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 性别对立互骂墙,是夹带私货吗?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有人说那个揭示性别对立的作品里,创作者夹带私货。

理由是骂男人的那一面,字号大,所以「收录」的骂人词汇较少。如图 1。我数了一下大概是 100 个词左右。

而骂女人的那一面,字号明显小很多,所以「呈现」的骂人词汇较多。如图 2。我也数了一下,大概是 200 多个词。

两图中的作品,作者均为 姗子zzz,作者微博个人主页 O姗子zzz(此处不艾特是避免不当打扰,附主页是指明出处注明版权人)

有人在原博 O姗子zzz 评论里就此表示「骂女性的词比男性多很多感觉墙都塞不下了」,原作者回复「我也觉得你说的没啥问题….」。

有看客据此认为,原作者打着揭示性别对立的旗号,其实已经通过字号大小、词汇多少而暗暗表明了自己心中的性别对立的立场,不客观不公正,属于夹带私货。

这是否能叫「夹带私货」呢?我觉得不能。因为艺术创作完完全全就是私货,不存在「夹带」的问题,是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的三观,谈何夹带?

骂男人的那一面墙,字号大、词汇少;骂女人的那一面墙,字号小、词汇多。这是客观事实。

你看到了客观事实之后,想到了什么,全是你自己的价值判断。

  • 如果你恨男,你更可能觉得「骂女人的词汇比骂男人的多得多」;
  • 如果你恨女,你更可能觉得「凭什么骂男人的字号比骂女人的大那么多」。

都说得通。

注意基本的逻辑常识哈,得肺炎的人会咳嗽,不代表咳嗽的人肯定得了肺炎。

而这两个解读方向里,哪个是你的过度解读,哪个才是作者真正想让你感知到的呢?在听到作者的「官方」解释前,你的猜测也同样反映了你的三观和立场——这才是行为艺术最有趣的地方,它不是打破第四面墙,它是直接没有第四面墙——观众的反应本来就是行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甚至是行为艺术品的核心成分。

后续这两面墙会如何?是被官方涂掉,还是被不同的受众涂改,又或者实体消失但数字版在网上被用于不同的场合,用以证明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立场?这才是行为艺术中「行为」一词的含义。我的理解,不一定对。

.

实际上这种符号化的东西放在历史中看,会脱掉艺术的魅,还原人性的真。之前说过,圣女贞德到底是个什么人?最有趣的「利用」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前:

  • 保皇党认为贞德是自己人,因为她当年帮着查理七世打到兰斯大教堂加冕,当然是支持国王的。
  • 革命党也觉得贞德是自己人,因为她是农民出身,而且最后被法国贵族出卖,被英国士兵活活烧死,当然是无套裤汉第三阶级的代表。

而贞德到底是怎么想的,哪怕她当场复活过来,也已经不重要了。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宏大而失控的行为艺术。

同样,作者主动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也觉得你说的没啥问题」,我也觉得这个社会上就是骂女人的词比骂男人的更多,会不会「破坏」这个行为艺术品呢?不会,只会让它变得拥有更多层次。

作者是如何解释她创作这个作品的动机的呢?她在评论里说:

「其实这是一堵墙的正反两面。一出电梯就能看到针对男性的那面墙,然后你需要走到墙的后面,才能看到针对女性的那面墙。我故意写在墙的正反两面,让他们互相对立,但其实他们是在一个整体里。」

真正有趣的点在哪儿?在于:其实这是一个作品的正反两面。一开始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是客观呈现出来的结果面,然后你需要与作者交流,才能看到作者内心精神层面的创作面。作者说自己想表达的是看似正反两面、实则同为一体的性别对立,但作者在评论里表述出的内心想法,恰恰是社会上切实存在的性别对立思维。

脑中存在性别对立思维不代表支持性别对立,仅仅是存在这种思维而已,但作者脑中这种思维的存在反过来证实了作品形式的合理性——看似男女性别是一面墙的两面,其实他们是在一个整体里。而看似作者与观众是作品的两面,其实他们都被包括在了同一个行为艺术展示里。

如果作者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行为」。

如果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作者实际上自己成为了自己作品的工具,明明应该是目的的人,却完善了明明应该是工具的作品,造物者被其造物涵盖,造物揭示了造物者的定义,那这是一个更有趣的「艺术」。这就更像是历史,初时渺小不察,至宏大完全失控。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