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还活着的人,得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by @秦书宝

全文约 11000 字,阅读约需 25 分钟​​

.

引子

2016 年 9 月中旬,艺人乔任梁突然去世的事情,引发了很多讨论。一开始消息出来,警方很快发布声明说,「排除他杀」。第一波声音说,乔可能是抑郁症,自杀身亡。

警方透露的消息里,说明死者「头套塑料袋死亡」。第二波声音说,乔可能是玩SM性窒息游戏,意外身亡。

很多演艺圈的人开始发布消息,表明任确实有抑郁的情况。第三波声音说,死者为大,不要消费死者,不要说死者死于SM这么恶心的话。

现在官方的权威消息已经明确指出:艺人乔任梁是因抑郁症而自杀,希望大家尊重死者,不要散布其他不实信息。

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关于分别涉及「抑郁」「SM」「死者为大」的这三波声音,我在微博上断断续续发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现汇总成文,仅供愿意一听的人,参考。

这是第一篇,关于「抑郁」。

.

抑郁症长期徘徊在公众视野的边缘。这非常非常尴尬。如果没人了解,其实还好。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提起来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人在面对完全不懂的概念时,容易保持相对的敬畏和克制。但一旦人们有所了解,但其实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匿名群体的舆论就容易开始变味。

而且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数量很大,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不止一个抑郁症患者,所以这种看似「无心」的「误解」及其带来的「伤害」,就大到了远远不该如此的程度。很多人最初关注我,可能就是因为一些抑郁症相关的科普。这里,想集中回答一些常见的困惑,想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完全健康的社会里,我们也不可能在当前科技医学水平下治愈所有人,因此,作为一个个开化的个体、作为一个文明群体的成员,我们更加需要,学会如何面对疾病,面对身边不幸中招的朋友。这是我不厌其烦又开始写「抑郁症」的初衷。

.

勿行「平凡之恶」

读研时,一节管理学课。老师让大家想一个创业点子,分组讨论,然后 presentation。其中一个组想法很惊悚:VR,给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虚拟出高楼场景,让他们体验跳楼。设计这个方案的同学是觉得这场景一定很可怕,这样抑郁症患者就不敢跳楼了,就能减少自杀。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自从读研后,就变得沉默寡言。没人知道我参加过艺术团辩论赛,也没人知道我曾经是学生会主席。因为我觉得自己太过刚愎自用惹人生厌,所以我用沉默来对抗这一切,包括我自己。但那一瞬间,我破坏了自己的原则,我主动站起来说,我要发言。然后我说了大概十分钟,关于抑郁症自杀的事,因为这比原则重要。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自杀?因为活得太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很可能不来自任何实体缘由。

就是

莫名其妙地

痛苦

痛哭

生不如死

所以

他们想死

因为生无可恋

他们不怕死么?

怕,所有生物永远都本能地畏惧死亡

活着,是所有人最基本的人性基石

可他们有的人还是选择了死

在温热的浴缸里

在清空的药瓶旁

在疾驰的列车前

在风吹过的高空

不是不怕死

活着,比死还可怕

这才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真相。如果我们真的用 VR,虚拟出自杀场景,会怎么样?二叉树:

  • 1、如果他们发现,原来自杀不可怕呢?这是一场模拟考试么?为了高考得到更高分?「系统脱敏」,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向自杀。
  • 2、可如果,他们发现,自杀真的很可怕呢?他们的抑郁症也不会好,他们仍然恐惧着生,但他们更害怕死,这样的活着,比之前,更加生不如死。

这个「创业点子」是如此可怕,让我想起《发条橙》和《飞越疯人院》。抑郁症不是这样的,不是。

平凡之人,莫行平凡之恶。

所有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的人,都值得去死。Yes. You just earned it and therefore, deserve it.

