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 没有社会主义信仰,拍不好长津湖

by @秦书宝

全文约 7000 字,阅读约需 14 分钟。

.

因为疫情原因,拖到现在才去看了 2021 年必看的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

先说结论:值得去看。

为什么值得去看,每个人有不同的理由,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吧——关于信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不是想说信仰对于志愿军战士们的作用,我没那个资格,可能终生努力也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新中国发展红利的后来者,我们别说是想去真正理解先辈了,哪怕只是想评价一下反映先辈英雄事迹的电影,都必须要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否则真的很难分清好坏,也就谈不上什么理解了。

《长津湖》里有好的地方,也有不怎么好的地方,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

官方说法,说《长津湖》是 3 位导演合拍的,分别是陈凯歌、林超贤、徐克。但也有说法,说其实还有 3 位导演参与,并且各自分配的戏份如下:

  • 湖州、北京、出征、岸英——陈凯歌;
  • 仁川登陆战、乱石阵、村庄战——林超贤;
  • 少数文戏、冰雕连、美军日常——徐克;
  • 新兴里、决战——朴柱天(南朝鲜);
  • 杨根思——黄建新、宁海强。

我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哈,我就只说我自己的感觉:

  • 我觉得出征显然是陈凯歌拍的,诗意的个人风格特别鲜明,和他在《白昼流星》里是一脉相承的;
  • 乱石阵和村庄战,节奏鲜明,不刻意煽情,角色都在线,确实也是林超贤的水准;
  • 如果新兴里和决战部分,确实是韩国导演拍的……那么拍得这么烂,倒也说得通了——估计信耶吧,理解不了社会主义战士的精神面貌,难为他了。

下面我就挑一头一尾,分别说下出征和大战这两个段落吧。

.

陈凯歌的作品里,诗意总是很浓。

但我同意大部分人的看法,就是从他后来的作品里,根本看不出早期《霸王别姬》的影子了——所以要是你和我说《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我也愿意赞同,哈哈。但不同点在于,我觉得诗意的好也是好,和霸王别姬是不一样的好。

之前《我和我的祖国》里,很多人吐槽陈凯歌的《白昼流星》一章,尤其是吐槽他让自己儿子骑着马接宇航员出舱,觉得离奇可笑。不过我非常喜欢那个段落,以至于中国宇航员真的从天宫回来,落地出舱时很多人又翻旧账艾特陈凯歌,提醒他说他儿子不可能骑着马冲过来时,我还觉得这些人真的是俗不可耐……

不展开说这个了,之前专门写过,我觉得《白昼流量》好在哪里——因为那不是故事,那是诗。《白昼赋诗,流星作曲》

这次《长津湖》里出征的段落,画面也是极其壮美:

红旗招展,朴素而整齐的黄军装,阳光明媚耀眼,长城巍峨雄壮。

四字把车厢门拉开的那一瞬间,美极了——

这显然是假的,是在火车上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正如《白昼流量》里陈凯歌的儿子骑着马冲进返回舱降落点一样——正因为不可能出现,所以才更提醒观众,这梦幻的美,是诗意的壮怀激烈。

所有中华民族的后人,看到出征的壮士面前出现那条巨龙般的长城时,都能明白这镜头语言的意思:

  • 这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江山,是我们的家园,他无比雄伟,她无尽绵延,不容侵犯;
  • 这出的是山海关,出征的将士们,身后就是故土,就退无可退了,只有誓死奋战;
  • 这也指明了抗美援朝的战略意义——过了鸭绿江就是东北平原,进了山海关就是华北平原,所有平原都意味着无险可守,都会像北宋那样失地千里。

这种家国情怀,最适合用中华民族的诗词来抒发。

坐在电影院里,那一瞬间,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一下就进入脑海: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这是中国人在近现代史上,自 1840 年以来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精神最为昂扬耸立的时刻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信仰,不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无法理解志愿军出征时的壮美。

.

再看新兴里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那一段,精神层面就差太远了。

两个点让我特别出戏:

  • 一是段奕宏的角色大喊「散开」,然后只身冲入敌楼,单挑若干美军士兵,实力演绎什么叫「打不死的英雄」,最后还要对着四字进行大段说教;
  • 二是雷公为了救战友们,只身把不停冒红烟的标记弹搬上车,再只身开吉普试图把天上黑压压的轰炸机骗走,最后英雄牺牲,众主角长时间痛哭。

我不是军事专家,甚至都完全算不上军迷,所以这其中的战术操作的合理性,我没能力判断。

我只是从电影情节给观众的感受上,认为这样的桥段是非常不合理的——不是说这样的事在抗美援朝中没有发生过,而是说这样的事哪怕真的发生过,也并不能作为志愿军精神、中华民族信仰的典型代表,所以也不该在一部反映集体英雄主义的纪念立国之战的影片里占据主体戏份。

