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写于 2024.08.10
.
南非,德国,在2024巴黎奥运会出场时,是作为A字头出场的,这和法语有关。
南非,英语虽然是 South Africa,但法语里是 Afrique du Sud ——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是,法语来自拉丁文(或者说罗曼语族,而英语是日耳曼语族),这一族语言有个特点就是形容词一般跟在名词的后面(英语则和中文的语序更像一些,形容词在名词的前面)。
我不会法语,但自学过一点点西语。在西语里,形容词大多时候都出现在名词后面,与拉丁文一致。不过,西语里「南非」是 Sudáfrica ……
.
德国,英语是 Germany(也就是日耳曼一词),但在法语里是 Allemagne 即阿勒曼尼人。
阿勒曼尼人在英语中的单词是 Alemanni 或 Alamani,指日耳曼人中的一支部落。公元 213 年罗马人干他们的时候,有过记录,所以这个名字就被记下来了。
这一点倒是非常类似于中国周边的弱小民族,其历史完全有赖于中国的记录(最典型的例子是高棉帝国存世的全部史料基本上就只有一本——中国元代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最初是作为军事间谍用途的)。
公元 496 年,阿勒曼尼人被克洛维 Clovis 征服,并入了法兰克王国(后分裂为西中东三块,分别是法&意&德的前身)。
所以,「日耳曼」是日耳曼人的自称,而「阿勒曼尼」是罗马人对这一蛮族的称呼。西班牙语是拉丁文的亲侄子(意大利语是亲儿子),在西语里「德国」也是阿勒曼尼 Alemania。
.
类似的「自称」与「他称」不一致的例子里,比较典型的有三类:
一是柏柏尔人。
这一称呼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更本源的是希腊语βάρβαρος),意思就是野蛮人。甚至这个词的来源,可能就是希腊人、罗马人恶意模仿哑巴说话「阿巴阿巴」来侮辱对方。
其实柏柏尔人这一支北非民族,他们的自称是阿玛济格 (阿拉伯语写作 الأمازيغ),意思是高贵与自由。
与此相似的例子,是斯拉夫人。
但略有不同的是,斯拉夫人也用斯拉夫人作为自称。
只不过斯拉夫 slava 在斯拉夫语里的意思大约是「光荣」,而由于斯拉夫人经常被其他民族抓去当奴隶,所以现代英语里「奴隶」一词 slave 的来源之一可能就是斯拉夫人。
另一个例子,又有所不同,是毛利人。
毛利人,是白人殖民者对新西兰土著民的称呼。
但事实上,这个称呼是白人出现后,土著们自发地发明出来,用于指代自己这一土著族群的称谓——毛利,本义就是「正常的」。也就是土著们觉得自己是正常人,白人是其他人。
.
二是阿拉伯人。
- 阿拉伯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的本义是「荒凉,旷野」。
- 类似的词是贝都因,本义是「荒野里的游牧人」。
比较典的是……
- 一部分自认为开化的阿拉伯人,管相对不开化的游牧阿拉伯人叫「贝都因人」。
- 殊不知在欧洲白人眼中,这两种阿拉伯人都是「阿拉伯人」或者说都是「贝都因人」,即都是荒野里的流浪民族。
这种情况中国人应该很容易理解,有点类似于满清之前的女真人,最初也分「生女真」和「熟女真」。
熟女真在大明时肯定觉得自己老开化了,成天上贡。但其实在大明眼里,熟女真也和生女真一样,都是女真蛮子,需要定期剿灭人口。
而当时的欧洲普遍管阿拉伯人叫「萨拉森」,字面意思就是东方人。这个词似乎也是来自阿拉伯语。
.
三是中国人。
在新中国之前,中国人整体上可能不太会自称中国人,而是各朝人(或春秋战国时的各国人)。
那么,外国人如何称呼中国人呢?比较有趣的几个例子是:
塞里斯,即 Seres,
有可能来自「丝绸」一词的音变,直译过来就是「丝国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关于丝绸的生产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段子是,丝绸产自一种特殊的丝绸树……
这种(将本国特产作为贸易机密甚至故意传播错误信息的)骚操作里,丝绸不算顶尖的,最损的要算阿拉伯人当年坑欧洲人,愣是把印度那边以及香料群岛上的胡椒(磨成粉才卖),说成是一种神秘的矿物质……
.
