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3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引子
这是之前发在「分答头条」里的一篇音频,分享到微博之后,感觉很多留言的人都困在了小学生的对错思维里了。好几周过去了,仍然有人留言表示「我就是不想在饭桌上讨好同事,有什么错?」
心塞,可能微博碎片化的阅读确实容易让人浮躁。转成文字更新过来,希望你愿意边阅读边静下心来想想:工作到底是在哄谁开心?
.
一个 95 后的困惑
最近有一个小朋友给我发私信,问这么一个问题:在职场里,不喜欢跟同事一起吃午饭,难道有错吗?我就喜欢一个人,不行吗?
我问他,为什么因为这个事如此困惑?他说因为他看了一篇文章,据说是一个老领导写给一个 95 后的,而这个小朋友也是 95 后,他觉得这个文章里的话他特别不爱听,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孩子呀,中午同事们一起吃饭,经常看到你一个人去吃,无论是因为你太忙,还是因为你不喜欢吃他们吃的东西,总之,我想说的是,白天在公司,生活和工作分不开,你要多和大家一起吃饭。因为在工作中只有吃午饭才是最能够放松消遣、交流感情的时候,这是同事之间增进感情、促进合作默契程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彼此的了解和认可,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所以从今以后,多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吧。
看了之后,这个小朋友特别不开心。他觉得:我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吃饭?不就是个吃饭的事吗,怎么还上纲上线了?
聊完后,我觉得这个问题还真值得去探讨一下,特别是对新入职场的人。
.
开放的心态
这个心态不是说在吃饭上,而是说怎么去看待一个所谓的老上级、老领导跟你去聊吃饭的事情。首先,不要带着对立的情绪,不管对方说的对也好,不对也好,在心态上,要保持开放。
他不管说什么,那是他的看法。我怎么做?那是我的自由。既然反正是我的自由,反正是自己说了算,那干吗要生气呢?你先听听他说什么。万一他说的话对呢,你就听那部分对的;万一他说的不对呢,你也知道他错在哪儿,这不也是有进步吗?
所以,第一步是心态,只有心态开放了,愿意去听别人说的话,愿意「兼听则明」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心态之后的「逻辑分析」这个模块。
.
聚餐的本质
那午饭到底该不该跟同事一起吃呢?
特别简单,先看最大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老领导说的并不完全对,他说什么增进感情、提高默契,其实是结果,不是原因。
那本质的原因是什么?两个人面对面吃饭,眼神不交流,互相不说话,肢体不接触,就是吃一百年,也不可能变成有默契的同事和朋友。而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边喝酒边谈生意呢?是因为饭桌是一个让人放低戒备的场景,而喝点酒呢,又让人放松警惕,可能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而且情绪也比较好。这个时候方便干什么?方便交流信息。
你跟同事不是在谈判,也不是在勾心斗角,你是在交流信息。只不过是在吃饭的这个场景里面,跟工作场合里的人去交流信息。大家会在放松状态下,额外交流一些场外的信息,比如说谁谁谁最近又评先进了,谁谁谁升职加薪了,谁谁谁跳槽去了什么公司,哪个哪个领导家里最近出了什么事,所以他顾不上加班……
这些场外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不管怎么说,真正有用的是这些信息以及这个信息带来你们双方感情上的变化。有句话说的好,跟领导做一百件好事,也不如跟领导做一件坏事。你跟领导吃饭或者跟同事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家分享一些在正式的职场里不方便分享的信息,其实真的能够增进感情。所以增进感情不是因为吃饭,而是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分享了场外信息。
.
有用的「场外信息」
这个「场外信息」有两大好处:
- 首先是信息。这个信息通过正式渠道是拿不到的,你拿到的场外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在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帮助到你,相当于是买个保险。
- 其次是默契。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有了默契之后,再合作时,不必要的沟通摩擦就会减少很多。
当然也会有坏处,比如说可能有的同事就喜欢吃那些大鱼大肉,不健康。我是小清新,我很健康,我想吃一些蔬菜沙拉,我不想午饭吃得太油腻,怎么办呢?我以前公司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自己建了一个微信群,在全公司所有部门里边征召,找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天一起去吃蔬菜沙拉,我觉得这个挺了不起。
怎么讲,这是另辟蹊径。你想,你跟同事吃饭只不过是同部门,最多是兄弟部门,合作部门。而这些人呢?我的这些同事们,他们因为吃蔬菜沙拉在全公司几乎所有部门都认识一两个人,这种「弱社交关系」是基于兴趣的建立。
很多职业规划师,或者在职场上混得比较好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一点事实:职场上的重大飞跃,往往是由于弱社交关系带来的机遇。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与你最熟的那一圈身边人,和你所处的场景高度类似,他们知道的你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有点像是一个「回音壁」,提供不了新的机会。而恰好是那些略有联系却又不够紧密的人,能够出其不意地帮助到你。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跟本部门的同事一起吃饭,但你最好能够跟职场上的人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互相分享一些场外信息。
.
为了省钱,得不偿失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钱是赚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晚上在家做好饭,第二天带着,又健康又省钱。这个思路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 如果你特别喜欢做饭,做饭会让你乐在其中,甚至是,你在帮家人准备便当,你觉得很开心,那就继续坚持。
- 如果你只是为了省钱的话,我觉得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你想一下,自己准备这个东西,表面上看成本很低,但实际上你搭进去了时间和精力。有人做饭快一些,半小时,慢一些的,一小时。可能这半小时、一小时对你来说不起眼,但关键是它不光是时间,它同时还是机会成本。
- 假如做饭这件事情并不能让你放松,做完饭还很累,那你反而是消耗了更多的精力。
- 而这个精力如果节约出来,在你的业余时间里,本来是可以用来自我提升的。人在职场里真正的成长,就取决于下班之后的那几个小时。
算时间假如有点虚,那我们不妨算一下钱:
如果你只是为了省点钱,一顿饭你自己做可能成本 5~10 块,你在外边吃 20~30 块,一顿饭差 20 块钱左右,一个月 22 个工作日总共也就是不到 500 块钱而已。因此你相当于用下班后的 10~20 个小时,赚到了(节约了) 500 块生活费,折合 25~50 元/小时。这一切对你来说,值得么?
- 假如你的月工资 >10000 元
那么你显然是亏了。而且要是把下班后做饭看成是一种加班的话,那就亏大了呀,因为你应该获得双倍工资才对。
- 假如你的月工资 <10000 元
那么你在一个午饭工作餐都需要 30 元的地区,每个月光伙食费都得将近 3000 吧,再算上房租可能也要 3000~5000,还要考虑偶尔改善生活、添置换季衣帽鞋袜,这几乎就是月光的节奏了。如果把这个精力和闲暇的时间用来自我成长,有没有可能进步更大呢?我们就是讨论这么一个利弊权衡,有没有可能?
- 如果没可能,那你就继续做饭。
- 如果有可能,那要不要做一点能够提升自我的事情呢?
.
逆向思维
在微博评论中,有小伙伴提到的,我觉得特别特别好,分享给你:
逆向思考一下,假如上班的时候,公司那么多同事,都没有一个是你愿意一起吃个午饭的,那你每月超过 2/3 的天数、每天将近 1/2 的时间都和一堆你讨厌的、很可能也讨厌你的人待在一起,有意思么?工资是有多高啊值得你这样牺牲?
假如连一个愿意一起吃午饭的同事都找不到,要不还是跳槽吧?
.
哈哈 我开始是和同事吃饭 后来就自己吃 偶尔随机和不同的人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