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97 南京照相馆,这么多年了,终于能重新正视这段历史

by @秦书宝

全文约 5000 字,阅读约需 10 分钟。

写于 2025.07.19

.

今天去看了《南京照相馆》,我感觉拍得相当不错。如果是五颗星满分的话,我愿意给四颗星。

这部电影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终于敢于正视那段历史了。
其实我们早期也曾正视过,但后来为了和各国搞好关系,尤其是为了经济发展,便渐渐不再提及这些沉重的话题,所以也就没有再从正面角度进行拍摄。
这次,我觉得是一种向正面的重新回归,而且处理得还比较柔和。许多特别血腥、特别残忍的画面,都出现在屏幕的边角上。
如果你懂这段历史,一看那个画面,你也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即便是不了解的普通人看完,也能明白其中蕴含的仇恨与痛苦。
但影片不会刻意去营造痛苦和仇恨,它只是让你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苦难,然后呼吁我们去正视它、去思考它。我觉得这个视角本身就很不错,在近年来的作品中很少见。

其次,影片的第二个优点是,它没有再把日本人设定成两种极端。
一种是纯粹的畜生,毫无人性,就像过去那些“手撕鬼子”的片子一样,要么是纯粹的畜生,要么是纯粹的傻子,这部电影没有这么拍。
另一种极端,则是把日本人塑造成温柔、善良、无奈的形象,仿佛他们是被裹挟而来,特别有人性,但最后还是强忍着痛苦变成了禽兽。影片也没有这样拍。
它的反面人物非常有成长弧光:一开始是一个贵族子弟出身,为人唯唯诺诺;来了这边以后,找到了一个关系户一样的上级,还着力培养他(其实也是互相利用、溜须拍马)。然后他慢慢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点官僚主义色彩的人。但到最后,他终于还是蜕变成了一个我们所熟悉的“鬼子”的形象,但这个过程特别有说服力。
因为从头到尾,他背后的逻辑是通的:我来这是为了统治你们的。如果你能服务于我的统治,我就利用你;利用完你以后,我还是要抛弃你。但如果你敢反抗,我就弄死你。
这个设定特别真实。

第三个优点是,它没有再拍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英雄形象,几乎一个都没有。
里面出现了几个英雄,我为了不剧透就不详细说了。
其中一个,他显然是有隐瞒和私心的,但是他也做出了他这个能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了两次、至少两次英雄,我觉得是三次吧,三次英雄,而且是层次递进,人物的决心也很有分量,很说得通。
这跟整个电影以南京照相馆为核心,全部的事件都围绕着“相片”这一主题是相呼应的。所有的都是镜头,相片,我们也在镜头外,我们也看到了相片,我们看到了史册,我们也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史册。
但是,只有别人看到史册是没有用的,一是我们不能输,二是我们得让别人相信,这个东西就是真的。
但要想让别人相信,首先你得足够强。

还有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小人物,但是他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的成立,也不是那种强行的“现在很猥琐,到最后很崛起”的设定,而是非常真实。
反正我感觉两三个“小人物变成英雄”的角色,都塑造得很真实。
而且那种情感在前面一直有一些收着,但这种“收”又不会让人觉得压抑。
它给人的感觉是说:“我不希望我这部影片给大家带来的是充分的仇恨和愤怒,不希望只有这些。”它希望能带来正面的看待,以及一些反思。
然后到后面,当人物真正觉醒的时候,那个情绪是可以递进上去的。

影片有两段特别特别精彩的戏,不一定说在情节上,或者在当时的感受上能封神,但是我觉得在文艺创作上,在哲学观上是完全可以封神的。
一段是高叶最后跟王传君演的那个“狗汉奸”交流的戏份。哎哟,真的是很发人深省,一下子就把一个普通的人和民族的历史串联起来,而且特别自然。
高叶的台词,完全是一个小人物营营苟苟的台词,但是一瞬间就有了家国情怀。
然后王传君那个台词呢,就是我以前也看过这类片子,但是这样去用正面的角度——这个正面不是道德和价值,而是说放在银幕正中间,不带贬义地、不带批判地,就直接让这个投降派、反派、汉奸,把他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用他的嘴去提醒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投降,以及如果我们真的信了这些人的话,后果会是什么样。
这个东西拍得特别清楚。