志愿军战士,中国军人,创立新中国的那一批人,他们从来不是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信仰的,他们也从来不是为了某个人而去当英雄——他们是人民,他们也是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不可战胜,只有为人民冲锋才值得歌颂。

我们先跳离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回过头看一下,国民党当年到底是怎么失败的。

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面,负责在「功德林」监狱里对国民党高级将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角,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你们很多国民党将领并不服气,觉得我们共产党军队赢了,只是侥幸,只是偶然,只是成王败寇,所以表面上你们投降了,其实你们心里并不认可我们。可是解放战争打了 3 年,全中国大大小小战斗打了 400 多场甚至更多,这是靠侥幸能获胜的吗?为什么你们国民党的军队会成建制地全部投降,为什么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到了哪里都有老百姓的拥戴,你是个军人,你能理解武器的作用,不可能理解不了人心向背的影响。因为我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而你们背叛了人民,所以你们才必败,因为人民必胜。

这话可能有些「空」,我结合历史梳理逻辑,把它「充实」一下。

.

孙中山还活着的时候,共产党员就已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了。这一方面是孙中山为了讨好前苏联,当时和共产国际的联络人也走得比较近,方便换援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共还很初级幼小,希望能找到兄弟党派共同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国民党算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国民党内部马上就分裂了,开始从「容共」全面倒向「反共」,最终在篡夺了军权的蒋介石领导下开始残酷镇压共产党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蒋介石看来,再不反共,国民党就要被搞得亡党了——虽然说亡的很可能是蒋介石当权的那个党,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国民党。但蒋介石毕竟靠「枪指挥党」上的台,所以国共破裂就成了必然。

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容不下共产党人,或者说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害怕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呢?我们不妨以解放战争大后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作为切入点去理解。

淮海战役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现代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大规模大兵团战役,解放军 60 多万人「吃掉了」国民党军队 80 多万人。如果是 6 个人打趴下 8 个人,那可能是赢的这一边里有几个人比较能打,或者占了一时的地形优势,但「量级是最大的变量」啊,60 万人难道人人都比 80 万人能打?这 60 万人统统占据了地形优势?

粟裕打赢淮海战役的消息传到苏联,参加过二战中苏联卫国战争的斯大林都震惊了,连连称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伟大胜利——在此之前,苏联一直没有踏踏实实支持中共的根本原因,就是斯大林觉得中共最后可能打不过国民党,所以不想提前站队。在此之后,苏联终于一点点倒向了支持中共的立场,并且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第一时间就承认了北京的人民政府,把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看成是兄弟阵营。

.

为什么在现代战争中 60 万人能打赢 80 万人?考虑到双方武器其实差不多,甚至国民党还要先进一些,就只能从将领和人心两个层面解释了——不过,将领的因素,实际上也反映了人心。

蒋介石手下的将领,比粟裕水平要差得多,而且蒋介石这个臭棋篓子还喜欢伸长胳膊瞎指挥,坐在几千里以外对着并不会实时更新的平面图胡乱意淫,与毛往往是放手让一线指战员拍板的指挥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国民党内部也不是没有将星,像白崇禧不就被称为「小诸葛」么。但蒋介石不敢用啊,因为白崇禧根本不服他。

白不服蒋的原因,可以简单粗暴地总结成一句话——我比你有能力,所以我取代你才合理。反过来说,蒋只敢用那些相对没能力,所以必须靠巴结蒋介石才能升官发财的废物——有点像中国的旧王朝里,弱势的皇帝都喜欢重用身边的太监,因为料定了太监只能效忠自己、无法背叛。

蒋打仗就够菜的了,他手底下忠于他的人就更菜,所以国民党将领是一级更比一级菜。问题来了,那在解放军这边,粟裕这么牛的将才,毛怎么就敢放心用呢?因为粟裕不是忠于毛个人,而是忠于人民,是忠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信仰

之前也做过类比,塔利班的领导层再怎么假装支持男女平等,也无法让手下那些靠着极端教义而笼络起来的暴徒变成平权主义者,所以形不成正向循环——国民党也是一样,将领升迁靠的不是能力而是愚忠,而蒋介石自己则忠于大地主大资本家以及美帝国主义的利益以维持军费,所以国民党内部必然出现恶性循环,腐败堕落。

国民党将领腐化堕落,士兵又不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为了军饷打仗。当解放军越来越强大,国民党军队打仗想获胜越来越困难时,对普通国民党士兵而言这笔搏命的「买卖」就不划算了呀——赢了就几个大洋,输了可能当场死亡,谁给你卖命?所以就会整体按建制投降。