故事讲完之后,照例很多人开始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经历。很多年过去了,有十多年了吧,从我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谈论起「抑郁症」到现在。可是这些故事,仍然是那么千篇一律,让人难过。我想这次试着用一些问答的形式,尽量清楚地解释一些困惑、澄清一些误解。

.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人类目前医学水平能给出的答案是:不太明确。

如果非要总结出一个简单易懂又相对靠谱的「模式」,我的理解,仅供参考,是这样的:

1、基因层面

一个人,本身在基因层面上,对「抑郁症」就比较「敏感」。类似于有的人天生喝酒就容易醉,这不是单纯「身体不好」,又或者通过「锻炼」就一定能改变的。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它就是这么一个设定而已。

2、现实层面

这个人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这些事情,有可能是亲人故去、爱人分手、身患重病、重大损失等等。但也未必所有旁观者都能一目了然地感受到「不好」,甚至可能会觉得微不足道。

比如很多找我挂号咨询的朋友,在抑郁倾向非常严重时,可能都正好处在「留学」阶段。没有独自一人远赴海外同时面对文化、生活、学业、经济各方面压力的旁观者,很可能不能充分体会「留学」这两个字,对于已经表现出抑郁倾向的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汝之蜜糖,吾之砒霜」,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取代对方的体验,更不要说「没那么严重吧」这样的话。

3、情感层面

本就「敏感」的人,遭遇了「不好」的事,接下来,又恰好没有好的情感支持,就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所谓「情感支持」,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能量不足时,可以帮其「充电」的好朋友、好兄弟、好闺蜜、好家人。当这些支持都不存在时,孤立无援,精神状态就会持续低沉。

  • 注意我上面用的是抑郁「情绪」,是很短暂的一个状态。人人都会经历,特别是某些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
  • 这种「情绪」如果持续下来,就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心境」,从而变成一种抑郁「倾向」。从外部看起来,就是一个人总也不开心。
  • 如果「倾向」再持续一段时间,个体甚至会沉溺在这样的泥潭中,抑郁倾向就可能一点点地变成「抑郁症」。到了「症」,已经是疾病的范畴,不再是「心情不好」「想开点」的问题了。

.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你觉得自己状态不太好,有点「抑郁」。可上面说了,「抑郁情绪」谁都会有,「抑郁倾向」也并不少见,但真正到「抑郁症」的程度,还是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

我个人的建议如下:

a. 查资料

先查一些「抑郁症」相关的资料,至少明白这种疾病不全是「心情不好」,而是还涉及一些可能的激素改变、脑部结构改变。

b. 做准备

然后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其实就是「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自己可能得了一种类似「心理感冒」或者「心理肺炎」的病症。「讳疾忌医」从来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你寄希望于不管不问之后它能自愈,可万一它不自愈,还加重了呢?

这就有点像,你背上有一个伤口,很难受。但你自己够不着,又羞于找人帮忙,你觉得过几天应该就长好了吧,所以你没管。可能过几天真的好了,不疼了,你还挺开心。但你不知道的是,伤口不疼是因为感染化脓神经坏死了,而你自己看不到,因为在你背后。等伤口再次开始疼的时候,腐烂的东西已经深入到了你的骨头。

不要总盼着像扁鹊去见蔡桓公那样,等着帮助你的人不厌其烦地来找你。你主动去就医,好么?

c. 去确诊

一开始可以不告诉任何人,自己悄悄去。就近找一家正规医院,一定要是正规医院,去「精神科」挂号。不会太贵的,一般就几块钱,专家号也就几十块,不用担心,直接去。医生帮你确诊之后,详细询问对方,你后续该怎么办。如果一个医生说的让你无法信服,你就换医生换医院,多换几家反正没损失,直至你信服为止。

  • 如果结果发现,是轻度抑郁、甚至根本没事,那你就安心了,你可以回家写一首小诗纪念自己去而重返失而复得的青春。
  • 如果结果发现,是中度抑郁、甚至重度抑郁,与医生反复沟通,认真遵医嘱。该吃药就吃药,看明白副作用是什么,跟医生保持沟通。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和「嫌麻烦」,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比你每年掉的头发还多。

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来,因为不会有其他人更为你负责了。

d. 做咨询

大陆的「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方面的发展,是很尴尬的。大体的情况是:

  • 精神科医生有行医执照,可以开药来缓解你的一些不受认知控制的痛苦症状,比如说一到下午就莫名其妙流泪。但精神科医生的认知治疗水平,我个人表示担忧,不推荐。
  • 心理咨询师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而咨询师从业资格证又实在太容易考了,不足为凭(幸亏现在国家取消了,有个「假证」不如没证,好事)。但如果找到一个靠谱的咨询师,他的技能和心理支持,对你后续慢慢摆脱药物依赖、重建自我,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怎么找到靠谱的咨询师,下面单独说。

简单粗暴地来区分:

  • 如果你是轻度抑郁,找了精神科医生表示不太需要服药,你就直接去做心理咨询。
  • 如果你是中度及以上抑郁,甚至已经有了自杀念头并开始计划了,明确告诉精神科医生,认真接受治疗,必要时进行自杀干预。等症状缓解了,再逐步开始心理咨询。简单来说,先把命根保住,再考虑怎么去病根。

e. 找帮手

假如确诊了,也遵医嘱了,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同步构建你个人的「安全岛」。

所谓「安全岛」,是心理咨询里的一个术语,其实意思就是,在这个环境里,你可以完全放松地说出真相,而你一定会得到支持,并不用担心被误解或者指责。

你可以找一些能理解你,能帮助你,能支持你的人,来做你的精神后盾。

  • 对于大部分大陆年轻人来说,父母往往是最差的选择,因为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能理解「精神病」和「疯子」有什么区别。
  • 另外我也不建议你找「病友」。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抑郁症的症状就是「无暇他顾」,你还指望病友帮你?已经呛水的人,就不要互相往死淹了吧。

我个人建议是,找那些真的能和你交心的没有利益冲突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或者说唯一的标准就是:在对方面前,你能安心地「做自己」。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可以向你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求助,让他们基于你的具体情况,帮你找到合适的人选。

.

怎么判断心理咨询师是不是靠谱?

在开始之前,你先得「敢去找心理咨询师」,对吧……所以先消除某些小伙伴的恐惧心理。别怕,《做心理咨询,其实就跟捏脚一样》,真的,一看就明白了。

接下来,首先要明确一点,心理咨询师所做的事情,是「助人自助」,所以这就推导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 第一、你得先有「自助」的能力。也就上面说的,你得是先把抑郁症导致的可能危及你生命安全的问题解决了,再回头来开展「自助」工作。所以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我个人不建议只做心理咨询,甚至可以先不做心理咨询。
  • 第二、你得有接受对方「助人」的意愿。做心理咨询其实跟在餐馆点菜有点像,即便对方是米其林大厨,但如果口味和你喜好严重不合,你也不会觉得舒服的。所以挑选咨询师时,最重要的是「信任」。跟对方简单接触后,至少不讨厌对方,才能谈后续的事情。

除了上面的原则,还有一些反向指标,希望对你在鱼龙混杂的心理咨询市场里,有所助益:

  • 1、凡是自称「高级心理咨询师」的,都是骗子。

中国大陆之前只开放了「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现在已经取消了),没有别的东西。拿各种好听的 title 唬人的,首先人品就有问题,这样的人,不要信。

  • 2、凡是给自己的教育背景里写了很多奇奇怪怪海外学校的,提高警惕。

拿这个名字搜一下,看看相关信息,到底是实打实的参加过对方的长期教育,还是只不过是在某次活动里拍了个合影,甚至是网络在线「函授」的。不是看不起在线教育,而是心理咨询这东西是个深度走心的事,人和人交流有 80% 的信息不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是姿态、音调、表情等渠道,不当面沟通,很难说到底学到了什么。

  • 3、凡是涉及 NLP 疗法的,你要警惕了。

有的 NLP 疗法不是骗子,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个不是。其实你可以对现行的常见疗法做一些简单的搜索,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你自己的康复也更有帮助。

  • 4、凡是咨询居然收年费的,呵呵。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双方建立动态信任,你觉得不舒服随时可以退出,年费是什么鬼?收年费的,一个也别信。特别是那些包年能打折的,一律放弃。

