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 同性恋才是真爱?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

引子

设想这样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

  • 某极端反同者说,A「同性恋之间不过是滥交而已,才不是真爱呢」。
  • 而后某挺同者说,B「放屁,同性恋才是真爱呢」。

场景二

  • 而极端挺同者说,B「同性恋面对压力仍然在一起,这才是真爱呢」。
  • 而后某反同者说,A「放屁,同性恋才不是真爱呢」。

这两个场景有什么区别么?或者问得更仔细一点,这两个场景里都分别出现了「A. 同性恋才不是真爱」和「B. 同性恋才是真爱」这两句话,那么:

  1. 场景一中的 A 和场景二中的 A,句子一样,但意思一样么?
  2. 场景一中的 B 和场景二中的 B,句子一样,但意思一样么?
  3. 场景一中的 A 和 B,句子看起来完全相反,但意思也完全相反么?
  4. 场景二中的 A 和 B,句子看起来完全相反,但意思也完全相反么?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区分毫无意义。是的,你不要和这样想的人发生任何争论,因为跟一个不仅不讲逻辑、而且也不想思考逻辑的人争论,确实是毫无意义的事。

下面的内容,写给愿意思考逻辑的你。毕竟,中文是一种在表述时很容易逻辑不严谨的语言。

.

才不是 vs. 才是

首先明确一个逻辑:很多人说话的时候逻辑很混乱,特别是在反驳时。所以要分析争论双方的逻辑立场到底是什么,要先看最初提出意见的人,再看反驳的人,不然就是一锅粥了。

在场景一中,极端反同者先发言,说「同性恋才不是真爱(只是滥交)」。这里的「才」其实是一个表达语气强烈程度的副词,类似于「根本」「完全」「彻底」。你可以试着替换一下,一个极端反同者说「同性恋根本不是真爱」和「同性恋才不是真爱」,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

然后挺同者对此表示反驳,说「同性恋才是真爱」。这里的「才」语意就不明确了,更像是用「才是」直接去反驳「才不是」的表达方式,而未必是有什么真实含义。这时逻辑表达就出现了混乱。你可能没明白到底有什么混乱,我们下面来看。

.

才是 vs. 才不是

到了场景二,还是上面说过的,先看先发言的人的逻辑,再看反驳者的说法,不然无法确定反驳者想表达什么。

在场景二中,极端挺同者先说「同性恋才是真爱」。这里的「才」有两种可能的含义。

  • 第一种理解相对温和,是程度副词,表示「真的」「确实」,也就是「同性恋(面对社会压力仍然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
  • 第二种理想相对极端,是连词引导的条件状语,也就是「只有……才……」,即「(只有)同性恋才是真爱」,言外之意,异性恋当然不是真爱。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确定这个说话者,到底是表达哪一种含义。但人类的有限理性会基于背景信息来补全语言表述中有所遗漏的部分,于是,会出现下面的逻辑:

  • 如果场景二中先说话的这个人,自己是异性恋,那么听到这种说法的人,会更愿意接受第一种解释——即这是一个开明开化开放的异性恋个体,在表达对同性恋人群的关注和声援,为了防止污名化而强调同性恋同样有基于真爱的选择。
  • 但如果这个人自己是同性恋,那么听到这种「同性恋才是真爱」的说法,人们难免会觉得这人是在基于自己的性取向秀优越拉仇恨。既然一个同性恋认为只有同性恋才是真爱,那本来事不关己的异性恋围观者可能也要跳出来嘲讽几句了吧?

但是,别忘了,在现实中、特别是在网上,这个说话者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知道。于是,人们更习惯于把场景二做第二种理解,也就是这是一个极端的同性恋在自以为是地嘲讽异性恋。

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够全面严谨,但确实是人类通用的对世界的简化手段。心理学上叫「可得性启发式」

  • 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哪些想法我更容易想到,我就觉得这些想法更可能是对的」,
  • 或者反过来「由于我想不到那些我想不到的想法,所以我也就没法知道自己哪里想得不全面」。

所以小结一下,在网上有人突然跳出来说「同性恋才是真爱」,大家会怎么看?哪怕是一个同性恋围观者,也会默默认为说话人是在说「只有同性恋才是真爱,异性恋不配叫真爱」。

在这种情况下,场景二中后说话的反驳者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清晰了。「同性恋才不是真爱」的说法,与其说是反驳者真的认为「同性恋中完全不存在真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人冒犯而随口做出的一个字面意义的反驳——你说我不配,那我就说你才不配。你说你才是,那我就非要说你才不是。

.