在莱芜战役中,王耀武麾下的李仙洲军团整整 6 万人,被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天时间全部歼灭,气得国军参谋总长陈诚生气大骂:「就是放 6 万头猪让共军去抓,3 天也抓不完啊!」

是啊,猪可不会排好队投降啊,底层士兵毕竟是人,人比猪聪明多了——国民党将领怕是忘了这一点了吧,就完全没把普通士兵当人吧。

那你说国民党为什么不团结一下底层百姓呢?不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吗?这么简单的道理,蒋介石不懂?他当然懂,但他做不到啊。蒋介石如果带领国民党团结老百姓,那他就是要做共产党一直在做的事,那他还有什么理由把共产党人从国民党里清理出去呢?更没有借口屠杀共产党员了呀?

如果蒋介石不把共产党人挤走,国共都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努力,最后肯定是信仰和能力都更强的共产党人胜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趋势了),最后国民党只能是从主导者变成跟随者,甚至可能直接改组把国民党改没了,干脆改名直接叫中国共产党支部了……在那样的平行宇宙里,蒋介石还有资格担任一把手吗?他何德何能啊……

蒋介石上台,靠的就是军权,然后在政治赛场上左右制衡,如此而已。这些戏法在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信仰的中共组织面前,在中共以信仰凝聚出来的团结在党指挥枪原则下的人民军队面前,不堪一击,迟早会失败。

这种失败,是唯物史观注定了的,从来不是偶然。

.

简单来说:

  • 淮海战役,解放军 60 万人打败国民党军队 80 万人,是国民党的将领不行;
  • 国民党的将领不行,是因为有能力的将领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
  • 蒋介石不敢重用有能力的人,是因为有能力的军阀不会服从蒋介石这个军阀;
  • 蒋介石不愿意放弃军阀身份,是因为他没法选择为人民服务这条路;
  • 蒋介石不愿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为如果他这样做就等于是成了共产主义的支持者;
  • 蒋介石不愿意成为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是因为如此一来他就成了中共的跟班而不再是领导者;
  • 蒋介石不愿意放弃领导权,是因为比起国家民族的利益,他更在乎个人的权力和地位;
  • 蒋介石更在乎个人权力和地位,是因为他没有社会主义信仰,而且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 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人民也不会支持自私自利的人;
  • 得民心者得天下,代表落后阶级的国民党必败,代表劳动人民的解放军必胜。

一切的基础,都是哲学层面的信仰决定的,都是阶级的先进性保证的。

包括现在,中共已经得了天下,却仍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

  • 正着说,因为中共以为人民服务为信仰,所以吸收进来的新鲜血液都是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人,新人会不断地推动着旧人以及整个系统去不断革新,去自我批评,去内部改良;
  • 反着说,如果统治者背弃当初的诺言,从为人民服务转为鱼肉百姓,那么对政府失去了信任的民众是会不断地给统治者制造麻烦的,治理成本是几何级数上升的,这样的政权根本坐不稳。

所以,从结果来看,我们确实是在看到了中共在扶贫、基建、教育领域的成绩之后,变得(更)相信中共的纲领了;但其实从逻辑上来说,中共的纲领已经主动将统治者自己置于非常不容易作弊耍滑的境地当中了,执政者的占优策略就是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很多公知愿意为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高唱赞歌,却选择性失明看不到中共制度中强悍的自我纠错能力。

.

回到《长津湖》。

在这样的阶级立场和社会主义信仰面前,个人英雄主义根本不值一提,low 爆了,太幼稚了。

所以真正的英雄,

  • 是和战友们在一起死守阵地,直到战友都牺牲了,自己仍然抱起炸药包冲进敌群,与侵略者同归于尽。
  • 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舍生忘死,一口气端掉两个机枪堡,最后实在没别的办法了,扑上去用身体挡住第三个机枪口。
  • 是绝对不能暴露目标破坏隐蔽,所以即便燃烧弹烧到身上了,把身体都烧透了,也不叫不动不翻身。

《长津湖》里的段奕宏和雷公,是这样的角色吗?

抗美援朝时,最初入朝作战的都是老兵,是打过三大战役的老兵,还有很多退伍后又主动回来的老兵。他们需要有人在旁边大喊「散开散开」吗,而且仍然不散开,最后被两挺机枪全都突突了?

接着段奕宏就主角光环附体,一个人从一楼杀到二楼,全歼了这个炮楼——那一开始就只派他一个人冲锋得了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拍蜘蛛侠呢?

偏偏这么一个被编剧和导演强行设定成不死之身的角色,还要在四字说他是「打不死的英雄」时,用排比句在那里不停地说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恍惚间我还以为自己在看中二日漫,对志愿军的理解就这么幼稚的吗?