王传君和高叶的对手戏,这两个人真的是……
王传君我虽然很讨厌他的人品,但是他这个演技也真的是绝了。
王传君好就好在演了一个狗汉奸,就他这个角色,真让这个片子增色不少。
所以这段戏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在哲学上封神的,这个创作的视角、价值观真的很顶。

另外一段戏是王骁演的。哎哟,王骁是……(此处省略对其他作品的评价)
他那段演的就是……哎呀,我不能剧透所以没办法说,会特别难受。
就是一个小人物唯唯诺诺的,然后他有很多自己真实的打算,有很多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平时生活里是不值一提的,可是放在那个场景下就特别的感人。
然后最后你就能感觉到那种民族精神上的传承,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就是他演那个戏的时候,脸上是有光的,很了不起。
这段也是我觉得绝对封神,演得特别好。

然后缺点呢,也有。刘昊然那段演得就不太好。
看完以后,我也看了一些评论,都说刘昊然这个演技是最拉胯的。
我觉得这个说法吧,也是客观的,但是呢,也不能全怪刘昊然。
因为他毕竟,怎么说呢,一是他天赋没有那么顶,再一个就是毕竟经验少。你看跟谁比,你跟高叶、王骁、王传君,这些我觉得都是挺“变态”的那种演员,你跟他们去对戏的话,确实能看出来他有一些稚嫩。
但是你要说拉胯的话,也不至于。反正他不会特别让人出戏,但是呢,他最后一场戏让我觉得稍微有点出戏。
但这个出戏我感觉也跟他个人的演技关系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因为他这个戏剧节奏似乎有点问题。

就是最后,他那个身份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本来是留有悬念的。
但是这个悬念已经在最后一段的三分钟前,刚刚揭晓了,然后再回去回忆演这一段。
这就等于说所有的观众都已经知道你这个角色的下场应该是什么样子了,想象上没有发挥的空间了,然后你强行让他去发挥,而且肯定是要悲壮的感觉。这个就让人觉得有点像什么呢?
我拿这个股票举例啊,比如你现在涨到3500,一直顶在3500上,3500、3500、3500,这也没有问题,像林志炫唱歌,没离开过,一直在最高音上一直顶着,你就是肺“爆”了,也没有问题,这个情绪也是非常激昂的。
但是如果你是涨到3500,啪,跌到3400,然后你3400、3400,这个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撑不住了。
所以这个戏剧节奏我觉得有点问题。
你可以一浪高过一浪,也可以在最高浪上撑住,但是绝对不能在最高浪过了之后,来了一个第二浪,而第二浪没有第一浪高,这个情绪就往下走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戏剧节奏可能是处理得有点问题。
但是我看到一个评论说,他说如果把刘昊然换成蒋奇明就能顶住,我想了想,也有可能。
所以可能确实和演技也有关系。

另外,这个片子里面有一个我觉得处理得特别的沉重、特别的痛苦、让人无比绝望的一个桥段。
它没有任何画面上的不适感,或者说有,但是就一带而过,几乎就看不到。但是他这个桥段的设计,让你觉得又合理、又恐怖、又绝望。而且是出现在片子的后半截,不是结尾。
所以这个真的是让人觉得,这个创作团队非常狠,他敢于去直面这个东西。而且呢,是把真实的内容拍出来,反复地出现。每一个小的章节里面都一定会出这个元素,直到最后,所有人都以为希望要来临的时候,这个元素又再次沉重地出现,击碎所有人的幻想。
因为这个历史,我们要正视它。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有勇气。

因为怎么说呢?如果我们在网文里写,它没有画面,刺激感没有那么强,而且很多看网文的人他是期待爽感的。你最后我们赢了嘛,所以前面压抑后面爽,是没有问题的。
但电影这样拍,还是挺难的。因为电影这个东西呢,首先现在电影市场不行,其次呢,观众我觉得其实是被宠坏了。就像冯小刚不前几年说过嘛,说这个中国的观众比较菜,反正话说得很难听啊。我觉得这个话呀,他不配这么说,因为他是一个拍《集结号》的“狗汉奸”。但是他这个话确实没说错。

