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到底什么是「去仪式化」

by @秦书宝

全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3 分钟。

.

引子

关于「去仪式化」其实我没系统地写过东西——因为就这个话题写东西,你不觉得这事很荒诞么?我充满仪式地解释着,什么叫不要注重仪式。

但很多小伙伴问,尤其是发了下图之后。

问的人多,我懒得一个一个回了,所以我稍微解释一下吧。

.

举例

上图里我觉得说得很清楚了,但有时我们换个场景就不会用了——这非常正常,因为「迁移能力」本身是学习能力里非常难掌握的一项,而它也是打通「元学习」模块的必经之路。

不解释这些狗屁概念(太仪式化了),我们直接看一个例子(涉及私聊隐私太多了就不截图了,我打字转述吧):关于读书的。

Q:我其实刚刚在和您聊完以后想去搜索一些心理学书籍,但又看到您文章里讲不要试图自己看书治愈。可能理解错了。

A:(这个小伙伴有轻微的精神疾病,想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就可以先看看《变态心理学》教材,了解一些大致方向。然后在咨询疗法流派上,我了解得不深,就不瞎推荐了~ 但至少《心理学史》或者《人格心理学》里那些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当年的专著理论,值得一看——毕竟新疗法都是从这些根上生长出来的。

治愈是不可能的,只是了解一下自己的完整情况。是个锦上添花的事。精神疾病更多还是靠药物(目前)。很多人分不清这个,所以笼统地说「不能自治」是不容易被误解的。

Q:好的,我去搜寻一些教材,正好今年寒假打算把学习的心理学课修完!

A:(看,已经开始要「认真」做事了,这就是「仪式化」的开端,结局大概率是悲惨的)不用带着「修完」的心态,这会导致不必要的压力。

去仪式化,就简单了解一下,变态心理学中的精神疾病都有哪些,目前是个什么进展,就可以了。很随意,就像看小报一样随意。看一页算一页,看一眼算一眼。不看也死不了,放轻松。稳如狗。

Q:好的!最近在看您微博也在琢磨去仪式化。刚刚在phrase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刚刚搜教材的时候想到的)感觉uu读书真的很多,请问你会做读书笔记嘛(除了微博po的),我总是感觉读完书和内化知识中间有一道坎” 是否也可以用去仪式化来思考来看待呢?

A:(这个思路很好,看到一个理论,马上想想它在自己熟悉的场景里如何运用,而不是纠结于理论本身)我不做笔记,因为笔记在我看来非常仪式化。

我就边看边搞,一看到有趣的内容,当场拍照或者复制发到微博上,作为记录。看到走神了,想到了比较长的内容,把书扔一边开始写,写完了再回来看书。书本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到了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的——很随意,但很用心。心是用在了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

.

反例

最典型的反例,我随便说几个,你感受一下:

  • 上小学的时候,认认真真给课本包书皮。然后明年的时候还是新书。
  • 上中学的时候,课堂笔记写得非常漂亮,比老师的讲义还好看。然后 80 分。
  • 上大学的时候,报了一堆狗屁社团,蹭了乱七八糟实习,简历乍一看能唬住高中生,一问四六级到不到 600 分就憋屁了。
  • 写毕业论文了,文献没看几篇,数据一团乱麻,在图书馆吹着空调鼓捣一天,终于把目录格式搞对了(不会直接找篇模板来套吗)。
  • 毕业了,想搞个兴趣爱好。做视频吧,马上开始查器材参数,拍出来是屎。学书法吧,顔柳欧赵头头是道,写出来狗爬的。去健身吧,蛋白粉(还是植物的)买了三大罐,瞧不起阿迪必须买安德玛,最后目测体脂率 27%(还是男的)。

.

小结

比如这篇「文章」,一开始我只是回答一个小伙伴的疑问,接着我就复制粘贴发微博简单说下小结,写着写着就举了几个例子,然后发出来一看 1000+ 字了那我整理成文章。

总共用了 5 分钟,一篇文章出来了。我要是沐浴更衣才开始写,那现在我还在搓泥呢。

最后,一言以蔽之。把心用对地方,想想什么地方该用心,这就是去仪式化。

.

5 Replies to “643 到底什么是「去仪式化」

  1. 立FLAG也算一种仪式,专注于每年开头或者每个月开头甚至2020最后100天要如何如何,不如直接该做啥就赶紧去做

    1. 哈哈,确实~ 毕竟每一天都只是普通的一天,除非这一天真的做了什么事情。

  2. 说一些我的想法。

    曾经别人劝我“做一点是一点”,我总是在纠结这不是放弃了完成全部目标的志向了嘛;
    现在突然觉得,所有事情,所有能够真正满足我的渴望/欲望的任务目标,无论我怎么去准备和努力,都是永远完成不了的。

    因此,“做一点算一点”,就成为了解决这种无法完成的事情的有效方案。

    知道了一些东西永远做不完,却因此能安心下来做眼前的事情,有点奇妙哈哈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