  • 5、凡是不要钱的,不要去(学校咨询室或公益项目除外)。

心理咨询一定要给钱,这是必须的。钱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契约」,在你重建自我的过程中,和咨询师保持相对的人格独立。你不欠对方什么,对方对你也没有什么「恩义」,你们就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雇佣关系。钱不在于多少,哪怕一块钱也行,但一定要给钱。

  • 6、凡是和你分享他人实名隐私细节的人,永远不要信。

心理咨询师收了钱,就有义务替你保密,你也能更安心地表达真实的自己,于是你才能真的改善自己。假如他会把别人的隐私告诉你,那你怎么不保证他把你的隐私告诉别人?有了这样的顾虑,你的咨询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然了,如果是举一些小例子,或者讲一些小故事,并不涉及具体的人和细节,则是另外一回事。相信你一定能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另外,如果你特别在意自己信息的隐私性,你一定要当面跟咨询师表明这一点。「有话直接说」是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最好的方式。虽然哪怕你不说,合格的咨询师也不会泄密,但你说了之后,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理想。

  • 7、凡是和自己的来访者产生过亲密感情的咨询师,坚决远离。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你把真实的自己不设防地展露在对方面前,就像是你全麻了被外科医生开膛破肚。心理咨询师如果愿意,在他赢得了你的信任之后想要操纵你的感情,简直是太轻而易举的事了,何况是让你爱上他。有过「前科」的人,人品肯定有问题,不要冒险。

  • 8、凡是教你「仇视」他人的,最好不要信。

心理咨询的目的,最终一定是「重建」你的「自我」。而一个健康的自我里,不应该有仇恨。仇恨的本质,是「我为了报复别人而活着」,这种想法在心智健全的人看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仇恨背后的愤怒,可以作为你重建自我的工具,但永远不会是目的。类似于你可以抱怨一下原生家庭,但不能把所有事都怪罪到自己父母头上,那样对你之后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有太多其他相对安全的办法能实现仇恨所能实现的目的了,不要为了打死一只蟑螂最后把房子烧了。

  • 最后,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

心理咨询师,永远是「助人自助」,所以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让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真正的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咨询师是「战友」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所以不存在谁对谁错。而且如果非要说有一个最终裁判,那也应该是你,而不是咨询师。

你永远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不要停止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不要让咨询师成为你的「思维代理」,不要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的建议,那样你会变成一个盗版光盘快速还原出来的镜像系统,而不是活生生的自己。

经常反思:我是在做自己么?我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帮你这样想的,是「好人」。阻止你这样想的,是「坏人」。​​

.

如何面对身边得了抑郁症的人?

不管是谁,首先,对方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同情」。永远不要「小心翼翼」地和一个本应和你平等的人说话,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拿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事情来举例吧:高考。当我们准备高考时,我们知道高考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视。但我们最受不了的,就是身边人、特别是父母,对高考这件事「过度重视」。每次他们小心翼翼地开门关门,努力克制地对我们嘘寒问暖时,我们都会遭受多重心灵暴击,甚至会烦躁、反感、痛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想着这一点,不要「同情」对方。事实上,不光是面对抑郁症患者,面对任何由于不幸而遭受了痛苦的人,都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对方。你只是一时展露「慈悲」觉得自己「心好软」,对方却要带着你们看似「善意」的过度小心,一直生活下去。

停。不要「同情」。那怎么办?「共情」,也就是 empathy。

「共情」和「同情」的区别非常清晰。如果我们把得了抑郁症的人,比作是走路是倒霉掉进了一个大坑里,那么你作为一个旁观者:

  • 「同情」就是,看到对方在坑里,表示遗憾,并且想办法让对方快点爬上来。
  • 「共情」就是,看到对方在坑里,于是自己也爬下坑,和对方在一起。

表面上看,「同情」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最后的目的不是要爬出这个坑么?可是「同情」往往是有害的。因为,只有在坑里的人,才能知道,想爬上去有多难。而你要想理解对方,同时获得对方的信任,真的帮到对方,你就得先自己下到坑里去。

「共情」非常累,而且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大量的精力,我个人不建议每个人都要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共情」。「好心办坏事」,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向自己求助的人时,怎么办呢?

