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6 有谁,会知道你昨天干了什么呢

by @斯芬克斯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刚和一个小伙伴聊天,冒出一个想法,供大家参考:

如果自己确诊了精神类疾病,或者担心自己最近情绪波动比较剧烈,那么不妨通过「自我监督」来寻找找生理规律~

试着拿个本子,或者在电脑或手机上,按每天 24 小时,以每小时为单位,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样,大致能看出来自己的情绪变化,大概多久就是一个周期,就能提前心里有准备。

或者更简单些:就跟记录每天几点吃饭一样,只在情绪有重大变化的时候,记一下当时是几点钟。这样坚持几天下来,也能看出一些周期。

物质决定意识,人毕竟是物质嘛。人的情绪变化如果没有明确的外因,那往往就是内分泌导致的,通过这样的「自我监督」就可能找到内分泌的大概节奏了。

找到节奏,也并不能改变节奏本身,而只是做好心理准备。就像站海边,知道海浪如何涨退,虽然不能改变海浪,但至少可以提前应对。

这个就是人类高级智能才具备的「元认知」特技了。

  • 「我非常不爽」,这是情绪,属于认知状态。
  • 「我意识到自己非常不爽了」,这是对认知状态进行认知,也就是元认知。

在认知状态下,不爽就是不爽,基本上是被情绪本能地推着走,很被动。

在元认知状态下,意识到自己目前有不爽的情绪,接着就可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 可以是继续发泄不爽,但由于有了自我认知,发泄的效率会更高,恢复平静会更快;
  • 也可以是停下来思考,自己不爽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调动理性思维模块,情绪失去了注意力加持,自然就平复了;
  • 还可以是结合近期状态进行更全面地评估,是生活中出现了明确的压力源,还是身体确实存在精神方面的病变,那么我要如何对处理相应的问题。生活压力源,就解决生活问题;生理层面的精神疾病,就及时就医。

顺便分享一下我的个人体会:

我运气比较好,情绪虽然也周期性波动,但暂时没有罹患精神疾病,算是属于健康范畴内。

但就算是「健康」,也分程度轻重。

  • 当我自己健康度比较低的时候,情绪会更明显地影响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态度。
  • 当我「加重」了自己身上的健康「症状」后,情绪就更受控了,甚至可以调动激情来进行工作和生活。

如何让自己「得」上名为健康的症状呢?我自己用的方法,就是每天做记录——今天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半夜,分别在干什么。之前也发过,就是一个本地的 excel 表格而已。

但疫情之后,外界压力明显变大了;经济下行,生活压力源也增加了。我感觉按段来「自我监督」已经不够了,所以就升级了一下:

现在是按每小时在监督,下个月准备改成每半小时监督。

说是「监督」,其实不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个意思。心理学上其实应该叫「觉察」吧,对应到 excel 的实际操作,其实就是简单的「记录」而已。

截图一小块,就明白大概什么意思了。

基本上每切换一次任务的时候(比如看完了一本书,或者吃饭回来,或者坐久了起来走动之后),就随手打开 excel 记录一下,过去一小时做了些什么。

这样,自己对自己的状态随时都有一个觉察,也就是频繁调用「元认知」模块,很难被情绪左右了。

当然,说到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能对物质进行反作用。也就是说,物质是主要矛盾,意识是次要矛盾。

说白了,饿了就得吃饭才行,光靠提醒自己「要坚强」还是会饿死的……

同理,如果真的担心自己情绪波动比较大,而且持续有半个月以上了,那最好是及时就医,排除一下可能性。假如真的确诊了,不用慌,积极治疗就好。精神疾病的本质也是生理病变,只靠提醒自己「想开点」「要冷静」是不行的。

「元认知」方式控制个人情绪波动,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做不到雪中送炭。切记。

不要相信「心理能量」万能,那是民科神棍们希望你去相信的屁话。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