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
《苏联专家在中国》这本书蛮有意思,切入点很特别。#铀在读书#
表面上是讲中苏蜜月前后,苏联专家在中国的一些待遇上的变化,但背后实际上是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博弈,及国际局势。
按作者的逻辑,我简单梳理一下,以便自己记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
起
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战爆发,当时苏是和国民党建交的,所以斯并不方便也不太敢直接跟中共合作。当时林在东北要求苏派专家来援建,斯没回应,就是在等中国局势明朗化。
到 1948 年中共基本上要赢了,斯担心中国亲美,于是愿意让毛出访苏,聊一聊共建社会主义的事。毛在东北的铁路和港口主权问题上绝不让步,斯没办法只能同意,于是新中国公开表示向苏「一边倒」,支持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但斯扭头就在派专家的待遇问题上卡脖子,要高工资还要补偿费。毛觉得学技术最重要,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能没有苏专家支持,所以答应了,但苏后来也有所减免,没有像最初那么过分。
在 1948 年还发生了「苏南冲突」,就是铁托带领南斯拉夫与斯的苏决裂。苏的说法是南斯拉夫不忠,而铁托则表示南斯拉夫拒绝成为苏的卫星国,实际上是实际控制权之争。当时毛支持斯,中共表态全面支持苏共的决定。到 1954 年时印度发起了「不结盟运动」来对抗冷战中必须在美苏间站队的压力,于是 1956 年南斯拉夫和埃及一起宣布加入。
到 1949 年 6 月,刘少奇带苏顾问团回到中国,还邀请部分人参加了开国大典。中共和苏共在这方面的合作正式开始。在苏的体系里,「专家」只是技术人员,而「顾问」则有政治权力,所以苏最初派的人实际上主要是顾问,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中共动向的角色。到后期,顾问慢慢才换成了专家,更多是技术合作而非政治影响了。
.
承
到 1952 年,中国官僚体系内部仍然不够重视苏联专家的作用,可见群体的反应总是滞后的。毛于是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全面学苏联。这一动向让中国各界的学习热情高涨,但群众运动总是像钟摆,后续的全盘苏化和教条主义也源自这里。我自己读的时候这种感觉很强烈——群众运动很难搞,劲小了不动,劲大了过激,必须来回找平衡。
结果 1953 年,斯突然中风,挂了,中苏关系进入新阶段,正式开启蜜月。按作者的看法,斯对中国的态度是比较提防的,各种合作也都是有条件的,尤其是有明确的经济目的的。另外斯希望的是中国能无条件服从苏的领导,而毛对此是不会答应的。
然后赫鲁晓夫上台,在苏共二十大发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面否定斯主义,要改变苏的路线。作者认为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态度与斯有很大区别,集中体现在赫其实非常需要获得毛及新中国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苏共内部以及苏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他一上台,就正式归还了斯一直不愿放手的旅顺港。
这对毛至少有一正一反两面影响:正是中共和新中国的地位突然上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机会,反是毛或许也开始担心自己走后中共内部的路线延续问题(这在《邓时代》里有更多论述),这种心态或许对后来毛发起「大跃进」有一定影响——既是超越苏的地位想要一举赶英超美,也是希望在自己任内跳跃过社会主义直达共产主义,现在看来是有些过急了。
.
转
到 1955 年,毛的态度已经从全面学习苏联,转为「以苏为鉴」。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并不只是一些苏联专家比较傲慢而又不了解中国实情,而是苏联派向中国军队和公安部门的顾问影响了中共自己的节奏。同时苏联内部正在搞反科学的李森科主义,对中国的科教领域其实也是有害无利。
而且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全面依赖苏联专家的教条主义,有必要从上到下重新认识苏联经验,以免阻碍中国自己的进步。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苏联专家太贵了,拖家带口的来确实养不起(比如有一个专家带了老婆和 4 个孩子),实际上中国从最初就一直是坚持能少来就少来、能共用就共用的原则,之后就越发精简了。
这时赫鲁晓夫在苏共内部又面临一次权力斗争,又很需要毛和中共的支持,所以毛趁机表示希望能给中国搞一颗原子弹。苏当时已经在和美国谈限核的事情了,但赫鲁晓夫为了争取支持,还是答应派核专家帮中国做一些核方面的基础工作。于是在 1955 年,中国正式开始研发原子弹。
到 1956 年爆发波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合称「波匈事件」。起因是苏派往波匈两个卫星国的顾问(和秘密警察)事实上控制了两国政府,并将大多数官员都替换成了俄罗斯人,一系列冲突引发当地居民抗议,也有颜革嫌疑。结果就是赫鲁晓夫出动水箱开到大街上镇压,在此期间有很多苏联顾问和秘密警察被私刑处决,最后苏被迫撤走全部顾问。中国当时用沉默表示了对苏联顾问制度的支持,并没有表示在中国的苏联顾问有任何问题,赫鲁晓夫对此表示感谢,加大了与中共的合作力度。
.