下面是具体的建议:​

1、如何面对抑郁症「路人」?

作为一个路人,对方的情绪表达,显然是找错了倾诉对象。你不仅不要「同情」,更不要「圣母心」泛滥,觉得自己背上了什么义务。因为这样表面上是你的「爱心」体现,但其实当你面对一个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去解决的问题时,你很快就会因为手足无措带来的挫败感,而开始讨厌对方,同时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还好,毕竟一个「圣母」开始讨厌自己,意味着自我成长的开始。但如果你对对方的讨厌,被对方意识到,可能会恶化对方的状况。要知道,得了抑郁症的人,只是情绪低落,智商并没有变低。更何况,大部分得抑郁症的人,往往是天性敏感的人,你的厌恶,会被对方完整地接收到。

我们常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本来骆驼虽然痛苦但起码能活下去,而你跑过来先是给了骆驼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然后又撤走了这些希望,于是骆驼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曾经坚持忍受的现实中去,然后死了。

不要做这样的事。

正确做法是:告诉对方,你听到这件事很难过,但你没有办法给予专业帮助,让对方去找专业的机构寻求帮助。甩给对方一篇科普文,比如这篇,然后告诉对方,「有病就看病,无病别呻吟」。是的,完全不要「客气」,更不要「小心翼翼」。你不需要,对方也不需要。

2、如何面对抑郁症「朋友」?

如果是非常亲密的朋友,见下一条。如果是普通朋友,你自己的做法参考上一条,和「路人」差别不太大。

主要的区别在于,由于不仅是「路人」,毕竟是「朋友」,而你又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帮什么忙,所以你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其他事,来防止事情恶化。比如:通知身边的其他朋友。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一是如果其他朋友中,有一些有能力有意愿的人,那就可以帮到对方。
  • 二是如果大家都没有突出的能力,但一群人扛一块石头,比一两个人轻松多了。

抑郁症给人带来的几个伤害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是:孤独感。如果有一群人围在身边,不时伸出社交触手拉一把,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精神支持」力量。而且人多了之后,不用某个人总是若无其事地拉这个人出来,大家可以分批召唤。而召唤出来之后呢,由于人多分散了注意力,也不会让本身就难以社交的抑郁症个体过于不适。

但在做所有这些事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征得对方同意。再强调一次,对方只是得了抑郁症,不是变成了残疾人,所以你的关于对方的行为,最好都基于尊重的前提,先征得对方同意。只有一种例外,就是对方已经明确表示要自杀,这时要发动一切手段进行「自杀干预」,先把人救下来,再说别的。关于「别人自杀时是否要劝阻」,下面会单独说。​​

3、如何面对抑郁症「亲人」?

不光是亲人,还有特别亲密的朋友、伴侣,都属于这一类。路人你可以不管,朋友可以甩给别人,至亲,是你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天然义务。为了避免自己将来后悔,我个人建议你至少做到以下几件事:

  • 第一,大量学习抑郁症相关的资料。

抑郁症有多出名,关于抑郁症的误解就有多流行。在这个场景里,学习知识再也不是「学无止境」这样虚无缥缈的说法了,说夸张点,面对一个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亲人时,你是在和死神赛跑。大量学习,大量学习,大量学习。然后你才谈得上「有用」。

  • 第二,无条件地支持和陪伴。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前面说抑郁症的成因,其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精神支持」的缺失。你要理解对方、支持对方、陪伴对方。不是「同情」,而是「共情」,爬到坑里去和对方一起看这个坑有多深,不要急着爬上来,先接受自己在坑里的事实,再弄明白这个坑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等对方也愿意求助了,一起向外求助。

  • 第三,向专业机构求助。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谁有病谁吃药」,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身边至亲的一些心理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所以要想更好地帮助至亲,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更有甚者,至亲的抑郁症已经影响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至亲的抑郁症是部分由我们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至亲,都应该果断向专业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

「想开点」没用,那跑步呢?

