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2020 年高考,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次。疫情影响,时间变动,心态差的考生赶上今年这个时局,更容易崩。
对个体不好的事,对群体却未必是坏事。就好像自然界对种群的筛选,适者生存。个体也一样,孱弱的细胞死去,新陈代谢。细胞理解不了个体,个体也很难理解种群。走入大学,只是为理解社会做准备的第一步,且不保证肯定能帮个体做好准备。
往年高考从没写过什么,觉得那是老犊子才干的事。一来老,不然不会这么好为人师。二来犊子,比较自我所以敢说,哪怕被人烦。但一转眼,自己也到了老犊子的年纪……简单说两点吧:
.
一、统计意义上,不存在发挥失常。
没考好就是实力不行,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高考重复 100 次,只有 1 次会失常,这叫真正的失常,如果 10 次会失常,失常率 10% 时失常就是正常。
可万一 1% 的失常率,偏偏正式高考遇上了,怎么办?没办法,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运气差比实力差,差多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欠?当然是。可这话再让人气,也不比高考失常更气。而高考失常再让人气,也远没有现实社会让人气。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重新看懂这句话。
群体意义上,当然不存在失常。100W 个考生,永远有 1W 个失常。对群体没有影响,只影响具体的失常个体。同样,一个个体,一生中面对不止 100W 个决策,永远会有 1W 个决策要失误,如果失误的刚好是决定人生转折的那个,怎么办?现实世界会在乎你是失常还是超常吗?一个人的线性时间生活中,不存在统计学,也不存在概率论。
没考好,想想下次如何考好,别的都是扯蛋。当然,普通人做不到及时反思,这也是普通人之为普通人的原因。如果自己就是个不善于面对挫折且不善反思的普通人,那普通人高考失常,难道不正常吗?
.
二、如果有可能,远离家乡去上学。
这话说出来其实没啥用,就跟电视上放男装广告一样没意义——男装最后还是得家里管钱的老婆来买,给男人看广告有屁用?同样,一个高中生报志愿有多大话语权呢?
如果一个高中生能拍板自己的志愿决策,那 ta 就足够独立自主,不论在家乡还是在外地上学,甚至不上学,都仍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如果 ta 没这个决策能力,那 ta 大概率会在父母的干涉下,就近上学,就近工作,就近生活,就近终老。ta 投胎时原本随机选取的出生地,就这样具有了预测其一生行动轨迹的魔力。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建立的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不是自己选的,都是围绕出生地的——儿时玩伴,中小学同学,都和你一样随机投胎在当地。如果你在本地读大学,将来大概率不会出去工作,结婚育儿,养老死去,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事了,一切关系都基于出生地而建立。
读大学,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中第一次真正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进入一个新环境,开始新生活。哪怕毕业了仍然回到家乡,那也是带着对新世界的了解和见识回来的,和出去前的自己,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不仅小地方如此,北上广深亦如是。我见过很多排外的上海人,也见过很多地域歧视的北京人,正常的,人群里总会有这样的傻缺,何况北上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大。但我的同学里,没有这样的人。并不是说我的同学们素质一定有多高,只是因为我们班里的上海人和北京人相处得很融洽。当我们自己有至少一个来自某省的好友时,对方鲜活的形象会拦在我们作为人类因而天然粗鄙的认知和作为人类更易理解的地域偏见之间。当有人说河南人如何、山东人如何、东北人如何、湖北人如何的时候,你不会再轻信,因为你知道至少有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符合这种显然不合理的偏见设定。证明一个规律,需要穷尽一切情况。但证伪一个说法,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够了。那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反例,让你免于像多数没见识的普通人一样,死守着愚不可及的地域歧视观念不放。这个反例怎么出现的呢?你离开了家乡,去了外面的世界,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山不来,你就走过去。
行万里路,路不重要。眼里看过多大的世界,心里才放得下多大的舞台。心眼如果不大,那确实适合窝在家里,在互联网上靠着回音壁天天哈哈哈不是吧不是吧不会只有我吧,这样最安全。挺久以前写的一篇,随手附上《并不是住在城里就是城里人了》
.
写着写着就发现,与其说这东西是给高考生看的,倒不如说更适合介于高考新笋和如我般老笋的中笋们看看。高中生看不懂的,高中生根本不会看,我高中的时候,又岂能听得进去老犊子们规劝呢?
人,总要自己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别人说的不全错。碰伤了,回头休整的时候,才有兴趣听听其他人是怎么碰伤的。
人生并不只有一次高考。人生也并不只有高考如此。
纠结于失败,或沉溺于父母的保护,都是放弃对生活的控制权。永远都不醒,倒也无所谓。万一,人到中年,败成习惯,父母老去,自己却突然惊醒了呢?有人的生活,从高考后才真正开始。有人的生活,高考时就已经结束了。
「在梦想的城里,他是个年轻人;他抵达伊希多拉的时候却是个老头。在广场的墙脚,老人们静坐着看年轻人走过;他跟他们并排坐在一起。只是欲望已成记忆。」
.
高考发挥失常 只好用考研来弥补了
完全来得及
一起一起!
我读大学,然后就地在当地工作,买房,至今已经十年了,而当初选择大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常年替人选学校的老师看着我的高考分数,大体估算了录取分数线然后随口说出了一个大学名字,过程不超过一分钟,却注定了我十年的位置,那时傻逼不懂不怪我自己,现在还不懂就是真傻逼了
不晚~ 永远都来得及
远离家乡上学这一条,特别有共鸣。我有个学生,我很喜欢她,那是个中专学校,我就任教了一年,但是我告诉那一届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学历而把自己定位在那里,学会独立思考。后来这个学生的生活质量显然是最高的。感知能力也高。倒不是我的功劳,但是有些意识真的要早早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响。
确实,有时在生命早期遇上一个贵人,帮助非常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