我个人感觉,从《魔丸》和《雄狮少年》的对比上就能看出来。
如果你想要教观众什么叫美,那你绝对完蛋。
如果你能够迎合着观众觉得什么美——迪士尼美,你就照着这个拍,那就没问题。
所以就是现在有点被市场带着走了。

我们以前的文艺作品为什么牛逼?
你就比如像《决裂》这样的片子,你不管把它打成毒草,还是给它平反,它一定是一个在思想水平上、哲学水平上非常高的一个片子。它是一定在影史上留名的,
就比如说《高山下的花环》,这个都是不可否认的牛逼。
但现在就出不来这样的片子,没有什么思想性,就是被市场带着走了。

比如一说直面血腥、恐怖残忍,特别真实,那就是《黑太阳731》。
但是我觉得那个就是有点……怎么说,它还是少一点艺术性。
这个艺术性不是说要拍得怎么柔美,不是那个意思,就是说当人的生理上的痛苦、恐惧被唤醒得过于强烈的时候,其实是会失去思考能力的。你除非是为了灌输纯粹的仇恨,增强记忆,否则的话,这样的作品它很难让我们在三观上有什么深入的思考和递进。
所以我这次没有选《731》,我选了《南京照相馆》,我就想看他怎么样用这个很柔弱的、很没有力量、甚至没有生命的一个照片,来去讲这么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历史。
而且最后,他到底是要怎么样?是让我们记住这段东西,然后自强不息,还是要唤醒仇恨?所以我想看一下这个。
我感觉看完以后,还是收获很大的。另外两部抗战片我还没看,反正我觉得这部是值得去看一下。

因为电影需要花钱去拍。
一旦被资本和市场带着走的话,那就一定会媚俗,一定会朝着观众喜欢的方向去弄。
而观众大部分时候,从2022年底的结果我们就能看出来,群众大部分时候是没有什么自觉意识,甚至是主动往火坑里跳的。那你要跟着他们走就完蛋了。
文艺创作者,尤其是无产阶级文艺创作者,还是班长那两句话嘛:
一定是要引领群众的。不能离群众太远,站到对立面是不行的。也不能跟在群众后面,这两个都不可以。

我觉得,就我个人目前的认知来看的话,南京照相馆是做到了引领着观众,在观众前面,带着观众往前走一点点,走了一点点。
用王传君的话来告诉你,投降主义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也是很实事求是。
但是呢,又用高叶的话告诉你,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投降主义的话术,我们的结果会是什么。
就不用说大的民族、文明视角,就是你个人,你在历史上会怎么样?
一个小人物都可以想到,别人也应该可以想到。

所以不论是创作团队真的有这股劲,还是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我相信两者都是。
首先肯定是政治任务,就是现在时代到了这个时代了,到了我们要跟所有到现在还想踩我们、还想跟我们对立、还想让我们跪下求着他们给我们办事儿的这些人,告诉他们:
你们没有这样的资格站在这儿用实力的地位跟中国讲话,中国人不吃你们这一套。
到这个时候了,所以它肯定是一个政治任务。
其次呢,我觉得创作团队心里边一定是憋着东西,一定是有一股劲,否则他不可能拍得这么血性,这么有带种,这种感觉是拍不出来的。

但是即便有这两个元素,我还是觉得这部作品完成得,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巧妙,很精彩。
之所以给四星不给到五星,是毕竟里面还是有缺点的,还是有一些粗糙的东西,但是整体上我觉得完成度已经非常好了。
里面有几个意象,为了不剧透我没法说,但是真的是拍得很好,好几个元素:砖、墙……
以及日本那个角色,也就是反派一号,他最后的结局、整体的寓意,都很完整。
我感觉是拍得特别好。

它就不只是在讲相片、历史,它还在讲一个民族或者说两个民族——
我们和敌方,两个民族的个体,都是小个体,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他是怎么样去思考自己的历史意识的。
这个真的是很了不起。

它等于就是,你看这两个角色,他们两个都是小角色,一正一反。
他们都在思考自己将来在历史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时候,观众就会不自觉地……
因为那些人是在镜头后面拍南京,我们是在镜头后面跟着去看南京,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思考:
我们作为一个小人物,在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未来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角色?
我要怎么样把自己留在历史上?
这个哲学视角真的是很了不起,这个切入点也很棒,推荐大家去看。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