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为什么反派总是死于话多?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你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

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高潮部分,最终大 BOSS 手拿武器对准躺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主角。他/她/它(当然)并没有立即终结主角,而是(如你所想地)侃侃而谈:「想当年,我可是……」

此处省略八百字小学作文,然后突然间「砰」的一声,大 BOSS 果然还是被自带光环的主角干掉了。

为什么这些大反派,最后总是要死于话多呢?

.

剧情要求 

首先,这事儿得问导演啊!

  • 一方面,正面主人公做事儿不能太顺利,「主角光环」只能在关键时刻用一下。如果全程都是无敌的,那还看个毛啊?
  • 反过来,坏人可以占尽优势,但必须「邪不压正」。你要是让坏人最后赢了,光电总局肯定不答应啊。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的生活,可比电视剧狗血多了。

「坏人死于话多」这事,还真不全是导演编的。

.

真的死于话多的坏人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科学调查组创始人雷斯勒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FBI心理分析术》,详细记录了自己为 FBI 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他提到,自己曾经跟上世纪 70 年代纽约一个著名的连环杀手 大卫·柏克威兹(David Berkowitz),做过深入的谈话。

这个柏克威兹自称「山姆之子」,总是在深夜伏击情侣,隐藏在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作为「FFF 团」早期的核心骨干,他实施罪行后还很高调地给当地媒体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截止被捕,他一共杀死了 6 个人,击伤 7 人,罪行累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他却告诉雷斯勒了一个此前所有心理学家、刑侦专家、卷福都没有想到的信息:

凶手在行凶之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

很快,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现象后来被运用到刑侦工作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小说家帕拉尼克在名作《肠子》里也提到过类似的桥段:

警探会在谋杀弃尸的现场藏一个麦克风,然后监听这里的情况。因为几乎所有凶手都会回到案发现场跟受害者说话

所有人都有倾诉的需求。而杀人者只能与那个被杀死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能出卖他的人,分享自己的罪行。

可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


写得不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