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1000 字,阅读约需 2 分钟。
.
这篇吧,自己心里明白就行,算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空难后救援结束,举行默哀仪式,与其说是为了亡者,不如说是为了生者。
再进一步,与其说是为了家属,不如说是为了别人——
尤其是为了搜救行动的所有参与者。
人的情绪是有「温差」的,你在现场,和不在现场,那种感受完全不同。
- 就比如说,你去过上海,我没去过,咱俩看同一部上海的生活纪录片,感受肯定不同。
- 如果你还是上海人,从小在上海长大呢?那联想出来的细节就无比丰富。
所以,在网上不管表现得多痛苦多共情,和现场救援的参与者比起来,都不值一提。
我有亲人参与过汶川灾后救援,口述时的各种画面,都是新闻上不会出现的小细节,
乍一听微不足道,但脑补一下就历历在目,无数细节包围着你,甚至隔断现实。
.
默哀仪式,其实是一种「闭幕式」,就是为这些人举办的。
人在面对重大创伤的时候,五个阶段:
否认
愤怒
讨价还价
抑郁
接纳
但对于大部分救援者而言,将心比心,他们毕竟不是死者的近亲,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救援者可能没有否认,因为正常人第一时间就已经觉得凶多吉少了。毕竟是空难,视频里飞机是直直下坠,基本上没有生还可能。
再比如,救援者可能也不承认自己有愤怒,甚至不敢愤怒。因为救援者在身心俱疲时若感到了自己的愤怒,会本能地觉得自己是在抱怨是在叫苦,然后就责备自己觉得自己太自私不体面,所以压抑自己的本能感受——这种心态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但却不符合人的本性,所以在这种能量郁结之后,就需要被安全地释放。
所以,不光死者家属需要及时地心理援助,其实这些救援参与者也需要心理援助,甚至那些为重大灾害的受害者们进行心理援助的人,事后也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就好像牧师听完了别人忏悔如果心里过不去,那也需要再找别的牧师忏悔,对吧。
心理能量,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也有其合理性。
能量无法凭空产生,也无法凭空消灭,只能在不同形式中转化。
心理能量,也是如此,所以要疏导,把「混乱」中的一部分改造成有序,另一部分排放出去,稀释在无限的环境当中,不危害任何人。
.
默哀仪式,就是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参与救援的人——
我们已经尽力了,在不可抗力面前,我们不需要有愧疚。
从此,这件事在现实生活中告一段落,在回忆里也敲下了回车。
事后可以感怀,也可以遗憾,但那都是事「后」了,过去了。
这个仪式特别重要,这种仪式感也特别重要。
一个不当类比,这其实就是一种葬礼。
把痛苦,宣泄出来。让生者,继续向前。
这其实也是亡者更愿意看到的。
这些话本没有必要说,毕竟能看到这篇东西的,大概率并不是救援人员。
但说出来,其实也是想和虽没参与现场救援、但却全程都有关注的人,或许其中就有你——
我们已经尽力了,在不可抗力面前,我们不需要有愧疚。
把痛苦,宣泄出来。让生者,继续向前。
这其实也是亡者更愿意看到的。
愿,更加珍惜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