我不懂具体战略战术,但我很困惑雷公这个角色的操作——七连全歼了北极熊团,把人家团部都打下来了,然后美军轰炸机反扑,居然还需要先扔一个标记弹吗?我不太确定哈,你占了我的阵地,我要炸死你,那我直接往自己之前的阵地上扔炸弹不就行了吗?难道我还不知道我丢掉的阵地在哪儿吗?

而且那个标记弹,我是确实不懂军事常识,它在地面上冒红烟,不管多浓吧,飘到轰炸机所在的高空之后仍然很浓很清晰吗?如果说直接从空中找地上的标记弹的话,当时不是晚上吗?能看清红烟的话不就直接能看清燃烧的战场了吗?而且轰炸机驾驶员要如何根据随风乱飘的烟,在高速移动的飞行器里决定何时投弹呢?这是不是又绕回来了,假如轰炸精度也就是靠目测和手感的话,那直接往之前丢掉的阵地上扔炸弹,不会更靠谱吗?阵地又不会跑啊?

就为了转移这个么道具,雷公「终于」被导演安排得牺牲了,一众主角全部停下来悲痛哀悼——怎么美军轰炸机突然不炸了?一轮炸完就走了吗?那没多长时间啊,雷公开着吉普也没跑出多远啊,就帮到其他战友了吗?如果轰炸范围就这么点儿大的话,所有士兵当时就地散开不也能躲开吗,雷公其实也没起多大作用啊?

——没有说雷公这个角色或者其原型的牺牲不值得肯定(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原型,我在中方和美方的抗美援朝相关的纪实题材作品里从没见过这个桥段),而是说这个设定总给我一种强行把人牺牲掉,强行煽情让大家感动的感觉。

对比一下真正的当事人《能文能武李延年》,里面哪有这么多煽情哀痛的时间啊?

  • 战友牺牲了,非常难过,可是受伤的战友正是需要活着的人去救助的时候啊,哪有空停下来哭?
  • 救完战友,就要打扫战场了,弹药食物药品都那么紧缺,多备一些才能减少后续伤亡吧?
  • 打扫完战场马上就是转移,哪怕没有后续任务,也需要尽快隐蔽防止反扑吧,哪有时间在那儿哀嚎?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不怕牺牲,是因为有着坚定的保家卫国的信仰——在这样的信仰面前,自己的牺牲都不足惧,那任何事都不会阻挡英雄们继续战斗的脚步。

没有社会主义信仰,就很容易把志愿军战士拍成香港社团里的「好兄弟」,或者是好莱坞大片里的「人性男」。战争肯定不是那样的,但你非要那样拍,慢镜头、闪回、特写、BGM,无所谓,反正美国大片就这样流水线了,我们看个热闹就当吃流水席。但中国志愿军战士肯定不是这样的,你拍抗美援朝就不能也这么拍了。

战场和人物双重失真,实在是不合适。

.

支持这部《长津湖》,给票房做贡献,其实已经不只是提升这一部影片的市场表现了,就好像这部电影也不仅仅是一部供人饭后闲聊的战争大片一样——这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既是过去那个时代的,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去之前,我就看了很多人关于《长津湖》的评价,心里大概有数,看完也基本认可大家的看法——优点很明确,缺点也很明确。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大家都去看看。

我们要用市场的方式告诉市场——拍这样的纪念中国英雄的商业片,有市场。甚至可以说,即便《长津湖》这样的在若干年后回头看时肯定会觉得缺点非常多也非常突出的影片,在当时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那么电影市场当然会受到鼓励,从而多拍一些反映中国近现代昂扬斗志、抗争历史的作品。

我们需要一些这样的作品,再纪念前人,来鼓舞后人。

中国电影需要好导演,中国导演需要好观众,中国观众需要社会主义信仰

——我不会拍电影,那我只能作为观众,对自己提高观影素养方面的要求了。

共勉。

.

3 Replies to “903 没有社会主义信仰,拍不好长津湖

  1. 雷公牺牲那段看得太莫名了。另可能半夜场次的原因,电影院里只有我和一对小情侣,心里有些失落。

  2. 雷公一个人开车装信号弹出去的这一幕,我想到了蝙蝠侠第三部的时候一个人开这飞船把炸弹运到海里,然后在海上爆炸。然后我就闭眼,一是因为受不了可能出现的血腥画面,二是在回味蝙蝠侠了。

    1. 长津湖整体上不血腥,主要的惨烈镜头(我回忆了一下)反倒是出现在林超贤的段落里,其中我觉得最惨烈的是乱石阵。到新兴里因为切成大场面了,所以断肢特写就很少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