「想开点」几乎是没用的,而跑步可能比「想开点」强了那么一个「想开点」的程度吧,几乎差不多没用。当然,在学术层面上,你可以查文献看到说,有多少比例的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时辅以专业的运动治疗,效果比单纯正规治疗要好。但这里面定语太多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很难实施。

所以如果就一句话,简单粗暴地来说,「跑步没用」。

事实上我一直说,不仅没用,还有害。相信「跑步能治抑郁症」会带来两个非常大的危害:

  • 第一、耽误治疗。

中国大部分人都相信一句特别蠢的话,叫「是药三分毒」。现代医学一再告诉我们,「离开剂量谈毒害都是耍流氓」。而毒副作用在疗效确定且无其他更优替代方案时,是我们康复的必要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部分人相信了跑步能治疗抑郁症,只会让更多真正需要专业帮助、真正需要就医确诊的人,去跑步。跑你妹啊。

前几天还看一个跑步的鸡汤号发了一句鸡汤,说「跑步就是解百忧」,真是挺没劲的。跑步由于刺激身体分泌内啡肽,确实会导致轻微愉悦的感受,但没必要拿「解百忧」来蹭抑郁症相关药物「百忧解」的名字。

跑步替代不了正规治疗,至少目前替代不了。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要替代,也应该是专业机构专业医生给出的专业建议,而不是你自己觉得能替代,就替代了。

  • 第二、责备受害者。

当大部分人都相信,跑步、多运动、唱歌、积极向上的生活,这些东西就能治愈抑郁症时,会发生什么?

人类都是愚蠢的,大部分人类会由于愚蠢而认为,那些得了抑郁症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生活,是他们「闲的」,是他们「无病呻吟」,是他们「作」。现在的情况不正是如此么?甚至有的患者自己也会给自己这样的不良暗示,觉得肯定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自己才得了这种「羞于启齿」却又「痛苦不堪」的病,这是一种「报应」。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无辜的女孩被强奸了,结果这女孩站出来说「被强奸就是因为女人自己贱」,我们会觉得因为她是受害者所以她说得就有道理么?不会的,我们只会觉得她是个大傻屄。一样地,当一个抑郁症患者站在 TED 讲台上一本正经地带着抒情腔调说出「抑郁是爱的附属品 depression is the flaw in love」时,他就是一个大傻屄,不折不扣的。

按照评论里一位网友@Prof黄老板开山大弟子 的说法,要按这种混帐逻辑,那「心绞痛就是思念的附属品,脑梗是对往事放不下,菌痢是对你的思念如身体里泛滥的洪水」了。

如果简单粗暴总结成一句话:有病看病,跑几把步。​​

.

抑郁症是外部问题导致的,解决了问题病就好了?

首先,「抑郁症是外部问题导致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最前面关于抑郁症的成因已经解释了,「成因不明」。可能和外部事件有直接关系,但也可能就没什么直接关系。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可能就是一件一件的小事,日积月累,突然有一天,量变导致了质变,你得了抑郁症。这时回过头来,问你到底是哪件事导致的,你答得上来么?

其次,问题解决了,只是解决了问题,而不是抑郁症。

这也是抑郁症,或者说所有疾病的一个通性:它不是一个开关。如果你是因为长期独居,导致抑郁症,那么如果你换一个人多的环境,确实可能会缓解,但抑郁症未必就能自动康复。又如果你是因为恋人分手导致抑郁症,那么恋人即便回来了,你心里的痛苦就能马上消失么?说不定会更加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吧。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是「中枪」。你大腿上中了一枪,医生把弹头取走了,导致你中枪的外部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可是你就康复了么?子弹留下的伤口要不要止血包扎?如果已经感染了要不要持续消炎?甚至可能最后导致了截肢,你再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了啊。

人不是机器,不是说出了故障修好就没事了。「事情都过去多久了你怎么还没好啊」「不都没事了么快走出来吧」这些片儿汤话不如不说。这种「把人当机器」的冷漠心态,可能对其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比抑郁症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大吧。​​

.

自杀是抑郁症唯一的解脱,最好的归宿吗?

