更多分子往外面/往高处走,就得对分子做功,给它能量。

这些功,这些能量,就会转化成分子在新位置上的势能。

若是增加了高度,就是重力势能;若是增加了表面积,就是表面能。

.

最后,把这三个概念都大致理解了的话,再小结一下:

  • 伯努利定理,关注的是同一条流线,上下游的压力与流速的博弈关系;
  • 附壁效应,关注的是流体的方向随着周围压力的变化而改变的事情;
  • 表面张力,关注的是液体表面的分子所具有的,往液体内部收缩的趋势。

然后可以看一些魔法小视频,水系大法师如何用水元素来控制其他物体,康达效应小实验(coanda effect)很魔性。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