分
在 1958 年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彻底改变了中苏关系。起因是赫鲁晓夫觉得苏在北边没什么好的战略港口(旅顺港还给了中国),所以希望能在中国华南或者海南建一些大功率长波电台,再跟中国组一个联合舰队,以便苏军控制太平洋、印度洋。毛是绝对不能允许这种「侵犯主权」的行为的,非常生气怼了回去。赫鲁晓夫称这是误会,从来没有想过「联合舰队」的事,飞到中国当面跟毛解释,双方和解。
这个事就是《让子弹飞》里「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是他妈的惊喜」台词的来历,是因为毛当场飚了类似于「你给翻译翻译什么叫联合舰队」的话,赫鲁晓夫的解释是「都怪翻译把话传错了」。
虽然这个事最后没闹僵,但双方心里的别扭那会儿就埋下了。毛意识到中国必须得靠自己,迟早要跟苏闹翻;赫鲁晓夫意识到毛不可能服软,自己跟中国的关系迟早要出问题。然后,毛在 1958 年发起了「大跃进」。当时苏联专家纷纷表示这不可行,但中苏关系已经不太好了,毛又跟赫鲁晓夫很不对付,所以劝不动,全中国搞得轰轰烈烈,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赫鲁晓夫公开对「人民公社」运动在内的新中国群众运动表示不屑,这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1958.8.22,在赫鲁晓夫推动下,美英发布了关于在全球监督核实验的联合声明,准备进一步限制各国发展核武器。1958.8.23,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赫鲁晓夫极其生气,认为中共没提前和他说,让他很被动,不是盟友举动。而毛认为中共有权在任何时间处理台湾问题这样的内政。双方在此事上爆发激烈争吵,实际上中苏关系已经在破裂的边缘了。
当时很多评论都认为,毛是故意选这个时间,其实就是为了表态,不同意在中国还没有核弹的时候就在全球限制核实验。作者也持类似看法,这里有个基本矛盾——赫鲁晓夫越想要中国的全面支持,就越要在顶尖技术上帮助中国;而苏联越是援助中国,那么因此而变得强大自主的中国就越是不会全面支持他。
.
尾
1960.4.22 是列宁诞生九十周年,中共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的列宁指导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赫鲁晓夫认为中共这是在指责苏共走修正路线,彻底生气了,冲动地决定全面撤走在中国的苏联专家。
这个时候,中国的原子弹才研发了一半,珍贵的数据也都被带走了。但很多苏联专家出于个人感情和科研热情,仍然尽可能想办法把一部分数据留给了中国科学家们——以当时的科研进展,苏联专家的离开也无法阻挡中国拥有自己的核弹了。
1964.10.16,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小结
作者认为:中苏关系在斯期间,是苏对中有着明确的经济目的;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则是苏在经济和技术上援助中国,而中国在政治上支持和帮助苏。
这本书的作者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阵营内各主权国家&共党之间的关系:
- 一方面,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国际主义要求各党各国都平等相处,尊重各方利益。
- 另一方面,实际执政中的国家利益和民族认同又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引发纠纷。
这两者事实上是无法完全调和的——都听老大哥的,就不平等;都平等,就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而且这是个套娃式的问题——拒绝服从苏的南斯拉夫,却又要求阿尔巴尼亚对自己绝对服从。
后续这个事要怎么办,苏与中的矛盾关系实际上也存在于中与越、中与朝之间,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或许历史会给出答案。
.
有点战国那味儿了,强国弱主,靠次强国支持斗争成功,上位,后续处处依赖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