小结

好,逻辑分析结束,给结论:

场景一

  • 某极端反同者说,「同性恋之间不过是滥交而已,才不是真爱呢」。
  • 而后某挺同者说,「放屁,同性恋才是真爱呢」。

意思应该是:

  • 先说话的人,是在明确地反对同性恋,认为「同性恋 100% 不是真爱」。
  • 后说话的人,要么是在说「同性恋 100% 是真爱」,要么是在单纯反驳。

单纯反驳更常见,但争吵的另一方为了争吵能继续下去,往往会故意理解成前一种意思。

场景二

  • 而极端挺同者说,「同性恋面对压力仍然在一起,这才是真爱呢」。
  • 而后某反同者说,「放屁,同性恋才不是真爱呢」。

意思应该是:

  • 先说话的人,要么是在说因果关系,要么是在说对比关系。如果是因果,那就是在表达对同性恋的支持。如果是对比,那就是在表达同性恋身份的优越感(顺便势必会涉及对异性恋的贬低)。
  • 后说话的人,如果认为对方说的是因果关系,那么反驳时表达的就是对同性恋的反对。如果认为对方说的是对比关系,那么反驳时表达的可能纯粹就是对自我性取向的维护。

争吵的双方为了使争吵能继续下去,往往都会故意理解成后一种意思,也就是各自的对比和攻击。这时回头看文章最初的 4 个问题,这两个场景里都分别出现了「A. 同性恋才不是真爱」和「B. 同性恋才是真爱」这两句话,那么:

  1. 场景一中的 A 和场景二中的 A,句子一样,但意思一样么?
  2. 场景一中的 B 和场景二中的 B,句子一样,但意思一样么?
  3. 场景一中的 A 和 B,句子看起来完全相反,但意思也完全相反么?
  4. 场景二中的 A 和 B,句子看起来完全相反,但意思也完全相反么?

答案就很清楚了:

  1. 不一样。场景一里「才不是」是反同。场景二里「才不是」可能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
  2. 不一样。场景二里「才是」可能是单纯挺同、也可能是同性恋秀优越,但往往被理解为后者。场景一里「才是」可能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
  3. 不完全相反。场景一中「才是」可能只是对「才不是」的单纯反驳,字面上的争吵而已,逻辑上并不严格对立。
  4. 同3。

这时我们的分析就全部结束了。可是这些分析有什么鸡毛意义呢?

.

元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这么几个道理:

  1. 中文由于词义限制,口头表达经常是不严谨的,良好沟通时,要尽量避免曲解对方的意思。
  2. 若是想要故意吵架,那么曲解对方的意思是一个引战的好办法。
  3. 吵架的目的就是吵架本身,不可能理清逻辑,因为双方都更倾向于不讲逻辑。
  4. 当自己逻辑清晰时,观战的乐趣会大大上升,但最好还是不要参战,太浪费时间。

说到中文里词义的问题,想起那个段子:

「生」和「死」明明是反义词,可是「生前」和「死前」却是同义词。

半夜一白衣长发女子搭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掏出一个苹果问司机吃不吃。司机很客气地说不用了谢谢,女子悠悠地说「唉我生前还挺爱吃苹果的」。司机吓得头发发麻,不敢说话,女子继续悠悠地说「可是生完孩子之后就不爱吃了」。

.

彩蛋

最后是一个彩蛋:

我在文中多次提到了「中文词义限制导致表达时逻辑不严谨」的说法,你心里会不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不满情绪,并且凝聚成一句「难道英语表达就严谨」的质问呢?

如果有,那么你再回头看一次上面的所有分析,因为你可能白看了。

我表达的,到底是对中文的嘲讽,还是在解释中文里逻辑表述不严谨时可能的原因呢?而且就算我嘲讽了中文,我也没说英文好呀,万一我是想说日语好呢,你还不气炸了?何况,如果你不是来故意和我吵架的,那么干嘛要故意曲解我的意思呢?多浪费时间啊。

以上,一个防不胜防的活学活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