秦那,即 China,
这个词的意思是瓷器,但最初应该是来自「秦」这个朝代,后面加了 -a 这一词缀,在大部分印欧语言中都是阴性词缀,用在国名或地名后面表示「属于某地的某族人」。
而日本鬼子后来蔑称中国人为支那,也是来自这一词的音译。
支那最初是一个中性词,比如中南半岛又称「印度-支那半岛」,意思是受印度和中国影响极大的一个半岛(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那块地方)。
另,日本饮食中现在也还有「支那荞麦」即「支那そば」,意译就是「中华荞麦」,现在日本街头还非常常见,在营业者及消费者心中,「支那」用在此处并无贬义(甚至还会卖得更贵一些)。
.
桃花石,
大约对应到唐代的样子,是中亚各族(主要是突厥语系)对当时的华夏人的称呼。
来源没确定,比较可信的几个猜测包括:
- 是北魏(隋唐前身)皇族拓跋氏的音变(即拓跋变成了桃花);
- 是一种意译,其中「拓」即土地,而「跋」类似于贝伊,指首领,连起来拓跋就是「土地之主」甚至被北魏拓跋氏给引申成了「黄帝」后裔的意思;
- 是「唐家子」发音的讹变;
- 是「大汉」一词的两次讹变后的产物,「大」成了「桃」,「汉」成了「花」;
——「汉」的h讹变成「花」的w,这种情况在中亚语系里倒也不是没有,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JHWH最初翻译成「爷火华」,你可以感受一下「H=火」但「W=华」的逻辑。我个人把这种情况称为「痰音」,法语里还挺常见的,绕回来了。
.
契丹,
这个是最典的……因为斯拉夫人没什么历史,他们最初崛起没多久就被蒙古人干翻了,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其实伊凡三世就已经事实上拥有了沙皇权力)的祖上就是靠替蒙古人收税才发的家(伊凡一世)。
所以等他们建国的时候,中国这片已经是宋朝了,北边自然就是契丹。于是,斯拉夫各国一般都管中国叫契丹。
现在的俄语(以及白俄)都还这么叫,Китай转写成拉丁字母就是Kitay,发音几乎就是契丹。
.
关于契丹这个,有个最新的段子——
白俄向中国表示,能不能不要再叫他们「白俄罗斯」了,他们希望我们管他们叫「白罗斯」,也就是罗斯人里白色的那一支。但我们没搭理,(坊间胡说是)因为他们也不管我们叫中国啊,还踏马叫我们契丹呢……
而白俄执念于把「俄」字去掉,到底什么原因不知道,可是反正「俄罗斯」也根本就是「罗斯」,压根不该有「俄」这个字……
为什么当初翻译成了「俄罗斯」?
主要是因为中俄之间当时夹着蒙,蒙说的是阿尔泰语系,这个语系的特点是特别喜欢以 r 结尾。但是,罗斯人即 Russ 的开头也是 r 啊,那么上个词的结尾 r 和下个词的开头 r 就会让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时非常不好念——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解决方案非常直白,直接在 r 开头的单词前面加一个可爱的 o,把 Russ 变成 Oruss,问题就解决了——
于是,「罗斯」传到中国,就莫名其妙变成了「俄罗斯」。
你看,中国人喜欢把「俄罗斯国家」简称为「俄国」,那简直就相当于你把「大张伟老师」简称为「大老师」,总之就是几乎一下把所有有效信息全缩没了……
假如,未来真的去伪存真,把「俄罗斯」改回人家本名「罗斯」,那……
一直声称自己才是罗马正统的罗斯国(弗拉基米尔一世为了便于统治而改信东正之后,迎娶了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安娜,之后便把双头鹰加在了斯拉夫人的旗帜上,自称为罗马正统,之前写过:A004 全面战争:罗马内战),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要求中国人简称他们为「罗」了……
闲来无事,随手一写,大概是这样。
如果有说错的,欢迎指正,我来修改。
.
感觉你的立场跟胡飞盘差不多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