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个人看法,科普人,比起普通人群,确实是更聪明一些的,智商肯定要更高一些。
智商高这个事,有利有弊,类似于我之前说的,在公司上班长得年轻未必全是好事,太显年轻了很难升职加薪的。
智商高呢,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觉得凡事靠智商就能解决。这跟打篮球很像,如果你身体特别壮,那你硬挤就能上篮得分,确实不太需要练运球或者中投了,对吧。
所以科普人,比起普通人,更容易相信数据和理论——因为在中国教育体制里,智商高的人取得人生成就往往要依赖书本知识,而非实践认知。
经历得多了,特别是吃过大亏,可能会打断一个人的路径依赖,认知心理学上叫框架革新之类的(具体名词记不清了),个体会重新定义自己眼中的世界——这绝对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对任何人都如此。
.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大多数科普人,人品都是相对不错的。这只是我个人感受,并不能说明什么事实。因为万一你觉得我人品是渣,那……是吧。这个相对,是相对平均值而言。比如女拳头子(不是女权),人品相对普通人那就是相对垃圾的,大概是这么个相对。
而互联网虽然有记忆,但舆情往往不会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说句大言不惭的话,大部分科普人在中文互联网上也没经历过什么个人层面的大风大浪……所以框架没有被革新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经历这种被动革新,因为太聪明了。
这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另一层意思,比那种「被自己的小聪明给耽误了」要更深一层。普通人是没机会经历这种经历的,所以也就无法理解这是什么经历。因为普通人离聪明差太远了,更不要提与特别聪明的量级差距。
.
说这些是想说什么呢,纯粹是一些个人看法:
中文互联网里的科普人,有没有坏胚?有,也不少呢,但按比例,其实并不多,我觉得是低于平均值的。
所以我不认为微博上有的科普人在日本核废水这个事上,在大众眼中呈现出一种莫名其妙上赶着替日本背书的形象,是为了洗地。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大部分科普人的初衷,仍然是想要消除全人类面对未知事物(核能)时不必要的恐慌,甚至还更进一步想到了要消除大家对海鲜的恐慌以避免中国沿海渔民的损失,但对于大众更为关注的国际政治舆情,却并没想太多。
说大一点,这是「士」的问题,有大情怀,不接地气。想着振臂一呼消除恐慌,百姓安居乐业。但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相对成功,所以很难体会到身处中下层的普通网友在面对欧美日持续妖魔化中国时,内心的那种愤怒。
经常去欧美日旅行的中国人其实都明白,网上反华反再凶,民间影响并不大,这是社会心理学早有结论的事——一个人在公共领域的态度(比如上网反华),和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比如真的遇到中国游客),几乎没有相关性……再加上高等教育被西化渗透了这么多年,高知在心里想典故的时候都全是希腊神话了,更难明白普通中国人对西方的反感情绪有多强。
这是有巨大的心理距离的。
.
然而,在事实判断层面上,我觉得人品好、智商高的人,永远都是一个可信的信息源。人品,短期内不会变化;智商,同样如此。
- 当一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时,我觉得应该因人废言,因为鬼才知道它背后有什么诡计。
- 但当一个人的人品没问题时,我觉得不要因言废人,给别人一些体会和思考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反思和斟酌的机会。
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我如果看到有人发了我这么一条微博,肯定会大骂「装逼货」,但现在我的认知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这是往前了还是往后了,我也不知道,因为我越来越知道这个世界的未知比例远远大于已知——可能已知是 1,未知是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以前读书时,一提到未知,我想的都是星辰大海、量子物理,现在不是了。我觉得现代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未知,是意识形态层面,是政治体制层面。就像马克思说的,人的第一性是动物性,第二性是社会性。很多知识分子的问题就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算高知,但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就蜕化成了公知。
- 1840 年的时候,中国的政体被证明是落后的所以挨打了,说明早在那以前,中国政体就落后了。
- 但我个人觉得,到 1980 的时候,将政与经分开的中国政体已经再次回到了全人类文明的领先水平。
真的,你看看绿的政和教都还没分开(沙特只不过原地不动,而伊朗还倒退了),而白的政实际上是受资控制的(英美装得比较好,但日韩可是赤裸裸财阀了),只有红做到了政、教、经「三权分立」,这并不容易。不是说分立不容易,而是说在分立的情况下,仍然能长期维持分立,很不容易。
这说明政主导了分立的局面(教和经是不会主动维持分立的,看欧洲教皇和国王的互殴史就能明白),但政又没有吞噬分立(要么是与教、经取得了微妙平衡,要么是这个政体内部有着很强的自我改良能力),目前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群体做到的,反正我觉得是很难做到的。
.
我们走在有史以来 1000 亿智人都未曾走过的路上,面前是一片未知,而且还不是那种物质世界的未知,是更加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的未知。你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那个,我可能连自己不知道这个那个这件事都不知道。科普人很多时候就是路径依赖,把自己知道的那部分东西给的认知权重太高了。
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
如果我们只看到科普人盲目背书被「打脸」,却没意识到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那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也正被困在人性的普遍弱点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比没意识这一点的那个自己,知道的事情多了一点点。从别人的无知当中获得有知,这就是智人比其他非社会性动物更高级的一点了——我们会社会观察学习。
大概就是这样。
.
日日对科普人的观察分析是降维式的,那么谁可以对日日进行降维式分析呢。
维度其实不是高低,而是多少。比如一个能理解「衣长、袖长、胸围、腰围」的人,自然他的认知维度就比只看到「衣长、袖长」的人多了两维。而多了两维并不只是多了两个单独的维度,还多出了维度之间的互相影响,比如同样衣长袖长的衣服,胸围和腰围不同,就可以做出宽松款和收身款,这在两维的人认知里是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