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 历史课的本质是地理课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其实也不是哪一本书,是近年来读的所有世界历史相关的书,都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上小学的时候,书里教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很可能在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误导了我和我的同学们。

就是把「果」当成了「因」去强调,或者说只让学生去记「果」考「果」却完全忽视了真正的「因」。

  • 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影响(而非个别人物的作用);
  • 而经济发展基于科技水平;
  • 科技又要靠人类整体的进步;
  • 不论是天才还是韭菜都是活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的;
  • 这些物质条件全部来自自然资源的馈赠;
  • 可自然资源哪怕到了全球化时代仍然是基于地理因素而分布的,何况在根本不存在飞机高铁互联网的古代呢?

所以一切历史的根本原因都是地理环境,但历史课里对地理因素的强调远远不够。

而地理课上呢,要么在无差别地强调各种地理规律(什么季风温带时区气候类型),让人因为不可能全部记住而头大;要么在舍本逐末地讲述各种由于第一性变量而导致的并不持久的次生结果——比如说记忆各大国的位置、面积、人口这些狗屁,却不去记这些大国之所以形成并得以存续的地理原因。

嗯,可能不像是说人话,我试着自己最受刺激的一个点来解释吧。

如果我穿越回去给小时候的自己讲历史和地理,我可能会问自己一串地名,看我能不能马上意识到这些地名分别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以及它们为什么极其重要,进一步再回忆出它们最重要的时间段里发生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而决定了我们眼前的人类社会。

  • 两河、黎凡特、
  • 塞浦路斯、克里特、马耳他、热那亚、直布罗陀、亚历山大、苏伊士、
  • 安那托利亚、博斯普鲁斯、马尔马拉、达达尼尔、克里米亚、
  • 好望角、亚丁湾、锡兰、马六甲、摩鹿加、
  • 还有很多。

为了「效果」,我把大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古今同名的地方(比如耶路撒冷之类的)、出名时就叫现在这个名字的地方(比如新加坡之类的)去掉了。

其实是这些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苏伊士和直布罗陀应该是两个典型中的典型),决定了周边的人类行为,进而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历史。

所以学历史和地理的时候就不该分开学,也不该通史全学,而是直接把重要地点拎出来,单独拉一根这里的时间线,讲透了,换个地方继续拉线,再讲透——有十根线,全球通史就相当通了。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

今天看波兰地图的时候,包括前几天看法国地图的时候,印证了之前关于地理和历史关系的设想。

按理说这应该是常识,但长期偏科的我确实是刚刚体会到这种思路的好处——先找,再找,然后是,接着是城市

  • 是最不可控的,也是变化最小的,更是近代文明冲突和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所以找到海岸线,就能看到重要港口。
  • 是航海时代之前的海,人类沿河而居,以河为界。所以内河有大城市,界河有重要关隘。
  • 自然就出现了,因为河一般发源于山,而且山也是天然界线。另外山有一点超越河的重要性,就是气候分界线,而气候会影响物种分布,从而干预文明进程。
  • 这时大城市基本上都出现过了,多次出现的就是重中之重,整个国家的格局一下就被串联好拎起来了。

比如法国,看图:

西北边英吉利海峡(英格兰),西边北大西洋,南边比利牛斯山(西班牙),东南边地中海(意大利),东边阿尔卑斯山(瑞士),东北边莱茵河(德国),北边历史问题(荷比卢,八十年战争)。

在这个六边形里,看图:

北边的塞纳河在第戎附近发源,其中一条支流路过兰斯,主线从东向西穿过巴黎、鲁昂,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入英吉利海峡。入海口南边是港口卡昂。

中南部卢瓦尔河,法国中南部的中央高原发源,向北到奥尔良,再向西在港口城市南特入北大西洋。

东南部罗纳河,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发源,经过日内瓦湖,向西进入法国到达里昂,与在北边流经马贡的索恩河汇合,一起向南到阿维尼翁,再从阿尔勒入地中海。阿尔勒附近就是地中海港口马赛、土伦、蒙彼利埃。

西南部加隆河,从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发源,向北到达法国的图卢兹,再向西北从港口城市波尔多进入北大西洋。

整个东边的国界线,东南部分是阿尔卑斯山,东北部分是莱茵河,河上有斯特拉斯堡。

法国基本门儿清了。

.

3 Replies to “688 历史课的本质是地理课

  1. 大学学过一门挺热门的选修,就是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和地理是真分不开。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概念就是各省份的划分界线一般会“犬牙交错”(界线交错穿过河流、山峰等天然地理阻隔),为了不让某个省份倚靠天险完全与其他省份隔离,从而降低地方割据的风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