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1000 字,阅读约需 2 分钟
.
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学历史,觉得全都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好无聊,背不会。
后来慢慢有点明白了。和学外语很像:
- 外语并不是一门学科,而首先是将其作为母语的人日常交流的工具。
- 历史其实也不是一门学科,而首先是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日常生活。
今天在《光荣与梦想》里看到一段话,意思差不多,挺有感触,#摘抄# 出来分享一下:
对于现在那些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出生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记忆中有 4 件事特别突出:珍珠港事件、罗斯福逝世、1948 年大选和约翰·肯尼迪遇刺。
男人们也许会忘掉他 21 岁生日那天发生过什么,女人们也许不记得她是怎样失去童贞的,但他们每个人都能回忆起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听说这 4 件事的。
这些事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里程碑,就像他们的父母会说「我们是在停战后相遇的」,或者「股市大崩盘前夕,我们刚搬了家」。而这「摇摆世代」则会把获悉达拉斯的枪声(肯尼迪遇刺)、夏威夷遭到日本袭击、罗斯福在沃姆斯普林斯中风和杜鲁门奇迹般连任的日期与自己的个人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学历史就有趣多了。哪怕自己没经历那个年代,但仍有办法进行联系。
.
两个常见的办法:
一是找到当时的文学作品,或者找到反映当时事件的影视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和其中人物的情感建立联系。比如法国大革命如果用《双城记》的角度来看,那和《悲惨世界》就不太一样,和《刽子手世家》就更不一样。多角度综合,就会更完整。
二是跨时空找到自己当前生活中的相似例子。比如近几十年的香港起落,其实跟当初西罗马之后的威尼斯就有很多类似之处,掮客的兴起和衰亡是早已注定的。而这个规律又和《基地》里行商国的设定如出一辙,非常有趣。
还可以把这两个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更多有趣的联想:比如波斯穆斯林、阿拉伯穆斯林、突厥穆斯林的关系,虽然并不严格相似,但本质上是一种三国杀。有了这个概念,再去理解伊朗、沙特和土耳其的关系,就多了一层微妙,中东的局势就变得实时战略游戏化了。这种微妙不一定适合在学术严谨的氛围里当成类比,但放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时,非常好用。
实际上,我在理解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文化差异时,就有这样粗糙的尝试:
- 为什么偏西边的斯洛文尼亚和偏东边的罗马尼亚被罗马化更多,而中间的塞尔维亚却成了东正教核心?也正因此,罗马尼亚从来不会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 为什么希腊挨着土耳其,却仍然是希腊,但阿尔巴尼亚隔着希腊和北马其顿,反倒全民穆斯林?绿教甚至「感染」了波黑的近一半南斯拉夫人口,并间接激化了波黑战争。
- 为什么深圳最贵的是核心福田及周边,但就距离上来看,更远的坪山反倒显得比盐田还值钱?假如真要买房投资,龙岗都显得比盐田更靠谱。
背后应该都是「蛙跳效应」的影响,而这一效应在通讯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就是蜂窝网络,这个原理在游戏《红色警戒》里造电棍防御或者在《冰汽时代》里造热力核心时,都会反复应用到。
.
元规律一通百通,一切的背后都是人。
人在时空里行动,其后果凝聚成了不同的学科。学科的划分本身毫无意义,纯粹是为了照顾普通人类的脑容量,所以强行切割。
所以分科本身也是人在时空里行动后的凝聚结果。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存在「了解一门新学科该如何入手」的困惑了——这个领域里的新人是怎么变成老手的,你重复其经典过程即可。都是人,没区别。
.
其实读铀铀的文章,和其他自媒体人写的文章,最大的区别是读铀铀后会觉得自己需要去深度阅读好书,认为自己如果要写,那就要像他一样写出有自己价值的东西。那么问题来了,关于世界格局和历史,铀铀有没有特别想推荐给粉丝的书呢哈哈
我看得也不多,所以也没啥可推荐的。我觉得吧,如果像我一样,基本上是历史白痴,那么不太需要进行推荐和筛选,只要是畅销的历史书,都可以拎起来看。
哈哈好好的!那我就去翻你豆瓣去了哈哈
关联已知,解读现实
哇,你这总结比我一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