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 叔本华小传

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

「只要人仍然受性欲影响,受这一魔鬼摆布,那么性欲造成的没完没了的花样繁多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的精神错乱的状态之中。性欲消失后,人才会变得理智。

「一个人越是智力平庸、思想贫乏,这个人就越是热衷于与人交往。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别的选择了。」

.

叔本华对「骄傲」的一些看法:

人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

「谦虚是美德」,这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蠢货,这就巧妙地让所有人都降低到了同一水平。让所有人保持谦虚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上似乎只剩下了傻瓜。

骄傲一般都受到人们的抨击和诋毁,我怀疑这些抨击和诋毁主要来自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无论是哪个人,只要他拥有某方面的优点,他就该把这个优点记在心上,不该把它忘了。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一定缺乏属于他个人的、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不然,他也不至于绝望地抓住这个他和几百万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为荣了。优秀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民族的缺陷,因为这些缺陷时时刻刻就在眼前。

只有最可怜的蠢蛋,实在没有别的事能让他感到骄傲了,才会不得不以自己的民族而骄傲。这样的人总会满怀着激情,不惜以一切代价来捍卫自己民族的一切缺点和愚蠢。

骄傲最大的敌人是虚荣。因为虚荣本质上是带着一点讨好的愿望,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誉。真正骄傲的人,是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的。一个虚荣的人,只是假装骄傲,这种伪装迟早会露馅。

.

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于 1788 年 2 月 22 日,出生于当时德意志的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名字 Arthur 是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通用的名字(在不同语言中不需要改变拼写)。他的父亲靠国际贸易赚钱,给叔本华起这样的名字,很可能是有事业上的考量。

他父亲在叔本华幼年时跳河自杀,叔本华将这事归咎于母亲,所以他们母子关系非常恶劣。在他 25 岁就写出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时,他妈妈作为当时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评价说叔本华的这些作品「哪怕印出来了也只会被堆在谷仓里」,后来果然如此……很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叔本华对女性并不友好,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大段的对女性的贬低之词。

叔本华认为,女性有必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男性。因为他觉得男人天然拥有「更优越的身体和思想」,从而占有了人世间的所有好处。女性只有通过征服和占有男性,才有机会占有人世间的这些好处。

因此,所谓的「女性名誉」会有这样的训诫——绝对不要和男人发生非婚姻关系的性行为。只有这样,女人们才能逼迫男人投降——也就是结婚,从而让女性在婚姻内获得保障。

所以,全体女性都会以一种真正的团体精神,密切注意着其他女性成员是否遵守这一训诫。所以,每一个由于进行非婚姻性行为而背叛了全体女性的女性,都会遭到其他女性的排斥、驱逐,并被打上失去了「女性名誉」的烙印。

以上内容体现了叔本华所属时代的印记,但也不失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提醒。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提醒:

一是当全社会都认为「男性天然更优越」的时候,所谓的「女性名誉」就必然是对女性这一性别的系统性压迫。这其实类似于把医生称为「白衣天使」,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旦通过某个模糊不清的积极概念将某个群体给抬高到偏离默认值的水平上之后,下一步就是捧杀式的道德绑架。叔本华所处的那个相对落后野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希望它再也不会回来。

二是当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后,现代女性已经不需要靠着与某个男性绑定来维持生计了。或者说得更个人主义一些,人格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既然现代女性已经能够正常地做到自给自足了,那么完全没必要再为了经济收入而放弃人格独立。这时,人类社会的婚姻体系必然会一点点趋向瓦解。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当中,未来几代人可能就会见证传统婚姻的完全消亡,因为毕竟婚姻最初的本质就是两性生殖权的买卖契约。

.

20 多岁时,他在母亲举办的沙龙上认识了 60 多岁的歌德,两人相谈甚欢,持续通信。后来歌德评价叔本华,「瞧着吧,这个年轻人会比我们所有人都更出色」。

30 岁时,叔本华完成了哲学名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他在手稿中谈到此书的创作过程:「我的哲学论点之所以是真实的,并因此是不朽的,就在于这些东西并不是我创作的,而是它们自己形成的。作品完全不需要我的帮助就会自行出现,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好像睡着了一样。我只是这些作品的旁观者和证人。」

1820 年 1 月,32 岁的叔本华获得了柏林大学讲师的资格。他在开课讲授自己的哲学观点时,坚持要使用跟当时名声极旺、最受学生欢迎的黑格尔完全一样的上课时间,目的是和这个「只有哗啦哗啦的词语,却没有丁点儿思想的江湖骗子」对着干。结果叔本华的课几乎没有学生来听。

.