对这种问题,一句话:放你妈的屁。

  • 首先,在生理层面上,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治愈、或至少可以控制的。

「治愈」并不是说以后再也不会得,而是说现在症状都消失了,并且持续保持在健康的状态。很多人都治愈了,哪怕是曾经想过要自杀甚至实施过自杀但未成功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活过来的人,都觉得世界果然是美好的、生命果然是可贵的、为了抑郁症自杀果然是不值得的。

为什么人在抑郁症发病时会想自杀?因为他们由于病变而导致的脑内的激素变化甚至大脑的器质性改变,带来了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念头,欺骗了他们自己。就有点像「紧箍咒」,有点像「摄魂怪」,有点像一只吞噬掉你脑内所有快乐然后拉出名为「无聊」的大便的寄生虫,在某个瞬间,让你觉得生无可恋。但恢复正常后,你又会惊讶于自己怎么会有那样灰暗的想法。

  • 其次,自杀是不是好的归宿,要由当事人「自主自愿」时说了算。

当然会有人说,「自杀也是人家的自由」。我也完全同意,不要去指责自杀者,说什么「软弱」「不负责任」之类的屁话。但一说到「自杀」,很多人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

一是很多自杀的人,自杀失败后,都明确表示「很后悔」。说明很多实施自杀的人,并不是真的完全想清楚了一心求死,不是的。特别是抑郁症患者,自杀很可能是在病发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脑内的痛苦想法,想要解脱,所以才决定自杀。

二是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可逆的,唯有「死亡」不可逆。分手了能复合,绝交了能重逢,唯有死了,就是死了。所以在身边朋友将要做出这种「可能后悔却无法后悔」的自杀举动时,一定要全力劝阻,先让对方平静下来,再重新考虑。假如重新考虑之后,在平静状态下,在明知自己有可能治愈、且治愈后会活得很开心的前提下,当事人仍然一心想要自杀,再自杀也不迟。这时,才谈得上是「自主自愿」。

  • 最后,这种看似文艺的说法,是在「消费」苦难。

这种说法的初衷或许是好的,那你完全可以表达成类似于「愿逝者安息」之类更具象的话,而不是直接把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判了死刑。拿别人的死来发一句自己的文艺感慨,很酷么?傻屄透了。

而且在「自杀」这件事上,是非常容易产生「模仿效应」的,特别是把「自杀」描述成一件正面的、或者不可逃避的事情后,说不定会引发「自杀潮」。如果是你自己得了抑郁症,你觉得自杀是你的最好归宿,那你就说「自杀是我的最好归宿」,不要扯抑郁症的淡。

.

补充

不论是个体层面的「抑郁症」的好转,还是群体层面的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改善,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越来越碎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改变带来的坏处,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像本文这么长的、10000 多字的东西。但这种改变同样可以带来好处,那就是你既然无法制止那些不靠谱的垃圾信息传播,不如就努力多传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每个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都会面临一个「信噪比」的问题。理想状态下的「没有噪音」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熵天然增」的宇宙规律面前,「噪音」又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去识别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里,哪些是该屏蔽的噪音,哪些是该消化吸收帮助自己、甚至反馈扩散出去帮助别人的「信号」。

这篇文章比较细碎,不成系统,内容上也都是科普,希望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虽然是「付费阅读」,但其实全文都是免费可见的。

  • 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对你有用、而且可能帮助到其他人,不妨转出去,让我们一起纠正公众对于「抑郁症」的不当误解。
  • 如果你觉得我值得你持续关注,你再考虑注册会员并且付费。要谨慎,我是一个脾气不好且从不退款的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后,祝健康,祝顺利。

.

如想看更多文章,点击

传送门

没了。

6 Replies to “031 还活着的人,得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1. 原来有一万字,不过很通俗易懂,看下来不费劲,谢谢科普。

    另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听听这集播客「李西闽:怎样安慰抑郁症的朋友」:https://www.ximalaya.com/qinggan/18151483/315031030。

    “作家李西闽,他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曾在汶川地震时被埋地下几十个小时后才获救,十年来一直在与抑郁症缠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