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写于 2021.01.01
.
关于拆书,有个小思考,跟大家汇报。
第一阶段
我自己看书挺快的,但看书快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书不值得看。看书越快,越有助于抓重点,重点一抓,剩下的水分越大就越明显。尤其经管类的书,水得很。
所以我就想,如果有人拆书讲主题,那我就省事了。于是我开始看拆书的内容,比如 3 分钟或者 30 分钟讲完一本书那种,这样 3 倍速的话不花多少时间。
——这时拆书对我来说,是加速器。
第二阶段
我发现有的书看完拆书就引起了兴趣,再去看全书反而更有收获。我个人遇到的典型例子是《人类简史》,先看了得到上精英日课里万维刚的拆书,再看的原书,阅读效率很高。
——这时拆书对我来说,是过滤器:找到合适的书就精读,一般的就看一下拆书就算了。
第三阶段
有朋友得知我把听过的拆书就当成是读过的书,善意地嘲笑我。我觉得朋友的嘲笑值得我重视,就又体会了一下,正巧又遇到一本书,让我很有触动:
这本书我听过了拆书,但完全不记得,所以又(阴差阳错地)完整读了一篇全书,再去某瓣评分。我看过全书后想打四星,但当时我发现自己之前已经按拆书给我的收获打了三星……
这让我意识到,好书在烂拆匠手里就会被拆成烂书。一本让我觉得值得推荐的书,居然被拆成了看过都不记得的平庸之作,反差太大了。刺激很强烈。
——这时拆书对我来说,是搅拌器:我得先判断拆书匠的水平,再去判断拆出来的书的水平,隔了一层,误差更多了。我要不要为了这种不知道有多大的误差,而去节约确定能省下来的时间呢?
第四阶段
我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后,重新看待各类图书了。
- 比如小说/漫画,是用来享受的,不需要拆。
- 比如经管/政治,可以拆,但别人拆没有我自己拆快,因为我是小学扩句课代表、作文灌水小能手。而且实在是太水的书,看一下题目和目录也就够了,连拆书都没必要看……这种书的格式很鲜明,往往是外文翻译的畅销书,书名就叫《俩字:一串长长的副标题》。
- 比如历史/纪实/科普,不该拆,想了解细节就要看事实,想了解大局就要看宏观视角下的事实&逻辑。而且看完还要自己总结,融会贯通。小通,通这本书内部的框架。中通(哈哈),通这一国这一代这一主题相关信息的框架。高通(哈哈哈哈),通跨国跨代跨学科的大视角。
——这时拆书对我来说,就失去了意义。从此我再也没看过任何拆书的东西。
.
阅读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所以没什么可建议的,纯粹是小结一下自己的经历:
如果我是一个阅读速度较快(比如 30W 字在 3 小时以内看完)的人,并且对不同类型的书有自己的需求判断,那么我就不太需要别人替我拆书。
进一步地,我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拆书技能帮别人拆书,并以此赚钱呢?看似可以,其实不行。因为存在一个悖论:
- 假如我拆书水平很高,那我认知能力应该很强,这时拆书专栏的那点收入对我而言不值得投入拆书的时间;
- 假如那点收入值得我投入时间去专职拆书,那说明我真的没啥钱,反推出我没什么太高的水平所以才赚不到钱,因此我拆书的成果很可能就不怎么样。
- 悖论存在中间的合理地带,但非常窄:当且仅当我的认知水平很高,高到拆书行业领先时,我的流量及变现能力所带来的收益才值得我全职搞这个事——高端的可以去得到,中端的有樊登,低端的还有各种读书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个人看来,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拆书都对而言我没有价值。
但这只是对我而言,我不上班、爱看书、收入稳定,所以我这种非主流受众的看法,应该不具有什么参考性。
.
同理,电影解说是不是也是呢?
电影解说不太一样。因为大部分电影实际上直接对应到书里的小说这一类,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情节,假如你只是想了解情节并不想完整经历人物内心的话,那么看剧透是很轻松的事。电影解说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