叔本华的日常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 8 点前起床,洗一个冷水澡,喝一杯咖啡,开始写作,直到中午。他认为这段时间非常宝贵,只能用于思考和写作。所以,他禁止任何人(包括佣人)在这段时间里出现在他面前。后来有次他还因为「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反复劝阻无效」而把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从楼梯上推下去,导致她残疾,并为此一直支付生活费直到老太太去世。

中午休息时,叔本华会自娱自乐地吹笛子,大约半个小时,这个习惯维持了一生。

接着,他会打扮好,总是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总是到「英国饭店」这家餐馆吃午餐。吃完饭回家,叔本华会继续阅读到下午 4 点。叔本华掌握了 7 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据说他在看书的时候,书是用哪种语言写成的,他就会用同一种语言在旁边写下笔记。

下午 4 点左右,他会风雨无阻地出门,快走散步,身后总跟着那条被附近居民称为「小叔本华」的卷毛狗。

假如他在路上遇到有的行人不「靠右行」,他就会以手杖击地,嘴里念念有词地进行谴责。因为他是近视眼但又拒绝戴眼镜(因为他觉得眼镜会伤害视力),所以很多熟人和他打招呼他也看不到,并因此被朋友误会。从那以后,他就出门戴着帽子,只要看到路上有人举起帽子,他便也举起自己的帽子致意,不管是不是认识人家,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和他打招呼,更不管人家举起帽子是不是在打招呼。

傍晚 6 点,叔本华会到图书馆看《泰晤士报》。晚上,他去剧院看戏或听音乐剧,最爱听贝多芬。如果贝多芬的曲子演奏完了,换别的音乐家登场,叔本华会马上离场。

听完音乐,他再回到「英国饭店」吃晚餐,席间可能会跟旁边用餐的人自顾自地聊哲学,不管认不认识,不管别人能不能听懂。他经常会在用餐前掏出一枚金币放在桌上,吃完临走时再装回兜里。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如果当天吃饭时,我听到餐馆里的军官们能讨论除赛马和女人之外的任意话题,我就会出门用这枚金币救济穷人」。

晚上 10 点左右,叔本华(显然是带着那枚金币)回到家里,躺床上看几页古印度经典《吠陀》。因为他觉得「在《吠陀》的一页纸上,我们能学到的,就超过了康德之后的整卷整卷的哲学著作」。看几页,也就该睡了。

.

叔本华一生中最接近女性的时刻,可能是他 71 岁时。在他晚年成名后,公众中的崇拜者为他做了众多画像和塑像,但都无法生动、传神地显现出叔本华的神采。只有一尊由美国女雕塑家纳依小姐制作的叔本华大理石塑像被视为最好的,现保存在法兰克福图书馆。在制作塑像的日子里,叔本华和纳依小姐谈话、开玩笑、喝咖啡。他打趣说,在这段日子里,自己有了结婚和家的感觉。

1860 年 9 月 20 日,叔本华起床时身体抽搐并摔倒,碰伤了额头,此外没有其他不适。第二天,1860 年 9 月 21 日,叔本华正常早起用餐,佣人们依旧不敢打扰。等他的医生稍后进入房间时,叔本华已经靠在沙发上无疾而终,享年 72 岁。

根据叔本华的遗愿,牧师为他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他的墓碑上除了刻着自己的名字 Arthur Schopenhauer 外,没有多余的文字。

「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人生的智慧》一书。

7 Replies to “594 叔本华小传

  1. 这本书我看过,打了3🌟。不知道是因为尝试速读还是没有做笔记,对内容并不记得。以后尝试比较简单的输出,摘抄…

    1. 这本书里的内容确实一般,最后一小部分关于他的生平让我觉得叔本华很有意思,所以种草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2. 人生面临两个敌人是“匮乏”和“无聊”,当你费尽全力从其中一个当中脱身而出时,便不可避免地滑向另一个……

  3. 这样看上去真的性格鲜明,但是仔细想想又发现不知道性格的成因和其性格更细化的方向

      1. 就,读书足够多足够广,知识还被吸收沉淀了,又摸索出了合适的阅读方法。这之后再去读书真是砍瓜切菜😂 我也要努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