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街头艺人,P2P,股灾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500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

街头艺人

刚看根据文学名著《苦儿流浪记》改编的法国电影《雷米奇遇记》,里面有个桥段突然开了脑洞,稍微记录一下。

电影里,流浪艺人掏出自己的各种表演道具,走街串巷大放音乐,吸引孩子们一路跟着欢闹,一直走到一个小广场上,这才面对着聚集的人群开始正式演出,并且收取赞赏金。

以前也知道这样的套路,但从没想过为什么。是啊,为什么要先走街串巷转一转,然后再到广场上演出呢?为什么不能直接去广场呢,毕竟那里才是最后转化变现的场景啊。

.

冷启动

跨领域的话,这个在计算机算法领域里,叫「冷启动」cold start。而冷启动这个术语又是用在「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里的,然后协同过滤的目的又是实现「个性化推荐」personal recommendation 俗称「千人千面」。做广告、市场、营销、运营的小伙伴应该有可能听过,索性从头理一下。

广告铺天盖地,大家都很疲惫,这时商家想把什么东西推荐给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就很困难,或者说就要更有技巧。如果一个商品,正好满足了你当下的实际需求,那么这个商品的广告在你看来,就更像是有用信息,而不是垃圾广告。所以,计算广告领域近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做这件事。

但逻辑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不拿广告举例,就直接拿电影来举例。你上了某瓣,准备找点电影看看。某瓣的算法发现,你喜欢看 ABC 这三部,而喜欢 ABC 的人又基本上都喜欢 XYZ,那么算法就把 XYZ 这三部你没看过的电影显示在你的「猜你喜欢」页面里。这个逻辑,就是协同过滤,顾名思义,就是协同了其他跟你有类似偏好的人,来帮你过滤出你真正喜欢的电影。

如果是我上了某瓣,可能我不喜欢 ABC,我喜欢的是 LMN,这时算法又协同了其他喜欢 LMN 的人,发现这样口味的观众更可能爱看 OPQ,于是我在「猜你喜欢」里看到的就是 OPQ 而不是 XYZ。每个人看到的都是根据自己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推荐,所以就叫个性化推荐,或者千人千面。

可问题在于,如果我从来没用过某瓣,或者我只看不评,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算法怎么给我推荐呢?就没法推荐,因为无从「协同」,也就无从「过滤」。这时,计算机领域里就管这种情况叫「数据稀疏」。简单粗暴类比一下,就有点像,你没对象,希望别人给介绍,别人问你有啥要求呀,你说「没啥要求」。嗯,这基本上就不用介绍了,成功率极低。

在这个时候,算法想要生效,就必须得收集一些初期数据,使得一个根本没法被协同的用户,变得可以被协同。这个过程,就叫「冷启动」。比如还是相亲前,就可以问,那你到底喜欢男的还是女的?大的还是小的?黑的还是白的?之类的,问一问,就相对清晰了。或者还有别的问法,比如可以问,你是喜欢梁朝伟还是蔡徐坤,是喜欢张柏芝还是杨超越,也会有所帮助。前一种叫基于特征或基于内容的推荐,后一种叫基于项目或基于用户的推荐。

不过「冷启动」在上面电影中例子里的应用,还不太一样。走街串巷的时候,是没有计算机算法的,也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推荐系统来向所有居民进行千人千面。或者说,每个人面对的算法都是自己的内心想法——你看到什么样的热闹,就会想去凑?

  • 如果只有小孩围着,你会不会凑过去?
  • 如果还有一些成年人也围着,凑过去的机率是不是就大了?
  • 如果成年人还在异口同声地喝彩,那你是不是就更好奇了?

滚雪球的时候,内层的雪花和外层的雪花,其实是可以区分其「黏性」的。反过来,要是滚雪球的时候,能先找到黏性最强的雪花,再依此类推,就会省力很多。

流浪艺人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 小孩子是最闲也最有好奇心的群体,先走街串巷把这部分最有黏性的受众聚合起来;
  • 接着呢,有的小孩子会带动一些大孩子,还有的小孩子会拽着自己的父母过来,这就是第二层;
  • 再然后,孩子的父母会有朋友,以及看到人群聚集(其中还有成年人)的人就会感兴趣的人,作为第三层加入;
  • 完成了冷启动,就可以开始输出免费内容了,免费内容要精彩但不能惊艳,要让流量持续上升但不可以快速暴涨;
  • 到了一个临界点,变现氛围成熟了,这时输出付费内容,让观众不断惊艳,流量开始形成现象级井喷,整个村庄的人几乎都聚在了这里,离谢幕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个道理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简单,感觉完全没必要讲?确实,只看这个场景,就很没意思。哪怕加上计算机算法的场景,也很没意思。但如果套入到其他更敏感的场景里呢?

.

P2P

比如说,p2p,传销,庞氏骗局。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告诉你,每月回报 10%,一年下来不算复利是 120%,算上复利是 300%+,你肯定不能信。但有人闲钱多、脑子空,就信了,你看着,就眼馋。你开始跟着小成本试,一次,两次,三次,稳稳的。你开始算了,我这是放了 10000 块进去,现在 3000 块出来了,那我要是放一套房进去,现在就多了一个卧室,那我要是放十套房进去,现在就多了一个别墅。怎么办?赶紧往里扔钱啊。正常人只要尝试三次都成功,基本上都会陷入疯狂,这是大样本下的心理规律,概莫能外。

算一下,如果你是骗子,你要怎么安全跑路?第一层闲傻来了,三次之后第二层眼馋的来了,再三次之后杀红眼的也来了,再最多三次,可能不会有更多傻子来了,后账还前债的资金链就要断,这时就会完蛋。所以,作为一个骗子,你就需要在第 9 次之后第 12 次之前,差不多准备跑路。注意,这里的数字只为举例,套用数据模型是完全可以精确量化的,看资金量的波动就知道,一目了然。

然而,如果你不是骗子,你是那个上当的傻子,你是第几次进去的呢?

  • 如果你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一般贪一般傻,那大概是第 6 次进去的(这次入资量也是整个骗局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骗子跑路时,你只收回了 30% 的本金,剩下的 70% 钱将全部被带走
  • 如果你特别傻,第 1 次就进去了,那骗子跑路时你已经收回了 90% 的本金,亏损反而是最小的……所以你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事还真不好说。想想比特币暴富的人,是什么时候入的。
  • 如果你像我一样,自以为不是普通人,可小心可谨慎了,很可能是第 9 次才进去……那么……咱们将损失 90% 甚至 100% 的本金……

.

股灾

再多说一句,股市一般什么时候会崩盘?就是连走街串巷的流浪艺人都开始要开户的时候,牛市牛到吸净了全社会所有闲散资金的时候,就将不可避免地全线崩溃。

如果一个散户在牛市崩盘时,只亏了不到 60%,那其实是「赚」了。

.

One Reply to “382 街头艺人,P2P,股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