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秦书宝
全文约 6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
引子
很多小伙伴最初关注我,是为了「学习」升职加薪的,也就是所谓的「毕业五年年薪百万」。实际上这方面我之前写过很多文章了,还整理过一个职场专辑。但自己辞职做自媒体之后,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很多人会说,自己也想创业,但又放不下稳定的工作,怎么办?在 奇普·希思 的《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认知错误:陷入非此即彼的伪两难选择。(PS:多嘴说下,《决断力》这本书也很烂,明明 800 字讲清楚的事非要扩写到 10W+,别看)
稳定的工作和创业的暴发,这两者其实是可以兼顾的——也就是内部创业。这个话题很值得一聊,也是同一赛道内跃迁的一种还算有规律可循的「捷径」。
比如,我突然想到了已经被免职的滴滴顺风车总经理 黄洁莉 的履历。
山东大学这么普通的 985 毕业,还是本科,学的还是应用化学这种专业,居然能在 2004 年入行互联网做产品经理,到 2014 年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就一路升到 滴滴出行 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算是蛮快了吧。
可能很多人对事业部总经理是什么角色没概念,或许也有很多人对于我上一段里对山东大学以及 985 这类集体名词不够「尊重」表示不满,那我们换个角度来描述:
一个普通一本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跨行业进入互联网,从年薪 5 位数做起,十年之后,年薪接近了 8 位数。她是如何实现十年千万的职场跃迁的呢?
——成功学鸡汤的味道出来了,有没有一点吸引人。
具体薪资大概是这样估的:
- 2004 年的基层 PM 月薪不会超过 6000(实际上可能比 4000 还低),那么入职年薪也就最多 8W 吧。年薪税后 5 位数。
- 到 2014 年成为事业部总经理,年薪 package 会包括薪水、奖金、分红、股票等部分,其中薪水应该不会低于 100W 每年(因为我记得 2015 年左右时,滴滴快速扩张四处招人,一个总监的职位年薪都开到了现金 80W)。不知道具体的构成以及避税手法了,实际税后到手应该是至少 200W+,要不然就太惨了一点。年薪税后 7 位数。
- 到了 2018 年今年,滴滴估值 5000亿 人民币,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市场垄断,坊间风传上市在即。这种情况下,假如没出这次的惨案,一旦上市套现,所有高管的身价都会暴涨。均摊到 黄洁莉 在滴滴工作的这五年,算每年收入至少千万人民币,问题不大吧。年薪税后 8 位数。
「个人的努力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凡是成功之后,吹嘘自己多牛逼的,都是妄人。因为能顺势而为、把握机遇就非常不容易了,想要靠自己一个人造势来逞英雄,实在是逆天而动了。现在应该没什么人对于山东大学或者 985 名词那么敏感了吧,毕竟在年薪千万面前,任何大学都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了。
那么一个非名校本科生如何在十年内实现年薪千万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当年有儿童组织在越南进行援助,希望改善当地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大家觉得这事太难了,水源不清洁、食品又短缺、不光没有钱、还没有人力,几乎不可能实现。实验者后来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们找到当地虽然贫困、但孩子却相对健康的家庭,研究这些人为什么在这么差的客观条件下还能保证营养均衡。通过当地成功案例找到答案后,他们再推广这一方法,从而完成了 KPI。
我个人觉得,具体到 黄洁莉 的职场经历上,这个答案似乎就是——内部创业。下面试着展开讲一讲,如何利用大公司的内部创业机会,完成自身的薪资跃迁。
.
大势不可逆
既然机遇比个人努力要重要得多,那么找到机遇密度更大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前发微博也说了,中国大陆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只有三个(合法)行业勉强跑赢了 GDP——金融、互联网、房地产。
- 金融从来就强,门阀林立,半市场半体制,没那么容易进(懂的人懂,懒得解释)。
- 房地产的金字塔斜率极陡峭,普通人进去也是底层做起,廉价劳力在资本面前很难上升,赚点钱也都是血汗(要么是别人的,要么是自己的)。
- 唯有互联网,为出身底层的韭菜们,划拉出了一条相比之下异常轻松的还算干净而且没有玻璃天花板的通道,赶上的就赶上了,谁赶上谁明白——什么能力啊,机遇永远是第一位的,都别装逼。阿里十八罗汉有个屁的过人能力啊,随便换几个人扔在那个位置上,KPI 上下浮动不会超过 20%。可是在七八个数量级的涨幅之下,20 % 的波动算个屁啊。
可是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啊,如何事前就知道这个趋势呢?或者更有价值的问题是:未来三十年有跑赢 GDP 大盘的,又是哪些行业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享过一本书叫《理解未来的 7 个原则》,推荐你去读一下,书很不错。但这都是理论,不如真实的例子有说服力,所以我们不妨直接看一下 黄洁莉 的履历。
- 2004 年,雅虎 搜索产品经理:雅虎一搜 mp3 PM
- 2007 年,百度 搜索产品经理:垂直搜索 PM
- 2011 年,腾讯 微博内容产品组组长
- 2013 年,腾讯 微视产品总监:微视产品负责人
- 2014 年,滴滴 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
大概懂互联网的人,应该能很容易看出端倪。你看出来了么?
.
.
.
.
.
.
5
分
钟
后
.
.
.
.
.
.
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死了。只看到这一点,那这事在你看来就是个笑话,没有然后了,你也就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这些产品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都是当时第一梯队的大公司旗下,身处第二梯队的产品线。能看明白这个,或许对「内部创业」会有不同的认识。
什么意思呢?