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伤不起的咆哮体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咆哮体

「我们 xxx 专业伤不起!!!」曾经有段时间,在网上很流行这种说法?

难道大家都如此痛恨自己的专业?行行有本难念的经?错!「伤不起」不过是为了寻求一种同行间的认同罢了,通过抬高自己所在群体和寻找同类而减少自己内心的不确定性。

“伤不起”是渴望被认同而咆哮的炫耀
  • 经验说:对自己专业的职业倦怠导致了「伤不起」,行行有本难念的经。
  • 实验说:「伤不起」不过是社会认同过程中,对自己所在群体的积极评价而已。

桑不起!桑不起!!桑不起!!!「咆哮体」像伊波拉病毒一样飞速蔓延到了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一刻被景涛灵魂附体,从此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再是一个人!!!有木有!!!

在铺天盖地的自我吐槽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信手拈来地堆砌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还没回过味儿来时,就已经有读懂了「黑话」的业内人士云集响应,纷纷表示「学 xxx 的我们就是桑不起!!!有木有!!!」为什么感叹号突然间变成了大家的最爱呢?怎样的心态让人们选择了用感叹号来代替一切标点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一切也许源于强烈的对「社会认同」的渴望。

.

同类带来认同感

社会认同理论最初是一个群体心理学概念,被用来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所谓种族中心主义就是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 (in-group favoritism) 和外群体偏见 (out-group derogation)。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杰菲尔 (Henry Tajfel) 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通过强调和夸大自己群体与他人的差异,使得群体内相似度最高而群体间差异最大,由此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并提升自尊。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和其他事物建立联系的需求——通过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因此,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少自己的主观不确定性——包括「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

.

谁令我们产生认同?

什么样的人可以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产生社会认同呢?或许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 (Muzafer Sherif) 所主持的著名的「罗伯斯山洞实验」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可以验证这一点。

他召集了一些之前互不相识的小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并分别组织夏令营。活动地点都位于罗伯斯山洞附近,但孩子们彼此并不知道另一群人的存在。在大家给自己的队伍选好领袖起好队名甚至还设计了一个队徽之后,「邪恶」的研究者让这些悲催的小学生在执行相同任务的过程中见面了……

几乎是自动自发的,两队人马从一见面便开始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随后这种敌对情绪愈演愈烈,险些大打出手。于是研究者立即终止了实验,并组织两队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不久之后,塔杰菲尔等人在成年人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莫名的「排外」情绪。他们同样召集了一批互不相识的成年人并随机把他们分成两组,而后不给他们任何彼此熟悉的机会,就让这些人互相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不出意外,虽然仅仅是进行了一次毫无意义的分组,但即使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在面对与自己同组的陌生人时都给出了比非同组更好的评价。

这个「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后来在群体行为实验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

来,来,一起伤不起

在此基础上,出生于中国昆明的著名政治学家班纳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在 1983 年的著作《想象的社区》 (Imagined Community) 中指出,很多人仅仅是在知道他人和自己使用相同品牌的商品后,便对那些人有了更好的印象,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人和自己同属于一个并不存在的假想群体。

反观现在的「伤不起」中诸如 Heisenberg代数(数学)、异常丙种球蛋白血(医学)、刺破公司面纱(法律)、俄底浦斯生殖器期(心理学)之类的令人发指的专业概念,不夸张地说,它们显然比一个纯粹「意淫」出来的虚幻群体要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这种疑似「从众」(这俩字里有五个「人」,简直是人民战争大串联呀)的心理倾向,让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自己所属的群体周围,并纷纷表示「你们那个苦闷程度根本不算什么,我们这个领域才是真正的伤不起啊,不信的话我给你咆哮一会儿!」

所以对于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本来只是本着凑热闹的娱乐精神来丰富业余生活,却意外地收获了社会认同感,成为一个小众团体的一部分,还顺便提升了自尊,真是一举多得。

.

伤不起 vs. 炫耀

但事实上,只有学心理的人才真正伤不起。因为即使是从这么简单纯洁的网络流行语里,心理学家们也隐隐嗅到了被压抑的邪恶潜意识的味道。


写得不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